2021年, 第33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1-08-15
  

  • 全选
    |
    目录 Contents
  •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8):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8):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REVIEW
  • 朱智, 纪邑奇, 黄文明, 左福元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8): 4201-42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8.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反刍动物饲喂高谷物饲粮易诱发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ARA),导致采食量和消化率降低,瘤胃和肠上皮的黏膜屏障受损,肝脏脓肿和炎症反应增加。丁酸作为微生物的发酵产物和上皮细胞的能量来源,影响瘤胃液pH和胃肠道微生物区系,促进上皮生长发育。作为信号分子,丁酸参与多个信号通路,在细胞功能、信号转导、机体免疫等方面发挥作用。丁酸通过激活G蛋白偶联受体(GPR)引起多种转录因子的活化,或者作为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在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调控中发挥作用。本文综述了丁酸尤其是在高谷物饲粮中添加丁酸盐对反刍动物瘤胃、肠道和肝脏的影响以及分子作用机制,为缓解SARA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
  • 郭咏梅, 闫素梅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8): 4213-42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8.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氧化应激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失调及疾病易感性升高的重要因素。奶牛泌乳期间乳腺上皮细胞代谢旺盛,容易造成自由基产生与清除之间的失衡,引发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导致生产性能下降,诱发多种疾病,对奶牛养殖造成了不可忽视的经济损失。硒依赖于硒蛋白的抗氧化功能与活性的变化缓解奶牛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从而减缓代谢性疾病的发生。本文总结了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的产生,并就硒对奶牛乳腺抗氧化及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进行了阐述,为奶牛营养策略的科学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 李陇平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8): 4221-423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8.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反刍动物瘤胃病毒组功能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其中瘤胃噬菌体作为瘤胃病毒组中数量最多、功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研究热点。瘤胃噬菌体是反刍动物瘤胃病毒中研究最深入的一大类,它是反刍动物瘤胃微生态系统的固有组成部分,与原生动物、细菌、古生菌、真菌等共同维持着瘤胃微生态平衡,决定着瘤胃对植物性饲料的发酵和利用。瘤胃噬菌体在维持瘤胃微生物种群平衡、瘤胃内微生物裂解、纤维分解、营养物质循环和遗传物质转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反刍动物瘤胃噬菌体的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组学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瘤胃噬菌体的作用及功能。
  • 王剑, 尚庆辉, 张连华, 朴香淑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8): 4231-424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8.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木聚糖酶已被广泛应用于单胃动物饲粮中,木聚糖酶高效水解木聚糖的作用效果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在肉鸡的小麦基础饲粮中,旨在改善动物肠道健康。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就木聚糖的抗营养特性以及木聚糖酶对肉鸡的促生长和改善肠道健康等作用效果进行了综述。
  • 陈美庆, 张养东, 郑楠, 王加启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8): 4244-42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8.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脂肪酸是牛奶中主要的营养物质,其组成和含量决定了牛奶的风味及营养价值。牛奶中脂肪酸种类众多,主要来源于乳腺上皮细胞的从头合成以及从血液中摄取2部分,其组成和含量受非营养性因素和营养性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综述了牛奶中脂肪酸的合成机理以及影响牛奶中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因素,为牛奶中脂肪酸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 李玉琴, 汪悦, 蒋林树, 熊本海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8): 4255-42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8.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围产期奶牛经历分娩应激、泌乳应激、饲粮结构的改变以及由于营养和饲养管理不当等原因,造成奶牛乳腺炎症,成为制约我国奶牛健康养殖的一个重要因素,严重影响养殖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通过营养调控手段提高围产期奶牛机体的免疫力来降低疾病的发生率,成为奶牛实现健康养殖的重大科学问题。金银花提取物不仅能提高围产期奶牛的抗氧化性能,缓解围产期奶牛氧化应激引起的炎症反应,而且可以通过抑制致病菌的生物活性,进而有效降低围产期奶牛炎症性疾病的发生率。本文围绕围产期奶牛乳房炎的致病机制和金银花提取物预防围产期奶牛乳房炎的潜在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预防围产期奶牛乳房炎和促进健康养殖提供新的技术途径。
  • 熊安然, 熊本海, 蒋林树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8): 4263-42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8.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饲料中的营养活性物质是指饲料中天然存在的或饲料在加工过程中以及在动物体内消化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益微量成分,这些成分在促进肠道健康、维持免疫和氧化平衡以及调节基因表达等特殊营养调控或保健功能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和发展前景。但因营养活性物质来源广泛、组分复杂、功效和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制约了其在畜牧业中的广泛应用。指纹图谱技术等现代分析技术的发展,为营养活性物质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在总结饲料营养活性物质指纹图谱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活性物质结构-谱-量-效关系,以期为创新性地构建结构-谱-量-效综合评价为基础的饲料质量评定新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 康芳菲, 何贝贝, 王永伟, 李爱科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8): 4271-42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8.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我国优质饲料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饲料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拓宽饲料资源的种类和应用技术,对缓解优质饲料资源供需矛盾具有重要意义。稻谷作为我国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广泛种植于长江流域以及南方各省。若将不宜食用的超期库存稻谷合理用作畜禽能量饲料,既可缓解玉米供需波动,又能为稻谷去库存提供技术途径。本文主要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稻米及其加工副产物在畜禽饲粮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 简华锋, 章旭春, 董信阳, 邹晓庭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8): 4285-429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8.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支链氨基酸(BCAA)包括亮氨酸(Leu)、异亮氨酸(Ile)和缬氨酸(Val)等必需氨基酸,具有调控机体糖和脂质代谢、蛋白质合成以及增强免疫等多种生物学功能。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对BCAA在机体内的吸收代谢、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畜禽低蛋白质饲粮体系中的应用进行系统综述,重点阐述在低蛋白质饲粮中添加BCAA对畜禽生长和生产性能、蛋白质沉积和氮排泄、免疫功能以及肉品质的影响,以期为BCAA在畜禽低蛋白质饲粮体系中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 陈庆菊, 胡萍, 曾艳, 唐志如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8): 4294-430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8.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种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炎症以及抑菌等益生作用。大量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作为饲料添加剂可以提高畜禽生产性能,促进机体保持健康。本文对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机制、抑菌机制、抗炎机制和抗氧化机制,以及其近年来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为黄酮类化合物在畜禽生产中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孙冰, 侯艳茹, 苏琳, 靳烨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8): 4304-43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8.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β(δ)[PPARβ(δ)]作为调节生物体内糖、脂代谢重要的核受体,不仅在调节体内糖脂平衡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增强肌肉耐力和爆发力、促进肌纤维类型转化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肌纤维类型与肉品质密切相关,PPARβ(δ)的过表达能够促进酵解型肌纤维向氧化型肌纤维转化,进而影响畜禽肉品质。本文主要对PPARβ(δ)的生物学功能、PPARβ(δ)对肌纤维类型转化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激活PPARβ(δ)的因素及其与肉品质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通过运动、营养等措施激活PPARβ(δ),促进肌纤维类型转化,进而改善肉品质提供参考。
  • 张月, 靳烨, 郭月英, 要铎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8): 4315-43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8.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CPT1)是脂肪酸氧化过程中的一种限速酶,其活性会影响脂肪酸在线粒体基质中β-氧化的进程,同时会通过调节脂质代谢,影响脂肪酸的种类与含量及禽畜脂肪的分布,进而影响肉品质。本文系统地论述了CPT1生物特性、影响CPT1活性的主要因素及其对肉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改善肉品质提供理论参考。
  • 猪营养与饲料 SWINE NUTRITION AND FEED
  • 毛湘冰, 胡海燕, 陈代文, 余冰, 何军, 郑萍, 虞洁, 罗钧秋, 罗玉衡, 阎辉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8): 4323-43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8.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探讨饲粮添加香菇多糖对轮状病毒攻毒破坏断奶仔猪回肠屏障功能是否具有缓解作用。试验选取28头健康的21日龄断奶的"杜×长×大"仔猪,采用2×2因子试验设计,即香菇多糖处理(饲粮中不添加或添加84 mg/kg香菇多糖)和轮状病毒攻毒(灌服轮状病毒液或用于病毒培养的无菌培养液),轮状病毒攻毒于试验第15天早上进行。试验期为19 d。结果表明,轮状病毒攻毒提高了断奶仔猪的腹泻指数,显著提高了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及回肠黏膜中轮状病毒特异性抗体、白细胞介素-2(IL-2)和MDA含量(P<0.05),显著上调了回肠黏膜中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相关X蛋白(Bax)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显著降低了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回肠黏膜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含量和T-AOC (P<0.05),显著降低了回肠黏膜中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闭合蛋白(occludin)、闭锁小带蛋白-1(ZO-1)、黏液蛋白1(mucin 1)、黏液蛋白2(mucin 2)、猪β防御素1(pBD1)、猪β防御素2(pBD2)、猪β防御素3(pBD3)和Protegrins 1-5(PG1-5)的mRNA相对表达量以及回肠食糜中双歧杆菌、乳酸菌和总菌数量(P<0.05);而饲粮添加香菇多糖降低了轮状病毒攻毒仔猪的腹泻指数,并显著缓解了轮状病毒对断奶仔猪回肠黏膜中sIgA和细胞因子(如IL-2和IFN-γ)含量、肠道健康相关基因(如occludin、ZO-1、mucin 1、mucin 2、pBD2、pBD3和PG1-5)的表达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P<0.05)。综上所述,饲粮添加香菇多糖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轮状病毒感染断奶仔猪的回肠屏障功能,这在香菇多糖缓解轮状病毒攻毒诱导腹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杨宽民, 申远航, 王丽, 蒋宗勇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8): 4332-43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8.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枯草芽孢杆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本试验进行了系统回顾和Meta分析。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Science Direct、Web of Science数据库,查找枯草芽孢杆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年限从建库到2020年,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对纳入研究进行发表偏倚分析、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纳入18个研究,共计样本1 59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枯草芽孢杆菌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空白组[P<0.000 01,标准化均数差(SMD)=1.34,95%置信区间(95% CI):0.76~1.93];料重比显著低于空白组(P=0.000 3,SMD=-0.86,95% CI:-1.33~-0.40);腹泻率显著低于空白组(P=0.000 2,SMD=-3.07,95% CI:-4.68~-1.46),但平均日采食量与空白组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12,SMD=0.33,95% CI:-0.08~0.74)。综上所述,枯草芽孢杆菌可提高断奶仔猪平均日增重,降低料重比、腹泻率,对平均日采食量影响不大,以上结果可为断奶仔猪生产上添加剂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 莫家远, 路玉洁, 綦文晶, 朱思燃, 奉玲丽, 高九昱, 梁靓, 王晖, 兰干球, 梁晶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8): 4342-43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8.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巴马香猪回肠、结肠的消化特征。采集了9头成年巴马香猪母猪回肠和结肠内容物,通过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进行质谱检测。使用Compound Discover 3.1软件进行代谢物检测,SMICA-P软件和SPSS 19.0软件进行极显著差异代谢物筛选,MetaboAnalyst 5.0、HMDB和KEGG网站进行代谢物性质和代谢途径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正、负离子模式分别获得了26 119和16 265个质谱峰,分别匹配了6 403和1 912种代谢物;无监督主成分分析中模型对X变量的解释率超过0.6,且9个质量控制样本均集中分布在中心点;监督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中模型对Y变量的解释率和模型预测能力均超过为0.93;200次迭代验证的模型回归直线截距均小于0.05;共检测到42种极显著差异代谢物,其中10个极显著差异代谢物与胆汁酸类物质有关,6个差异代谢物为氨基酸;14种差异代谢物参与了19条代谢途径;胆汁酸类物质在回肠内容物中含量比结肠高90~20 574倍,氨基酸类物质含量在回肠内容物中比结肠高5~21倍,十二烷二酸和3-甲基二氧吲哚含量在结肠内容物中比回肠高约1 000倍。结果提示,高胆汁酸和高氨基酸吸收效率是回肠的消化特征;高微生物代谢产物是结肠消化特征。
  • 丁浩轩, 张倩, 冯杰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8): 4353-43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8.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铁是动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微量元素。有机铁具有高效吸收、良好稳定、绿色环保等优势,逐步被市场认可。本文基于Meta分析评估饲粮中补充有机铁或无机铁对猪生长性能的影响。检索从2001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CNKI、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发表的有机铁或无机铁对猪生长性能影响的相关论文。RevMan用于分析猪的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增重耗料比(G/F)。随机效应模型用于计算平均差(MD)和95%置信区间(CI)。在确定的478篇文章中,有19篇符合条件并纳入Meta分析(n=1 380头猪)。与无机铁相比,有机铁改善了断奶仔猪的ADG (MD=7.97 g/d)、ADFI (MD=2.03 g/d)和G/F (MD=0.01),提高了生长育肥猪的ADFI (MD=66.13 g/d)和ADG (MD=25.07 g/d)。亚组分析解释了异质性的原因,漏斗图评估了发表偏倚。综上所述,饲粮中补充有机铁比补充相同剂量的无机铁更能提高断奶仔猪和生长育肥猪的ADG和ADFI,这为推广有机铁的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段平男, 杨婷, 陈佳亿, 秦昆鹏, 赵玉蓉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8): 4364-437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8.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白藜芦醇对生长肥育期宁乡猪肉品质的影响。选用体重(43±1) kg的宁乡猪24头,随机分为2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头(公母各占1/2)。对照(CON)组饲喂基础饲粮,白藜芦醇(RES)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00 mg/kg白藜芦醇的试验饲粮。试验期80 d。饲养结束后,每栏取1头体重接近平均体重的猪进行屠宰,并采集背最长肌、股二头肌及腰大肌样品,用于肉品质指标检测。结果表明:1)饲粮中添加白藜芦醇对宁乡猪的生长性能和肌肉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2)与对照组相比,白藜芦醇组宁乡猪宰后24 h背最长肌的红度(a*)显著提高(P<0.05),宰后24 h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的黄度(b*)有降低趋势(0.05≤P<0.10)。3)与对照组相比,白藜芦醇组宁乡猪背最长肌的磷酸果糖激酶(PFK)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股二头肌的丙酮酸激酶(PK)活性和乳酸(LA)含量显著降低(P<0.05);肌肉pH无显著变化(P>0.05)。4)与对照组相比,白藜芦醇组宁乡猪背最长肌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股二头肌的GSH-Px活性均极显著提高(P<0.01),股二头肌的丙二醛(MDA)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白藜芦醇可以提高宁乡猪肌肉的抗氧化能力,降低宰后肌肉的糖酵解速率,对肉品质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 柳成东, 肖明霞, 赵平, 李琦华, 白华毅, 程志斌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8): 4373-438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8.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研究饲用凝结芽孢杆菌对感染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 K88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肠道菌群、形态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试验选用32头25日龄断奶的健康"杜×长×大"商品公猪,按照初始体重一致原则分成4个组,每组8个重复,单笼饲养。ETEC K88感染前7 d,2个组饲喂基础饲粮(BD组),另外2个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107 CFU/g凝结芽孢杆菌的饲粮(PD组)。第8天起,开展2×2双因素试验,4个组设计如下:1) NCH+BD组,口服生理盐水、饲喂基础饲粮;2) NCH+PD组,口服生理盐水、饲喂添加凝结芽孢杆菌饲粮;3) CH+BD组,口服ETEC K88、饲喂基础饲粮;4) CH+PD组,口服ETEC K88、饲喂添加凝结芽孢杆菌饲粮。试验猪口服5 mL ETEC K88(活菌数1.0×109 CFU/mL)或5 mL 0.9%生理盐水,持续3 d。试验用凝结芽孢杆菌是经体外牛津杯法确定的1株对ETEC K88具有良好抑菌效果的菌株,添加量1.0×107 CFU/g。试验第11天,取仔猪空肠、回肠、盲肠及食糜样本,测定肠道菌群、形态及细胞因子表达量。结果表明:1) ETEC K88感染处理显著降低断奶仔猪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空肠和盲肠食糜中乳酸杆菌数量、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以及空肠黏膜白细胞介素-10(IL-10) mRNA表达量(P<0.05);同时,显著提高断奶仔猪料重比和腹泻指数、空肠和盲肠食糜中大肠杆菌数量、空肠和回肠隐窝深度以及空肠黏膜白细胞介素-6(IL-6) mRNA表达量(P<0.05)。2)饲用凝结芽孢杆菌处理显著提高断奶仔猪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空肠和盲肠食糜中乳酸杆菌数量、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以及空肠黏膜IL-10 mRNA表达量(P<0.05);同时,显著降低断奶仔猪料重比和腹泻指数、空肠和盲肠食糜中大肠杆菌数量、空肠和回肠隐窝深度以及空肠黏膜IL-6 mRNA表达量(P<0.05)。3)除腹泻指数外,ETEC K88感染处理与饲用凝结芽孢杆菌处理之间对其他指标均无显著互作效应(P>0.05)。结果提示,无论是否ETEC K88感染处理,饲用凝结芽孢杆菌均可通过平衡肠道菌群、维持肠道正常形态和缓解肠道炎症反应,改善断奶仔猪生长性能。
  • 董文轩, 张刚, 赵金标, 李忠超, 丑有财, 臧建军, 李习龙, 倪寿清, 刘岭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8): 4384-439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8.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储存时间小麦在猪上的消化能和营养物质消化率。试验于2016年在河北省国家粮仓分别采集2012、2013、2014、2015和2016年收获的小麦样品。试验1:选取30头初始体重为(45.2±1.5) kg杜×长×大三元杂交健康去势公猪,采用全收粪法测定5个小麦样品的消化能和营养物质表观全肠道消化率。试验2:选用6头初始体重为(32.6±1.2) kg装有简单T型瘘管的杜×长×大三元杂交健康去势公猪,采用6×6拉丁方试验设计,测定5个小麦样品中氨基酸的表观和标准回肠消化率以及淀粉的表观回肠消化率。结果表明:储存时间显著影响小麦的消化能以及总能、粗蛋白质和中性洗涤纤维表观全肠道消化率(P<0.05)。2012—2016年小麦对生长猪的消化能分别为14.16、14.11、14.06、14.43和14.06 MJ/kg。2015年小麦的消化能以及总能和中性洗涤纤维表观全肠道消化率显著高于其他年份小麦(P<0.05),2015年小麦的粗蛋白质表观全肠道消化率显著高于2014和2016年小麦(P<0.05)。从氨基酸表观和标准回肠消化率来看,2015年小麦多种氨基酸的表观和标准回肠消化率均处在较高水平。综上可知,以河北省国家粮仓储存的小麦为研究对象,储存1年后对于生长猪的营养价值最佳,其后随储存时间延长,小麦的营养价值降低。
  • 禽营养与饲料 POULTRY NUTRITION AND FEED
  • 耿爱莲, 王海宏, 张帆, 初芹, 张剑, 晏志勋, 曹婧, 张小月, 刘华贵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8): 4395-440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8.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代谢能(ME)和粗蛋白质(CP)水平对1~6周龄北京油鸡新配套系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确定饲粮适宜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为制定北京油鸡新配套系饲养标准提供依据。采用3×3因子试验设计,饲粮代谢能水平分别为11.92、12.12、12.32 MJ/kg,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8%、19%和20%。选择北京油鸡新配套系商品代1日龄公母混合雏鸡1 296只,随机分为9组,每组9个重复,每重复(笼)16只鸡,公母各占1/2。各组随机饲喂所配制的9种试验饲粮。测定1~3周龄、4~6周龄、1~6周龄雏鸡生长性能,6周龄末采血测定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1)饲粮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对1~3周龄、4~6周龄、1~6周龄雏鸡的生长性能影响均不显著(P>0.05),但二者互作显著影响1~6周龄雏鸡的料重比,其中代谢能12.12 MJ/kg和粗蛋白质19%组的料重比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2)饲粮代谢能水平显著影响6周龄雏鸡的血清白蛋白含量,11.92 MJ/kg组显著高于12.12和12.32 MJ/kg组(P<0.05)。饲粮粗蛋白质水平显著影响血清总蛋白、球蛋白含量(P<0.05),随饲粮粗蛋白质水平提高,血清总蛋白、球蛋白含量增加。3)饲粮粗蛋白质水平显著影响6周龄雏鸡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其中20%组显著高于18%组(P<0.05),而19%组与其他2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考虑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建议1~6周龄北京油鸡新配套系饲粮中适宜代谢能水平为12.12 MJ/kg,粗蛋白质水平为19%。
  • 王一冰, 张盛, 李辉, 叶金玲, 范秋丽, 林厦菁, 苟钟勇, 蒋守群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8): 4405-44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8.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探究天然叶黄素替代阿朴酯对黄羽肉鸡不同部位皮肤着色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按照体重均一原则选用600只35日龄快大型黄羽肉鸡作为试验鸡。试验分3组,对照组(斑螯黄质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0 mg/kg的斑螯黄,各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00 mg/kg阿朴酯与50 mg/kg的斑螯黄(阿朴酯组)、200 mg/kg叶黄素与50 mg/kg的斑螯黄(叶黄素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鸡,饲养周期35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各试验组35~70日龄肉鸡的生长性能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2)阿朴酯组肉鸡试验第21、28天及宰后第3、5天的背部皮红度(a*)与黄度(b*)值均显著提高(P<0.05),叶黄素组肉鸡试验第35天、宰后第1天的背部皮肤a*值和宰后第1~5天的b*值显著提高(P<0.05),第14天亮度(L*)值显著降低(P<0.05);3)对于腹部,阿朴酯组肉鸡在第21、28天及宰后第3、5天皮肤a*与b*值显著提高(P<0.05),叶黄素组肉鸡在第21天腹部皮肤a*值和第21~35天、宰后第5天皮肤b*值显著提高(P<0.05),阿朴酯组和叶黄素组第28天腹部皮肤的L*值均显著降低(P<0.05);4)阿朴酯组和叶黄素组肉鸡第14、21天胫部皮肤的a*值与第14~28天及宰后第1天的b*值显著提高(P<0.05),第14、21、35天胫部皮肤的L*值显著降低(P<0.05);阿朴酯与叶黄素组肉鸡第14、21、35天胫部皮肤颜色(罗氏比色扇数值)均显著增加(P<0.05),且叶黄素组肉鸡在宰后第1~5天胫部皮肤颜色也显著增加(P<0.05);5)阿朴酯组与叶黄素组黄羽肉鸡腹脂的a*与b*值均显著提高(P<0.05);6)阿朴酯组与叶黄素组肾脏中β胡萝卜素加氧酶1(BCO1)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叶黄素组β胡萝卜素加氧酶2(BCO2)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余2组(P<0.05)。综上所述,相较于单独添加斑螯黄质,饲粮中阿朴酯或天然叶黄素与斑螯黄复配均可上调叶黄素沉积效应基因BCO1基因相对表达量,提高肉鸡皮肤的a*与b*值,降低L*值,促进着色,且二者作用效果相近。天然叶黄素可以替代阿朴酯用于黄羽肉鸡皮肤着色。
  • 羊秀美, 陈炳旭, 吕静, 郭丽娟, 闵育娜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8): 4415-44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8.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添加乳酸链球菌素(Nisin)对肉鸡生长性能、抗氧化和免疫性能及肠道形态的影响。选取体重[(38.40±0.80) g]相近、健康的1日龄哈伯德公鸡360只,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08%和0.11% Nisin的饲粮。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0.08%和0.11% Nisin显著降低了肉鸡22~42日龄和1~42日龄料重比(P<0.05),有提高肉鸡42日龄体重的趋势(P=0.087)。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0.08%和0.11% Nisin有提高肉鸡屠宰率的趋势(P=0.066),各组间其他屠宰性能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3)21日龄时,Nisin组肉鸡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2日龄时,0.11% Nisin组肉鸡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0.11% Nisin组肉鸡21和42日龄空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0.08%和0.11% Nisin显著提高了肉鸡21日龄空肠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 (sIgA)和42日龄血清免疫球蛋白G (IgG)含量;0.11%组肉鸡21日龄血清免疫球蛋白M (IgM)和42日龄空肠sIgA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添加Nisin可提高肉鸡血清抗氧化能力,调节机体免疫性能,促进小肠绒毛发育,从而改善生长性能,且以0.08%添加水平效益较佳。
  • 朱随亮, 李玥, 郑旭, 张静静, 王世琼, 张薇, 谭静, 王逢久, 乔英英, 刘长忠, 王志祥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8): 4424-443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8.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抗菌肽、酸化剂和功能性寡糖联合添加替代抗生素对肉仔鸡生长性能、血清免疫指标、肠道形态以及盲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选用1日龄爱拔益加肉仔鸡72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公母各占1/2)。对照组(NC组)饲喂基础饲粮,抗生素组(AN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00 mg/kg土霉素钙(以50 mg/kg土霉素有效成分计),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00 mg/kg抗菌肽+200 mg/kg功能性寡糖(AP+FOS组)、300 mg/kg抗菌肽+350 mg/kg酸化剂(AP+AC组)、350 mg/kg酸化剂+200 mg/kg功能性寡糖(AC+FOS组)和300 mg/kg抗菌肽+350 mg/kg酸化剂+200 mg/kg功能性寡糖(AP+AC+FOS组)。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与NC组相比,AN组、AP+FOS组、AP+AC组、AC+FOS组和AP+AC+FOS组肉仔鸡42日龄体重均显著提高(P<0.05),22~42日龄和1~42日龄平均日增重(ADG)均显著提高(P<0.05),22~42日龄和1~42日龄料重比(F/G)均显著降低(P<0.05);AP+FOS组肉仔鸡1~21日龄F/G显著降低(P<0.05)。与AN组相比,AP+FOS组、AP+AC组、AC+FOS组和AP+AC+FOS组肉仔鸡各时期ADG、平均日采食量和F/G均无显著差异(P>0.05)。2)与NC组和AN组相比,AP+FOS组、AP+AC组和AP+AC+FOS组肉仔鸡血清免疫球蛋白A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AP+FOS组、AP+AC组和AC+FOS组肉仔鸡血清免疫球蛋白G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与NC组相比,AN组、AP+FOS组、AP+AC组、AC+FOS组和AP+AC+FOS组肉仔鸡血清免疫球蛋白M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3)与NC组相比,AN组、AP+FOS组、AP+AC组、AC+FOS组和AP+AC+FOS组肉仔鸡十二指肠和回肠隐窝深度均显著降低(P<0.05),AP+FOS组、AP+AC组、AC+FOS组和AP+AC+FOS组肉仔鸡十二指肠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V/C)显著提高(P<0.05),AP+FOS组、AP+AC组和AP+AC+FOS组回肠V/C显著提高(P<0.05)。4)与NC组和AN组相比,AP+FOS组、AP+AC组、AC+FOS组和AP+AC+FOS组肉仔鸡盲肠微生物ACE指数、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与NC组相比,AP+FOS组、AP+AC组、AC+FOS组和AP+AC+FOS组均提高了肉仔鸡盲肠瘤胃球菌科UCG-014和互养菌属的相对丰度。综上所述,抗菌肽、酸化剂和功能性寡糖联合添加能够提高肉仔鸡的生长性能和免疫性能,改善小肠形态结构、盲肠微生物多样性及菌群丰度,促进肉仔鸡肠道健康;其中抗菌肽分别与酸化剂和功能性寡糖组合添加在免疫性能方面效果较好,具有替代抗生素的潜质。
  • 黄雪冰, 张罕星, 李凯潮, 王爽, 夏伟光, 张亚男, 王胜林, 林映才, 陈伟, 郑春田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8): 4438-44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8.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长时期饲喂杂粕型饲粮对蛋鸭产蛋性能、生殖器官及卵巢激素受体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为蛋鸭生产中合理应用杂粕提供参考。试验选用19周龄龙岩麻鸭36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鸭。豆粕组饲喂豆粕型饲粮,杂粕组饲喂不同杂粕型饲粮[含有9%棉籽粕、9%菜籽粕、9%玉米干酒糟及其可溶物(DDGS)、10%木薯干],试验期12个月。结果表明:1)饲喂杂粕饲粮的蛋鸭平均产蛋率显著低于豆粕组(P<0.05),尤其在换羽期显著低于豆粕组(P<0.05)。2)饲喂杂粕长达12个月可造成蛋鸭生殖器官(卵巢和输卵管)损伤,并破坏优势卵泡完整性,卵泡变形破裂,局部退化萎缩。3)长时期饲喂杂粕型饲粮后棉酚主要在蛋鸭肝脏中残留,其次是肾脏、卵巢、输卵管和小肠。4)杂粕组蛋鸭卵巢中促卵泡激素受体(FSHR)和黄体生成素受体(LHR)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豆粕组(P<0.05),雌激素受体(ER1) mRNA相对表达量有下降趋势(P=0.080)。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饲喂杂粕型饲粮12个月可导致蛋鸭生殖器官损伤,产蛋性能下降。因此,生产中蛋鸭不宜长时期饲喂杂粕型饲粮。
  • 刘晨龙, 王宝维, 葛文华, 凡文磊, 孔敏, 张名爱, 王焕森, 邢月, 汪超, 王巧莉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8): 4448-445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8.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叶酸添加水平对初产种鹅繁殖性能、蛋品质及血清生殖激素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以确定初产种鹅对叶酸的需要量。选择健康、体重相近的34周龄五龙鹅产种种鹅180只,随机分成6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鹅(1公4母)。各组(Ⅰ~Ⅵ组)种鹅分别饲喂叶酸添加水平为0、0.25、0.50、0.75、1.00和1.25 mg/kg的试验饲粮。预试期1周,正试期10周。结果表明:1)Ⅴ、Ⅵ组受精率显著高于Ⅰ组(P<0.05),Ⅵ组孵化率显著高于Ⅰ、Ⅱ组(P<0.05)。2)Ⅴ组蛋壳强度显著高于Ⅰ、Ⅳ和Ⅵ组(P<0.05)。3)Ⅴ组血清孕酮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Ⅰ、Ⅱ和Ⅲ组(P<0.05或P<0.01)。4)Ⅴ组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Ⅰ、Ⅱ、Ⅲ和Ⅵ组(P<0.05或P<0.01),Ⅵ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Ⅰ和Ⅱ组(P<0.05)。综上所述,饲粮添加叶酸有利于提高初产种鹅的受精率、孵化率、蛋壳强度和抗氧化能力。初产种鹅的饲粮叶酸适宜添加水平为1.00~1.25 mg/kg。
  • 反刍与草食动物营养与饲料 RUMINANT AND HERBIVORE NUTRITION AND FEED
  • 彭全辉, 岳双明, 王之盛, 薛白, 王立志, 田刚, 康坤, 胡瑞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8): 4456-446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8.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活性干酵母对肉牛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瘤胃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选取体重(110±13) kg和日龄相近的18头肉牛(西杂牛×犏牛♀),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6头牛。各组分别饲喂基础饲粮(对照组)、基础饲粮+2 g/(d·头)活性干酵母(ADY2组)、基础饲粮+4 g/(d·头)活性干酵母(ADY4组)。预试期为10 d,正试期110 d。结果表明:ADY2组和ADY4组的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ADY2组和ADY4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鉴定出272个真菌操作分类单元(OTUs),ADY2组和ADY4组分别鉴定出543和527个OTUs。ADY2和ADY4组的Simpson、Shannon和PD指数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ADY2组显著或极显著高于ADY4组(P<0.05或P<0.01)。主坐标分析(PCoA)结果表明,对照组与ADY2组和ADY4组能够明确区分开。从18个瘤胃样品中共鉴定出7个真菌门,分别是子囊菌门(Ascomycota)、新丽鞭毛菌门(Neocallimastig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毛霉门(Mucoromycota)、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隐真菌门(Rozellomycota)和其他真菌门(Fungi_NA)。ADY2组和ADY4组子囊菌门、新丽鞭毛菌门、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DY2组和ADY4组其他真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ADY2组显著低于ADY4组(P<0.05)。ADY2组和ADY4组未分类真菌属(unclassified_fungi)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DY2组新丽鞭菌属(Neocallimastix)、根囊鞭菌属(Orpinomyces)和念珠菌属(Candida)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和ADY4组(P<0.05),ADY4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饲粮添加活性干酵母提高了瘤胃中子囊菌门、新丽鞭毛菌门和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提高了新丽鞭菌属、根囊鞭菌属和念珠菌属的相对丰度,降低了未分类真菌属的相对丰度。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添加2 g/(d·头)活性干酵母足以改变瘤胃真菌菌群组成,从而提高饲粮纤维物质表观消化率。
  • 付瑶, 王俊, 李胜利, 路永强, 齐志国, 郭江鹏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8): 4467-447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8.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喂模式对蒙贝利亚×荷斯坦杂交犊牛(以下简称蒙荷杂交犊牛)生长性能、体尺指标及血清学指标的影响。选取30头蒙荷杂交犊牛,按出生日期、初生重分为3组,即颗粒化开食料组(CON组)、口感化开食料组(Te组)和颗粒化开食料加苜蓿干草组(PeA组),每组10头牛。CON组犊牛3日龄开始饲喂颗粒化开食料;Te组犊牛3日龄开始饲喂口感化开食料;PeA组犊牛3日龄开始饲喂颗粒化开食料,并在15日龄开始饲喂苜蓿干草。试验期10周。所有犊牛第8周断奶,试验期内每周跟踪记录犊牛的采食量、体重、体尺指标,并测定血清学指标。结果表明:1)饲喂模式对断奶后犊牛的开食料采食量的影响呈差异趋势(P=0.068),以Te组最高,PeA组次之,CON组最低。2)饲喂模式对断奶前后犊牛的体重和平均日增重无显著影响(P>0.05)。3)饲喂模式对断奶后犊牛的体长指数有显著影响(P<0.05),Te组体长指数显著高于CON组和PeA组(P<0.05)。饲喂模式对断奶前后犊牛的体躯指数和管围指数无显著影响(P>0.05)。4)饲喂模式对断奶前后犊牛的血清学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由此可见,在本试验3种饲喂模式下,断奶前蒙荷杂交犊牛生长性能、体尺指标及血清学指标无显著差异;断奶后蒙荷杂交犊牛体长指数呈显著差异,开食料采食量呈差异趋势,但其他指标无显著差异。
  • 李佳龙, 张瑞, 吴建平, 张科, 豆思远, 曾金焱, 刘婷, 宫旭胤, 王建福, 雷赵民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8): 4478-44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8.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牛至精油对平凉红牛生长性能、血液生理指标、肉品质及肌肉脂肪酸的影响。选取12月龄左右、体重为(270.74±26.24) kg的健康平凉红牛(阉牛)9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3头),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L组)、20 g/(d·头)(H组)牛至精油。饲喂584 d (预试期14 d,正试期570 d)后屠宰。结果表明:1)试验组的终末体重、平均日增重、宰前活重、净肉重、眼肌面积显著高于CON组(P<0.05),L组的皮下脂肪厚度和H组的胴体胸深显著高于CON组(P<0.05),且L组和H组的平均日增重较CON组分别提高了16.07%、21.43%。2)试验组的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显著高于CON组(P<0.05),L组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压积显著高于CON组(P<0.05)。3)试验组的肌肉pH45 min、pH24 h、剪切力显著低于CON组(P<0.05);L组的大理石花纹评分和H组的熟肉率显著高于CON组(P<0.05),H组的蒸煮损失显著低于CON组(P<0.05)。4)对于肌肉脂肪酸组成和含量,试验组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低于CON组(P<0.05),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CON组(P<0.05);CON组和L组的C8 : 0、C13 : 0、C20 : 2含量显著低于H组(P<0.05),试验组的C18 : 0和C18 : 1n9c含量显著高于CON组(P<0.05);n-3多不饱和脂肪酸、n-6多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值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L组和H组的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值较CON组分别提高了16.67%和33.33%。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牛至精油可以提高平凉红牛的生长性能及产肉量,改善牛肉品质,改变肌肉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提升机体的健康状态。
  • 马静, 王迅, 孙璐, 刘书杰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8): 4491-45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8.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牦牛乳作为天然浓缩乳为各类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所需的营养物质,为了解青藏高原青海地区高寒草地类不同海拔高度牦牛生鲜乳中微生物组成和结构,本研究利用16S rDNA方法对在不同海拔高度采集的牦牛乳进行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牦牛乳采样点海拔高度分别为4 781(yak1)、3 984(yak2)、3 372 m (yak3),每个采样点采集5个样本。结果显示:在97%的一致性水平下获得12 329个操作分类单元(OTUs),3个海拔高度牦牛乳共同拥有2 988个OTUs;微生物Alpha多样性指数在3个海拔高度牦牛乳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门水平上,3个海拔高度牦牛乳中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这2个菌门在yak1牦牛乳中分别占细菌总序列的44.49%和20.93%,在yak2牦牛乳中分别占细菌总序列39.30%和32.66%,在yak3牦牛乳中分别占细菌总序列41.32%和23.90%;在属水平上,yak1和yak3牦牛乳的优势菌属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yak2牦牛乳中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为优势菌属;在种水平上,yak1牦牛乳中优势菌种为鲁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lwoffii),yak2牦牛乳中优势菌种为奥斯陆莫拉氏(Moraxella osloensis),yak3牦牛乳中优势菌种为Kosakonia oryzae。由此可知,青海地区不同海拔高度牦牛乳中微生物组成和丰度存在差异。
  • 马静, 柴沙驼, 孙璐, 刘书杰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8): 4502-45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8.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青海地区不同海拔高度天然牧草与牦牛乳常规营养指标之间的关系。以青海省8个不同海拔高度地区(称多县歇武镇、囊谦县、曲麻莱县长江村、天峻县织合玛乡、玉树州果青牧场、共和县倒淌河、贵南县塔秀乡达隆村、海晏县)的牦牛乳和牧草为研究对象,对其常规营养指标进行测定,并对牧草与牦牛乳常规营养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海拔高度显著影响牧草的粗灰分、酸性洗涤纤维、粗蛋白质含量(P<0.05),以海拔高度较高的曲麻莱县长江村和称多县歇武镇歇武村牧草的粗蛋白质含量较高。海拔高度对牦牛乳的脂肪、蛋白质、乳糖、非脂固形物、总固形物含量及冰点、密度、酸度、电导率有显著影响(P<0.05),以海拔高度较高的称多县歇武镇歇武村和曲麻莱县长江村牦牛乳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较高。牦牛乳的脂肪含量、冰点及密度与牧草的粗灰分含量相关性较高,牦牛乳的蛋白质、乳糖、非脂固形物含量及电导率与牧草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相关性较高。综上所述,不同海拔高度牧草和牦牛乳常规营养指标存在差异,高寒草甸牧草的粗蛋白质含量普遍高于温性草原牧草。不同海拔高度牦牛乳常规营养指标存在差异,高寒草甸牦牛乳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较温性草原牧场牦牛乳高。牧草的粗灰分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与牦牛乳品质密切相关。
  • 孙光明, 洛桑顿珠, 巴桑旺堆, 平措占堆, 张强, 姜南, 姜辉, 达娃央拉, 朱彦宾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8): 4511-45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8.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能量水平对舍饲育肥牦牛生长性能、体尺增长及血清生化和内分泌激素指标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设计,选取24头体况良好、体重(126.6±10.5) kg、3周岁左右的林周县本地公牦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头牛。各组分别饲喂能量水平为3.72(低能组)、4.45(中能组)和5.31 MJ/kg (高能组)的试验饲粮。预试期10 d,正试期90 d。结果表明:1)高能组末重和综合净能摄入量极显著高于中、低能组(P<0.01)。高能组平均日增重极显著高于中、低能组(P<0.01),中能组极显著高于低能组(P<0.01)。高能组料重比极显著低于中、低能组(P<0.01),中能组极显著低于低能组(P<0.01)。各组之间平均日采食量差异不显著(P>0.05)。2)高能组体高和胸围增长极显著高于中、低能组(P<0.01)。各组之间体斜长和管围增长差异不显著(P>0.05)。3)高能组血清甘油三酯和非酯化脂肪酸含量极显著高于中、低能组(P<0.01),中能组显著高于低能组(P<0.05)。高能组血清胆固醇含量和乳酸脱氢酶活性极显著高于中、低能组(P<0.01)。各组之间血清葡萄糖、尿素氮、白蛋白、球蛋白、总蛋白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及白球比差异不显著(P>0.05)。4)高能组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瘦素含量极显著高于中、低能组(P<0.01)。由此可见,饲粮能量水平从3.72 MJ/kg提高到5.31 MJ/kg显著提高了舍饲育肥牦牛的平均日增重,同时促进育肥牦牛糖、脂肪、氮代谢。因此,对短期舍饲育肥牦牛,可通过提高饲粮能量水平有效发挥其育肥潜力。
  • 刘绘汇, 孙康, 范慧玉, 刘婷, 张倩, 郑琛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8): 4520-45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8.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代乳粉中添加单宁酸对7~28日龄湖羊羔羊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器官生长发育和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选择30只健康状况良好的7日龄湖羊公羔,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代乳粉中未添加单宁酸的对照组和代乳粉中添加0.2%单宁酸的单宁酸组,每组15只,每只为1个重复。饲养至28日龄时,每组随机选择8只羔羊进行屠宰。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代乳粉中添加0.2%的单宁酸极显著提高了羔羊14~28日龄的平均日采食量(P<0.01),显著提高了7~28日龄的平均日增重(P<0.05),显著降低了腹泻率(P<0.05)。2)与对照组相比,代乳粉中添加0.2%的单宁酸显著提高了羔羊7~28日龄的干物质、磷以及粗脂肪表观消化率(P<0.05),对7~28日龄的钙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是显著降低了21~28日龄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P<0.05)。3)与对照组相比,代乳粉中添加0.2%的单宁酸极显著提高了羔羊肺脏重量(P<0.01),极显著降低了蹄指数(P<0.01),对其他器官重量与指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4)单宁酸组羔羊背最长肌中硬脂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油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单宁酸组羔羊肱二头肌中二十碳三烯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可知,在代乳粉中添加0.2%的单宁酸可以提高湖羊羔羊的采食量和增重,降低腹泻率,促进养分消化,从而改善生长性能。
  • 肖红艳, 屈金涛, 凌浩, 张紫阳, 何幼宽, 刘懿慧, 张佩华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8): 4533-454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8.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茶多酚对奶山羊生产性能、血液指标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选择24只体重、泌乳日龄、产奶量、胎次相近的健康西农萨能奶山羊,随机分成2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羊。对照组饲喂全混合日粮,试验组在全混合日粮中添加5.71 g/kg茶多酚。预试期10 d,正试期42 d。结果表明:1)饲粮中添加茶多酚对奶山羊的干物质采食量和产奶量无显著影响(P>0.05)。2)第21天和第42天,茶多酚组的乳中体细胞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第21天,茶多酚组的乳中尿素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第21天,茶多酚组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42天,与对照组相比,茶多酚组的血清GSH-Px活性有提高的趋势(P=0.065)。4)第42天,与对照组相比,茶多酚组的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有提高的趋势(P=0.067)。5)第42天,茶多酚组的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添加茶多酚能降低乳中体细胞数,提高奶山羊的抗氧化功能。
  • 凌浩, 肖红艳, 张紫阳, 何幼宽, 屈金涛, 张佩华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8): 4541-45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8.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血根碱对奶山羊生产性能、抗氧化和免疫功能的影响。选择24头胎次、泌乳日龄、产奶量和体重相近的西农萨能奶山羊,随机分成2组,每组12头。对照组饲喂全混合日粮,血根碱组饲喂全混合日粮+400 mg/kg血根碱。预试期10 d,正试期42 d。结果表明:1)血根碱组的产奶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之间干物质采食量和饲料转化率无显著差异(P>0.05)。2)血根碱组的血清丙二醛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组之间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3)血根碱组的血液白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液中性粒细胞数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组之间其他血细胞参数无显著差异(P>0.05)。4)血根碱组的血清白细胞介素-2和免疫球蛋白G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白细胞介素-4和免疫球蛋白A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组之间其他血清免疫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添加血根碱可以提高奶山羊产奶量,改善机体的抗氧化和免疫功能。
  • 尹德成, 陈智丽, 马友记, 王霞, 严晓暻, 安雪姣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8): 4549-455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8.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比例黄芪副产物对绵羊屠宰性能、内脏器官发育及肉品质的影响。选取3月龄、体重(27.43±3.61) kg的健康澳洲白羊和湖羊杂交F1代公羔6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7只羊。各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对照)、2%、4%、6%的黄芪副产物。预试期10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2%组的左半胴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和6%组(P<0.05),与4%组差异不显著(P>0.05)。2%组和4%组的宰前活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2)4%组的眼肌面积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2%组、4%组和6%组的失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之间肉色、大理石纹评分、pH、剪切力、GR值和熟肉率差异不显著(P>0.05)。3)2%组的背最长肌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水分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2%组的背最长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6%组(P<0.05)。4)各组之间内脏系数和胃肠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5)各组之间股二头肌n3系多不饱和脂肪酸(n3PUFA)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2%组和6%组的股二头肌n6系多不饱和脂肪酸(n6PUF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的股二头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MUF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组的股二头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不同比例的黄芪副产物对绵羊的屠宰性能、肉品质和风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2%添加比例的效果较好。
  • 王斐, 何振富, 陈平, 贺春贵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8): 4560-456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8.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探明以青贮甜高粱替代不同比例甜高粱青干草对德州驴驹生长发育的影响。以30头德州驴驹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5组(每组6头),分别将0(对照组)、15%、30%、45%、60%[以干物质(DM)计]的甜高粱干草替代为青贮甜高粱,饲喂60 d后测定其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指标。结果显示:1)驴驹的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料重比(F/G)、总饲喂成本及每千克增重饲喂成本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60%组的F/G最低,15%组的每千克增重饲喂成本最低。2)对照组DM和粗蛋白质(CP)消化率最高,酸性洗涤纤维(ADF)和中性洗涤纤维(NDF)消化率最低;30%组粗纤维(CF)消化率最高,45%组粗脂肪(EE)消化率最高;各替代组间仅30%组EE消化率显著低于45%组(P<0.05),其他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3)血清生化指标中,30%组血清白球比(A/G)显著高于45%组(P<0.05);45%组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显著低于15%组;60%组血清免疫球蛋白G (IgG)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且血清甲状腺素(T4)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15%组(P<0.05)。综上所述,青贮甜高粱替代部分甜高粱青干草能够满足驴驹的正常生长发育,无明显负面效应;综合考虑饲喂效果及经济效益,以15%(以DM计)的替代比例为最佳。
  •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 AQUATIC ANIMAL NUTRITION AND FEED
  • 杨琳霖, 胡毅, 朱波, 钟蕾, 魏泽宏, 唐涛, 张俊智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8): 4569-457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8.0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主要研究饲料中添加金针菇菇头对草鱼生长、消化酶活性、肠道组织结构、肌肉品质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为合理开发金针菇菇头、减少生物资源浪费、配制绿色优质草鱼饲料提供试验依据。挑选360尾初始体重为(20.00±0.25) g的草鱼,随机分成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各组饲喂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0.5%(Ⅰ组)和1.0%(Ⅱ组)的金针菇菇头的3种等氮等脂试验饲料。试验期8周。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Ⅰ组和Ⅱ组的增重率显著增加(P<0.05),Ⅰ组的肠体比显著降低(P<0.05),Ⅱ组的肝胰腺指数显著升高(P<0.05)。各组之间粗脂肪、粗灰分、粗蛋白质和水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2)与对照组相比,Ⅱ组的肠道脂肪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Ⅰ组和Ⅱ组的肠道淀粉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3)与对照组相比,Ⅰ组和Ⅱ组的中肠肌层厚度和杯状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05)。4)与对照组相比,Ⅰ组的肌肉硬度、胶黏性和咀嚼性显著升高(P<0.05)。5)与对照组相比,Ⅰ组和Ⅱ组的血清葡萄糖含量、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Ⅰ组和Ⅱ组的血清尿素氮、甘油三酯含量和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Ⅱ组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显著下降(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适量金针菇菇头可促进草鱼生长,改善肠道组织结构,提高肠道消化酶活性,改善草鱼肌肉品质。
  • 程卓, 张国奇, 周陆, 徐禛, 杨航, 李小勤, 冷向军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8): 4580-459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8.03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柠檬酸对草鱼生长性能、营养物质利用、血清生化指标和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0.15%、0.30%和0.45%的柠檬酸,配制成4种等氮等脂饲料,饲养初始平均体重为(17.0±0.2) g的草鱼60 d。结果表明:0.30%柠檬酸组具有最高的增重率(432.8%)和最低的饲料系数(1.30),其增重率较对照组提高了11.37%(P<0.05),饲料系数较对照组降低了10.34%(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0.15%~0.45%的柠檬酸显著提高了磷表观消化率与沉积率以及脂肪沉积率(P<0.05),饲料中添加0.30%的柠檬酸还显著提高了蛋白质表观消化率与沉积率以及干物质表观消化率(P<0.05)。0.15%和0.30%柠檬酸组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而丙二醛含量则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0.30%和0.45%柠檬酸组的肠道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15%~0.45%柠檬酸组的肠道绒毛高度和肌层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绒毛宽度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可知,饲料中添加柠檬酸能提高草鱼的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增强血清抗氧化能力,改善肠道组织形态;草鱼饲料中柠檬酸的适宜添加量为0.30%。
  • 罗雅婷, 刘益, 刘金梦, 肖调义, 刘巧林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8): 4592-460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8.03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科学评价稻虾共作模式下不同规格克氏原螯虾的营养特性,以8月份湖南省稻田养殖的0~10 g (A1组)、10~20 g (A2组)、20~30 g (A3组)和30~50 g (A4组)4种规格的克氏原螯虾为研究对象,测定出肉率、肝体比以及肌肉营养成分含量、质构特性、肌纤维特性和肉质相关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1)克氏原螯虾肝体比除了A1与A4组差异显著(P<0.05)外,其他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A1组的出肉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肌肉水分、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含量随着规格增大均呈逐渐降低趋势,且A1组显著高于A4组(P<0.05);肌肉粗脂肪含量则随着规格增大而逐渐升高,A1组显著低于A3和A4组(P<0.05);在肌肉中共检出17种氨基酸,包含7种必需氨基酸和4种呈味氨基酸,4个组的克氏原螯虾肌肉中赖氨酸的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皆为最高;在肌肉中共检出20种脂肪酸,其中7种饱和脂肪酸、3种单不饱和脂肪酸、10种多不饱和脂肪酸;A1组总脂肪酸含量最高,A3组最低。2) A4组肌肉硬度、胶黏性、弹性、咀嚼性和内聚性均最大,且咀嚼性与其他3组差异显著(P<0.05);A1组肌纤维直径最小,肌纤维密度最大,且肌纤维密度显著大于其他3组(P<0.05)。3)肉质相关基因表达结果显示,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在A2组最高,与其他3组差异显著(P<0.05);原肌球蛋白(TM)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在A4组最高,A3组次之,这2组均显著高于A1和A2组(P<0.05);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和脂蛋白脂肪酶(LPL)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在A4组最高,与其他3组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见,从出肉率以及肌肉粗蛋白质、脂肪酸总量和氨基酸总量考虑,规格小的0~10 g克氏原螯虾在营养价值上较高;从肌肉质构特性和4个肉质相关基因表达结果考虑,规格大的30~50 g克氏原螯虾在肉质口感方面更佳。
  • 特种经济动物营养与饲料 SPECIAL ECONOMIC ANIMAL NUTRITION AND FEED
  • 陈雪薇, 李扬, 秦顺义, 杨华, 张建斌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8): 4604-46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8.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探究外源添加左旋肌肽对中华田园犬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选取3月龄左右的健康中华田园犬2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单圈饲养,1只为1个重复。对照组(C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300(Ⅰ组)、600(Ⅱ组)和900 mg/kg (Ⅲ组)左旋肌肽。预试期为7 d,正试期为28 d。试验开始每周进行感官评价并测定生长性能,在试验第24天进行连续5 d的消化代谢试验,试验第28天采集5 mL左右血清样本,用于测定血清生化指标、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相关指标,最后进行D-木糖吸收试验,用于测定肠道吸收功能。结果表明:1)中华田园犬平均日增重(ADG)和平均日采食量(ADFI)都与左旋肌肽添加量成反比;随着左旋肌肽添加量的增加,犬感官评分值逐渐升高,Ⅲ组的评分值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2)犬的粪便评分值,Ⅱ组的平均得分最接近于最佳的粪便评分;随左旋肌肽添加量的增加,机体对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升高;Ⅱ组和Ⅲ组粗蛋白质和粗纤维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C组(P<0.05)。3)各试验组血清胆固醇(CHO)含量均显著低于C组(P<0.05);Ⅰ组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高于C组(P<0.05);Ⅱ组血清免疫球蛋白A (IgA)、免疫球蛋白G (IgG)含量显著高于C组和Ⅰ组(P<0.05);Ⅲ组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C组(P<0.05),Ⅲ组血清肌酐(CRE)含量显著低于C组(P<0.05),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高于C组(P<0.05)。综上可知,饲粮中添加左旋肌肽可以提高中华田园犬感官评分,增强消化吸收功能,降低血清CHO的含量,提高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饲粮中左旋肌肽添加量以600 mg/kg为最佳。
  • 分子与细胞营养 MOLECULAR AND CELLULAR NUTRITION
  • 王婧, 李光燃, 肖玉欣, 邓远坤, 唐宇龙, 谭碧娥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8): 4615-46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8.04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探讨Na+依赖性中性氨基酸转运载体2(SNAT2)介导多胺及其前体物质对仔猪肠黏膜营养感应信号的调控作用。试验选取32头哺乳仔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8头猪,自出生当日开始,每日2次分别灌服生理盐水(对照组)、腐胺(5 mg/kg BW)、脯氨酸(25 mg/kg BW)和N-氨甲酰谷氨酸(NCG,8 mg/kg BW)。14日龄断奶,断奶第3天采血后屠宰,采集空肠和回肠样品。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灌服腐胺、脯氨酸和NCG显著提高仔猪平均日增重(P<0.05);灌服腐胺和NCG显著提高空肠和回肠黏膜SNAT2的蛋白表达水平(P<0.05);灌服脯氨酸和NCG显著提高了空肠黏膜氨基酸转运感应相关基因[质子耦合氨基酸转运蛋白1(PAT1)、钙感应受体(CasR)、磷脂酶Cβ2(PLCβ2)和味觉受体1家族成员3(T1R3)]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NCG还显著上调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相关基因[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3(MAP4K3)和mTOR]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灌服NCG显著提高了血清中胆囊收缩素(CCK)含量(P<0.05)及空肠黏膜CCK受体mRNA相对表达量(P<0.05)。综上所述,NCG可通过上调仔猪肠道氨基酸转运载体相关基因的表达,调节氨基酸感应途径信号分子的释放和基因表达。
  • 衡诺, 马鑫, 郭勇, 齐晓龙, 盛熙晖, 王相国, 邢凯, 肖龙菲, 陈余, 王梁, 倪和民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8): 4626-463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8.04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以配种后期种公鸡为动物模型,比较对照组和有机硒组睾丸组织基因的差异表达,结合GO和KEGG功能富集性分析,旨在探讨硒对种公鸡繁殖能力的影响,为后续提高种公鸡繁殖性能的营养调控提供理论支撑。试验选取120只378日龄健康、体况一致的罗曼褐蛋用种公鸡,随机分为2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硒水平为1 mg/kg的硒代蛋氨酸。试验预试期1周,正试期4周。试验期末,从每个重复中随机挑选1只种公鸡取其左侧睾丸,进行睾丸转录组测序,筛选睾丸组织中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结果表明,通过对2组种公鸡的睾丸组织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总共挖掘出111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包括55个上调基因和56个下调基因,注释到的基因个数为86个。在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中,上调差异表达倍数最大的基因是微管蛋白alpha-8链(TUBA8A),下调差异表达倍数最大的基因是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Ⅳ样(CAMK4L)。相对荧光定量PCR结果与睾丸组织转录组测序结果表达趋势相似。GO功能分析显示,蛋白质chibby同源物1(CBY1)、TUBA8AADP核糖基转移酶4(ART4)、钙周期蛋白结合蛋白(CACYBP)、腺苷酸激酶7(AK7)和线粒体核糖体蛋白L17(MRPL17)等基因通过参与细胞过程、生物调节、代谢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等提高种公鸡繁殖性能,可作为研究种公鸡繁殖性能的候选基因并进行进一步地研究和探讨。
  • 李洪洋, 南雪梅, 孙鹏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8): 4637-464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8.04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褪黑素(MT)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s)炎症反应的缓解作用及潜在机制。利用不同浓度(0.1、0.5、1.0、5.0和10.0 μg/mL)的LPS处理BMECs 6和12 h后,通过测定BMECs活性和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确定10 μg/mL的LPS诱导12 h用于正式试验。正式试验共设7组,每组设4个重复。对照组BMECs不进行LPS诱导和MT处理,LPS组BMECs进行LPS诱导12 h,LPS+MT组BMECs进行LPS诱导12 h后再经不同浓度(1、5、10、50和100 μmol/L) MT处理48 h。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LPS组BMECs中TNF-α含量升高(P>0.05),BMECs中IL-6和IL-1β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LPS组相比,10和50 μmol/L MT组BMECs中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5),1、5、10和100 μmol/L MT组BMECs中IL-6含量显著降低(P<0.05),10 μmol/L MT组BMECs中IL-1β含量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LPS组BMECs中Toll样受体4(TLR4)蛋白表达量升高(P>0.05),BMECs中核因子-κB同源蛋白(P65)和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IκB-α)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与LPS组相比,50和100 μmol/L MT组BMECs中TLR4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1、10和50 μmol/L MT组BMECs中P65蛋白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1、5、10和50 μmol/L MT组BMECs中IκB-α蛋白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由此可见,MT能够降低LPS诱导的BMECs中TNF-α、IL-1β和IL-6含量,调控LPS诱导的BMECs中TLR4、P65和IκB-α蛋白表达量,MT可能通过参与核因子-κB炎症通路缓解LPS诱导的BMECs炎症反应。
  • 陈东鸿, 崔晓, 李广, 何凯, 韩煜轩, 陈冠霖, 杨奇慧, 迟淑艳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8): 4645-466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8.04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lanceolatus)闭锁小带蛋白-1(ZO-1)、闭锁蛋白(Occludin)和跨膜蛋白-15a (Claudin-15a)基因的克隆及其在精氨酸干预下的肠道组织表达。通过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PCR技术克隆珍珠龙胆石斑鱼ZO-1、OccludinClaudin-15a的cDNA全长,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其在健康珍珠龙胆石斑鱼脑、鳃、皮肤、肌肉、肝脏、胃、前肠、中肠、后肠、头肾、体肾、脾脏和心脏13种组织中的mRNA相对表达量。选择375尾珍珠龙胆石斑鱼,初重为(20.79±0.09) g,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鱼。各组饲料精氨酸水平分别为1.96%、3.06%和3.74%。养殖8周,测定肠道中ZO-1、OccludinClaudin-15a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1)ZO-1的cDNA全长为6 355 bp,其中开放阅读框(ORF)为5 106 bp,可编码1 701个氨基酸,5'-非翻译区(UTR)和3'-UTR分别为105、1 144 bp,无跨膜区域。Occludin的cDNA全长为2 222 bp,其中ORF为1 515 bp,可编码504个氨基酸,5'-UTR和3'-UTR分别为69、638 bp,有4个跨膜区域。Claudin-15a的cDNA全长为1 584 bp,其中ORF为669 bp,可编码222个氨基酸,5'-UTR和3'-UTR分别为387、528 bp,有5个跨膜区域。2)系统发育树和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珍珠龙胆石斑鱼ZO-1与高体鰤的同源性最高(94%),Occludin与大黄鱼的同源性最高(84%),Claudin-15a与环纹圆天竺鲷的同源性最高(92%)。3)后肠中ZO-1 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而脑、鳃、心脏、头肾、胃、肝脏、肌肉、体肾的ZO-1 mRNA相对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前肠、中肠中Claudin-15a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织(P<0.05);皮肤、前肠、中肠、后肠和鳃中Occludin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织(P<0.05)。4)3.06%精氨酸水平组的增重率及ZO-1、OccludinClauin-15a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1.96%和3.74%精氨酸水平组(P<0.05)。由此可见,本研究通过RACE-PCR技术克隆获得了珍珠龙胆石斑鱼ZO-1、Claudin-15aOccludin的cDNA序列长度。饲料适宜精氨酸水平可显著上调珍珠龙胆石斑鱼肠道ZO-1、OccludinClaudin-15a mRNA相对表达量,维护肠道黏膜屏障完整,促进鱼健康生长。
  • 胡俊茹, 袁夕宸, 黄文, 李国立, 张羽帆, 王国霞, 赵红霞, 黄燕华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8): 4662-46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8.04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基于转录组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技术研究亚硒酸钠和酵母硒对低温(13℃)应激下黄颡鱼肝脏转录组和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以期探讨不同硒源调节黄颡鱼适应低温应激的信号通路及关键基因。以5.7 g左右的黄颡鱼为研究对象,分别投喂添加亚硒酸钠(T1组)和酵母硒(T2组)的试验饲料,于养殖42 d后开展低温应激试验。结果显示:T2组黄颡鱼的增重率和存活率高于T1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与亚硒酸钠相比,酵母硒显著提高了低温应激后黄颡鱼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及抑制与产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P<0.05),并显著降低了血清丙二醛含量(P<0.05)。肝脏转录组分析显示,T1组和T2组分别产生了140 574 638和139 455 508个高质量reads (clean reads),共筛选到147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76个基因表达量上调,71个基因表达量下调,表达上调基因显著富集到蛋白质水解作用、水解酶活性、肽酶活性、肽链内切酶活性、羧肽酶活性、蛋白质代谢过程以及胰腺分泌、蛋白质消化与吸收、脂肪消化与吸收、花生四烯酸代谢、醚脂代谢等通路。这些通路中的硒蛋白M、磷脂酶A2、羧肽酶A1、类胰蛋白酶-1、胰凝乳蛋白酶样弹性蛋白酶家族成员2A等关键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上调。通过RT-qPCR对上述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证实了转录组测序结果的可靠性。综上所述,摄食酵母硒为硒源饲料的黄颡鱼的生长性能、抗低温能力优于摄食亚硒酸钠为硒源饲料的黄颡鱼,酵母硒可能通过上调胰腺分泌、蛋白质消化与吸收、脂肪消化与吸收、花生四烯酸代谢、醚脂代谢等通路关键基因的表达提高黄颡鱼的抗低温应激的能力。
  • 实验方法与实验动物 EXPERIMENTAL METHOD AND ANIMAL
  • 王凤芹, 刘鑫, 程远之, 郭冠群, 路则庆, 汪以真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8): 4675-468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8.04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建立一种定量测定蛋黄中斑蝥黄的固相萃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蛋黄用乙腈在超声波辅助下提取,提取液经过Oasis PRiME HLB固相萃取柱净化,再由C18色谱柱分离,流动相为乙腈-水(95 : 5,体积比),流速为1.2 mL/min,等度洗脱,在紫外-可见吸收波长474 nm处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显示:蛋黄中斑蝥黄的检出限为0.05 μg/g,定量限为0.1 μg/g。斑蝥黄在0.1~10.0 μg/mL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为0.999 9。在3个加标浓度(0.1、1.0和4.0 μg/g)下,斑蝥黄的回收率为85.9%~98.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7%~8.0%。应用上述方法测得市售新鲜鸡蛋蛋黄中斑蝥黄含量高达8.3 μg/g。本试验建立的固相萃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能够满足蛋黄中斑蝥黄及其异构体快速定量的需要。
  • 刘颖, 金永鹏, 罗荪琳, 陈义强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8): 4684-469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8.04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建立同步检测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及呕吐毒素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样品用乙腈-水提取,经涡旋、高速离心,移取2 mL上清液加入28 mL含1%吐温-20的磷酸盐缓冲液(PBS,pH 7.0),过三合一免疫亲和柱净化,用2 mL甲醇洗脱;洗脱液经50℃浓缩氮气吹干后用50%甲醇-水复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串联光化学衍生器、荧光检测器和紫外检测器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黄曲霉毒素B1标准品溶液浓度在2.5~50.0 ng/mL、玉米赤霉烯酮标准品溶液浓度在50~2 500 ng/mL、呕吐毒素标准品溶液浓度在250~5 000 ng/mL时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1.2%~92.3%,相对标准偏差(RSD)为4.3%~9.5%。采用该方法检测了4种不同饲料样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及呕吐毒素含量,所有样品均检测出1种以上霉菌毒素,说明饲料中霉菌毒素混合污染较为普遍。由此可见,本试验所建立的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高,稳定性好,可作为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及呕吐毒素的同步检测方法。
  • 黄小流, 罗辉, 黄玉珊, 许东风, 邓先清, 王伟业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8): 4694-470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8.04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探究马齿苋多糖(POP)对断奶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变化的影响。30只断奶SD大鼠[(21±1)日龄]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试验动物均饲喂相同的基础饲粮,POP低剂量组(LD组)和POP高剂量组(HD组)分别补充100和200 mg/kg BW剂量的POP (溶于2 mL生理盐水),对照组(Con组)补充2 mL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28 d。试验结束后,对大鼠粪便菌群16S rRNA的V3~V4区进行扩增后,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和QIIME分析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RDP和NCBI-16S数据库进行物种注释。结果表明:3组共有4 725个相同的操作分类单位(OTUs),Con组有140个特征OTUs,LD组有367个特征OTUs,HD组有174个特征OTUs。各组动物肠道菌群有相似的α多样性,组间β多样性有显著差异(P<0.05)。与Con组相比,HD组的双歧杆菌属、LD组的乳酸杆菌目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Con组大鼠的未分类紫单胞菌属、阿洛-普雷沃氏菌属为优势菌群,且核苷酸代谢、维生素代谢、碳水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与代谢和脂质代谢能力减弱。综上所述,POP可改变断奶大鼠肠道菌群的结构,扶植益生菌如乳酸杆菌目、双歧杆菌属的定植及影响机体代谢功能,是一种潜在的幼龄动物膳食添加剂。
  • 胡鲜, 王晨昱, 刘娣, 龙静, 范文君, 何流琴, 李铁军, 姚继明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8): 4708-47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8.04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D-天冬氨酸(D-Asp)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肠道损伤的恢复效果。试验选取40只体重相近的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5组,即对照组、0 mmol/L D-Asp组、0.15 mmol/L D-Asp组、2.30 mmol/L D-Asp组和7.70 mmol/L D-Asp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单笼饲养。试验第1~7天,对照组小鼠正常饮用蒸馏水,其他各组小鼠均饮用含3.5% DSS的蒸馏水,诱导小鼠结肠炎。试验第8天开始,对照组和0 mmol/L D-Asp组小鼠直肠灌注0.1 mL生理盐水,其他各组分别直肠灌注0.1 mL浓度为0.15、2.30和7.70 mmol/L的D-Asp溶液,每隔1 d灌注1次,共灌注5次。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0 mmol/L D-Asp组小鼠第5天体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降低(P<0.05),结肠长度变短并出现浸血现象。与0 mmol/L D-Asp组相比,7.70 mmol/L D-Asp组小鼠第12~14天体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显著提高(P<0.05),结肠变长,绒毛高度增高及隐窝深度变浅,杯状细胞排列更规则。2)与0 mmol/L D-Asp组相比,7.70 mmol/L D-Asp组的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和嗜酸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EPO)活性显著降低(P<0.05),结肠中天冬氨酸/谷氨酸载体2(SLC25A13)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结肠中白细胞介素-6(IL-6)、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和天冬氨酸/谷氨酸载体1(SLC25A12)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由此可见,直肠灌注D-Asp可通过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和相关基因的表达,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改善结肠形态结构,从而促进因DSS引起的小鼠结肠炎损伤修复。
  • 罗梅英, 凌铭旺, 詹洲玲, 郑将鸿, 钟晓彤, 欧春秀, 梁樱倩, 冯鑫, 王瑞晓, 黄得纯, 张辉华, 柒启恩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8): 4719-47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8.05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溶血性葡萄球菌来源的细胞外囊泡(SH-EVs)对小鼠生长性能、免疫力、肠道形态与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选用体重、日龄接近的20只健康雄性离乳C57BL/6小鼠,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为2个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小鼠。每隔1 d给对照组小鼠灌服150 μL磷酸盐缓冲液(PBS),给试验组小鼠灌服150 μL SH-EVs悬液(含500 μg SH-EVs)。试验期为5 d。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灌服SH-EVs显著降低了小鼠的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P<0.05),并有提高料重比的趋势(P=0.052)。2)与对照组相比,灌服SH-EVs显著提高了小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P<0.05),显著降低了血清免疫球蛋白A (IgA)含量(P<0.05),有降低血清免疫球蛋白G (IgG)含量的趋势(P=0.067)。3)灌服SH-EVs导致小鼠回肠绒毛损伤,肠绒毛稀疏。4)与对照组相比,灌服SH-EVs在门水平上显著降低了小鼠肠道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P<0.05),显著提高了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的相对丰度(P<0.05);在属水平上显著降低了小鼠肠道普雷沃氏菌科UCG-001(Prevotellaceae_UCG-001)、拟杆菌属(Bacteroides)、拟普雷沃菌属(Alloprevotella)的相对丰度(P<0.05);在种水平上显著降低了小鼠肠道产酸拟杆菌(Bacteroides acidifaciens)的相对丰度(P<0.05),显著提高了毛螺菌科细菌COE1(Lachnospiraceae_bacterium_COE1)的相对丰度(P<0.05)。由此可见,灌服SH-EVs降低了小鼠的生长性能、免疫力,一定程度上损伤了肠道形态发育并扰乱了肠道菌群结构,对小鼠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
  • 研究简报 SHORT COMMUNICATION
  • 蒲俊华, 陈大伟, 刘茵茵, 李惠嘉, 陆俊贤, 张小燕, 唐梦君, 唐修君, 高玉时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8): 4730-47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8.05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耐镉乳酸菌对镉暴露仔鸡体重、脏器系数和组织中镉、钙、铁、锌、铜、锰、硒含量影响。选取1日龄如皋黄鸡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鸡。对照组试验鸡第3~6周灌喂1 mL/(d·只)无菌生理盐水;镉暴露组试验鸡第3~6周灌喂1 mL/(d·只)无菌生理盐水,并在第4~6周饮水中添加5 mg/L镉;镉+耐镉乳酸菌组试验鸡第3~6周灌喂1 mL/(d·只)耐镉乳酸菌液(1×109 CFU/mL),并在第4~6周饮水中添加5 mg/L镉。预试期2周,正试期4周。结果表明:1)各组之间仔鸡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2)镉暴露组和镉+耐镉乳酸菌组心脏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镉暴露组和镉+耐镉乳酸菌组之间心脏系数无显著差异(P>0.05)。3)镉暴露组的各组织中镉含量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各组织中镉含量的高低依次为肾脏>肝脏>脾脏>肺脏>心脏>胸肌。镉+耐镉乳酸菌组的脾脏中镉含量显著低于镉暴露组(P<0.05)。4)镉+耐镉乳酸菌组肝脏中硒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镉暴露组(P<0.05)。镉+耐镉乳酸菌组和镉暴露组肾脏中硒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镉暴露组肺脏中钙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镉+耐镉乳酸菌组(P<0.05),镉+耐镉乳酸菌组和镉暴露组肺脏中锌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镉+耐镉乳酸菌组肺脏中铜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镉暴露组肺脏中锰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镉+耐镉乳酸菌组(P<0.05)。镉+耐镉乳酸菌组脾脏中钙和铜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镉暴露组(P<0.05)。镉暴露组心脏中钙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镉+耐镉乳酸菌组和镉暴露组心脏中硒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仔鸡镉暴露时,心脏系数降低,肝脏、肾脏、肺脏、脾脏、心脏和胸肌中镉含量增加,肾脏中硒含量和心脏中钙含量降低;添加耐镉乳酸菌对镉暴露仔鸡心脏系数的降低无改善作用,但降低了脾脏和肝脏中镉含量,并增加了心脏中硒和钙含量。
  • 赵亚星, 白晨, 敖长金, 吕可欣, 徐珊珊, 王晓渊, 包志碧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8): 4740-47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8.05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沙葱精油对肉羊体外瘤胃发酵和底物干物质(DM)降解率的影响,以期为沙葱精油在肉羊体内试验提供参考。试验采取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在发酵瓶(100 mL)中添加2 g底物,并分别添加0(对照组)、0.02(T1组)、0.04(T2组)、0.06(T3组)、0.08(T4组)、0.10(T5组)和0.12 mg (T6组)的沙葱精油。每个培养瓶中加入10 mL瘤胃液和20 mL瘤胃缓冲液,体外培养24 h,每组设3个重复。发酵完成后,测定发酵液pH和氨态氮(NH3-N)、微生物蛋白(MCP)、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及底物DM降解率。结果表明:在体外培养24 h后,T2、T3、T4、T6组的发酵液p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1、T2、T3组的发酵液NH3-N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4组的发酵液NH3-N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4组的发酵液MCP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4组的发酵液丁酸和戊酸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1、T2、T3、T4、T5、T6组的发酵液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4和T5组的底物DM降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沙葱精油对肉羊体外瘤胃发酵有积极影响,添加0.08 mg沙葱精油显著减低了发酵液pH和NH3-N浓度,显著提高了发酵液MCP、丁酸、戊酸、TVFA浓度以及底物DM降解率。
  • 戴建军, 李丹阳, 孙玲伟, 吴彩凤, 吕玉华, 张树山, 林月霞, 张德福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8): 4748-475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8.05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促进全价颗粒饲粮在山羊饲养中的推广应用,本研究以生长期长三角洲白山羊为研究对象,分别以全混合日粮(TMR,TMR组)、全价颗粒饲粮(颗粒组)和全价颗粒饲粮部分限制采食(限制采食组)进行饲喂,研究全价颗粒饲粮对其生长速度、肉质性能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颗粒组的增重效果显著高于TMR组(P<0.05),部分限制采食亦能取得良好的增重效果。2)与TMR组相比,颗粒组白山羊屠宰率提高了1.48%,但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间pH、剪切力、滴水损失、蒸煮损失和肉色均没有显著变化(P>0.05)。3)各组间白山羊血清中生长激素(GH)、生长抑素(SS)、生长激素释放多肽(GHRP)、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限制采食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在第4周时出现一个异常波动,显著高于TMR组和颗粒组(P<0.05),到第8周时限制采食组血清ALP活性显著下降(P<0.05),但仍显著高于颗粒组(P<0.05);颗粒组的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在第8周时显著高于TMR组和限制采食组(P<0.05),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则显著低于TMR组(P<0.05),其余血清生化指标在各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血常规指标方面,除个别指标在饲喂第2周出现一定波动外,其余时间点3组呈一致变化趋势;饲喂结束后,各组之间血清丙二醛(MDA)、活性氧簇(ROS)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4)组织切片观察表明,颗粒饲喂可部分增加十二指肠的肠绒毛长度,对肝脏、睾丸和附睾等组织未产生影响。综上所述,全价颗粒饲粮饲喂对生长期白山羊增重效果明显,且整个试验过程未对其健康指标产生明显影响,可用于育肥过程中的标准化饲喂。
  • 温晓鹿, 蒋宗勇, 高开国, 肖昊, 杨雪芬, 吴绮雯, 王丽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8): 4760-476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8.05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无抗生素条件下饲粮纤维水平对不同断奶体重仔猪生长性能、脏器指数、肠道pH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试验选取96头21日龄健康的杜长大三元杂断奶仔猪,采用2×2双因素随机试验设计,设2个断奶体重水平,分别为(5.00±0.05) kg和(7.07±0.06) kg;2个饲粮纤维水平,分别为2.84%中性洗涤纤维和4.66%中性洗涤纤维,共4组,分别为低体重低纤维组、高体重低纤维组、低体重高纤维组、高体重高纤维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仔猪(公母各占1/2)。试验期为28 d。结果表明:饲粮纤维水平对不同断奶体重仔猪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无显著影响(P>0.05),高体重组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低体重组(P<0.05);各组间的料重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高纤维饲粮有降低结肠内容物pH的趋势(P=0.057);对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内容物pH无显著影响(P>0.05);不同断奶体重对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内容物pH无显著影响(P>0.05)。高纤维饲粮有降低肝脏指数(P=0.076)和心脏指数(P=0.077)的趋势;高断奶体重显著提高仔猪肝脏、肾脏、脾脏、心脏和肺脏的重量(P<0.05)。高纤维饲粮显著提高仔猪血浆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P<0.05),显著提高断奶体重仔猪血浆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的活性(P<0.05),饲粮纤维水平和断奶体重对仔猪血浆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无抗生素条件下提高饲粮中纤维水平对不同断奶体重仔猪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但是会降低肠道内容物pH,提高抗氧化能力;显著提高高断奶体重仔猪后期的生长性能。
  • 彭继勇, 王坤, 卓勇, 李健, 林燕, 徐盛玉, 车炼强, 冯斌, 吴德, 方正锋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8): 4769-477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8.05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光照条件(光照周期和光照强度)对后备母猪生长性能、初情启动和血清激素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体况优良、血缘相近、(140±3)日龄、体重(66±7) kg、健康的二元杂交后备母猪72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2头猪。试验Ⅰ组:10 h光照、14 h黑暗(10L : 14D),光照强度为100 lx;试验Ⅱ组:16 h光照、8 h黑暗(16L : 8D),光照强度为100 lx;试验Ⅲ组:16 h光照、8 h黑暗(16L : 8D),光照强度为50 lx。预试期10 d,正试期78 d。结果表明:1)171~200日龄,在100 lx光照强度下,16L : 8D光照周期较10L : 14D光照周期有降低后备母猪料重比的趋势(P=0.068)。光照强度对后备母猪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2)在16L : 8D光照周期下,50 lx光照强度较100 lx光照强度有降低后备母猪初情体重的趋势(P=0.086)。试验Ⅲ组后备母猪的初情体重和初情日龄最低,发情率最高。3)170日龄时,在100 lx光照强度下,16L : 8D光照周期较10L : 14D光照周期极显著提高了后备母猪血清促卵泡激素(FSH)浓度(P<0.01),10L : 14D光照周期较16L : 8D光照周期显著提高了母猪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浓度(P<0.05)。在16L : 8D光照周期下,100 lx光照强度较50 lx光照强度显著提高了后备母猪血清FSH和促黄体激素(LH)浓度(P<0.05)。4)200日龄时,在16L : 8D光照周期下,100 lx光照强度较50 lx光照强度显著提高了后备母猪血清LH浓度(P<0.05),极显著提高了血清褪黑激素浓度(P<0.01),极显著降低了血清瘦素浓度(P<0.01),并有提高血清FSH浓度(P=0.077)和降低血清IGF-Ⅰ浓度(P=0.055)的趋势。综上所述,每日光照时长从10 h延长至16 h有助于提高后备母猪饲料利用率,促进初情启动相关激素的分泌,光照强度对后备母猪生长性能和初情表现的影响较小,生产中推荐提供50 lx的光照强度。
  • 王海波, 秦士贞, 李金录, 武真邑, 龚莉媛, 裴文刚, 车育彦, 杨敏敏, 史兆国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8): 4779-47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8.05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锌饲粮添加载锌蒙脱石(Zn-MMT)对肉鸡免疫功能、肝脏含锌酶活性的影响。随机选择1日龄健康科宝公雏240只,按体重随机分成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仔鸡。对照组(CK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替代载体添加20、40、60和80 mg/kg Zn-MMT (均以锌含量计算),自由采食饮水,试验期为42 d,测定空肠黏膜免疫球蛋白含量、肝脏含锌酶活性、血清细胞因子含量、脾脏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结果表明:1)相比CK组,添加40和60 mg/kg的Zn-MMT显著提高肉鸡血清中干扰素-γ(IFN-γ)的含量(P<0.05),对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的含量有升高趋势(0.05<P<0.10),但对血清中免疫球蛋白A (IgA)、免疫球蛋白M (IgM)、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2)相比CK组,添加Zn-MMT对肉鸡21和42日龄空肠黏膜的免疫球蛋白G (IgG)、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3)相比CK组,添加Zn-MMT显著提高肉鸡21和42日龄肉鸡肝脏中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 SOD)活性,但对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苹果酸脱氢酶(MDH)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4)相比CK组,添加40 mg/kg的Zn-MMT显著提高肉鸡脾脏核转录因子-κBp65(NF-κBp65)、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2(TRAF-2)、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1B (TNFRSF1B)、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IκB-α)、IL-1βIL-4、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基因相对表达量(P<0.05),但对转化生长因子-β4(TFG-β4)、IFN-γ基因相对表达量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低锌饲粮添加Zn-MMT可显著提高脾脏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增强机体免疫力,增强含锌酶活性。
  • 袁萍, 张翔飞, 官久强, 安添午, 李华德, 谭武, 谢荣清, 罗晓林, 江明锋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8): 4791-480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8.05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低海拔舍饲对牦牛和犏牛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取36月龄、体重相近、体况良好的健康雄性麦洼牦牛[(169.85±13.69) kg]10头和犏牛[本地黄牛×麦洼牦牛,(142.60±26.18) kg]5头作为试验动物,将10头麦洼牦牛随机均分为2组(舍饲牦牛组与放牧牦牛组,每组5头),5头犏牛单独作为1组(舍饲犏牛组)。放牧牦牛2019年12月至2020年5月于甘孜州红原县牧区(海拔3 500 m)按照传统模式于天然草地放牧,舍饲牦牛和犏牛于广汉农区(海拔480 m)进行冷季全舍饲育肥,预试期30 d,正试期120 d,而后对各组试验牛进行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肌肉品质的测定。结果表明:舍饲牦牛的末重、平均日增重、胴体重、净肉重均显著高于放牧牦牛(P<0.05),舍饲犏牛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舍饲牦牛(P<0.05);舍饲牦牛背最长肌中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放牧牦牛(P<0.05),舍饲犏牛背最长肌中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舍饲牦牛与放牧牦牛(P<0.05),舍饲牦牛背最长肌中水分含量显著高于舍饲犏牛(P<0.05);舍饲牦牛背最长肌的pH24 h、红度(a*)值、剪切力显著低于放牧牦牛(P<0.05),舍饲犏牛背最长肌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舍饲牦牛(P<0.05);舍饲牦牛背最长肌中鲜味氨基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放牧牦牛(P<0.05)。由此可见,与传统放牧牦牛冷季掉膘相比,低海拔舍饲可促进牦牛与犏牛的生长,改善肌肉的营养成分含量与食用品质,且犏牛因杂交优势明显而育肥效率更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