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第34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2-09-15
  

  • 全选
    |
    目录 Contents
  •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特约稿 INVITED REVIEW
  • 吴德, 卓勇, 花伦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5441-54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碳水化合物占母猪饲粮比例超过65%,是饲粮能量的主要来源,分为可消化和不可消化碳水化合物两大类。饲粮中占比最大的可消化碳水化合物是淀粉,被动物胃肠道分泌的内源酶消化,产生葡萄糖;不可消化碳水化合物主要是非淀粉多糖,被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生短链脂肪酸。葡萄糖和短链脂肪酸在调控卵母细胞成熟、胚胎附植与发育、泌乳力等方面效应不同,但又相互协同,共同调控母猪的繁殖生理。本文将综述不同类型碳水化合物及其代谢信号对母猪在后备、妊娠、泌乳阶段繁殖活动的调控效应及机制,为母猪饲粮精准利用碳水化合物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 综述 REVIEW
  • 赵玉超, 余诗强, 蒋林树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5452-546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瘤胃是反刍动物体内重要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微生物消化饲料的同时,也生成甲烷。反刍动物甲烷排放量约占到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的6%。因此,迫切需要采取营养策略调控瘤胃微生态系统,降低甲烷生成。类黄酮作为植物次级代谢产物中分布最广的化合物之一,具备抑菌、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类黄酮在瘤胃内代谢会影响瘤胃发酵模式,抑制原虫和古菌等与甲烷生成密切相关的菌群,进而降低甲烷排放,是潜在的甲烷抑制剂。鉴于此,本文对类黄酮在瘤胃内的代谢、调控瘤胃发酵和抑制甲烷排放的作用及机理作一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研究类黄酮代谢与瘤胃微生物相互作用机制提供参考,也为未来开发类黄酮作为甲烷抑制剂提供思路。
  • 段斌斌, 邢通, 张林, 高峰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5466-54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肌酸,又称N-甲基胍乙酸,是脊椎动物体内由精氨酸、甘氨酸和蛋氨酸等合成的一种氨基酸衍生物,因具有改善机体能量代谢、促进肌细胞发育、抗氧化等生物学功能,已被应用于食品、医药等领域。肉禽养殖试验结果显示,外源肌酸补充剂不仅有促生长作用,还可提高骨骼肌能量物质的储备,延缓宰后糖酵解,改善肉品质,在优质禽肉生产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一水肌酸、胍基乙酸、丙酮酸肌酸和肌酸硝酸盐4种肌酸补充剂的理化特性、代谢途径及生物学功能,并总结了这些肌酸补充剂在肉鸡、肉鸭和肉鹅生产实践中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当前肌酸补充剂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新型饲料添加剂的开发和优质禽肉的生产提供参考。
  • 梅华迪, 李袁飞, 马现永, 余苗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5475-54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肠道黏膜是机体内环境与外界进行交流的媒介,也是机体发挥防御保护作用的第1道防线,其屏障功能完整性对于维持肠道稳态乃至机体健康至关重要。槲皮素是一种天然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抗癌、抗菌等功能。研究发现,槲皮素可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的组成、黏液层的厚度、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胆汁和抗菌肽的生成以及细胞因子的分泌来维护肠道内环境稳态和机体健康。本文主要综述槲皮素调节动物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作用机制,旨在为新型饲料添加剂的开发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 汪弯弯, 茹盟, 吴信, 瞿明仁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5489-549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浒苔多糖是浒苔中主要的生物活性分子,主要由葡萄糖醛酸、鼠李糖和木糖组成,具有抗氧化、抗炎、免疫调节、降血糖、降血脂等多种生物活性功能,应用于动物生产中具有提高动物生产性能、增强免疫力和改善肠道健康等作用。本文就浒苔多糖的生理功能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浒苔多糖在动物生产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 黄菲, 王曦, 曹云鹤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5500-55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葡萄糖氧化酶(GOD)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氧化还原酶,其因独特的作用机制而在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从GOD的结构和催化机理出发,阐述了GOD在饲料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机制,对近年来GOD在动物饲料中应用的效果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开发与应用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 钟港, 苏敏超, 王笑言, 陈东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5516-55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烟酸是辅酶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的前体物质。近年来研究发现,烟酸是一种多功能物质,对动物机体健康有积极的影响。本文主要介绍了烟酸在保护神经系统、抗炎症和调节脂肪代谢等方面的功能,重点从烟酸和烟酸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2方面探讨了烟酸调节机体脂肪代谢的分子机制,以期为烟酸的科学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李帅, 闵力, 孙加节, 李大刚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5526-553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反刍动物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甲烷不仅加剧了全球温室效应,而且还造成了反刍动物2%~12%的能量损失,降低了饲料利用率。近年来,大型海藻作为一种新型饲料资源,其具备的缓解反刍动物甲烷排放的能力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大型海藻的营养成分、不同大型海藻减少甲烷排放的效果、大型海藻缓解甲烷排放的主要活性物质及其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以期为使用大型海藻缓解反刍动物瘤胃甲烷排放提供参考。
  • 宋欣悦, 杨丽, 王启瑞, 孙小琴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5535-554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乳脂是乳的重要营养指标之一,其含量和组成与乳品质和人体健康密切相关。针对乳脂的组成特点和人体健康需求,降低其中对健康不利的饱和脂肪酸含量而增加对健康有益的功能性成分含量,可以优化乳脂品质,提高乳和乳制品的质量并增加乳品附加值。改变饲养方式或饲粮组成可以方便有效地实现乳脂优化,其中以放牧或饲喂新鲜牧草最为安全有效。本文在阐述乳脂中主要功能性脂质的基础上综述了乳脂优化的目标、方式及国内外优化乳脂的主要饲粮措施,以期为国内乳脂优化或乳品质提高相关研究和生产提供参考。
  • 陈碧兰, 黎梦, 张永亮, 陈婷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5543-55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外泌体(EVs)是直径为30~150 nm的细胞外磷脂双层囊泡,多种类型细胞、组织和生物液体均可分泌外泌体,包括血液、尿液、牛奶、眼泪和脑脊液等。母乳是哺乳动物生长发育不可替代的营养来源。除此之外,母乳喂养还能有效降低患病率,减少患各种疾病的风险,如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肠胃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等。母乳中富含乳铁蛋白、免疫球蛋白、生长因子、寡糖、多不饱和脂肪酸等生物活性成分,近年来还发现母乳中富含外泌体。有研究显示,乳外泌体(MEVs)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miRNAs序列同源性和稳定性,可以直接被机体吸收并发挥免疫调节作用,本文着重对乳外泌体在炎症、肿瘤或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行综述,为丰富乳外泌体的生物学功能提供参考依据。
  • 韩宇杰, 房义, 钟荣珍, 向海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5552-55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苜蓿青贮是草食动物重要的粗饲料,调制并生产优质的苜蓿青贮对畜牧业尤其是奶牛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青贮添加剂种类多样,乳酸菌是苜蓿青贮中的一种核心菌种,也是一种常见的青贮添加剂,它可以改善苜蓿青贮的发酵环境和有氧稳定性,从而提升其发酵质量和营养品质。本文对苜蓿青贮乳酸菌的筛选及其应用进行了归纳和阐述,以期为发掘适合苜蓿青贮的乳酸菌提供科学依据。
  • 曹秋梅, 丁丽敏, 付小雨, 张晓斌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5561-55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蛋白质水解物是将植物性或动物性蛋白质饲料通过化学、酶或微生物处理后得到的一种优质的蛋白质饲料原料,它富含多肽和游离氨基酸,对促进饲粮养分的消化吸收、降低宠物过敏性及提高饲粮适口性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蛋白质水解物可以产生具有抗氧化、抗菌、降血压、抗癌等生理功能的生物活性肽,对治疗宠物肥胖、慢性肠炎以及开发功能性宠物食品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蛋白质水解物在宠物食品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今后蛋白质水解物在宠物食品中的科学合理应用及功能性宠物食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 李亚辉, 乔富强, 袁妙珠, 姚华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5570-557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宠物作为家庭伴侣动物的角色越来越重要。2020年中国宠物犬和猫的总体饲养数量已经超过1亿只,犬和猫的数量基本接近,其中猫的饲养数量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犬。考虑到猫的营养需求以及乳产品的营养特点,本文通过分析幼猫的生理特性,综述了猫乳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对幼猫生长发育、局部和全身免疫功能的影响,以期探讨猫乳及猫代乳品未来的研究研究和发展方向。
  • 李沛, 王永伟, 刘宁, 李军训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5579-55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我国麦麸资源丰富,但是较高的纤维含量限制了其在饲粮中的合理利用。借助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可以显著改变麦麸纤维的结构和营养特性,有效提升其饲用价值。本文综述了国内外麦麸纤维的不同降解技术以及麦麸纤维降解产物的功能特性,并对当前麦麸纤维评定技术进行了归纳,以期为麦麸等高纤维饲料原料的增值化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雷泽田, 王金荣, 许继隆, 赵宜丰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5589-55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淀粉作为动物的主要能量来源,对于动物健康和生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饲料加工工艺及加工条件可以改变饲料中淀粉的理化性质,进而影响淀粉在动物体内的消化特性。本文综述了粉碎、挤压膨化、调质及制粒等饲料加工工艺对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
  • 研究论文 RESEARCH PAPER
  • 刘韶娜, 赵彦光, 张斌, 相德才, 赵智勇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5597-560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类肠膜魏斯氏菌对猪生长性能、粪菌和代谢产物的影响。选用(228±2)日龄、体重为(95.84±10.05) kg的迪庆藏猪选育猪20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2个重复,每个重复5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类肠膜魏斯氏菌(107 CFU/g)的试验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22 d。结果表明:1)2组生长性能无显著差异(P>0.05)。2)2组粪菌的α多样性无显著差异(P>0.05)。门水平上,试验组的螺旋体门和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属水平上,狭义梭菌属_1和密螺旋体属_2的相对丰度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norank_f_F082和瘤胃球菌科_UCG-002相对丰度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多级物种差异判别分析(LEfSe)获得27个生物标记物(LDA值>3.0),其中试验组获得生物标记物15个。对照组LDA值最大的是瘤胃球菌科_UCG-002,试验组LDA值最大的是狭义梭菌属_1。3)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发现,正负离子模式下,样品完全分开,试验组2-羟基十六烷酸、N-di-腺嘌呤脱氧核苷酸、2-羟基十四烷酸和Avocadene acetate的差异表达倍数显著或极显著上调(P<0.05或P<0.01),Corchorifatty acid F和2,3-丁炔前列腺素E1差异表达倍数显著或极显著下调(P<0.05或P<0.01),试验组2-羟基十四烷酸和Corchorifatty acid F分别是上调和下调差异倍数最高的代谢产物。综上所述,添加类肠膜魏斯氏菌能改变猪粪便的菌群结构,显著提高短链脂肪酸产生菌(狭义梭菌属_1)的相对丰度,提高脂肪酸类物质的差异表达倍数(2-羟基十六烷酸、2-羟基十四烷酸和Avocadene acetate),降低2,3-丁炔前列腺素E1的差异表达倍数,具有潜在的益生功能。
  • 崔英杰, 高开国, 杨雪芬, 温晓鹿, 王丽, 蒋宗勇, 尚秀国, 朱晓萍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5609-56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发酵大豆皮(FSH)对妊娠母猪繁殖性能、血浆生化及免疫指标的影响。选取遗传背景一致、体况和健康良好、配种日期接近的3~6胎次母猪(长×大)325头,随机分成5组,每组65头。试验饲粮用FSH逐步梯度等量替代基础饲粮中未发酵大豆皮,其中各组FSH比例分别为0(FSH0组,对照)、2%(FSH2组)、4%(FSH4组)、6%(FSH6组)和8%(FSH8组),对应未发酵大豆皮比例分别为8%、6%、4%、2%和0。试验母猪定位栏饲养,试验从妊娠30 d开始至妊娠110 d结束,共80 d。结果表明:1)随着试验饲粮FSH比例增加,母猪窝健仔数、初生窝重和仔猪初生个体重呈线性增加(PLinear<0.05),仔猪初生重标准差呈线性下降(PLinear<0.05),母猪产程有线性降低趋势(PLinear=0.076)。与对照组相比,FSH对仔猪初生窝重和初生重标准差有显著影响(PANOVA<0.05)。2)随着试验饲粮FSH比例增加,妊娠60 d血浆尿素含量呈线性降低(PLinear<0.05),妊娠60和90 d血浆总蛋白含量和谷草转氨酶活性呈二次效应变化(PQuadratic<0.05),妊娠90 d血浆碱性磷酸酶活性表现出二次效应趋势(PQuadratic=0.082)。3)随着试验饲粮FSH比例增加,妊娠60 d血浆胰岛素含量呈二次效应变化(PQuadratic<0.05),妊娠90 d血浆肾上腺素含量也呈二次效应变化(PQuadratic<0.05)。4)随着试验饲粮FSH比例增加,妊娠60 d血浆免疫球蛋白G (IgG)和免疫球蛋白M (IgM)含量呈线性增加(PLinear<0.05),妊娠90 d没有显著变化(P>0.05)。由此可见,FSH可以改善妊娠母猪生理代谢,增加血浆免疫球蛋白含量,对母猪的繁殖性能产生积极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母猪机体生理代谢和繁殖性能数据,FSH在饲粮中适宜添加比例为6%。
  • 崔艺燕, 彭苏, 李贞明, 宋敏, 余苗, 邓盾, 田志梅, 容庭, 刘志昌, 马现永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5620-56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发酵桑叶对肥育猪生长性能以及血浆、尿液代谢物的影响。选取18头体重(78.19±2.05) kg的杜×长×大阉公猪,随机分为2组,每组9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发酵桑叶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发酵桑叶。试验期69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发酵桑叶对肥育猪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2)与对照组相比,发酵桑叶组血浆肌酐、尿酸、甘油三酯含量和乳酸脱氢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血浆谷草转氨酶活性有降低趋势(P=0.079)。3)与对照组相比,发酵桑叶组尿液肌酐含量显著提高(P<0.05),尿液尿酸含量和乳酸脱氢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4)与对照组相比,发酵桑叶组血浆谷胱甘肽含量显著提高(P<0.05)。5)与对照组相比,发酵桑叶组血浆白细胞介素(IL)-2、IL-6、IL-8、IL-22、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γ、免疫球蛋白(Ig) A含量显著提高(P<0.05),血浆IgG和IgM含量有提高趋势(P=0.084和P=0.068)。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10%发酵桑叶对肥育猪生长性能无负面影响,改善了血浆和尿液代谢物含量,提高了机体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
  • 韩萌萌, 龚赛明, 殷运菊, 罗杰, 舒剑成, 邓敦, 沈康, 郭秋平, 李凤娜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5630-56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有机硒和铁对育肥猪肉品质、抗氧化特性以及肌肉组织中硒、铁关键转运载体基因表达的影响。选用体况良好、体重约70 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育肥猪240头,随机分成2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头猪(公母各占1/2)。对照组饲粮中添加亚硒酸钠和硫酸亚铁,试验组饲粮中添加酵母硒和甘氨酸亚铁,硒含量均为0.30 mg/kg,铁含量均为100 mg/kg。预试期3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饲粮添加有机硒和铁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和胴体性状无显著影响(P>0.05);2)试验组育肥猪股二头肌中粗蛋白质含量、血清和肌肉组织中硒元素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3)试验组育肥猪背最长肌24 h红度值和肉色评分显著提高(P<0.05);4)饲粮添加有机硒和铁显著提高育肥猪血清总抗氧化能力(P<0.05),极显著提高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P<0.01);5)饲粮添加有机硒和铁显著提高育肥猪肌肉组织中肌红蛋白(Mb)、铁调节蛋白1(IRP1)、转铁蛋白(TF)和转铁蛋白受体1(TFR1)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显著提高肌肉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GPX1)、硒蛋白W (SELENOW)和硒蛋白P (SELENOP)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综上所述,与无机硒和铁相比,育肥猪饲粮中添加有机硒和铁可改善猪肉感官品质,提高血清中硒和铁元素含量,促进肌肉组织中硒元素的沉积,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同时提高肌肉组织中与铁、硒相关的部分转运载体的mRNA表达水平。
  • 丁鹏, 郭阳浩, 袁雅婷, 何业春, 宋泽和, 张海涵, 贺喜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5642-56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高粱型饲粮降能处理后添加乳化剂和脂肪酶对良凤花肉鸡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试验选用1 080羽体况基本一致的1日龄健康良凤花公鸡,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0羽。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5个试验组分别饲喂高粱型饲粮(高梁替代基础饲粮中部分玉米)、高粱型降能饲粮(高粱型饲粮降低0.125 MJ/kg代谢能)、高粱型降能饲粮添加乳化剂、高粱型降能饲粮添加脂肪酶以及高粱型降能饲粮添加乳化剂和脂肪酶。试验共56 d,分为2个阶段,分别为1~28日龄和29~56日龄。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高粱型饲粮组良凤花肉鸡29~56日龄和1~56日龄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显著提高(P<0.05);与高粱型饲粮组相比,高粱型降能饲粮组肉鸡28和56日龄体重以及各阶段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降低(P<0.05),各阶段料重比显著提高(P<0.05);与高粱型降能饲粮组相比,高粱型降能饲粮中添加乳化剂或脂肪酶可显著改善肉鸡生长性能指标(P<0.05)。2)与对照组相比,高粱型降能饲粮组良凤花肉鸡半净膛率和全净膛率显著降低(P<0.05);与高粱型降能饲粮组相比,高粱型降能饲粮中添加脂肪酶和联合添加乳化剂和脂肪酶可显著改善肉鸡半净膛率和全净膛率(P<0.05)。综上所述,高粱可作为能量饲料替代良凤花肉鸡饲粮中的部分玉米,高粱型饲粮降能处理后饲喂将降低其生长性能,但添加乳化剂和脂肪酶可得到改善。
  • 齐梦迪, 李铁, 张克英, 王建萍, 白世平, 曾秋凤, 彭焕伟, 吕继蓉, 黄亚明, 丁雪梅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5652-566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植物精油和复合有机酸对肉鸡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肠道健康的影响。试验共选用1日龄爱拔益加(AA)白羽肉鸡416只,随机分为4个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植物精油组(EO组),饲喂基础饲粮+植物精油(150 g/t);复合有机酸组(COA组),饲喂基础饲粮+复合有机酸(1.5 kg/t);植物精油与复合有机酸合用组(EO×COA组),饲喂基础饲粮+植物精油(150 g/t)+复合有机酸(1.5 kg/t)。每组设8个重复,每个重复13只鸡,试验期42 d,分1~21日龄和22~42日龄2个阶段。结果显示:1)饲粮中添加植物精油和复合有机酸对肉鸡各阶段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均无显著影响(P>0.05)。2)饲粮中添加植物精油显著提高21日龄时肉鸡血清中总蛋白和白蛋白的含量(P<0.05),并显著提高了42日龄时肉鸡血清中白蛋白的含量(P<0.05)。饲粮中添加复合有机酸显著降低了42日龄时肉鸡血清中碱性磷酸酶的活性(P<0.05),并有提高血清中白蛋白含量的趋势(P=0.095)。饲粮中添加植物精油和复合有机酸对42日龄时肉鸡血清中白蛋白的含量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表现为饲粮中添加植物精油和复合有机酸提高了42日龄肉鸡的血清白蛋白含量。3)饲粮中添加植物精油显著提高了21日龄时肉鸡空肠绒毛高度和绒隐比(P<0.05)。饲粮中添加复合有机酸显著提高了21日龄时肉鸡空肠绒隐比(P<0.05),有提高21日龄时肉鸡十二指肠绒毛高度的趋势(P=0.083)。饲粮中添加植物精油和复合有机酸对21日龄十二指肠隐窝深度和42日龄十二指肠绒隐比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表现为饲粮中添加植物精油和复合有机酸降低了21日龄肉鸡十二指肠的隐窝深度,提高了42日龄肉鸡十二指肠的绒隐比。4)饲粮中添加植物精油显著提高了21日龄时肉鸡空肠脂肪酶和胰蛋白酶的活性(P<0.05),显著提高了42日龄时肉鸡空肠淀粉酶的活性(P<0.05)。饲粮中添加复合有机酸显著提高了21日龄时肉鸡空肠脂肪酶的活性(P<0.05),显著提高了42日龄时肉鸡空肠淀粉酶、脂肪酶和胰蛋白酶的活性(P<0.05)。5)饲粮中添加植物精油显著提高了21日龄时肉鸡盲肠食糜异丁酸含量(P<0.05)。饲粮中添加复合有机酸显著提高了21日龄时肉鸡盲肠食糜乙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以及42日龄时肉鸡盲肠食糜丁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P<0.05)。饲粮中添加植物精油和复合有机酸对21日龄时肉鸡盲肠食糜丙酸和异戊酸含量以及42日龄时肉鸡盲肠食糜乙酸、丙酸、丁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有交互作用(P<0.05)。由此得出,饲粮中添加植物精油和复合有机酸对肉鸡的生长性能没有显著影响,但可以改善血清生化指标和肠道形态结构,提高空肠消化酶活性,增加盲肠食糜总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综合来看,两者合用更有利于肉鸡的肠道健康。
  • 黄志毅, 梁伟凡, 李阳源, 冯定远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5667-567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对比研究酸性和中性木聚糖酶的酶学性质及其在小麦型饲粮中的降黏效果。饲养试验检测2种木聚糖酶(酸性和中性木聚糖酶)对胃肠液的耐受性;pH 3.5条件下测试2种木聚糖酶的相对活性;选用木聚糖纯品和谷物检测2种木聚糖酶的降黏效果;选取512只1日龄的817白羽肉公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6只),对照组饲喂小麦型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小麦型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4 U/g中性木聚糖酶、2和4 U/g酸性木聚糖酶,试验期42 d。结果显示:1)相比中性木聚糖酶,酸性木聚糖酶对肉鸡胃肠液有更好的耐受性。2)在pH 3.5条件下,酸性木聚糖酶的相对活性比中性木聚糖酶高64.1%。3)对于高黏(黑麦)阿拉伯木聚糖,相比中性木聚糖酶,酸性木聚糖酶的降黏效果提升了42.9%。4)在小麦型饲粮中添加木聚糖酶提高了肉鸡的生长性能,其中4 U/g酸性木聚糖酶对生长性能的提高效果优于4 U/g中性木聚糖酶。5)对于饲喂小麦型饲粮的肉鸡,4 U/g酸性木聚糖酶组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分别比2 U/g酸性木聚糖酶组、4 U/g中性木聚糖酶组和对照组提高了3.5%(P<0.05)、7.4%(P<0.05)和7.9%(P<0.05)。6)与4 U/g中性木聚糖酶组和对照组相比,在小麦型饲粮中添加4 U/g酸性木聚糖酶显著降低了肉鸡肌胃、空肠和回肠食糜黏度(P<0.05)。7)与对照组相比,在小麦型饲粮中添加4 U/g酸性木聚糖酶显著提高了肉鸡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活性(P<0.05)。由此可见,酸性木聚糖酶在pH 3.5条件下有更高的活性,更能耐受动物胃肠液,具有更好的降低黏度效果;在小麦型饲粮中添加4 U/g酸性木聚糖酶能改善肉鸡的生长性能、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食糜黏度和消化酶活性,其效果优于同剂量的中性木聚糖酶。
  • 程鹏, 张静博, 赵龙妹, 丁轲, 曹平华, 马彦博, 李旺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5680-56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乳酸菌不同饲喂方式对肉鸡生长性能、粗蛋白质表观代谢率及肠道健康的影响,以探讨乳酸菌在肉鸡上的适宜饲喂方式。选择1日龄的爱拔益加(AA)肉鸡19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拌料组(MIX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乳酸菌菌液;灌服组(OI组)饲喂基础饲粮,并口腔灌服乳酸菌菌液;饮水组(DW组)饲喂基础饲粮,并在饮水中添加乳酸菌菌液。乳酸菌菌液活菌数为4×109 CFU/mL。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在1~42日龄,DW组和MIX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CON组(P<0.05),MIX组、OI组和DW组料重比显著低于CON组(P<0.05)。2)21和42日龄时,MIX组、OI组和DW组粗蛋白质表观代谢率均显著高于CON组(P<0.05)。3)21日龄,MIX组、OI组和DW组空肠绒毛高度、绒毛表面积和绒隐比均显著高于CON组(P<0.05),隐窝深度显著低于CON组(P<0.05);MIX组、DW组回肠绒毛表面积、绒隐比显著高于CON组(P<0.05)。42日龄,DW组空肠、回肠绒毛高度、绒隐比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4)各组盲肠主要微生物是厚壁菌门、拟杆菌门。21、42日龄时,MIX组、OI组和DW组盲肠双歧杆菌数量均显著高于CON组(P<0.05),大肠杆菌数量显著低于CON组(P<0.05)。综上所述,3种乳酸菌饲喂方式均可不同程度提高肉鸡生长性能和粗蛋白质表观代谢率,改善肠道形态和肠道菌群结构,其中以饮水方式饲喂的效果更佳。
  • 孙晓晓, 邓生青, 叶晓梦, 王钰明, 张虎, 赵峰, 萨仁娜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5691-57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水平的棉籽粕替代豆粕对28~42日龄肉鸡生长性能以及血清生化、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为豆粕减量化实施提供依据。选取192只28日龄体重相近的爱拔益加(AA)雄性肉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棉籽粕水平分别为5%、8%和16%的试验饲粮,各组饲粮营养水平一致。试验期14 d。结果表明:1)各组之间肉鸡终末体重、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料重比(F/G)均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5%棉籽粕水平组F/G最低。2)各组之间血清钾、钠、氯、钙、磷含量以及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16%棉籽粕水平组血清铁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各组之间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4)16%棉籽粕水平组血清免疫球蛋白A (IgA)、免疫球蛋白G (IgG)、免疫球蛋白M (IgM)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之间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5)各组之间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尿酸(UA)、尿素氮(UN)、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在28~42日龄肉鸡饲粮中使用5%和8%的棉籽粕替代豆粕不影响肉鸡的生长性能及血清生化、抗氧化指标,可有效替代豆粕。
  • 郭燕珊, 邹晨浩, 赵陆原, 曹久爱, 葛超悦, 罗鑫宇, 刘莉君, 占秀安, 陈少杰, 刘兵, 余东游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5702-57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ε-聚赖氨酸(ε-PL)对肉鸡生长性能、肉品质、血清生化指标、肠道黏膜形态和氮代谢率的影响,以评价ε-PL在肉鸡生产中的应用效果。试验选用640羽健康且体重相近的1日龄雄性黄羽肉鸡,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20羽。空白对照组(CON组)肉鸡饲喂正常赖氨酸水平的基础饲粮,苯甲酸钠组(SB组)肉鸡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00 mg/kg苯甲酸钠的试验饲粮,ε-PL组肉鸡饲喂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250(ε-PL1组)和500 mg/kg (ε-PL2组)的ε-PL的试验饲粮。试验期为10周。结果表明:1)与CON组和SB组相比,ε-PL1组和ε-PL2组肉鸡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饲粮中添加ε-PL对肉品质无显著影响(P>0.05)。2)与CON组和SB组相比,饲粮中添加ε-PL显著提高了血清总蛋白含量(P<0.05),显著降低了血清尿酸含量(P<0.05)。3)与CON组和SB组相比,ε-PL1组35和70日龄肉鸡回肠绒毛高度显著提高(P<0.05),ε-PL2组70日龄肉鸡回肠绒毛高度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250和500 mg/kg的ε-PL可改善肉鸡肠道黏膜形态,增强肉鸡蛋白质的合成代谢,进而提高肉鸡的生长性能,且添加250 mg/kg的ε-PL效果最佳。
  • 李彬, 曾子悠, 黄颖妍, 涂昊, 赵莹, 黄李蓉, 李林, 虞洁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5713-57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通过在中速型黄羽肉鸡上测定构树芽的代谢能值和养分利用率,旨在评定构树芽在中速型黄羽肉鸡上的营养价值。选用60日龄、体重为(1.84±0.48) kg的健康雄性中速型黄羽肉鸡(黄花公鸡)33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1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鸡。其中,A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B组为试验组,饲喂待测饲粮(构树芽替代基础饲粮中部分玉米、豆粕和油脂,替代比例为20%);C组为饥饿内源组。试验为期10 d。采用全收粪法和套算法测定能量代谢指标及养分利用率。结果显示:中速型黄羽肉鸡对构树芽的表观代谢能、真代谢能、氮校正表观代谢能、氮校正真代谢能分别为9.55、10.22、9.33和9.96 MJ/kg,总能代谢率、氮利用率、表观氮沉积率和真氮沉积率分别为44.08%、70.80%、0.64%和0.75%;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钙、磷表观利用率分别为70.96%、84.53%、35.58%、59.45%和78.21%,真利用率分别为110.32%、87.91%、26.23%、59.85%和108.17%。由此可知,根据构树芽的有效能量及蛋白质水平,可在中速型黄羽肉鸡饲粮中合理搭配使用。
  • 管乐琪, 俞晓蓉, 戴政列, 刘金松, 代兵, 杨彩梅, 张瑞强, 吴艳萍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5721-57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将类干酪乳杆菌(LPI)和植物乳杆菌(LPM)添加到肉鸡饲粮中,旨在研究其对肉鸡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随机选取1日龄雄性健康黄羽肉仔鸡480只,分为4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 000 mg/kg的LPI (LPI组,活菌数3×109 CFU/g)、1 000 mg/kg的LPM (LPM组,活菌数3.5×108 CFU/g)和2 000 mg/kg的复合益生菌制剂(CL组,LPI活菌数1.5×109 CFU/g,LPM活菌数1.75×108 CFU/g)的试验饲粮。试验期为56 d。结果表明:与CON组相比,LPM组肉鸡末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28、56日龄胰腺淀粉酶活性和28日龄胰腺胰蛋白酶活性显著增加(P<0.05),54~56日龄有机物表观消化率和23~25日龄、54~56日龄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CL组54~56日龄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LPM组、CL组56日龄胰腺消化器官指数显著提高(P<0.05),56日龄空肠食糜淀粉酶活性和28日龄空肠食糜胰蛋白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28和56日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LPI组、LPM组和CL组56日龄胰腺胰蛋白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56日龄空肠食糜胰蛋白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LPM和LPI均可提高消化酶活性,且LPM效果更佳,同时LPM具有提高肉鸡生长性能、消化器官发育和改善肉鸡有机物和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降低血清尿素氮含量的作用。此外,LPM和LPI复配未表现出协同益生效果。
  • 李金燕, 聂存喜, 南珊珊, 牛俊丽, 李佳橙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5730-574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研究饲粮添加硫辛酸对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脂肪代谢和肠道菌群的影响。试验选取128只体重相近、健康的14日龄白羽肉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6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添加400 mg/kg硫辛酸的饲粮。试验期28 d,分为15~28日龄和29~42日龄2个阶段。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硫辛酸对肉鸡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但可显著提高肉鸡28日龄屠宰率和42日龄胸肌率(P<0.05)。2)42日龄,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肉鸡腿肌总胆固醇含量和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胸肌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显著提高(P<0.05)。3)28日龄,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肉鸡盲肠菌群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以及不可培养菌(uncultured)、Shuttleworthia、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和理研菌属(Rikenella)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而盲肠菌群中萨特氏菌属(Sutterella)、TyzzerellaHarryflintia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42日龄,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肉鸡盲肠菌群中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和Dielma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而丁酸球菌属(Butyricicoccus)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4)肉鸡胸肌甘油三酯含量与萨特氏菌属、脱硫弧菌属和Dielma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胸肌总胆固醇含量与不可培养菌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丁酸球菌属呈显著负相关(P<0.05)。肉鸡腿肌甘油三酯含量与Shuttleworthia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理研菌属和Harryflintia呈显著负相关(P<0.05)。由此可见,饲粮添加硫辛酸可调控肉鸡脂肪代谢和肠道菌群结构,且胸肌和腿肌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与肠道微生物的变化存在显著相关性。
  • 陈晓宇, 朱连勤, 陈甫, 张贝贝, 朱风华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5741-575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罗伊氏乳杆菌肽聚糖对蛋雏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选取1日龄健康的海兰褐蛋雏鸡96只,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50、500、1 000 mg/kg罗伊氏乳杆菌肽聚糖。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试验第21、42天,1 000 mg/kg罗伊氏乳杆菌肽聚糖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1 000 mg/kg罗伊氏乳杆菌肽聚糖组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试验第42天,500、1 000 mg/kg罗伊氏乳杆菌肽聚糖组血液白细胞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和250 mg/kg罗伊氏乳杆菌肽聚糖组(P<0.05)。3)试验第21、42天,1 000 mg/kg罗伊氏乳杆菌肽聚糖组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500、1 000 mg/kg罗伊氏乳杆菌肽聚糖组血浆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对照组和250 mg/kg罗伊氏乳杆菌肽聚糖组(P<0.05)。4)试验第42天,500、1 000 mg/kg罗伊氏乳杆菌肽聚糖组血浆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 000 mg/kg罗伊氏乳杆菌肽聚糖组血浆免疫球白蛋白A (IgA)、免疫球白蛋白G (IgG)、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和干扰素-γ(IFN-γ)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及250、500 mg/kg罗伊氏乳杆菌肽聚糖组(P<0.05)。5)1 000 mg/kg罗伊氏乳杆菌肽聚糖组血浆新城疫病毒抗体(NDV-Ab)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抗体(IBDV-A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及250、500 mg/kg罗伊氏乳杆菌肽聚糖组(P<0.05)。6)1 000 mg/kg罗伊氏乳杆菌肽聚糖组脾脏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及250、500 mg/kg罗伊氏乳杆菌肽聚糖组(P<0.05),250、1 000 mg/kg罗伊氏乳杆菌肽聚糖组胸腺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和500 mg/kg罗伊氏乳杆菌肽聚糖组(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罗伊氏乳杆菌肽聚糖可以提高蛋雏鸡生长性能,促进机体免疫器官的发育,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在蛋雏鸡饲粮添加1 000 mg/kg罗伊氏乳杆菌肽聚糖是可行的。
  • 黄璇, 李闯, 张旭, 蒋桂韬, 邓萍, 胡艳, 戴求仲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5751-57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不同能量和蛋白质限饲水平对育成期蛋鸭生长性能、生殖器官发育、血清生殖激素含量及产蛋性能的影响,以筛选出攸县麻鸭育成期理想的限饲方法。选择9周龄攸县麻鸭母鸭36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9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鸭。各组饲喂不同限饲饲粮7周后均改饲相同商品料至72周龄。限饲期间对照组(Ⅰ组)饲喂代谢能11.08 MJ/kg、蛋白质15%的基础饲粮,3个试验组(Ⅱ、Ⅲ、Ⅳ组)分别饲喂在对照组饲粮基础上同时降低代谢能和蛋白质水平5%、10%和15%的试验饲粮。结果表明:1)与Ⅰ组相比,降低饲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显著提高了平均日采食量(P<0.05),显著降低了平均日增重(P<0.05),但对末重无显著影响(P>0.05)。2)随饲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降低,试验鸭优势卵泡数、优势卵泡重、卵巢重和卵巢指数显著下降(P<0.05),而其对输卵管各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各组间血清中雌二醇、孕酮和促黄体生成素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3)饲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降低5%~15%,可显著提高产蛋期平均蛋重(P<0.05)。Ⅱ和Ⅲ组产蛋率>80%天数显著高于Ⅰ组(P<0.05)。综上所述,在自由采食条件下,饲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降低5%~15%,育成期攸县麻鸭虽平均日采食量增加,平均日增重降低,性成熟延迟,但可提高产蛋性能。综合考虑全期产蛋性能和饲料成本等因素,建议育成期攸县麻鸭饲粮营养水平以降低5%~10%为宜。
  • 黄璇, 蒋桂韬, 李闯, 张旭, 邓萍, 胡艳, 戴求仲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5759-576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支链氨基酸(BCAAs)比例对29~63日龄攸县麻鸭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肠道发育的影响,以确定其饲粮适宜BCAAs比例。试验选取28日龄健康、体重相近的攸县麻鸭公鸭504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4只。饲粮BCAAs维持总量不变,各组(1~6组)中亮氨酸(Leu):缬氨酸(Val):异亮氨酸(Ile)比例分别为1 : 0.4 : 0.3、1 : 0.5 : 0.4、1 : 0.6 : 0.5、1 : 0.7 : 0.6、1 : 0.8 : 0.7和1 : 0.9 : 0.8,其他营养成分水平保持一致。试验期35 d。结果显示:1)饲粮不同BCAAs比例对试验鸭平均日采食量无显著影响(P>0.05)。1组末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低于其他5组(P<0.05)。4组的料重比最低,且显著低于1和2组(P<0.05)。2)4、5和6组血清中葡萄糖含量显著低于1和2组(P<0.05);血清中尿酸含量随饲粮Val和Ile比例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其中4组血清中尿酸含量最低,显著低于1、5和6组(P<0.05);4和5组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显著低于1和2组(P<0.05);3、4和5组血清中游离脂肪酸含量显著低于1、2和6组(P<0.05)。3)不同饲粮BCAAs比例对试验鸭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单位长度重量以及相对重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BCAAs总量为3.76%时,其比例在1 : 0.6 : 0.5~1 : 0.7 : 0.6,29~63日龄攸县麻鸭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较优。
  • 孙悦, 戴求仲, 蒋桂韬, 黄璇, 李闯, 邓萍, 胡艳, 张旭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5767-57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精氨酸水平对8~35日龄临武鸭生长性能及血清生化、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选用7日龄雌性临武鸭560只,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7个重复,每重复16只。各组饲粮精氨酸水平分别为0.9%、1.0%、1.1%、1.2%和1.3%,其他营养水平保持一致。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1)饲粮精氨酸水平对8~35日龄临武鸭末重、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1.1%和1.2%精氨酸水平组的料重比显著低于0.9%精氨酸水平组(P<0.05)。2)饲粮精氨酸水平对8~35日龄临武鸭血清葡萄糖、尿酸、尿素氮、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1.2%和1.3%精氨酸水平组的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0.9%、1.0%和1.1%精氨酸水平组(P<0.05),1.0%、1.1%、1.2%和1.3%精氨酸水平组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显著高于0.9%精氨酸水平组(P<0.05)。3)饲粮精氨酸水平对8~35日龄临武鸭血清丙二醛含量、总抗氧化能力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4)饲粮精氨酸水平对8~35日龄临武鸭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含量及白球比均无显著影响(P>0.05)。1.1%、1.2%和1.3%精氨酸水平组的血清一氧化氮含量显著高于0.9%精氨酸水平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适宜精氨酸水平降低了8~35日龄临武鸭的料重比,提高了血清NO含量。通过二次曲线回归模型分析,8~35日龄临武鸭饲粮适宜精氨酸水平为1.15%~1.20%。
  • 王爽, 黄路生, 张亚男, 陈伟, 黄雪冰, 夏伟光, 李凯潮, 王胜林, 郑春田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5777-57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维生素E添加水平对蛋种鸭产蛋性能、蛋品质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为维生素E在蛋鸭饲粮中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择健康、体重接近的120日龄福建龙岩麻鸭504只,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4只。各组饲粮维生素E添加水平为0(对照)、12.5、25.0、50.0、100.0和200.0 mg/kg。试验期24周。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维生素E添加水平为12.5 mg/kg时,产蛋率和日产蛋重显著升高(P<0.05),料蛋比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维生素E添加水平为100.0和200.0 mg/kg时,蛋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维生素E添加水平为12.5、25.0、50.0、100.0和200.0 mg/kg时,血浆和肝脏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维生素E添加水平为100.0和200.0 mg/kg时,肝脏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由此可见,饲粮添加维生素E可降低蛋种鸭机体脂质过氧化水平,饲粮维生素E添加水平为12.5 mg/kg时可获得最好的产蛋率、日产蛋重及料蛋比,更高的维生素E添加水平对产蛋性能没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 张艺, 汪珩, 陈建颖, 刘书锋, 尹亚红, 赵玉洁, 李胜, 王文策, 朱勇文, 杨琳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5785-579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不同水平核黄素对1~21日龄马冈鹅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能力及肠道发育的影响。选取体重相近、健康的1日龄马冈鹅公鹅720只,随机分成6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对照组饲喂不添加核黄素的玉米-大麦-豆粕型基础饲粮(核黄素含量为2.48 mg/kg),5个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2.6、5.2、10.4、20.8、41.6 mg/kg核黄素。试验期为21 d。结果显示:1)饲粮核黄素添加水平对1~21日龄马冈鹅终末均重、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均无显著影响(P>0.05)。2)饲粮核黄素添加水平对21日龄马冈鹅血清核黄素、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总胆固醇含量以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10.4和20.8 mg/kg核黄素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饲粮核黄素添加水平对21日龄马冈鹅血清总抗氧化能力、丙二醛含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4)饲粮核黄素添加水平对21日龄马冈鹅各肠道相对长度,空肠、直肠、盲肠相对重量及十二指肠隐窝深度、空肠绒毛高度、回肠形态结构均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20.8和41.6 mg/kg核黄素显著降低了十二指肠、回肠和总肠道相对重量(P<0.05),并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绒毛高度(P<0.05);20.8 mg/kg核黄素组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综上所述,饲粮添加核黄素对1~21日龄马冈鹅生长性能和抗氧化能力无显著影响,但可改善21日龄马冈鹅肠道形态结构。因此,考虑生长性能的前提下,推荐1~21日龄马冈鹅饲粮核黄素含量不低于2.48 mg/kg。
  • 董佳强, 霍明东, 郭文凯, 马志刚, 魏念冬, 刘学良, 杨坤, 王志强, 黄宇翔, 邹跃, 张红, 李鑫, 吕明哲, 杨昊天, 陈志峰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5794-579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青贮玉米秸秆混合饲粮中添加不同比例碳酸氢钠对籽鹅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屠宰性状和脏器指数的影响。试验选取4周龄籽鹅12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A、B、C和D组分别饲喂添加0、1%、2%和3%碳酸氢钠的青贮玉米秸秆混合饲粮,试验期40 d。结果显示:1)各组之间生长性能、屠宰性状和脏器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2) B和C组的血清总蛋白(TP)含量显著高于A和D组(P<0.05);D组的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显著高于B组(P<0.05);C和D组的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显著高于B组(P<0.05)。由此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以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屠宰性状和脏器指数为评价依据,籽鹅育成期饲粮中添加适量(干物质含量占饲粮比例在15.09%以下)青贮玉米秸秆时,没有必要添加碳酸氢钠。
  • 张新雨, 李胜利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5800-580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西藏地区荷斯坦犊牛断奶前后粪便菌群的变化情况。在365头2021年出生的荷斯坦犊牛中,选取8头体重相近的健康荷斯坦犊牛,在断奶前[(60±2)日龄]和断奶后[(120±2)日龄]采用直肠采粪法采集粪便样品,检测其中菌群组成。结果显示:1)断奶前后犊牛粪便菌群的Sobs指数、Ace指数、Chao1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2)主坐标分析显示,断奶前后犊牛粪便菌群的Beta多样性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3)在门水平上,断奶前犊牛和断奶后犊牛均以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为优势菌;与断奶前犊牛相比,断奶后犊牛粪便菌群中Patescibacteria和Campilobacterota的相对丰度显著下降(P<0.05)。4)在科水平上,断奶前犊牛和断奶后犊牛均以毛螺菌科、颤螺旋菌科、普雷沃氏菌科为优势菌;与断奶前犊牛相比,断奶后犊牛粪便菌群中颤螺旋菌科、鼠杆菌科、理研菌科、丹毒丝菌科、克里斯滕森菌科、Anaerovoracaceae、梭菌科、norank_o_RF39、Monoglobaceae和UCG-010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而乳杆菌科、拟杆菌科、瘤胃菌科、丁酸弧菌科和红蝽菌科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5)在属水平上,与断奶前犊牛相比,断奶后犊牛粪便菌群中UCG-005、norank_f_Muribaculaceae、unclassified_f_Lachnospiraceae、理研菌科RC9属、普雷沃氏菌科UCG-003、Paeniclostridium、克里斯滕森菌科R-7群、粪球菌属、狭义梭菌属1、不动杆菌属、norank_f_norank_o_RF39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而乳杆菌属、类杆菌属、布劳特氏菌属、Faecalibacterium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综上可知,在本试验中,西藏地区荷斯坦犊牛在3月龄进行断奶,断奶前后的粪便菌群多样性及丰富度存在明显改变,该结果可为高海拔地区荷斯坦犊牛饲养管理提供参考信息。
  • 赵慧颖, 余诗强, 贺李莹, 熊本海, 王慧, 蒋林树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5809-58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沙棘黄酮对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瘤胃发酵参数、细菌菌群结构及代谢产物的影响。试验选取胎次、体重、日产奶量和泌乳期相近的中国荷斯坦奶牛30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头,在全混合日粮(TMR)基础上分别添加0、60、100 g/(d·头)的沙棘黄酮,分别标记为BC组、BL组和BM组。试验共计75 d,其中预试期15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与BC组相比,BL组瘤胃液中乙酸浓度及乙酸/丙酸显著提高(P<0.05),BL组和BM组戊酸浓度显著降低(P<0.05)。2)在门水平上,与BC组相比,添加沙棘黄酮对瘤胃细菌相对丰度均无显著影响(P>0.05)。在属水平上,与BC组相比,BL组拟杆菌目RF16菌群(Bacteroidales_RF16_group)、理研菌科_RC9_肠道菌群(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瘤胃梭菌属(Ruminiclostridium)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3)与BC相比,BL组中19种代谢物[苯丙酮酸、邻氨基苯甲酸、岩白菜素、烟胺比林、天竺葵色素、芦丁等]的含量显著上调(P<0.05),6种代谢物[(2S)-2-氨基-5-戊酮酸、3-脱氢奎尼酸、来苏糖、磷酸高丝氨酸、5,6-二羟基-1,3-二烯-1-羧酸以及N-acetylpuromycin]的含量显著下调(P<0.05);通过KEGG分析可知,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途径、氨基酸的生物合成途径为差异代谢物显著富集途径。综上所述,奶牛饲粮中添加沙棘黄酮提高了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瘤胃中乙酸浓度,降低了戊酸浓度,提高了纤维降解菌的相对丰度,并使瘤胃中与氨基酸的生物合成通路相关的代谢物含量上调。
  • 张林, 夏海斌, 徐洁, 曾涵芳, 韩兆玉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5824-58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3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不同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NFC/NDF)水平对奶牛瘤胃体外发酵参数和微生物区系动态变化的影响。获取3头健康中国荷斯坦奶牛[体重(605±35) kg]的瘤胃液,按1 : 2比例与缓冲液混合用作发酵液。根据饲粮NFC/NDF水平[1.38(A)、1.19(B)、1.08(C)]将发酵底物分为3组,体外发酵48 h。在2、4、6、12、18、24、36和48 h时测定产气量(GP);在第6、12、24和48 h时,每组取出4个发酵瓶采集发酵液,测定pH后将样品分装冻存在-20℃冰箱,用于测定挥发性脂肪酸(VFA)、乳酸、氨态氮(NH3-N)和微生物蛋白(MCP)含量,用于瘤胃细菌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的样品置于液氮中保存。结果表明:1)饲粮NFC/NDF水平、发酵时间及二者交互作用对GP、pH、MCP、NH3-N、丙酸含量和乙酸/丙酸值均有显著影响(P<0.05);饲粮NFC/NDF水平及其与发酵时间的交互作用对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和乙酸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发酵时间对乳酸和丁酸含量有显著影响(P<0.01)。2)高通量测序分析表明,在门水平和属水平,主要细菌(平均相对丰度大于1%)的相对丰度随发酵时间显著变化(P<0.05)。在门水平上,核心菌群的地位不变;在属水平,部分细菌的优势地位发生改变。其中未分类的RF16和未分类的克里斯滕森菌科相对丰度在12 h后降到1%以下;而Oribacterium和巨球形菌属相对丰度从低于1%逐渐增加到10%以上。3)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解琥珀酸菌属与GP、TVFA、乙酸、丙酸和丁酸呈显著负相关(r<-0.9,P<0.05),Oribacterium与GP和MCP呈显著正相关(r>0.9,P<0.05)。由此可知,在瘤胃体外发酵过程中,饲粮NFC/NDF水平与瘤胃微生物区系间存在交互作用,发酵参数和微生物区系经历了动态变化;此外,发酵产物与部分细菌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 张雄飞, 封林玉, 张天姝, 刘壮壮, 姜惺伟, 张远凌, 张天赐, 卜智勤, 姚军虎, 雷新建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5840-58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3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甜菜碱、维生素和电解质离子复合制剂对热应激奶牛生产性能及血清生化、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30头泌乳天数、胎次、产奶量相近且体况良好的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2组,每组15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复合制剂组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每头牛补饲10 g/d复合制剂。预试期14 d,正试期42 d。结果表明:1)第21、42天,复合制剂组奶牛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第22~42天和第1~42天,复合制剂组奶牛产奶量、干物质采食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21、42天,2组之间奶牛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率、总固形物含量以及体细胞数无显著差异(P>0.05)。3)第21、42天,复合制剂组奶牛血清β-羟基丁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第21、42天,复合制剂组奶牛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21天,复合制剂组奶牛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21、42天,2组之间奶牛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无显著差异(P>0.05)。5)第21天,复合制剂组奶牛血清免疫球蛋白G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有升高的趋势(P=0.076)。第21、42天,2组之间奶牛血清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10 g/d复合制剂可降低热应激奶牛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提高干物质采食量和产奶量,改善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
  • 马翊暄, 沈宜钊, 李妍, 冯维, 张海博, 郭刚, 王美美, 孙凤莉, 李秋凤, 李建国, 曹玉凤, 高艳霞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5852-586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蛋氨酸铬对热应激状态下干奶牛直肠温度、抗氧化能力和被动免疫转移能力的影响,为蛋氨酸铬在干奶牛上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选取72头胎次、预产期和体重相近的健康经产荷斯坦干奶牛,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随机分为4组(C组、L组、M组、H组),每组18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对照组(C组)饲喂牧场基础饲粮,L组、M组、H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有效铬含量为3、6、9 mg/(头·d)的蛋氨酸铬。试验期从产前第60天至产犊当天。试验期间每10 d测定1次直肠温度。在干奶牛产前第60、28、10天和产犊当天尾静脉采血,测定血清生化、抗氧化及免疫指标等。奶牛产犊后立即采集初乳样品,犊牛出生2 h内灌服初乳,24 h后颈静脉采血,测定血清免疫指标。结果显示:1)饲粮添加蛋氨酸铬对各时期干奶牛15:00的直肠温度无显著影响(P>0.05);干奶牛产前第30天09:00的直肠温度随蛋氨酸铬添加量的增加而线性降低(P=0.02);产前第10天09:00,L组和H组干奶牛的直肠温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从全期来看,M组和H组干奶牛09:00的直肠温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产前第45天,各补饲蛋氨酸铬组干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DM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从全期来看,M组干奶牛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组和M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分娩当天,干奶牛血清丙二醛(MDA)含量随蛋氨酸铬添加量的增加呈三次降低(P=0.04)。4)产前第10天,M组干奶牛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产前第28天,M组干奶牛血清非酯化脂肪酸(NEF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产前第10天,L组和M组干奶牛血清NEF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血清β-羟基丁酸(BHBA)含量随蛋氨酸铬添加量的增加呈二次降低趋势(P=0.08)。5) M组初乳中免疫球蛋白G (IgG)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初乳中免疫球蛋白A (IgA)含量随蛋氨酸铬添加量的增加有线性升高趋势(P=0.08);M组初乳中免疫球蛋白M (IgM)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H组(P<0.05)。产前第28天,干奶牛血清IgA含量随蛋氨酸铬添加量的增加二次升高(P=0.04);L组、M组和H组干奶牛血清IgM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产前第10天,干奶牛血清IgM含量随蛋氨酸铬添加量的增加呈二次升高趋势(P=0.09);分娩当天,干奶牛血清IgG含量随蛋氨酸铬添加量的增加呈线性升高趋势(P=0.07),且IgM含量也呈二次升高趋势(P=0.09)。M组犊牛血清IgG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H组(P<0.05)。综上可知,干奶牛饲粮中添加蛋氨酸铬可以有效缓解热应激,提高抗氧化能力和被动免疫转移能力,其中添加有效铬含量为6 mg/(头·d)的蛋氨酸铬效果最优。
  • 杨蒙, 沈宜钊, 李妍, 王美美, 张志宏, 李秋凤, 曹玉凤, 李艳琴, 李建国, 高艳霞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5866-587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4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添加量的5-羟甲基糠醛(5-HMF)对哺乳犊牛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抗氧化能力及红细胞功能的影响,从而筛选出5-HMF的适宜添加量。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60头初生重相近的健康中国荷斯坦奶牛哺乳犊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头。4组哺乳犊牛牛乳中5-HMF产品(5-HMF含量为10%)的添加量分别为0(5-HMF0组)、1(5-HMF1组)、2(5-HMF2组)、3 g/(d·头)(5-HMF3组),即5-HMF的添加量分别为0、100、200、300 mg/(d·头)。试验期56 d。结果显示:1)添加5-HMF对犊牛56日龄体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随5-HMF添加量的增加,犊牛的平均日增重呈现二次曲线升高(P=0.02),料重比呈现二次曲线降低(P=0.04)。2)与5-HMF0组相比,5-HMF2组犊牛全期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5-HMF2组56日龄犊牛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5-HMF2组犊牛全期血清免疫球蛋白G含量显著升高(P<0.05)。3)与5-HMF0组相比,5-HMF2组56日龄犊牛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显著升高(P<0.05),5-HMF2组28日龄犊牛及全期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5-HMF0组28日龄犊牛及全期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4)与5-HMF0组相比,5-HMF1组和5-HMF2组犊牛全期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含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可知,通过牛乳添加5-HMF虽然对哺乳犊牛的平均日采食量影响不大,但可以提高平均日增重和饲料效率,同时还能提高机体的抗氧化和免疫能力。在本试验条件下,哺乳犊牛5-HMF的适宜添加量为200 mg/(d·头)。
  • 姜奥宇, 巴桑珠扎, 李斌, 吴祎程, 彭锦芬, 吕小康, 刘梓欣, 黄喜妹, 周传社, 陈亮, 谭支良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5879-58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4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高海拔低氧环境中饲喂N-氨甲酰谷氨酸(NCG)对奶牛养分表观消化率、泌乳性能、瘤胃发酵参数、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指标以及抗高原反应指标的影响。选用胎次、体重、产奶量和体况评分相近的20头泌乳前期荷斯坦奶牛×西藏黄牛杂交第3代奶牛,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头。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NCG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0 g/(头·d) NCG。试验期45 d,其中预试期15 d,正试期30 d。结果表明:1) NCG组4%乳脂校正乳和饲料转化率比CON组分别提高39.35%和54.16%(P<0.05)。2)与CON组相比,NCG组产奶量和乳总固形物含量显著提升(P<0.05),乳尿素氮含量降低19.61%(P=0.13),乳脂率提高8.53%(P=0.13)。3)与CON组相比,NCG组瘤胃液中的氨态氮(NH3-N)含量降低38.11%(P<0.05),微生物蛋白质含量提高12.43%(P<0.05),同时乙酸/丙酸比值具有升高的趋势(P=0.07)。4) NCG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和谷丙转氨酶活性相较于CON组显著降低(P<0.05),血清甘油三酯含量相较于CON组显著提高(P<0.05)。5)与CON组相比,NCG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以及总抗氧化能力显著升高(P<0.05),丙二醛和活性氧含量显著降低(P<0.05)。6)与CON组相比,饲粮中补充NCG可显著提高奶牛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一氧化氮含量(P<0.05),提高血清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NCG能够提高高海拔低氧环境中奶牛的泌乳性能、抗氧化以及抗高原反应能力,改善机体肝脏代谢以及氮素循环。
  • 李英齐, 史长笑, 邓嘉杰, 崔亚芳, 王丽娜, 张嗣禹, 姜武, 王瑞刚, 曹兵海, 苏华维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5891-59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4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加工方式葡萄酒糟对肉牛生长性能、消化代谢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选取33头育肥期西门塔尔杂交牛[(371.70±6.44) kg],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11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鲜葡萄酒糟组和干粉碎葡萄酒糟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2%(干物质基础)的鲜葡萄酒糟和干粉碎葡萄酒糟(替代基础饲粮中部分全株玉米青贮和稻草)。试验预试期7 d,正试期9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不同加工方式葡萄酒糟对肉牛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鲜葡萄酒糟组肉牛粗脂肪和中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较其他2组显著降低(P<0.05),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干粉碎葡萄酒糟组肉牛养分表观消化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2)与对照组相比,鲜葡萄酒糟组肉牛瘤胃液丙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其他2组相比,鲜葡萄酒糟组肉牛瘤胃液乙酸/丙酸值显著提高(P<0.05);干粉碎葡萄酒糟组肉牛瘤胃液乙酸/丙酸值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3)与对照组相比,干粉碎葡萄酒糟组肉牛血清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提高(P<0.05);各组其他血清生化指标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4)通过经济效益分析表明,干粉碎葡萄酒糟组平均每日利润最高,为10.60元/头,且与对照组和鲜葡萄酒糟组相比,分别提高了11.6%和20.6%。由此可见,饲喂干粉碎葡萄酒糟对肉牛的生长性能和瘤胃发酵参数无负面影响,但有利于改善机体健康,提高养殖效益。
  • 师俊华, 王森, 王之盛, 胡瑞, 王俊梅, 郭逸芯, 张晓红, 施丽媛, 邹华围, 彭全辉, 薛白, 王立志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5902-59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4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饥饿状态下β-羟基丁酸(BHBA)对牦牛脂肪细胞脂肪代谢以及脂联素(ADPN)分泌的影响,从细胞水平丰富牦牛脂肪代谢调控理论。采取4头1岁左右的体况相近且健康的雄性麦洼牦牛的脂肪组织,采用酶消化法和鸡尾酒法诱导分化获取牦牛原代脂肪细胞进行培养,通过不同浓度BHBA和血清饥饿共处理后,对其成脂情况、脂肪代谢关键酶表达和ADPN分泌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成脂情况表明,饥饿状态下,当BHBA浓度>4 mmol/L时,脂滴油红O染色量化值[光密度(OD)值]显著升高(P<0.05)。脂肪分解代谢关键酶检测发现,饥饿状态下,32 mmol/L BHBA能够显著降低脂酰辅酶A氧化酶(ACOX)和激素敏感脂酶(HSL)的基因表达量和浓度(P<0.05)。脂肪分解代谢相关转录因子检测发现,饥饿状态下,4、8、16、32 mmol/L BHBA均能够显著降低叉头框O蛋白1(FoxO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量(P<0.05),但并未出现出剂量依赖效应;4、8、16 mmol/L BHBA能够显著促进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蛋白的表达(P<0.05),但32 mmol/L BHBA则显著抑制PPARα基因和蛋白的表达(P<0.05)。脂肪合成代谢关键酶检测发现,饥饿状态下,32 mmol/L BHBA显著提高乙酰辅酶A羧化酶(ACACA)、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1(DGAT1)的浓度(P<0.05),而BHBA浓度在8、16和32 mmol/L时,FASN浓度均显著提高(P<0.05)。脂肪合成代谢相关转录因子检测发现,饥饿状态下,32 mmol/L BHBA显著促进了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EBPα)的基因表达(P<0.05),4、8、16和32 mmol/L BHBA显著提高了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和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 (SREBP1c)浓度(P<0.05),但未出现剂量依赖效应。ADPN以及G蛋白偶联受体109A (GPR109A)检测发现,经高浓度(32 mmol/L) BHBA处理后,ADPNGPR109A的基因表达量均出现显著下降(P<0.05),但低浓度BHBA则显著促进其表达(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32 mmol/L BHBA能够抑制牦牛脂肪细胞的脂肪分解代谢,加强脂肪合成代谢,低浓度的BHBA能够促进牦牛脂肪细胞对ADPN的分泌,而高浓度BHBA (>8 mmol/L)则抑制ADPN的分泌。
  • 姜菲, 赖琦, 高彦华, 彭忠利, 董利锋, 张佳雯, 李潇, 廖宇鹏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5915-593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4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添加异位酸(异丁酸、2-甲基丁酸和戊酸)对牦牛瘤胃体外发酵产气量、发酵参数和养分降解率的影响,以改善牦牛瘤胃发酵性能,提高对饲粮纤维的利用。首先利用康乃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CNCPS)评价2种牧草(箭筈豌豆和燕麦)的营养价值;之后将箭筈豌豆和燕麦按5种不同比例(干物质基础)混合作为底物进行体外发酵,分别为组合1(100%箭筈豌豆)、组合2(75%箭筈豌豆+25%燕麦)、组合3(50%箭筈豌豆+50%燕麦)、组合4(25%箭筈豌豆+75%燕麦)和组合5(100%燕麦),筛选最佳组合作为发酵底物;最后分别添加0.3%、0.6%和0.9%(干物质基础)的异丁酸、2-甲基丁酸和戊酸,进行体外发酵试验,测定4、8、16、24、36、48、72 h产气量及72 h养分降解率和发酵参数。结果表明:1) CNCPS评价揭示箭筈豌豆的蛋白质品质优于燕麦,而碳水化合物品质低于燕麦。2)底物组合筛选试验表明50%箭筈豌豆+50%燕麦发酵效果最佳。3)添加异位酸的瘤胃体外发酵试验表明,各组的72 h累积产气量随时间延长显著增加(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添加异丁酸、2-甲基丁酸和戊酸均显著降低了氨态氮含量(P<0.05);添加2-甲基丁酸显著增加了微生物蛋白(MCP)和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P<0.05);添加戊酸显著增加了戊酸含量(P<0.05),但显著降低了乙酸、丙酸和TVFA含量(P<0.05)。异位酸添加水平对瘤胃体外发酵除乙酸和丁酸含量之外的VFA含量和乙酸/丙酸产生显著影响(P<0.05);随着异位酸添加水平的增加,丙酸、戊酸和TVFA含量先增加后降低,在0.6%添加水平最高,均显著高于0和0.9%添加水平(P<0.05);而异丁酸、异戊酸含量线性增加,在0.9%添加水平最高,显著高于0和0.3%添加水平(P<0.05)。综上所述,50%箭筈豌豆+50%燕麦为牦牛瘤胃体外发酵最佳底物组合,添加0.3% 2-甲基丁酸或0.3%戊酸能够改善牦牛瘤胃体外发酵参数。
  • 沈芳, 杨英魁, 王迅, 王书祥, 柴沙驼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5931-59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4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养方式对6月龄断奶牦牛犊牛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及菌群结构的影响。试验选择30头出生日期接近、体重在(51.72±3.15) kg的健康牦牛犊牛,随机分为舍饲组和放牧组,每组15头。舍饲组犊牛饲粮精粗比为65 : 35,放牧组犊牛08:30放牧、17:30归牧,不进行补饲。预试期10 d,正试期210 d。结果表明:1)舍饲组牦牛犊牛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极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2)舍饲组牦牛犊牛瘤胃液氨态氮、总挥发性脂肪酸、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和异戊酸浓度极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微生物蛋白和乙酸浓度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而pH、乙酸/丙酸值极显著低于放牧组(P<0.01)。3)2组中检测到操作分类单元(OTU)总数为5 154个,舍饲组和放牧组特有OTU数分别为1 089和898个,分别占OTU总数的21.13%和17.42%;放牧组ACE指数、Chao1指数、Shannon指数显著或极显著高于舍饲组(P<0.05或P<0.01)。4)在门水平上,2组牦牛犊牛瘤胃优势菌门均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舍饲组中的相对丰度分别为46.02%、23.94%和8.86%,在放牧组中的相对丰度分别为53.96%、25.62%和7.50%;在属水平上,舍饲组和放牧组牦牛犊牛瘤胃中存在相同的微生物,但所占比例不同,理研菌科RC9肠道群(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是2个组中共有的优势菌属,相对丰度分别为11.77%、6.92%。综上所述,与放牧相比,舍饲提高了牦牛犊牛的生长性能,促进了瘤胃发酵,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瘤胃菌群的多样性与丰富度。
  • 周亚楠, 冯宇哲, 杨得玉, 王音, 李积兰, 刘书杰, 崔占鸿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5942-595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4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补饲开食料对哺乳期牦牛犊牛生长性能、皱胃组织形态、主要消化酶活性以及营养转运载体基因表达的影响。选取20头健康、体重相近的1月龄牦牛公犊牛,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10头,对照组饲喂代乳粉和苜蓿干草,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补饲一定量的开食料,补饲开食料与苜蓿干草比例为1 : 1。预试期14 d,正试期120 d。试验结束时每组选取5头牦牛犊牛进行屠宰试验,并采集皱胃组织及内容物的样品待测。结果表明:1)试验组牦牛犊牛的干物质采食量、终末体重、平均日增重、体高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组牦牛犊牛间初始体重、体斜长、胸围均差异不显著(P>0.05)。2)试验组牦牛犊牛的皱胃黏膜下层和肌层厚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间牦牛犊牛皱胃黏膜上皮、黏膜肌层、浆膜层厚度均差异不显著(P>0.05)。3)试验组牦牛犊牛皱胃葡萄糖苷酶、纤维素酶活性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皱胃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皱胃胃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2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试验组略高于对照组。4)试验组牦牛犊牛皱胃的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小肽转运蛋白1(PepT1)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皱胃的脂肪酸转运蛋白4(FATP4)基因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综上所述,哺乳期补饲开食料有利于牦牛犊牛的生长性能发挥,正向调控皱胃形态与功能发育,进而提高其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率。
  • 焦洋, 刘书杰, 杨得玉, 孙璐, 李积兰, 冯宇哲, 崔占鸿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5951-59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4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应用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探究补饲精料对哺乳期牦牛犊牛胰腺发育的影响。选取体况健康、体重相近、断奶30日龄左右的20头牦牛犊牛(公),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0头。其中对照组饲喂代乳粉和苜蓿干草,试验组在对照组饲粮基础上添加精料。2组的固体干物质采食量相同。在经过预试期30 d,正试期100 d后,牦牛犊牛平均日采食量达到1 kg时,2组各选取5头牦牛犊牛进行屠宰试验。屠宰试验中记录体重和胰腺重量并计算其器官指数,利用显微镜进行组织切片观察。采集牦牛犊牛胰腺组织样品,运用代谢组学技术进行小分子差异代谢物分析。结果表明:1)试验组的体重、胰腺重量、器官指数、胰腺外分泌部面积总占比、胰腺内分泌部面积总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试验组胰腺内外分泌部面积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在牦牛犊牛胰腺组织代谢通路中,试验组相较对照组在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中,差异代谢物L-苯丙氨酸含量显著上升(P<0.05),苯丙酮酸含量显著下降(P<0.05);在苯丙氨酸代谢中,L-苯丙氨酸、2-苯乙酰胺的含量显著上升(P<0.05),而苯丙酮酸的含量则显著下降(P<0.05)。3)在牦牛犊牛胰腺组织代谢通路中,试验组相较对照组在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中,差异代谢物二十二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肾上腺酸的含量显著上升(P<0.05);在铁凋亡代谢过程中,γ-谷氨酰半胱氨酸、肾上腺酸的含量也显著上升(P<0.05)。综上得出,通过观察胰腺发育,并运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补饲精料提高了早期断奶牦牛犊牛胰腺发育水平,对其胰腺的各项代谢机能有着积极的调控作用,有利于改善早期断奶牦牛犊牛的生长发育质量,为牦牛幼畜早期健康培育的营养调控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 田光元, 郝小燕, 任国栋, 张暄梓, 王兴岗, 张建新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5964-59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4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姜黄素(CUR)对舍饲羔羊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能氮代谢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48只体重[(20.89±1.15) kg]相近的4月龄左右的杜泊×小尾寒羊杂交1代公羔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各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对照组)、300(300CUR组)、600(600CUR组)、900 mg/kg (900CUR组) CUR。试验期90 d,其中预试期15 d,饲养试验60 d,消化代谢试验15 d。结果表明:1)300CUR组和600CUR组终末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00CUR组平均日增重(AD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00CUR组料重比(F/G)显著低于对照组和600CUR组(P<0.05)。以1~60 d总增重为评价指标,通过回归分析得出饲粮中CUR适宜添加量为487.5 mg/kg。2)300CUR组中性洗涤纤维(NDF)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300CUR组沉积氮和氮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300CUR组甲烷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00CUR组和600CUR组消化能和代谢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00CUR组总能代谢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900CUR组(P<0.05)。5)300CUR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600CUR组血清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300CUR组和900CUR组(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CUR可提高舍饲羔羊NDF表观消化率和氮代谢、能量代谢水平,降低血清甘油三酯含量,从而促进生长性能。通过回归分析得出,饲粮中CUR适宜添加量为487.5 mg/kg。
  • 赵俐辰, 吴占军, 赵心念, 刘爱瑜, 李晓宇, 李永亮, 邱晓东, 高玉红, 孙新胜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5974-598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5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热应激条件下,单彩钢屋顶外铺反光膜对育肥羔羊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及血液理化指标的变化。选取(120±20)日龄、体重(35.79±1.39) kg的杂交育肥公羔468只,随机分到结构相同的2栋棚舍,其中一栋棚舍单彩钢屋顶外铺反光膜(铺膜舍),另一栋为对照舍(没有铺反光膜),每栋舍设3个羊栏,每个羊栏为1个重复,每个重复78只羊。试验期60 d。结果表明:1)铺膜舍较对照舍日平均温度降低0.53℃,在09:00—12:00期间,铺膜舍温度较对照舍降低1.10~1.33℃,且每天羔羊处于重度热应激的时间减少了2 h。2)铺膜舍羔羊的平均日增重较对照舍显著提高了10.97%(P<0.05),但2组间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舍相比,铺膜舍羔羊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了18.90%(P<0.05)。3)铺膜舍羔羊全血中红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显著低于对照舍(P<0.01),分别降低了7.51%和33.73%,全血白细胞、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量较对照舍显著降低(P<0.05)。另外,铺膜舍羔羊血清中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含量较对照舍显著提高了16.36%(P<0.05),而血清皮质醇和葡萄糖含量分别显著降低了18.24%和9.88%(P<0.05)。综上所述,反光膜可有效降低羊舍环境温度,缓解育肥羔羊的热应激。
  • 刘俊斌, 张利平, 宋淑珍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5984-599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5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对育肥期湖羊胃肠道发育、瘤胃发酵参数、消化酶活性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选择(60±10)日龄、体重为(19.51±2.07) kg的健康湖羊断奶公羔45只,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15只羊。对照组(C组)饲喂基础饲粮,枯草芽孢杆菌Ⅰ组(T1组)饲喂基础饲粮+100 mg/kg枯草芽孢杆菌制剂(活菌数≥1×1011 CFU/g),枯草芽孢杆菌Ⅱ组(T2组)饲喂基础饲粮+200 mg/kg枯草芽孢杆菌制剂。试验期70 d,其中预试期10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与C组相比,饲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对湖羊胃肠道发育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2)与C组相比,T2组瘤胃液总挥发性脂肪酸和丙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瘤胃液乙酸/丙酸值显著降低(P<0.05)。3)与C组相比,T1组和T2组瘤胃内容物内切纤维素酶和脂肪酶活性极显著提高(P<0.01),且T2组瘤胃内容物内切纤维素酶活性极显著高于T1组(P<0.01)。4)与C组相比,T1组和T2组瘤胃内容物白色瘤胃球菌、产琥珀酸丝状杆菌、嗜淀粉瘤胃杆菌以及乳酸菌相对丰度极显著提高(P<0.01)。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可以促进湖羊瘤胃发酵,改善瘤胃发酵环境,提高瘤胃消化酶活性,提高瘤胃有益菌相对丰度,其适宜的添加量为200 mg/kg。
  • 梅杰, 吕美, 曾佳, 刘红云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5995-600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5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金银花提取物对热应激奶山羊生产性能、乳成分、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选取30只产奶量、胎次、体重相近的泌乳期萨能奶山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1.4(Ⅰ组)和2.8 g/kg DM (Ⅱ组)金银花提取物。预试期7 d,正试期35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Ⅰ组热应激奶山羊的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显著降低(P<0.05)。2)饲粮中添加金银花提取物对热应激奶山羊的干物质采食量、产奶量、乳糖率、乳脂率、乳蛋白率及乳中体细胞数和尿素氮、总固形物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3)饲粮中添加金银花提取物对热应激奶山羊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葡萄糖、胆固醇、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含量及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4)与对照组相比,Ⅰ、Ⅱ组热应激奶山羊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显著增加(P<0.05);Ⅱ组热应激奶山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增加(P<0.05)。综上所述,金银花提取物虽然对热应激奶山羊的生产性能无显著影响,但可降低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提高抗氧化能力,有效缓解奶山羊热应激。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金银花提取物适宜的添加量为1.4 g/kg DM。
  • 郑雪玥, 文江南, 张秀敏, 马志远, 邓近平, 王敏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6003-60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5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喷浆玉米皮替代玉米粉对山羊营养物质采食和消化、瘤胃发酵、甲烷排放和瘤胃微生物数量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选用24只体况良好、体重相近的湘东黑山羊,随机分为2组,每组12只。玉米粉组饲喂基础饲粮,喷浆玉米皮组饲喂以喷浆玉米皮替代玉米粉的试验饲粮。试验期47 d,预试期10 d,正试期37 d。结果表明:与玉米粉相比,喷浆玉米皮可以显著提高山羊粗蛋白质、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采食量和消化率(P<0.05);显著降低山羊甲烷的每天排放量、采食每千克干物质排放量和采食每千克可消化干物质排放量(P<0.05);显著增加山羊瘤胃pH、溶解态硫化氢和氨态氮浓度以及丙酸比例(P<0.05),显著降低溶解态氢、溶解态甲烷浓度和乙酸/丙酸以及氢的生成效率(P<0.05);显著增加山羊瘤胃真菌数量(P<0.05),显著降低瘤胃嗜淀粉瘤胃球菌数量(P<0.05)。由此可见,喷浆玉米皮替代玉米粉可以增加山羊纤维摄入量,降低淀粉摄入量,有助于瘤胃真菌的增殖,抑制瘤胃嗜淀粉瘤胃球菌的增殖,增加瘤胃溶解态硫化氢的产生,促进瘤胃发酵模式向丙酸型转变,降低山羊甲烷排放。
  • 梁见弟, 秦荣艳, 阿不夏合满·穆巴拉克, 陈翔宇, 赵晨, 王乐乐, 张志军, 王承敏, 王文奇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6012-60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5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盐角草提取物对绵羊瘤胃发酵参数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选取3.5月龄左右、体况良好的阿勒泰羊(公羊)6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羊),分别饲喂基础饲粮(不添加盐角草提取物,对照组),基础饲粮+0.2%盐角草提取物(0.2%组)、基础饲粮+0.4%盐角草提取物(0.4%组)、基础饲粮+0.6%盐角草提取物(0.6%组),基础饲粮精粗比为65 : 35。预试期11 d,正试期45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0.6%组瘤胃液丁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瘤胃液乙酸、丙酸、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2)与对照组相比,0.6%组干物质(DM)、有机物(OM)、总能(GE)、中性洗涤纤维(NDF)及酸性洗涤纤维(ADF)表观消化率极显著升高(P<0.01),粗蛋白质(CP)表观消化率显著升高(P<0.05)。由此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添加盐角草提取物能够降低绵羊瘤胃液TVFA含量,有助于改善DM、OM、CP、GE、NDF及ADF表观消化率,以饲粮中添加0.6%的盐角草提取物效果较好。
  • 史叶, 蔡春芳, 亢佳, 胡鸿林, 曹霞敏, 吴萍, 叶元土, 丁惠明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6021-60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5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由于植物性原料的大量使用使得水产配合饲料中膳食纤维水平较高,纤维高载会诱发肠炎和脂肪肝等疾病,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膳食纤维饲粮中高脂肪水平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肝脏和肠道健康的影响。试验选取120尾大口黑鲈(初始体重为10.6 g/尾),随机分为2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2组饲粮中均添加15%的可溶性膳食纤维瓜尔胶,大豆油的添加量分别为3%(LL组,实测脂肪水平为12.81%)和8%(HL组,实测脂肪水平为17.94%)。每组每天表观饱食投喂,养殖周期56 d。结果显示:1) HL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显著高于LL组(P<0.05),2组间体成分和肝脏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2) HL组血清中谷丙转氨酶活性和肝脏胶原蛋白含量较LL组显著下降(P<0.05)。3)与LL组相比,HL组肝脏中脂代谢相关基因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1(CPT1)、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α(PPARα)、脂蛋白A1(APOA1)和炎性反应基因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炎性反应相关基因核因子-κβ(NF-κβ)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HL组后肠中NF-κ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TGFβ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4)组织学分析显示,HL组肝脏组织纤维化较LL组明显,2组肠道形态均未见明显损伤。综上所述,高膳食纤维饲粮中较高的脂肪水平有利于大口黑鲈的生长及肝脏和肠道健康。
  • 李燕平, 詹海杰, 曹亮, 党文庆, 樊爱芳, 上官明军, 任克良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6033-604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5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肉兔饲粮中添加复合酶制剂、柠檬酸和二甲酸钾对其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及免疫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35日龄健康的断奶伊拉商品肉兔[体重(916.00±124.26) g]240只(公母各占1/2),将其随机分成4组,每组6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兔。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0.15%复合酶制剂的基础上,分别添加0.70%柠檬酸+0.30%二甲酸钾(Ⅰ组)、0.50%柠檬酸+0.50%二甲酸钾(Ⅱ组)、0.30%柠檬酸+0.70%二甲酸钾(Ⅲ组)。预试期为5 d,正试期35 d。结果表明:1)Ⅲ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之间末重、平均日采食量以及腹泻率无显著差异(P>0.05)。2)各试验组的粗脂肪、粗灰分、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Ⅱ组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最高,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3)Ⅲ组的圆小囊指数最大,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Ⅲ组血清免疫球蛋白A (IgA)、免疫球蛋白M (IgM)、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血清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 (sIgA)含量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Ⅱ组血清IL-10含量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血清IgA、sIgA含量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Ⅰ组血清sIgA、IgM含量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综上可知,断奶肉兔饲粮中添加复合酶制剂、柠檬酸和二甲酸钾可以提高肉兔的免疫力、生长性能,降低料重比和死亡率。综合分析本试验所测指标与结果,断奶肉兔饲粮中以添加0.15%复合酶制剂+0.30%柠檬酸+0.70%二甲酸钾为宜。
  • 陈冬金, 孙世坤, 王锦祥, 桑雷, 陈岩锋, 高承芳, 谢喜平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6043-605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5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限饲方式对福建白兔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血清免疫和脂类指标、肠道形态及盲肠菌群的影响。选取4周龄健康、体重相近的福建白兔30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公母各占1/2)。A组(对照组)自由采食,限饲组(B、C、D、E组)日饲喂量均为A组前1天平均日采食量的80%,限饲方式分别为每天饲喂1次(08:00饲喂100%,B组)、每天饲喂1次(16:00饲喂100%,C组)、每天饲喂2次(08:00饲喂50%和16:00饲喂50%,D组)和每天饲喂2次(08:00饲喂30%和16:00饲喂70%,E组)。试验期共9周,包括1周的预试期和8周的正试期。测定各组生长性能,并测定A、C和D组屠宰性能、肉品质、血清免疫和脂类指标、肠道形态及盲肠菌群。结果表明:1) B、C、D、E组终末体重、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均极显著低于A组(P<0.01)。A组腹泻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C、D、E组(P<0.05或P<0.01),死亡率显著高于D、E组(P<0.05)。2) C、D组宰前活重、全净膛重、半净膛重、腹脂重和腹脂率均极显著低于A组(P<0.01)。3) A组背最长肌粗脂肪含量极显著高于C、D组(P<0.01)。4) C、D组血清免疫球蛋白M (IgM)、免疫球蛋白A (IgA)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A组(P<0.05或P<0.01),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极显著低于A组(P<0.01)。5) D组十二指肠和空肠的绒毛长度显著大于A组(P<0.05)。6) A组的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D组(P<0.05),Simpson指数显著低于D组(P<0.05)。D组盲肠瘤胃球菌科_NK4A214_群(Ruminococcaceae_NK4A214_group)相对丰度显著高于A、C组(P<0.05),D组盲肠Marvinbryantia相对丰度显著低于A、C组(P<0.05)。综上所述,按自由采食量的80%限饲,可以改善福建白兔肠道形态和盲肠菌群,促进肠道健康,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降低血清脂类含量、肌肉粗脂肪含量、料重比、腹泻率和死亡率,且每天饲喂2次(08:00饲喂50%和16:00饲喂50%)的限饲方式综合效果最佳。
  • 张婷, 王卓, 郭肖兰, 李光玉, 徐超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6056-60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5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硒源对雌性水貂繁殖性能及其后代生长性能的影响。选取80只配种期初产母貂,随机分成4组,每组2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对照组(CN组)饲喂基础饲粮(硒含量0.18 mg/kg),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2 mg/kg (以硒计)亚硒酸钠(SS组)、酵母硒(SY组)、硒代蛋氨酸(Se-Met组)。试验期130 d。结果表明:1) Se-Met组和SY组仔貂21日龄体重显著高于CN组(P<0.05),Se-Met组和SY组仔貂42日龄体重显著高于CN组和SS组(P<0.05)。各组之间母貂窝产仔数及仔貂初生窝重、初生体重、7日龄体重、35日龄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2) SY组母貂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高于CN组和SS组(P<0.05),Se-Met组母貂血清活性氧(ROS)含量极显著低于CN组和SS组(P<0.01)。各组之间母貂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及硒、丙二醛(MDA)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3) SY组和Se-Met组仔貂血清硒含量显著高于CN组和SS组(P<0.05),SY组和Se-Met组仔貂血清GSH-Px活性显著高于CN组(P<0.05)。各组之间仔貂血清T-SOD活性及MDA、ROS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4)各组之间仔貂血清三碘甲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生长激素(GH)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不同硒源对母貂繁殖性能无显著影响;与亚硒酸钠相比,饲粮中添加酵母硒或硒代蛋氨酸可提高母貂及其后代抗氧化能力,促进21~42日龄仔貂生长。
  • 罗有文, 郑丹, 曹斌, 袁华根, 曹云, 李雪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6064-607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5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载锌凹凸棒石(Zn-Pal)对犬免疫、抗氧化和抗运输应激能力的影响。将20只10月龄健康比格犬随机分成4组,分别饲喂基础饲粮+ZnSO4(锌添加水平为80 mg/kg,对照组)、基础饲粮+1.71 g/kg Zn-Pal (锌添加水平为40 mg/kg,Zn-Pal-40组)、基础饲粮+2.55 g/kg Zn-Pal (锌添加水平为60 mg/kg,Zn-Pal-60组)、基础饲粮+3.42 g/kg Zn-Pal (锌添加水平为80 mg/kg,Zn-Pal-80组),每组5只。预试期7 d,正试期30 d。在饲养试验结束时,将试验犬圈于犬笼中,以约60 km/h的速度运输2 h。测定运输前和运输后试验犬血清中免疫、抗氧化相关指标和急性期反应物含量。结果显示:运输应激前,与对照组相比,Zn-Pal-60组和Zn-Pal-80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显著提高(P<0.05),Zn-Pal-80组血清免疫球蛋白G (IgG)含量显著提高(P<0.05);Zn-Pal-80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Zn-Pal-60组和Zn-Pal-80组血清丙二醛(MDA)含量降低(P>0.05);Zn-Pal-60组和Zn-Pal-80组血清皮质醇含量降低(P>0.05)。运输应激后,与对照组相比,Zn-Pal-80组血清T-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血清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Zn-Pal-60组血清T-SOD活性和MDA含量分别升高和降低(P>0.05);Zn-Pal-60组和Zn-Pal-80组血清皮质醇含量显著降低(P<0.05),Zn-Pal-80组血清热休克蛋白70(HSP70)含量显著降低(P<0.05)。由此可知,Zn-Pal可以提高犬的免疫和抗氧化能力,缓解犬的运输应激反应。
  • 母晓佳, 李大彪, 孙梅, 曹越, 郝怡泓, 杨静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6072-608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6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体外培养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s)为模型,探讨葡萄糖和泌乳相关激素组合添加对BMECs酪蛋白合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试验共分为9组,分别向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葡萄糖、雌激素和催乳素,其中Ⅰ组为对照组,不添加葡萄糖和泌乳相关激素,Ⅱ组添加14.0 mmol/L葡萄糖+200 ng/mL雌激素,Ⅲ组添加17.5 mmol/L葡萄糖+100 ng/mL雌激素,Ⅳ组添加14.0 mmol/L葡萄糖+100 ng/mL催乳素,Ⅴ组添加17.5 mmol/L葡萄糖+200 ng/mL催乳素,Ⅵ组添加100 ng/mL雌激素+100 ng/mL催乳素,Ⅶ组添加200 ng/mL雌激素+200 ng/mL催乳素,Ⅷ组添加14.0 mmol/L葡萄糖+100 ng/mL雌激素+200 ng/mL催乳素,Ⅸ组添加17.5 mmol/L葡萄糖+200 ng/mL雌激素+100 ng/mL催乳素,每组设置6个重复。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法检测葡萄糖转运载体、泌乳相关激素受体、酪蛋白合成相关基因、酪氨酸激酶2/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5(JAK2/STAT5)信号通路及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AMPK/mTOR)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α-酪蛋白、mTOR、核糖体p70s6激酶(S6K)和AMPK蛋白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BMECs的增殖率均显著提高(P<0.05),Ⅱ、Ⅲ、Ⅳ、Ⅴ、Ⅷ和Ⅸ组BMECs增殖率显著高于Ⅵ和Ⅶ组(P<0.05),且Ⅷ组的效果最佳。2)Ⅷ组BMECs激素受体基因[雌激素α受体(ER-α)、雌激素β受体(ER-β)、G蛋白偶联受体30(GPER30)和催乳素受体(PRLR)],mTOR信号通路相关基因[mTOR、蛋白激酶B (AKT)、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PI3K)和真核翻译启始因子4E (eIF4E)],JAK2/STAT5信号通路相关基因(JAK2STAT5)及κ-酪蛋白(CSN3)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最高,且mTOR和S6K蛋白磷酸化水平最高,对BMECs酪蛋白合成的促进效果最佳。3)Ⅸ组BMECs的αs1-酪蛋白(CSN1S1)、β-酪蛋白(CSN2)和核糖体p70s6(S6K1)基因相对表达量最高。4)Ⅴ、Ⅷ和Ⅸ组的mTOR磷酸化水平和酪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综上所述,组合添加14.0 mmol/L葡萄糖+100 ng/mL雌激素+200 ng/mL催乳素对BMECs酪蛋白合成的促进效果最佳。
  • 张天西, 燕爱飞, 杨超, 程艳, 贺志雄, 谭支良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6088-60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6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建立湘东黑山羊胰腺腺泡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为研究反刍动物胰腺外分泌功能提供细胞模型。试验利用胶原酶Ⅳ分离山羊胰腺腺泡细胞,开展了胶原Ⅳ的适宜浓度和消化时间、与0.25%胰蛋白酶消化效率对比、腺泡细胞纯化以及鉴定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1.0 mg/mL胶原酶Ⅳ对湘东黑山羊胰腺组织消化20 min时,腺泡细胞分离效果最佳。应用此条件消化得到2.275×106个/mL总细胞数及91%的细胞活率。2)采用差时消化、差速贴壁及细胞刮取等方法纯化原代细胞,得到活性良好且形态均一成簇生长呈"鹅卵石"状的山羊胰腺腺泡细胞。3)纯化后腺泡细胞能够稳定传5代以上,且形态不发生改变。4)通过免疫荧光技术运用兔抗羧肽酶A1(CPA1)作为一抗对第1代和第5代山羊胰腺腺泡细胞进行鉴定,结果显示阳性。综上所述,本方法快速地分离了山羊胰腺腺泡细胞,并成功地纯化、鉴定和稳定培养了分离的山羊胰腺腺泡细胞。
  • 胡天念, 程燕东, 殷桦娟, 茶光辉, 王璞, 潘琼, 叶朋飞, 林秋叶, 曹振辉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6097-610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6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散养和圈养撒坝猪粪菌移植(FMT)对昆明小鼠脂肪沉积和粪便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选取健康散养和圈养撒坝猪作为FMT供体,制备粪菌液;然后选取30只健康雄性昆明小鼠作为FMT受体,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6只。对照(CON)组灌胃生理盐水,试验组分别灌胃散养撒坝猪低剂量FMT菌液(SY-L组)、散养撒坝猪中剂量FMT菌液(SY-M组)、散养撒坝猪高剂量FMT菌液(SY-H组)和圈养撒坝猪中剂量FMT菌液(JY-M组),连续灌胃14 d。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1)与CON组相比,各试验组小鼠平均日增重(ADG)提高、料重比(F/G)降低,其中SY-M组差异显著(P<0.05);与JY-M组相比,SY-M组ADG显著提高(P<0.05),F/G显著降低(P<0.05)。2)与CON组相比,各试验组小鼠附睾脂肪指数、腹股沟脂肪指数和总脂肪指数降低,其中SY-M组差异显著(P<0.05);与JY-M组相比,SY-M组附睾脂肪指数、腹股沟脂肪指数和总脂肪指数分别降低了12.32%、10.61%和11.76%(P>0.05)。3)与CON组相比,各试验组小鼠粪便菌群中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和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值降低,拟杆菌门(SY-H组除外)和乳杆菌属相对丰度提高,其中SY-M组乳杆菌属相对丰度最高且差异显著(P<0.05);SY-M组与JY-M组上述指标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4)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Y-M组小鼠粪便乳杆菌属相对丰度与附睾脂肪指数、腹股沟脂肪指数和总脂肪指数呈负相关。综上所述,散养和圈养撒坝猪FMT可通过增加肠道菌群多样性和乳杆菌属相对丰度,降低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值,从而促进小鼠生长、减少脂肪沉积,其中散养撒坝猪中剂量效果较佳。
  • 崔艺燕, 王超普, 彭苏, 邓盾, 田志梅, 鲁慧杰, 余苗, 刘志昌, 马现永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9): 6110-61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09.06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桑叶的营养价值,进行了发酵桑叶的工艺优化研究。以发酵桑叶粗蛋白质和单宁含量为指标,以桑叶与麸皮质量比、菌种组合、接种量和发酵时间为影响因素,进行L9(34)正交试验,以确定最佳发酵条件。根据正交试验结果进行验证试验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1)正交试验优化组合为,桑叶与麸皮质量比为9 : 1,菌种组合为酒窖片球菌+地衣芽孢杆菌,接种量为2%,发酵时间为4 d。2)验证试验表明,优化组合发酵桑叶测得粗蛋白质含量为26.18%,单宁含量为4.73 g/kg,均优于正交试验表中最优值。3)对比试验表明,与未发酵桑叶相比,发酵桑叶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磷含量显著提高(P<0.05),单宁、中性洗涤纤维、碳水化合物含量和pH显著降低(P<0.05)。与未发酵桑叶相比,发酵桑叶精氨酸、丝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总非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丙氨酸含量、总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总必需氨基酸/总非必需氨基酸显著提高(P<0.05)。发酵桑叶的半胱氨酸+蛋氨酸、苏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组成均显著高于未发酵桑叶(P<0.05)。由此可见,发酵桑叶的最佳条件是:桑叶与麸皮质量比为9:1,菌种组合为酒窖片球菌+地衣芽孢杆菌,接种量为2%,发酵时间为4 d。发酵提高了桑叶的营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