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第31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9-10-15
  

  • 全选
    |
    目录
  •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子仪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日月如梭,又是十年。《动物营养学报》已从创刊初期,在已故本刊创始人许振英教授的筹措、指导下,经过在内蒙古准印年代的稿源、资金朝不保夕的起步阶段进入而立之年。目前《学报》核心影响因子、核心总被引频次和综合评价总分均居全国畜牧兽医科学类科技核心期刊之首;2017年被评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18年被评为“2018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来之不易。
    随着年轻的共和国经过了“两大①”的历炼,拨乱反正后,全国人民翻过令人汗颜的一页,与时俱进,向四个现代化进军。小平同志在三次复出后,针对着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政治纲领;在“猫论”“摸论”“不争论”的言简意赅的政治思想指导下,客观地指出:“农业文章很多,我们还没有破题。”;在接见希望集团领导人时指出:“饲料工业是个很大的行业”,解放了“包产到户”等等。这一系列政策迹象都表明,国家领导人正在酝酿着一幅在农业、畜牧业、饲料工业等领域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宏伟蓝图。
    动物营养科学是支撑养殖业与饲料工业的基础性学科之一。但是,我国早期的动物营养科学却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以中国农业大学前身北京农业大学为例,早期的动物营养学竟被冠以“非生产性学科”而叫停。相继“向苏联一边倒”,引进了前苏联脱胎于凯尔纳(O·Kellner,1851—1911)首倡的“淀粉价”的苏联“燕麦饲料单位”“牛冠猪戴”,误导学子竟达十五年之久。“两大”期间的盲动,不赘。1977年11月,在原农林部委托许振英教授主持的“万寿路会议”,给动物营养科学脱帽加冕。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1989年,本刊前身《中国动物营养学报》创刊。但曾几何时,“七五”国家攻关期间,又冠以“万年青”项目而拒之门外。粗略地估计,我国动物营养科学技术总体水平与先进国家同比至少滞后约几十年。
    在此同时,我国饲料工业也是经过了“双轨制”到“拨改贷”低税的政策性呵护,才进入市场经济的。在此“交学费”期间,无标生产的配合饲料被用户贬为“混合饲料”“凑合饲料”,假冒伪劣产品堂而皇之地进入市场,广大消费者谈“添”色变的市场形象屡见不鲜。已故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学部委员曾指出:“科学研究脱离生产就空洞,生产没科学研究做指导就盲目”,六五~八五期间,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曾经有过主管职能部门的更替②;有过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科研与生产脱节;领导思想多变,科研经费贫富不匀的“两张皮”年代。总的回顾,这一段历史是经历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才逐步成熟起来的。千秋功过,留于后人评说。
    1983年,国务院直属全国饲料办公室、全国饲料工业协会成立,1986年经前国家标准局批准全国饲料工业标准技术委员会成立。此后,经过了一系列体制改革,才使得动物营养科研体制与饲料工业标准化体系逐步完善。
    忆往昔,1984年从深圳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凭票供应制,结束了我国畜产品短缺经济的历史。全国畜产品物价平稳,供需两旺,全面完成了国务院下达的20世纪末预计1亿吨饲料工业产品总产量的指标。经过多年的争议,2001年进入WTO。2018年,全国饲料工业产品总产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00万吨跃进到2.278亿吨,增长了227倍以上,稳居全球之首。中国饲料工业在逆境中崛起,动物营养科学的贡献功不可没。
    毋庸讳言,进入本世纪,全国虽然粮、肉、蛋、奶的总产量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势头,但是人均年占有量却徘徊于“高原区”,面临着向高峰攀登的挑战。
    本世纪初20年是我国走向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交错、生态赤字有增无减的窘境。恩格斯③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在对我们进行报复。”这是恩格斯当年对一些生态破坏者振聋发聩的哲人警告,这个预警和约2500年前“周易”中指出的“豐者大也,穷大者必失其居”的论点同工异曲,前后相距约2600年,两者一东一西、一前一后,但总的论点惊人的相似,都是先人对我们后来人的肺腑之言。
    有鉴于此,十六大正式提出了五个统筹协调发展④为重点的科学发展观,相继十七大提出了生态文明观。作者对两者的涵义的粗浅认识是:生态伦理学与生态经济学都是现代生态文明观的两大支柱。前者是以伦理道德为圭臬,后者是以价值效益为准绳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融合的生态文明观的不可或缺的科学体系。大约2900年前,庄子提出的“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生态伦理观与2200年前荀子提出的“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的生态经济观都是中古时期哲人的遗训。值得今人泽及千古,代代相传。
    英国人李约瑟(1900—1995)是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大师。“李约瑟之问”有人译作“李约瑟难题”。这是李约瑟在完成《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巨著之后提出的明知故问之问,其主旨是:“为什么中国古代人在文官制度、私塾教育、百家流派、百花相传的社会背景下做出许多贡献,但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后,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方面中国却滞后于欧洲”。此问一出,在中国引起很大反响,应该承认这一问题应从秦始皇说起。“四海一,六王毕。秦嬴暴政,焚书坑儒,二世而竭”。此后,汉武帝挺董仲舒之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儒家思想,累经修正,但其宗旨未变。孔子在历代封建王朝期间,一直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半部论语治天下”。实质上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皇权的“护身符”。2009年,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香山会议上提出了“当代问题无法单靠自然科学解决”的观点。借此《动物营养学报》创刊30周年之际,特用“师古而不泥古,学洋而不媚外”的开放思维,摆脱亦步亦趋的“附庸⑤”陋习;用老子“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冠军意识,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思想指导下,认真解读“李约瑟之问”,是其时矣。
  • 卢德勋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8年10月在成都召开的中国畜禽营养研究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前身)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第三届理事会决定编辑出版《中国动物营养学报》。1989年10月1日我国历史上第一本《中国动物营养学报》(《动物营养学报》前身,后文简称《学报》)终于和读者见面了。我国著名老一辈动物营养学家许振英教授在《学报》“创刊献辞”中深情地写道:“在耄耋之年,宿愿得偿,幸曷如之。学报创刊犹如倡议书,犹如缴文。愿与编者读者们一起为振兴我国动物营养科学而奋斗”。牢记许老等老一辈的嘱托,三十年风雨兼程,三十载砥砺前行,《学报》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动物营养学、饲料科学和饲料工业的发展壮大历程,经过历届学报人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奋发努力,《学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办刊成绩,不断谱写着新的历史篇章。
    创刊三十年来,《学报》从幼年到成年,从不太成熟到比较成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办刊经验,其中主要有三条:第一,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和动物营养学分会领导给予重视、支持和指导是办好《学报》的根本保证。创刊以来,总会和分会都十分重视《学报》工作,分会第一把手亲自担任主编,其中许振英教授、张子仪院士、冯仰廉教授老一辈动物营养学家为《学报》的创刊和发展都做出过重大贡献。第二,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为我国动物营养学、饲料科学和相关科学创新发展和技术进步服务”的办刊宗旨是办好《学报》的生命线。第三,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入手,不断提高编审质量是《学报》始终要坚持的头等大事。
    当前《学报》正在进入高速发展的新时期,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大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继续不断提高办刊质量,着力提升《学报》在我国动物营养学和饲料科学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此,我们应当抓好以下三项工作:第一,拓宽优良稿源渠道,提高论文的质量。刊物的稿源和论文的总体水平主要取决于本学科自身当前的发展水平。《学报》论文水平的显著提升,和几十年来我国动物营养学和饲料科学的飞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拓宽优良稿源渠道,提高论文质量,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努力采取积极措施,再上一个新台阶。第二,继续努力拓宽稿件收录范围。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已经采用了一个新的期刊评价指标——开放因子。与一些畜牧兽医类学术期刊相比,《学报》的开放因子偏低。《学报》必须顺应学科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发展的大势,适当扩大论文收录范围,提高《学报》的开放因子。但在拓宽论文收录范围时,也要始终保持《学报》的办刊特色和优势。第三,《学报》必须进一步提高编审质量,要在编审工作中继续加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编审、出版的现代化水平;要大力加强编辑部组织建设,建设一支具有更高专业素质、更稳定的职业编辑出版队伍。
    春华秋实,三十而立。《学报》永远铭记所有给予我们关怀、支持和帮助的历届编委、审稿专家、作者和读者,让我们向他们致以深深的谢意!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今后我们将继续坚守创刊初心,牢记历史使命,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兢兢业业,辛勤耕耘,再创更加美好的未来,放歌新时代。
  •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Review
  • 晁洪雨, 杨燕, 金太花, 吕慎金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4411-44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10.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甘露寡糖(MOS)是一种主要由α-1,6和α-1,2糖苷键连接构成的甘露糖低聚体,通过改善幼龄畜禽肠道微生态平衡、加强肠黏膜屏障和免疫反应、调节肠道炎症、刺激小肠上皮细胞发育和减轻霉菌毒素及球虫病危害等调控措施,促进肠道健康和生产性能的提高,是未来畜禽养殖的抗生素促生长剂的理想替代品。本文总结了MOS调控幼龄畜禽肠道健康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并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旨在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MOS提供理论依据。
  • 易宏波, 王丽, 熊云霞, 蒋宗勇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4421-44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10.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抗菌肽具有抗菌、免疫调节、改善肠道黏膜屏障等功能。断奶仔猪免疫力低下,抗菌肽在其肠道上皮抵抗病原菌入侵中发挥关键作用。然而,有效提升抗菌肽表达且不引发肠道炎症成为了营养调控仔猪肠道免疫力的研究难点。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通过调节抗菌肽启动子区域组蛋白修饰,从而精准提升肠道抗菌肽表达。因此,HDAC成为营养调控肠道抗菌肽表达的重要靶点。本文就抗菌肽的生物学功能及组蛋白修饰与HDAC调控肠道抗菌肽表达的作用进行了综述,并总结了营养物质通过HDAC促进肠道抗菌肽表达的可能机制,以期为营养调控肠道抗菌肽表达、提升断奶仔猪肠道免疫力提供理论指导。
  • 郝小燕, 牟春堂, 丁娜, 张建新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4427-44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10.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葡萄皮渣是葡萄酿酒后的副产物,约占葡萄鲜重的25%,其营养丰富,富含纤维、蛋白质、油脂、矿物质、多酚类化合物等,在动物营养、抗氧化和免疫方面有极大的利用价值。将葡萄皮渣作为动物饲料应用,不仅可以改善动物机体抗氧化和免疫机能,提高动物生产性能和畜产品品质,而且还可以节省常规饲料资源,降低饲养成本,缓解我国饲料资源紧缺的压力。因此,本文综述了葡萄皮渣的营养价值、加工方式及其在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饲料中的应用现状,为合理、科学地利用葡萄皮渣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 朱雯, 任春环, 张彦, 张子军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4434-44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10.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葡萄糖是哺乳动物主要的供能物质,在机体代谢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反刍动物体内葡萄糖的生成主要来源于肝脏糖异生。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叉头框转录因子1(PI3K/Akt-FoxO1)、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以及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等重要通路/信号因子与肝脏糖异生密切相关,且营养物质底物、酶和激素等在反刍动物肝脏糖异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因此,本文综述了反刍动物肝脏糖异生的过程、调节机制及营养调控措施,为改善反刍动物健康、生长与生产性能提供参考依据。
  • 李万栋, 张晓卫, 崔占鸿, 冯宇哲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4442-44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10.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锌在反刍动物体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锌是维持反刍动物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以及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元素,被称为"生命元素"。本文综述了锌对反刍动物免疫功能、繁殖性能、瘤胃环境和生产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反刍动物锌需要量,旨在为锌在反刍动物生产及应用中提供借鉴和参考。
  • 金亚东, 杨万宗, 吴爽, 周玉香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4450-445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10.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粗饲料是反刍动物的重要营养来源,但为了获得更高的生产性能,精料的添加也必不可少。然而,过高的精料比例会损害动物健康,并对肉品质产生不利影响。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精料使用对羊屠宰性能、肉品质相关指标以及脂肪代谢相关基因的研究,并对其可能的机理进行阐述,以期为精料在羊生产中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 李晗, 王宇, 高景, 齐智利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4458-44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10.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瘤胃微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度与反刍动物营养物质的代谢效率和生产性能密切相关,奶牛具有耐寒怕热的生理特性,其生理健康和生产性能容易受到热应激的影响。热应激可通过破坏瘤胃上皮黏膜完整性和内环境稳态、影响菌群的定植、降低饲料转化率和生产性能,给奶牛养殖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从瘤胃组织形态、瘤胃温度及瘤胃液pH等方面探讨了热应激影响瘤胃微生物的机制,并解析了瘤胃微生物区系与饲料转化率、产奶量及乳成分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热应激对瘤胃微生物的影响及其与奶牛生产性能的关系提供理论参考。
  • 郭思杰, 文伟, 杨昆, 孙志良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4464-447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10.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黄连素是从草本植物中提取的主要有效化学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以及调节脂质代谢等生物学功能,其作为天然饲料添加剂的一种,在提高动物生产性能、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以及改善产品肉品质等方面效果显著,因而在畜禽生产中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就黄连素的理化性质、提取工艺、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展开综述,以期为黄连素在动物生产应用中提供参考依据。
  • 高骞, 杨婷, 段平男, 赵玉蓉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4473-448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10.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石斛多糖是兰科石斛属植物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抗氧化、调节免疫、抗炎以及降血糖等生物活性,开发前景广阔。本文综述了石斛多糖的理化性质、消化吸收机制、提取工艺、主要生理功能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 夏嗣廷, 胡睿智, 贺建华, 李铁军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4481-448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10.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D-天冬氨酸(D-Asp)主要为一种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的神经递质,同时也参与动物体内的激素调节、保护神经、调控生殖,还具有一定的营养潜力,可以应用到医药、食品及畜禽生产等行业中。本文综述了D-Asp的生理功能及其在实际畜禽生产中的应用。
  • 吴彦呈, 黎德兵, 李思明, 阮征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4488-449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10.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微量营养素主要分为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在机体内含量较低,参与体内多项重要生理过程。鱼类肠道健康是保证鱼类正常生长发育的前提,运用免疫营养调控方式来提高鱼类肠道免疫力和抗病力,是实现健康养殖的重要途径。本文就微量营养素对鱼类肠道健康的影响做一综述,以期为改善鱼类肠道健康提供参考。
  • 宋志文, 金成龙, 严会超, 王修启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4494-45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10.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自噬是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一种"自食"现象,主要表现为细胞中损伤的蛋白质或细胞器被自噬体包裹转运至溶酶体进行降解。导致细胞发生自噬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营养素缺乏诱导自噬发生的机制一直是研究热点和重点。早期研究表明,氨基酸缺乏诱导的细胞自噬主要是通过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质复合物1(mTORC1)信号通路介导完成。此外,也有研究发现一些非mTORC1信号通路在自噬的调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且不同氨基酸缺乏诱导自噬发生的机制并不完全相同。因此,本文旨在对不同氨基酸调控细胞自噬的过程进行归纳总结,系统地综述氨基酸调控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以期为精准营养调控提供理论基础。
  • 方晨, 赵彦光, 赵素梅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4502-450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10.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自噬是将异常蛋白及细胞器运送至溶酶体降解的动态代谢,是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细胞中的正常生理过程。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mTORC1)信号通路感应营养物质变化,调控细胞自噬,维持细胞正常代谢和内环境稳态。mTORC1位于该信号通道中心,既能受通路上游信号因子单磷酸腺苷依赖蛋白激酶(AMPK)的调控,又可启动下游失调51样激酶1(ULK1)复合物,发挥核心功能。细胞内营养物质如氨基酸、葡萄糖和脂质水平变化会改变AMPK、mTORC1、ULK1活性状态,这些物质相互交叉或反馈诱导引起生理响应。本文围绕mTORC1自噬信号通路营养物质感应机理展开论述,探讨氨基酸、葡萄糖、脂质这些营养物质调节自噬的分子机制,为试图通过分子营养调控手段维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和内环境的稳定提供新的思路和可行途径。
  • 猪与禽营养 Swine and poultry nutrition
  • 徐娥, 杨华, 刘秀婷, 任敏敏, 申露露, 吕文涛, 肖英平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4509-45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10.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大约克猪肠道不同部位的菌群结构和短链脂肪酸(SCFA)含量的异同。试验选取3头体重为(121.00±2.89)kg的180日龄大约克母猪,采集其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和结肠内容物,提取微生物基因组DNA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其菌群结构,并测定SCFA含量。结果表明:从十二指肠至结肠中细菌总数、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均在显著增加(P<0.05)。相对于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盲肠和结肠的菌群物种组成更丰富,多样性及均匀程度更高(P<0.05)。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在各肠段菌群中均占绝对优势,相对丰度其次的门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中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而在盲肠和结肠中为拟杆菌门;在属水平上,厚壁菌门的乳杆菌属、SMB53、梭菌属(Clostridium)以及变形菌门的弧菌属(Vibrio)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中相对丰度较高的属;而厚壁菌门的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SMB53、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以及拟杆菌门的普氏菌属(Prevotella)是盲肠和结肠中相对丰度较高的属。相比于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盲肠和结肠中的乳杆菌属、弧菌属、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而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拟杆菌属(Bacteroides)、普氏菌属、粪球菌属(Coprococcus)、颤螺菌属(Oscillospira)、罗氏菌属(Roseburia)、毛螺菌属(Lachnospira)和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等SCFA产生菌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beta多样性分析表明,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中的菌群结构相似性较高,盲肠和结肠两者之间菌群相似度较高,且与小肠段显著不同(P<0.05),同时盲肠和结肠内容物中的SCFA含量显著高于小肠段(P<0.05)。由此可见,大约克猪小肠和大肠中的菌群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小肠中以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主,大肠中菌群以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为主。大肠段拟杆菌属、普氏菌属、魏斯氏菌属(Weissella)、罗氏菌属、密螺旋体属(Treponema)和瘤胃球菌属等典型SCFA产生菌的相对丰度较高,同时其SCFA含量也较高,二者呈显著正相关。
  • 周华, 陈代文, 何军, 罗玉衡, 毛湘冰, 虞洁, 郑萍, 罗钧秋, 余冰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4519-45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10.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蛋白质水平饲粮添加不同水平赖氨酸对肥育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肉品质及氮排放的影响。试验1:选取健康、初始体重[(78.19±6.69)kg]相近的"杜×长×大"肥育猪108头,随机分为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猪。组1为正常蛋白质水平饲粮组,即12.5%粗蛋白质(CP)+0.73%标准回肠可消化赖氨酸(SID-Lys);组2、3、4、5和6为低蛋白质水平饲粮(10.5% CP)不同SID-Lys组,SID-Lys水平分别为0.58%、0.66%、0.73%、0.80%和0.88%。试验期28 d。试验2:选取初始体重为(90.56±3.28)kg的"杜×长×大"肥育猪18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3组分别饲喂试验1中组1、4和5的饲粮,试验期共7 d,其中预试期3 d,氮平衡试验期4 d。结果表明:1)降低饲粮蛋白质水平对肥育猪的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低蛋白质水平饲粮添加不同水平赖氨酸对肥育猪的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2)降低饲粮蛋白质水平对肥育猪胴体性状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影响肥育猪背最长肌的红度值(P<0.05)。低蛋白质水平饲粮添加不同水平赖氨酸对肥育猪胴体性状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影响肥育猪背最长肌的滴水损失(P<0.05)。3)降低饲粮蛋白质水平显著影响了肥育猪的粪氮排放、尿氮排放和总氮排放(P<0.05)。低蛋白质水平饲粮添加不同水平赖氨酸对肥育猪粪氮排放、尿氮排放和总氮排放均无显著影响(P>0.05)。由此可见,降低饲粮蛋白质水平对肥育猪的生长性能和胴体性状无显著影响,且可改善肉色,降低总氮排放;低蛋白质水平饲粮添加不同水平赖氨酸对肥育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和氮排放无显著影响,但可改善肉品质。
  • 王一冰, 陈芳, 蒋守群, 苟钟勇, 李龙, 林厦菁, 范秋丽, 崔小燕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4527-453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10.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通过研究饲粮中锰添加水平对产蛋高峰期黄羽肉种鸡生产性能、蛋品质、繁殖相关性状、孵化性能、血浆激素与生化指标及组织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确定产蛋高峰期黄羽肉种鸡饲粮中锰的适宜添加水平。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选用产蛋高峰期岭南黄羽肉种鸡60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5组试验鸡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锰含量为9.89 mg/kg)基础上添加0(对照组)、45、90、135、180 mg/kg锰的试验饲粮,饲喂期为10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90、135 mg/kg锰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种鸡产蛋率与平均日产蛋重,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90、135 mg/kg锰可显著降低胚胎早期死亡率(P<0.05),且添加135 mg/kg锰还可显著降低胚胎中后期死亡率并显著提高受精蛋孵化率(P<0.05);随着饲粮中锰添加水平的升高,血浆促卵泡生成激素含量随之提高,各锰添加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粮中锰添加水平对血浆胆固醇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饲粮中锰添加水平对心脏与卵泡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和卵泡B淋巴细胞瘤-2(Bcl-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添加180 mg/kg锰下丘脑酪氨酸羟化酶(TH)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综合分析上述试验结果,得出产蛋高峰期黄羽肉种鸡饲粮中锰的适宜添加水平为90~135 mg/kg。
  • 齐志国, 张铁鹰, 付瑶, 闻治国, 王俊, 柏雨岑, 董杰丽, 王梁, 陈余, 郭江鹏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4537-454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10.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高硒饲粮对北京油鸡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蛋硒含量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选用216只健康的22周龄北京油鸡蛋鸡,随机分为3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8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不额外添加硒源;亚硒酸钠组和酵母硒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0.5 mg/kg(以硒计)的亚硒酸钠和酵母硒。预试期7 d,正试期56 d。结果表明:1)亚硒酸钠组的料蛋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之间产蛋率、平均日产蛋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无显著差异(P>0.05)。2)亚硒酸钠组和酵母硒组第56天的蛋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酵母硒组第28天的蛋黄色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酵母硒组第28天的蛋黄色泽、蛋白高度显著高于亚硒酸钠组(P<0.05)。3)亚硒酸钠组和酵母硒组第4、7、14、21、28、56天的蛋黄硒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酵母硒组第56天的蛋黄硒含量显著高于亚硒酸钠组(P<0.05)。4)亚硒酸钠组的蛋黄和全蛋硒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酵母硒组的蛋黄、蛋清和全蛋硒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酵母硒组的蛋清和全蛋硒含量显著高于亚硒酸钠组(P<0.05)。5)酵母硒组和亚硒酸钠组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添加酵母硒对北京油鸡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以及蛋硒含量等方面优于亚硒酸钠,高硒水平下饲粮添加酵母硒效果更好。
  • 陈静文, 梁翠萍, 王润莲, 汪忠艳, 刘添仪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4545-45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10.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通过研究饲粮非植酸磷(NPP)水平对0~4周龄怀乡鸡生长性能、胫骨特性、钙与磷代谢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确定其饲粮中NPP的适宜水平。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设计,选用健康、体重相近的1日龄怀乡鸡30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5组试鸡分别饲喂NPP水平为0.32%、0.39%、0.46%、0.53%、0.60%的玉米-豆粕型试验饲粮,试验期28 d。结果显示:1)饲粮NPP水平对怀乡鸡的平均日采食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末重、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有显著影响(P<0.05),其与饲粮NPP水平的最佳拟合曲线分别为二次折线(R2=0.852 0)、线性折线(R2=0.854 1)和二次曲线(R2=0.900 1)。2)饲粮NPP水平对怀乡鸡的胫骨抗压强度及灰分、钙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其与饲粮NPP水平的最佳拟合曲线分别为二次曲线(R2=0.887 2)、二次折线(R2=0.904 3)、线性折线(R2=0.900 7)。3)怀乡鸡的粗灰分、钙、磷代谢率也随饲粮NPP水平的增加发生显著变化(P<0.05),其与饲粮NPP水平的最佳拟合曲线分别为线性折线(R2=0.964 3)、线性折线(R2=0.876 2)、二次曲线(R2=0.941 1)。4)饲粮NPP水平对怀乡鸡的血清磷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其与饲粮NPP水平的最佳拟合曲线为线性折线(R2=0.946 3)。综上可知,料重比、胫骨灰分和钙含量、粗灰分和磷代谢率及血清磷含量可敏感反映0~4周龄怀乡鸡体内磷营养状况,通过这6个敏感指标的拟合方程求得饲粮NPP适宜水平分别为0.47%、0.46%、0.46%、0.46%、0.49%、0.45%,因此建议0~4周龄怀乡鸡饲粮中NPP的适宜水平为0.45%~0.49%,仅满足怀乡鸡生长的NPP需要量为0.39%,而满足其骨骼发育的NPP需要量为0.46%。
  • 赵丹阳, 李军国, 秦玉昌, 谷旭, 杨洁, 董颖超, 薛勇, 李复煌, 李征, 李俊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4553-45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10.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玉米、豆粕不同粉碎粒度组合对肉鸡饲料加工质量及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饲粮中玉米分别采用2.0、2.5和3.0 mm 3种筛片孔径进行粉碎,豆粕分别采用1.5、2.0和2.5 mm 3种筛片孔径进行粉碎,不同筛片孔径粉碎的玉米和豆粕两两组合成9个不同粉碎粒度处理组合,采用同一饲粮配方和制粒参数进行加工调制。试验选用22日龄的肉鸡900只,随机分为9个组,分别采食9个不同粒度组合处理的饲粮,每个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进行为期21 d的肉鸡饲养试验。结果表明:1)玉米、豆粕分别采用3.0和1.5 mm筛片孔径粉碎处理,颗粒饲料的颗粒耐久性指数和颗粒硬度最大;玉米、豆粕分别采用2.5和1.5 mm筛片孔径粉碎处理,颗粒饲料的颗粒耐久性指数和颗粒硬度最小。2)玉米、豆粕均采用2.5 mm筛片孔径粉碎处理,肉鸡的平均末重和平均日增重最高,料重比最低。3)玉米和豆粕的粉碎粒度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肉鸡粗蛋白质、能量和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以及肉鸡的全净膛率、肌胃相对重量和腺胃相对重量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22~42日龄肉鸡饲粮中玉米和豆粕都采用2.5 mm筛片孔径粉碎,即玉米和豆粕几何平均粒径分别为348.38和450.46 μm时,肉鸡的生长性能最佳。
  • 反刍与草食动物营养 Ruminant and herbivore nutrition
  • 李卫娟, 李银江, 孟莉, 欧阳依娜, 王思宇, 薛白, 洪琼花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4563-457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10.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粮钙水平对妊娠中期和后期云南半细毛羊氮平衡和氮磷排放的影响,为从环保角度阐明妊娠期云南半细毛羊饲粮钙添加量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选用50只体况良好、体重相近、配种日期一致的经产2胎妊娠期云南半细毛羊,随机分成5个组,每组10只。5组试验羊在妊娠中期分别饲喂钙水平为0.42%、0.45%、0.56%、0.65%和0.82%的饲粮,在妊娠后期分别饲喂钙水平为0.40%、0.50%、0.60%、0.69%和0.87%的饲粮。试验期共104 d,其中预试期14 d,正试期90 d。在妊娠中期和后期分别从各组中选择5只试验羊进行为期5 d的消化代谢试验。结果表明:妊娠中期,0.82%组沉积氮及氮沉积率显著高于0.56%组(P<0.05),其他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妊娠后期,0.69%组和0.87%组沉积氮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其他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0.69%组和0.87%组氮沉积率极显著高于0.50%组(P<0.01),显著高于0.40%组和0.60%组(P<0.05),其他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无论是在妊娠中期还是在妊娠后期,5组的氮平衡均为正平衡。妊娠中期饲粮钙水平为0.65%时粪干物质排放量最低,妊娠后期粪干物质排放量不受饲粮钙水平的显著影响(P>0.05);妊娠中期0.56%组、妊娠后期0.40%组尿排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其他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随饲粮钙水平的提高,妊娠中期云南半细毛羊氮、磷总排放量无显著变化(P>0.05)。在妊娠后期,饲粮钙水平对云南半细毛羊氮总排放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但0.87%组磷总排放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由此得出,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钙水平显著影响妊娠中期和后期云南半细毛羊的沉积氮和氮沉积率,沉积氮和氮沉积率在妊娠中期以0.82%组最高,在妊娠后期以0.69%组和0.87%组较高;饲粮钙水平对妊娠中期和后期云南半细毛羊氮总排放量无显著影响,对妊娠中期磷总排放量也无显著影响。
  • 鲁琼芬, 毛华明, 李清, 余选富, 董书承, 邱忠成, 康定富, 聂茂坤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4572-458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10.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培育方式对槟榔江犊牛瘤胃发酵及血液指标的影响。选择健康新生犊牛42头,按其出生顺序依次随机分成3个组(Ⅰ、Ⅱ、Ⅲ组),每组14头犊牛,公母各占1/2。出生后1~5日龄饲喂初乳,6~90日龄Ⅰ、Ⅱ组分别饲喂母乳3.5和4.5 kg/(天·头),Ⅲ组饲喂代乳粉0.8 kg/(天·头)(按1∶5加水稀释)。6日龄开始诱食犊牛料,15日龄开始补饲玉米青贮料,采用单栏饲养方式,90日龄断奶,试验期180 d;分别在5、45、90和180日龄采集瘤胃液和血液,测定瘤胃液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血浆生化指标和血清激素水平。结果表明:1)在60日龄前,犊牛料平均日干物质采食量(ADMI)Ⅰ、Ⅲ组显著高于Ⅱ组(P<0.05),在61~90日龄,Ⅰ组显著高于Ⅱ组(P<0.05),但与Ⅲ组差异不显著(P>0.05),在91~180日龄,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玉米青贮料ADMI整个试验期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2)犊牛瘤胃液pH和氨态氮含量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且均处于正常范围;在90日龄,瘤胃液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Ⅰ、Ⅲ组显著高于Ⅱ组(P<0.05),乙酸含量Ⅱ组显著高于Ⅰ组(P<0.05),而丙酸含量Ⅰ组显著高于Ⅱ组(P<0.05),其他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45和180日龄,所有VFA含量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3)在45日龄,血浆甘油三酯含量Ⅰ、Ⅱ组显著高于Ⅲ组(P<0.05),在90日龄,血浆白蛋白、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Ⅱ组显著高于Ⅲ组(P<0.05)。4)在45和90日龄,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含量Ⅱ组显著高于Ⅲ组(P<0.05),但在180日龄3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血清甲状腺素(T4)含量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90日龄,血清胰岛素(INS)含量Ⅱ组显著高于Ⅲ组(P<0.05)。由此可见,不同培育方式仅对90日龄瘤胃液乙酸、丙酸及TVFA含量,45日龄血浆甘油三酯和血清T3含量,90日龄血浆白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血清T3、INS含量等血液指标有影响。
  • 王彩蝶, 李钰琪, 屯妮萨·麦提赛伊迪, 杨红建, 杨开伦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4582-458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10.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醋酸棉酚对绵羊瘤胃液中原虫数量和种群多样性的影响。选取8只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哈萨克羊母羊,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只。试验期内(第1~47天)对照组绵羊饲喂基础饲粮;试验期第1~26天,试验组绵羊在每千克基础饲粮中添加醋酸棉酚361 mg,第27~47天醋酸棉酚添加量增加至722 mg。分别于试验第20、37和47天采集绵羊瘤胃液样品,应用显微镜计数方法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瘤胃液样品中原虫数量和种群多样性。结果显示:1)醋酸棉酚显著降低了第20天瘤胃液中原虫数量(P<0.05),但对第37和47天瘤胃液中原虫数量无显著影响(P>0.05);2)绵羊瘤胃液原虫样品稀释曲线显示,测序已经覆盖了瘤胃液中绝大部分的原虫;3)饲喂醋酸棉酚不同天数对瘤胃液中原虫种群alpha多样性无显著影响(P>0.05);4)主成分分析(PCA)显示,醋酸棉酚对瘤胃液原虫区系结构组成无明显影响;5)第37天,在属水平上,试验组绵羊瘤胃液头毛属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瘤胃液中其他原虫属相对丰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变化(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每千克基础饲粮中添加醋酸棉酚361 mg,在第20天时显著降低了绵羊瘤胃液中原虫数量;每千克基础饲粮中醋酸棉酚添加量增加至722 mg,对绵羊瘤胃液原虫数量没有显著影响;醋酸棉酚对绵羊瘤胃液中原虫种群多样性无显著影响。
  • 水产营养 Aquaculture Nutrition
  • 黄皓琰, 郁欢欢, 梁晓芳, 郑银桦, 王春平, 吴秀峰, 陈沛, 薛敏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4590-46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10.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通过在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N-氨甲酰谷氨酸(NCG),研究其对花鲈生长性能、形体指标和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以确定NCG在花鲈饲料中的适宜添加水平。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120、240、360、480、720 mg/kg的NCG,制成6种试验饲料,分别命名为N0、N120、N240、N360、N480和N720,饲喂平均初始体重为(11.67±0.02)g的花鲈10周。每种试验饲料投喂6个养殖桶(重复),每个养殖桶放养30尾花鲈。结果表明:各组之间终末均重、增重率、脂肪沉积率、特定生长率、脏体比和肝体比无显著差异(P>0.05)。N240组花鲈具有最高的蛋白质沉积率和最低的腹脂率,其蛋白质沉积率显著高于除N360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腹脂率显著低于N480组(P<0.05)。肝脏脂肪含量在N360组最低,显著低于N0组和N120组(P<0.05)。血浆葡萄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以及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N120组血浆尿素氮含量显著低于N0组、N480组和N720组(P<0.05)。N120组血浆甘油三酯含量显著低于N0组和N360组(P<0.05)。N240组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N360组和N720组(P<0.05)。血浆一氧化氮含量以N360组最高,显著高于N480组(P<0.05)。由上述结果可知,在花鲈饲料中添加适量NCG能够促进鱼体蛋白质沉积,降低腹腔和肝脏脂肪蓄积,改善蛋白质和脂肪代谢。分别以蛋白质沉积率、腹脂率为指标,通过折线模型分析得出,花鲈蛋白质沉积率最高时NCG添加水平为219.2 mg/kg,腹脂率最低时NCG添加水平为214.3 mg/kg。综合考虑得出,花鲈饲料中的NCG适宜添加水平为214.3~219.2 mg/kg。
  • 于万峰, 林黑着, 黄忠, 周婷, 虞为, 周传朋, 荀鹏伟, 黄倩倩, 黄小林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4602-46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10.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锌含量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抗氧化能力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确定卵形鲳鲹幼鱼对饲料中锌的需要量。选取平均初始体质量为(5.71±0.08)g的卵形鲳鲹幼鱼45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各组分别投喂以一水硫酸锌(ZnSO4·H2O)为锌源、锌含量为38.1(未添加锌组)、47.8、62.6、73.2、95.3和105.0 mg/kg的试验饲料8周。结果表明:1)62.6~105.0 mg/kg组的末体质量和增重率均显著高于未添加锌组(P<0.05),62.6~105.0 mg/kg组的饲料系数均显著低于未添加锌组(P<0.05)。2)47.8~105.0 mg/kg组的鱼体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未添加锌组(P<0.05)。3)62.6~105.0 mg/kg组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均显著高于未添加锌组(P<0.05),62.6~105.0 mg/kg组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未添加锌组和47.8 mg/kg组(P<0.05)。4)47.8~105.0 mg/kg组的肝脏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未添加锌组(P<0.05),62.6~105.0 mg/kg组的肝脏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活性显著高于未添加锌组和47.8 mg/kg组(P<0.05),73.2~105.0 mg/kg组的肝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未添加锌组(P<0.05)。5)73.2 mg/kg组的血清总蛋白(TP)含量显著高于未添加锌组(P<0.05),62.6 mg/kg组的血清白蛋白(ALB)含量显著高于未添加锌组和105.0 mg/kg组(P<0.05),47.8~105.0 mg/kg组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均显著高于未添加锌组(P<0.05),62.6~105.0 mg/kg组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高于未添加锌组和47.8 mg/kg组(P<0.05)。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锌可以改善卵形鲳鲹幼鱼的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折线回归分析表明,以增重率和肝脏CuZn-SOD活性为评价指标,卵形鲳鲹幼鱼对饲料中锌的需要量分别为57.04和65.95 mg/kg。
  • 安文强, 何昊伦, 董晓慧, 谭北平, 杨奇慧, 迟淑艳, 刘泓宇, 章双, 杨原志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4612-46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10.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胆碱水平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虾生长性能、体成分、组织胆碱含量、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胰腺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确定凡纳滨对虾幼虾胆碱适宜需要量。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1 000、2 000、3 000、4 000、5 000 mg/kg氯化胆碱,配制6种试验饲料,饲料中胆碱实际水平分别为9.30(对照)、980.67、1 985.42、2 991.63、3 987.27、4 988.69 mg/kg。挑选规格均匀、健壮、活力强的对虾[初重(0.40±0.01)g]960尾,随机分配到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虾,养殖期8周。结果表明:1)饲料胆碱水平显著影响对虾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饲料系数(FCR)及存活率(SR)(P<0.05);2 991.63 mg/kg组SGR及S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饲料胆碱水平对虾体水分及粗蛋白质(CP)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虾体粗脂肪(EE)含量随着饲料胆碱水平的升高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对照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3)对虾肝胰腺及肌肉胆碱含量随着饲料胆碱水平(980.67~3 987.27 mg/kg)的增加而升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1 985.42~4 988.69 mg/kg)胆碱均显著降低了对虾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活性(P<0.05)。随着饲料胆碱水平的提高,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OL)及总蛋白(TP)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趋于稳定的趋势。5)饲料胆碱水平对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4 988.69 mg/kg组肝胰腺丙二醛(MDA)含量达到最小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和980.67 mg/kg组(P<0.05),但与其他组差异不显著(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以WGR为判断依据,通过二次回归曲线分析得出:当饲料脂肪水平为8%时,凡纳滨对虾幼虾胆碱适宜需要量为2 965.97 mg/kg。
  • 特种经济动物营养 Special economic animal nutrition
  • 张永翠, 王恩玲, 李燕舞, 王元新, 程光民, 刘建胜, 姜八一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4622-46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10.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铜添加水平对2~4月龄长毛兔生长性能、产毛性能、血清生化指标与含铜酶活性及内脏器官发育的影响。选取180只刚剪完胎毛的长毛兔,随机分为6组,每组30只,单笼饲养。6组长毛兔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对照)、10、20、40、80及160 mg/kg铜(添加形式为五水硫酸铜)的试验饲粮,试验饲粮中铜含量的实测值依次为3.25、13.13、23.40、44.56、83.58及163.87 mg/kg,预试期7 d,正试期53 d。结果显示:饲粮铜添加水平对长毛兔的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有显著影响(P<0.05),铜添加水平为80 mg/kg时平均日增重最高,铜添加水平为40 mg/kg时料重比最低。饲粮铜添加水平对长毛兔的产毛量、皮张面积、毛直径均有显著影响(P<0.05)。铜添加水平为40 mg/kg时,皮张面积最大,产毛量最高。20、40 mg/kg组毛直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粮铜添加水平对长毛兔血清中尿素氮(UN)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铜添加水平为40 mg/kg时,血清中UN含量最低,为7.24 mmol/L,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饲粮铜添加水平对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含量与白球比(A/G)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铜添加水平显著影响血清中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和铜蓝蛋白(CP)活性(P<0.05)。40、80 mg/kg组血清CuZn-SOD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40、80 mg/kg组血清CP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与10、20 mg/kg组(P<0.05)。饲粮铜添加水平对内脏发育指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根据本试验测定结果,推荐2~4月龄长毛兔饲粮中铜添加水平为40~80 mg/kg(饲粮中铜含量的实测值为44.56~83.58 mg/kg)。
  • 高丽娇, 刘佳霖, 罗文华, 杨金龙, 曹兰, 姬聪慧, 王瑞生, 任勤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4630-463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10.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蜂花粉对意大利蜜蜂蜂群繁殖和工蜂发育的影响,为蜂农选择蜜蜂饲粮提供参考。选用群势相当的本地意大利蜜蜂15群,随机分为5组(每组3群),其中4组为不同蜂花粉试验组,1组为空白对照组。4个蜂花粉试验组蜜蜂分别持续饲喂荷花粉、玉米花粉、茶花粉、油菜花粉36 d,空白对照组蜜蜂不进行饲喂。结果表明:第36天,与荷花粉和玉米花粉相比,茶花粉和油菜花粉对蜂群群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0.05)。第36天,茶花粉组的封盖子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蜂花粉试验组(P<0.05),且油菜花粉组显著高于荷花粉组(P<0.05)。在饲喂的36 d期间,油菜花粉组和茶花粉组蜂群的采食量均显著高于荷花粉组(P<0.05)。在12:00—12:05和14:00—14:05时间段,茶花粉和油菜花粉组工蜂的采集活性显著高于其他蜂花粉试验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茶花粉组、油菜花粉组的6日龄工蜂幼虫虫体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与玉米花粉相比,油菜花粉、荷花粉及茶花粉均可显著提高意大利蜜蜂工蜂的寿命(P<0.05)。结果显示,不同蜂花粉对意大利蜜蜂蜂群繁殖和工蜂发育有很大影响,在春繁期间,补饲茶花粉和油菜花粉较有利于促进意大利蜜蜂蜂群发展。
  • 于静, 张卫星, 陈文凤, 刘振国, 胥保华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4637-464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10.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工蜂幼虫饲粮中花生四烯酸的适宜添加水平,为制订意大利蜜蜂饲养标准提供科学依据。试验选取1 200只意大利蜜蜂工蜂幼虫,随机分为5组,包含1个对照组和4个试验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8只。对照组工蜂幼虫饲喂基础饲粮,4个试验组工蜂幼虫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基础上添加0.1、0.3、0.5和0.7 g/kg花生四烯酸的试验饲粮,按照室内蜜蜂幼虫饲养方法饲养至羽化出房。各组分别取5、6和7日龄工蜂幼虫测定生理生化指标及花生四烯酸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并统计工蜂幼虫化蛹率和羽化率。结果显示:1)饲粮中花生四烯酸添加水平为0.1和0.3 g/kg时,化蛹率和羽化率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花生四烯酸添加水平为0.3 g/kg时,6日龄工蜂幼虫虫体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3)饲粮中花生四烯酸添加水平为0.1和0.3 g/kg时,6日龄工蜂幼虫虫体前列腺素合成酶(PTGE)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饲粮中花生四烯酸添加水平为0.1和0.3 g/kg时,5日龄工蜂幼虫虫体PTGE和磷脂酶A2(PLA2)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饲粮中花生四烯酸添加水平为0.3 g/kg时,5和7日龄工蜂幼虫虫体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4)饲粮中花生四烯酸添加水平为0.1、0.3和0.5 g/kg时,6日龄工蜂幼虫虫体溶菌酶(LZM)和酚氧化酶(PO)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粮中花生四烯酸添加水平为0.3 g/kg时,5日龄工蜂幼虫虫体酚氧化酶原(PPO)和LZM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以及7日龄工蜂幼虫虫体abaecin和LZM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可知,意大利蜜蜂工蜂幼虫饲粮中花生四烯酸的适宜添加水平为0.1~0.3 g/kg。
  • 分子营养 Molecular Nutrition
  • 李海花, 李玉鹏, 王柳懿, 王文杰, 乔家运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4647-46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10.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丁酸梭菌对2种遗传背景断奶仔猪健康状况、肠道发育、肠道屏障功能、血清细胞因子含量和黏膜免疫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试验采用2×2因子设计,选择(21±2)日龄、体重相近的"东北民猪×巴克夏"二元杂交黑猪12头,随机分成2个组(对照组和试验组);另选择(21±2)日龄、体重相近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白猪12头,随机分成2个组(对照组和试验组);每个组均6个重复,单栏饲养。对照组均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均饲喂基础饲粮+5×1011 CFU/kg丁酸梭菌制剂。试验预试期3 d,正试期14 d。结果表明:1)与相应的对照组相比,2个试验组仔猪血小板数目均显著增加(P<0.05),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均显著提高(P<0.05),血清中D-乳酸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二元杂交试验组仔猪空肠封闭蛋白1(claudin-1)和回肠claudin-1、紧密连接蛋白1(ZO-1)、闭合蛋白(occludin)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提高(P<0.05),三元杂交试验组仔猪空肠ZO-1和occludin 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提高(P<0.05);二元杂交试验组仔猪空肠黏膜中Toll样受体2(TLR2)、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和回肠黏膜中TLR2、TLR4、B细胞淋巴瘤蛋白3(Bcl3)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提高(P<0.05),三元杂交试验组仔猪空肠黏膜中TLR2和回肠黏膜中TLR2、TLR4、MyD88、Toll作用蛋白(Tollip)、Bcl3 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提高(P<0.05)。2)二元杂交试验组仔猪空肠claudin-1、TLR4和MyD88和回肠claudin-1、ZO-1、occludin 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三元杂交试验组仔猪(P<0.05),但是二元杂交试验组仔猪回肠黏膜中TLR2、TLR4、TollipBcl3 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低于三元杂交试验组仔猪(P<0.05)。综上所述,丁酸梭菌能够促进仔猪肠道发育,激活2种遗传背景仔猪肠黏膜TLR2/4信号通路,并促进其通路关键负反馈子的表达,提高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降低肠黏膜通透性,提高肠道屏障功能,并且对2种遗传背景仔猪肠道屏障功能的调节存在差异。
  • 郭咏梅, 闫素梅, 史彬林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4659-466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10.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对二硝基氯苯(DNCB)诱导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并确定抑制白细胞介素-1(IL-1)活性的最佳IL-1Ra浓度。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第3代BMEC随机分为12个组,每组6个重复。1组为对照组,利用不含DNCB及IL-1Ra的培养液培养6 h;2~6组是不同剂量的IL-1Ra处理组,分别利用含有1、5、10、20、50 μg/L的IL-1Ra培养液培养6 h;7组为DNCB损伤组,利用含有300 μmol/L的DNCB培养液培养6 h;8~12组是不同剂量的IL-1Ra保护组,分别利用含有1、5、10、20、50 μg/L的IL-1Ra与300 μmol/L DNCB培养液培养6 h。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经300 μmol/L的DNCB作用6 h后,BMEC的相对增殖率(RGR)以及含硒蛋白[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R)、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与总抗氧化能力(T-AOC)均显著降低(P<0.05);同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与活性氧(ROS)活性以及一氧化氮(NO)、IL-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丙二醛(MDA)含量则呈现相反的变化规律,均显著升高(P<0.05)。300 μmol/L DNCB与不同浓度的IL-1Ra同时作用6 h后,BMEC的RGR及抗氧化酶活性随IL-1Ra浓度的增加均呈现升高趋势,其中5、10、20、50 μg/L IL-1Ra保护组的上述指标均显著高于DNCB损伤组(P<0.05),并且RGR及CAT、GPx、TrxR活性均以IL-1Ra浓度为10 μg/L时最高;同时,IL-1、IL-6、TNF-α与NO含量及iNOS活性则随IL-1Ra浓度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其中5、10、20、50 μg/L IL-1Ra保护组的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DNCB损伤组(P<0.05),以IL-1Ra浓度为5、10、20 μg/L时效果较好。然而,正常的BMEC经过不同浓度的IL-1Ra处理后,上述指标(5 μg/L IL-1Ra处理组的TNF-α含量除外)均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综上所述,IL-1Ra竞争性与IL-1R结合,抑制了IL-1的活性,进而抑制了DNCB引起的BMEC氧化损伤及炎症反应,本试验条件下以10 μg/L为适宜浓度。
  • 邢媛媛, 李大彪, 李子南, 金亚亚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4667-46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10.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浓度亚油酸(LA)对二维(2D)和三维(3D)培养模式下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s)形态及乳蛋白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P3代的BMECs接种在铺有基质胶(Matrigel)的6孔板中,培养至第3天时,然后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0、40和80 μmol/L)的LA作用48 h。在2D和3D培养模型的BMECs中添加相同浓度的LA,比较2D和3D培养模型中BMECs的细胞形态,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法测定乳蛋白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1)BMECs在2D培养模型中呈现鹅卵石的形态,而在3D培养模型中呈现腺泡样结构。2)BMECs中乳蛋白合成相关基因在3D培养模型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在2D培养模型中的表达量(P<0.05)。3)α-酪蛋白(CSN1S1)、信号转导转录激活因子5(STAT5A)、真核翻译启始因子4E结合蛋白1(EIF4EBP1)和核糖体p70s6激酶(RPS6K1)的基因表达量在2D和3D培养模型中的变化趋势一致,而κ-酪蛋白(CSN3)、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和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1)的基因表达量在2D和3D培养模型中却呈现相反的趋势。综上,对于CSN3、mTORAKT1的基因表达量的研究,3D培养模型为更适宜的模型。
  • 朱雷, 曹利, 申茂玉, 陈晓芳, 李玉, 冯士彬, 吴金节, 王希春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4675-468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10.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对神经细胞毒性的作用机理,本试验选用仔猪海马神经细胞为研究对象,体外培养至对数生长期后,分别用含0(空白)、250、500、1 000 ng/mL DON和1 000 ng/mL DON+20 μmol/L半胱天冬酶(Caspase)-8抑制剂(FMK)的培养液进行染毒培养。培养24 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活性氧(ROS)水平以及线粒体膜电位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细胞凋亡线粒体途径中主要凋亡基因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BH3相互作用域死亡激动剂(Bid)、Caspase-2、Caspase-3和Caspase-9 mRNA的表达量。结果显示:1)与空白组相比,250、500、1 000 ng/mL DON组的细胞凋亡率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与1 000 ng/mL DON组相比,1 000 ng/mL DON+FMK组的细胞凋亡率极显著降低(P<0.01)。2)与空白组相比,250、500、1 000 ng/mL DON组的ROS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与1 000 ng/mL DON组相比,1 000 ng/mL DON+FMK组的ROS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3)与空白组相比,250、500、1 000 ng/mL DON组的线粒体膜电位极显著降低(P<0.01);与1 000 ng/mL DON组相比,1 000 ng/mL DON+FMK组的线粒体膜电位极显著升高(P<0.01)。4)与空白组相比,500、1 000 ng/mL DON组的BaxBidCaspase-2、Caspase-9和Caspase-3 mRNA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而Bcl-2 mRNA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与1 000 ng/mL DON组相比,1 000 ng/mL DON+FMK组的BaxBidCaspase-2、Caspase-9和Caspase-3 mRNA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而Bcl-2 mRNA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结果表明,DON可通过线粒体通路诱导仔猪海马神经细胞凋亡。
  • 实验方法 Experimental Methods
  • 何云, 张亮, 武小姣, 郑爱荣, 刘薇, 贺永惠, 牛岩, 王跃先, 张晓霞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4684-46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10.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建立一线生产企业所用苜蓿干草常规营养成分含量的近红外预测模型。从9个省份的奶牛场及牧草生产企业采集265个苜蓿干草草捆样品,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采用偏最小二乘(PLS)的化学计量学方法,结合4种散射校正和10种导数处理方法,建立苜蓿干草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粗灰分(Ash)含量这5个指标的近红外预测模型。结果显示:CP含量的预测决定系数(RSQV)和外部验证相对分析误差(RPDV)最高,而DM、NDF和ADF含量的RSQV和RPDV略低于CP;DM、CP、NDF和ADF含量这4个指标的RSQV均大于0.80、RPDV均大于2.50,说明这4个指标的建模效果较好,能用于实际含量测定;Ash含量的RSQV和RPDV分别为0.793和2.102,分别低于0.80和2.50,说明Ash含量的预测模型仅能用于粗略筛选,暂不能用于实际含量测定。综上所述,本试验初步建立苜蓿干草DM、CP、NDF和ADF含量这4个指标的近红外预测模型,为生产中快速高效测定苜蓿干草这4个指标提供了便利。
  • 饲料科学与技术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蒲俊宁, 原清会, 陈代文, 田刚, 何军, 郑萍, 毛湘冰, 虞洁, 黄志清, 罗钧秋, 罗玉衡, 余冰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4691-470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10.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营养性复合添加剂对饲喂含黄曲霉毒素B1(AFB1)饲粮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肝脏功能和毒素残留的影响。选取平均体重为(38.06±0.27)kg的健康"杜×长×大"生长育肥猪28头,按照体重相近原则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基础饲粮)、AFB1组(含AFB1 280 μg/kg)、复合添加剂Ⅰ组(AFB1饲粮+0.3%抗氧化复合添加剂)和复合添加剂Ⅱ组(AFB1饲粮+0.3%肠道健康复合添加剂),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试验期102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AFB1组51~75 kg生长育肥猪的平均日增重(ADG)显著降低(P<0.05);135 kg时的血浆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血浆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100 kg时的血浆谷草转氨酶(GOT)活性显著升高(P<0.05);肝脏指数、肝脏和肾脏AFB1和黄曲霉毒素M1(AFM1)含量显著升高(P<0.05),背最长肌AFB1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AFB1组相比,复合添加剂Ⅰ组51~75 kg生长育肥猪的ADG显著升高(P<0.05);135 kg时的血浆T-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100 kg时的血浆MDA含量和GOT活性显著降低(P<0.05);肾脏AFM1和背最长肌AFB1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AFB1组相比,复合添加剂Ⅱ组生长育肥猪135 kg时的血浆T-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100和135 kg时的血浆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100 kg时的血浆GOT活性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饲喂含280 μg/kg AFB1饲粮可导致生长育肥猪的生长性能和机体抗氧化能力下降、组织AFB1残留量增加、肝脏功能受损;添加0.3%抗氧化复合添加剂显著降低AFB1在组织中的残留,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缓解AFB1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和肝脏功能的不良影响;添加0.3%肠道健康复合添加剂显著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缓解AFB1对生长育肥猪肝脏的损伤。
  • 邢媛媛, 郭世伟, 石璐璐, 徐元庆, 金晓, 红雷, 史彬林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4701-470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10.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黑沙蒿多糖(AOP)对大鼠生长性能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选取雄性Wistar大鼠12只,随机分为2个组,每组6只。2组大鼠分别饲喂基础饲粮(对照组)和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03% AOP的饲粮(添加AOP组),试验期为21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饲粮中添加0.03%的AOP可显著或极显著增加大鼠的平均日增重(ADG)和增重耗料比(G/F)(P<0.05或P<0.01),对其平均日采食量(ADFI)无显著影响(P>0.05);2)饲粮中添加0.03%的AOP可显著增加大鼠血清中甘油三酯(TG)、钙(Ca)及磷(P)的含量(P<0.05),显著或极显著降低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及肌酐(CRE)和尿素(UREA)的含量(P<0.05或P<0.01);3)饲粮中添加0.03%的AOP能显著或极显著提高大鼠肝脏中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1和SOD2基因的表达量,脾脏中SOD和GPx活性及CATGPx1、SOD1和SOD2基因的表达量以及肾脏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与SOD2基因的表达量(P<0.05或P<0.01)。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0.03%的AOP可促进大鼠的生长,并提高其机体抗氧化功能,AOP有望作为一种天然的植物源饲料添加剂在动物饲粮中应用。
  • 张琦琦, 李延, 陈代文, 余冰, 黄志清, 郑萍, 虞洁, 罗玉衡, 毛湘冰, 罗钧秋, 何军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4710-47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10.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中添加大豆黄酮(DA)对妊娠母猪繁殖性能、血清激素含量、抗氧化能力及免疫机能的影响。选取3~5胎、体重相近的长×大二元母猪40头,受孕后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基础饲粮)和大豆黄酮组(基础饲粮+200 mg/kg DA),每组2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母猪。试验期114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饲粮中添加DA显著增加仔猪的初生窝重和窝健仔数(P<0.05),而窝总仔数、窝活仔数及仔猪初生个体重均无显著差异(P>0.05)。2)饲粮中添加DA极显著增加妊娠85 d母猪的血清孕酮(P)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含量(P<0.01),显著增加妊娠35和85 d的血清雌激素(E)和瘦素(LEP)含量(P<0.05)。3)饲粮中添加DA极显著或显著增加妊娠35和85 d母猪的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P<0.01或P<0.05)。4)饲粮中添加DA极显著增加妊娠35和85 d母猪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P<0.01),显著增加妊娠85 d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DA可改善妊娠母猪的繁殖性能,调节血清繁殖激素水平,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和免疫机能。
  • 王鑫, 陈鹏, 杨立杰, 杨在宾, 杨维仁, 刘法孝, 姜淑贞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4717-472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10.0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八角提取物(IVE)和杜仲叶提取物(ELE)对杜×长×大(DLY)和本土里岔黑(LCB)断奶仔猪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择体重[(11.22±0.32)kg]相近的健康DLY和LCB断奶仔猪各48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猪(DLY和LCB各4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添加500 mg/kg IVE、250 mg/kg ELE和50 mg/kg金霉素(CHL)的试验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42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IVE和ELE组DLY和LCB断奶仔猪的平均日增重(ADG)、背最长肌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24和48 h)、十二指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而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IVE组DLY和LCB断奶仔猪的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增加(P<0.05);ELE组DLY和LCB断奶仔猪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率和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显著增加(P<0.05)。3)LCB断奶仔猪的平均日采食量(ADFI)、料重比(F/G)、脾脏指数及血清尿素氮、低密度脂蛋白(LDL)、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丙二醛(MDA)(48 h)含量显著高于DLY断奶仔猪(P<0.05),而ADG、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背长肌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24 h)、十二指肠和空肠中GPx4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DLY断奶仔猪(P<0.05)。4)仔猪品种与饲粮添加剂的交互作用对断奶仔猪的ADG、ADFI、F/G和血清IgM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IVE和ELE可提高断奶仔猪的抗氧化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功能,DLY和LCB断奶仔猪对IVE和ELE的抗氧化和免疫效应不同,LCB断奶仔猪的自身免疫优于DLY断奶仔猪,而生长性能、背最长肌、十二指肠和空肠的抗氧化能力不如DLY断奶仔猪。
  • 吴胜, 彭艳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4729-473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10.03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植物精油制剂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舍内空气中微生物气溶胶、氨气(NH3)浓度的影响。试验选择淮安市某集约化猪场3栋结构相似的猪舍作为试验猪舍,选择660头体重(10.84±0.28)kg的28日龄健康"杜×长×大"仔猪,随机分到3个猪舍内,每个舍有20个重复,每个重复11头仔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1(EO1组)饲喂基础饲粮+100 mg/kg植物精油制剂,试验组2(EO2组)饲喂基础饲粮+200 mg/kg植物精油制剂。预试期3 d,正试期7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EO2组的末重提高了1.15%(P<0.05),EO2和EO1组的平均日增重(ADG)分别提高了4.19%(P<0.05)和2.79%(P<0.05)。2)EO2组舍内空气中气载需氧菌浓度显著低于EO1组和对照组(P<0.05),EO1组舍内空气中真菌浓度显著低于EO2组和对照组(P<0.05)。EO2组和EO1组在Ⅰ、Ⅱ级层上微生物气溶胶浓度分别比对照组下降了16.60%、27.07%和10.34%、18.04%。3)不同猪舍之间,对照组舍内不同时间的NH3浓度均极显著高于EO2组和EO1组(P<0.01),EO1组舍内NH3极显著高于EO2组(P<0.01);EO2组舍内不同位置的平均NH3浓度极显著低于EO1组和对照组(P<0.01),EO1组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由此可见,仔猪饲粮中添加植物精油制剂能够提高仔猪生长性能,降低仔猪舍内微生物气溶胶和NH3浓度,有效减少空气中有害物质对动物和人类的危害。
  • 王轶群, 李淦, 郭江鹏, 温富勇, 王占彬, 顾宪红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4737-47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10.03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虫草类真菌饲料添加剂对奶牛生产性能和肠道完整性的影响。选取180头胎次、泌乳天数相近的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2组,每组90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基础饲粮+30 g/(d·头)虫草类真菌饲料添加,试验期70 d。结果表明:1)试验组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和乳总固体物含量平均值分别比对照组高0.83%、2.61%、1.68%和2.01%(P>0.05),试验组乳糖率和乳非脂固体物含量平均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试验组乳中体细胞数平均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试验第70天,试验组的血浆D-乳酸含量显著低于第1天、第42天(P<0.05)。4)试验组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虫草类真菌饲料添加剂可显著提高奶牛乳糖率、乳非脂固体物含量,显著降低乳中体细胞数,提高奶牛乳品质和肠道完整性。
  • 曹玉伟, 寇占英, 贾淼, 李艳玲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4746-47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10.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通过体外产气法研究不同植物精油对体外瘤胃发酵、底物降解率和甲烷(CH4)产量的影响。采用4×5的双因子试验设计,在培养底物精粗比6∶4条件下,分别添加不同浓度(0、50、100、200和400 mg/L)的丁子香酚、香芹酚、桉叶油和茴香油,每种植物精油的每个浓度设3个重复,分别在体外模拟瘤胃培养24和96 h,测定产气量和气体中的CH4含量以及体外发酵液的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底物干物质(DM)降解率以及96 h产气参数。结果表明:1)植物精油种类及其浓度均显著影响24 h体外瘤胃发酵液总VFA和丙酸含量、乙丙比、24 h产气量、CH4含量及产量、24 h底物DM降解率、96 h产气量、96 h理论最大产气量(P<0.05),且二者的互作对上述指标均有显著影响(P<0.05)。2)添加香芹酚显著影响体外发酵液总VFA含量(P<0.05),且随浓度的增加呈二次曲线下降,在400 mg/L浓度下,香芹酚的体外瘤胃发酵液总VFA含量显著低于其他3种植物精油(P<0.05);丁子香酚、香芹酚、茴香油均显著影响各VFA含量(P<0.05),在400 mg/L浓度下,茴香油的体外瘤胃发酵液乙丙比显著高于其他3种植物精油(P<0.05)。3)随浓度的增加,香芹酚的体外瘤胃发酵24 h产气量、CH4含量及产量均呈显著二次曲线下降(P<0.05),其中在400 mg/L浓度下,均显著低于其他3种植物精油(P<0.05)。4)随浓度的增加,丁子香酚、香芹酚和茴香油的体外瘤胃发酵96 h产气量分别呈显著线性和二次曲线下降(P<0.05),其中在200、400 mg/L浓度下,香芹酚的体外瘤胃发酵96 h产气量显著低于其他3种植物精油(P<0.05)。5)随浓度的增加,丁子香酚、香芹酚和茴香油的体外瘤胃发酵24 h底物DM降解率均呈显著线性下降(P<0.05),其中在200、400 mg/L浓度下,香芹酚的体外瘤胃发酵24 h底物DM降解率均显著低于其他3种植物精油(P<0.05)。以上试验结果表明,除桉叶油外,添加丁子香酚、香芹酚和茴香油均可影响体外瘤胃发酵,且除低浓度的丁子香酚和香芹酚外,4种植物精油的不同浓度均影响24 h体外瘤胃DM降解率,同时高浓度香芹酚可以降低24 h体外瘤胃发酵产气量和CH4产量。
  • 范曜天, 孙劼, 夏光亮, 赵芳芳, 孙华, 王洪荣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4757-476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10.04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添加槐花、香蕉花和杭白菊对体外诱导人工瘤胃酸中毒的缓解效果,为实际生产中缓解瘤胃酸中毒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体外批次培养法,分别在高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底物[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NFC/NDF)为2.30]和常规底物(NFC/NDF为1.19)中添加槐花、香蕉花和杭白菊,研究其对于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设计,试验分4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3种植物的添加量均为10 mg/mL,对照组不添加植物干粉,分别于发酵后的3、6、9、12 h,采集发酵液用于各发酵参数的测定。结果表明:1)常规底物中,香蕉花组各发酵阶段的体外发酵液pH均高于对照组(P>0.05);高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底物中,对照组各发酵阶段的体外发酵液pH显著高于杭白菊组(P<0.05)。2)常规底物中,发酵3、6 h时,香蕉花组的体外发酵液乳酸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发酵12 h时,槐花组、香蕉花组和杭白菊组的体外发酵液乳酸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高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底物中,发酵3、6 h时,香蕉花组的体外发酵液乳酸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发酵12 h时,杭白菊组的体外发酵液乳酸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发酵12 h时,各组的体外发酵液氨态氮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但发酵过程中存在差异。4)常规底物中,发酵12 h时,槐花组和杭白菊组的体外发酵液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丙酸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香蕉花组(P<0.05),乙酸和丁酸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和香蕉花组(P<0.05)。高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底物中,发酵12 h时,杭白菊组的体外发酵液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香蕉花组(P<0.05),乙酸、丙酸、丁酸比例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杭白菊能缓解瘤胃乳酸累积,而香蕉花则具有调控瘤胃pH相对衡定的能力,因此香蕉花和杭白菊在缓解瘤胃酸中毒方面有潜在价值。
  • 初晓丽, 丛莎, 孔凡秀, 肖宇洋, 迟晓星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4766-477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10.04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里氏木霉发酵法提取黑豆异黄酮的发酵条件,以及黑豆异黄酮对雌性大鼠卵巢早期生长反应基因-1(EGR-1)表达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里氏木霉发酵提取黑豆异黄酮的适宜发酵条件。选取40只49日龄、体重(200±20)g的SD青年雌性大鼠作为青年组,40只12月龄、体重(490±20)g的SD老年雌性大鼠作为老年组,2组大鼠各分为5组,每组8只,分为空白组(NC组)、阳性对照组(PC组)及低(L组)、中(M组)、高剂量黑豆异黄酮组(H组)。L、M和H组分别灌胃黑豆异黄酮100、200、300 mg/(kg BW·d),PC组灌胃己烯雌酚0.5 mg/(kg BW·d),持续30 d。结果显示,里氏木霉发酵提取黑豆异黄酮的适宜条件为发酵时间48 h、瓶装比例1∶10、菌液与豆粉的比例7∶1,此时的异黄酮提取率最佳,约为12.06%。给与黑豆异黄酮干预后,M、H和PC组的EGR-1蛋白质和mRNA表达水平相比于NC组均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并且老年组与青年组之间比较,EGR-1蛋白质表达水平在L、M组差异极显著(P<0.01),EGR-1 mRNA表达水平在L、H组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由此可见,黑豆异黄酮作为一种植物雌激素,一定剂量下可以提高EGR-1蛋白质和mRNA的表达水平,效果类似于雌激素。
  • 谢月琴, 孙小红, 汪东阳, 陈郭平, 罗君谊, 陈婷, 习欠云, 张永亮, 孙加节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4776-478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10.04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凉茶渣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取78头健康、体重90 kg左右的"杜×长×大"三元杂交育肥猪,随机分为2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3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凉茶渣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4%凉茶渣粉的饲粮。试验预试期7 d,正试期31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4%凉茶渣粉对育肥猪终末体重、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以及料重比无显著影响(P>0.05)。2)与对照组相比,凉茶渣组育肥猪胴体重和眼肌面积分别提高了10.98%和21.88%(P<0.05)。3)与对照组相比,凉茶渣组育肥猪肉色的亮度值、剪切力和滴水损失分别降低了11.58%、26.83%和42.21%(P<0.05),肉色的红度值和大理石纹评分分别提高了16.88%和53.46%(P<0.05)。4)育肥猪肌肉中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在2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5)与对照组相比,凉茶渣组育肥猪肌肉中谷氨酸、丙氨酸、精氨酸、组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脯氨酸、丝氨酸和天冬氨酸的含量显著提高(P<0.05),分别提高了4.88%、12.83%、0.91%、6.65%、8.50%、6.06%、14.23%、15.85%和3.02%;饱和脂肪酸月桂酸、肉豆蔻酸、十七酸和硬脂酸的含量显著下降(P<0.05),分别降低了26.67%、14.71%、21.43%和16.17%;不饱和脂肪酸棕榈烯酸、油酸、花生四烯酸、亚麻酸、花生三烯酸和芥酸的含量显著提高(P<0.05),分别提高了24.34%、6.61%、43.14%、12.71%、58.33%和40.00%;肌苷酸含量显著提高了11.27%(P<0.05)。由此可见,在育肥猪饲粮中添加4%凉茶渣粉不仅可以显著提高育肥猪胴体性状,改善猪肉品质,而且对生长性能无负面影响。
  • 张子霄, 张舒, 卢娜, 张连国, 刘琼, 王雅晶, 李胜利, 余雄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4784-479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10.04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用甜菜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选取60头泌乳天数在(150±19)d、产奶量(30.3±3.8)kg的健康荷斯坦奶牛,随机分成4组,每组15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Ⅰ组使用饲用甜菜+全株玉米混贮替代100%全株玉米青贮和部分精料,试验Ⅱ组使用饲用甜菜+苜蓿干草混贮替代30%全株玉米青贮和部分精料,试验Ⅲ组使用新鲜饲用甜菜替代50%全株玉米青贮和部分精料。预试期15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干物质采食量显著增加(P<0.05),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产奶量分别增加了1.23、0.72和0.21 kg(P>0.05)。试验Ⅰ组和试验Ⅲ组乳脂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Ⅱ组(P<0.05)。各组之间乳蛋白率、乳糖率、体细胞数和饲料转化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2)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血清非酯化脂肪酸和β-羟丁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之间其他各项血清生化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3)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组和试验Ⅲ组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和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相比对照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饲料成本分别降低了0.07、0.03和0.02元/kg,可多盈利4.75、0.21和1.77元/(d·头)。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饲用甜菜可提高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干物质采食量,有增加牛奶产量的趋势,可提高牧场经济效益,并且不会对奶牛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 孙福昱, 赵一广, 薛夫光, 华登科, 杜春梅, 蒋林树, 熊本海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4793-48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10.04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比较评定海带、紫菜、裙带菜3种海藻资源对奶牛瘤胃体外发酵的影响。试验筛选出10头体况评分接近、3胎次的高产荷斯坦奶牛,通过口腔采集瘤胃液。在体外发酵条件下,全混合日粮中每种海藻分别设计6个添加量[0(对照)、2%、4%、6%、8%、10%],每个添加量设置8个重复,试验共进行3个批次。体外发酵48.0 h后取样,测定发酵参数并记录产气量。结果表明:1)相比对照组,添加4%~8%的海带可以显著降低48 h时的产气量,添加2%~4%的海带可以显著降低氨态氮(NH3-N)浓度(P<0.05),显著提高微生物蛋白(MCP)浓度(P<0.05),添加2%~6%的海带还可以显著提高干物质消失率(P<0.05)。2)相比对照组,添加2%~8%的紫菜可以显著增加48.0 h时的产气量和MCP浓度(P<0.05),添加4%~8%的紫菜可以显著提高干物质消失率(P<0.05)。3)相比对照组,添加2%~4%的裙带菜可以显著增加48.0 h时的产气量和MCP浓度(P<0.05),添加2%~8%的裙带菜可以显著提高干物质消失率(P<0.05)。综上可知,在体外发酵条件下,海带、紫菜、裙带菜作为饲料原料均可以有效调节瘤胃发酵环境,改变产气量,同添加量下紫菜的促进发酵效果优于海带和裙带菜。
  • 李佳腾, 杨凡提, 王世康, 张恩平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4802-48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10.04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降低杏鲍菇菌糠中纤维素含量,提高其饲用品质。从杏鲍菇菌糠中筛选出纤维素分解菌,与酿酒酵母和乳酸片球菌组成复合菌剂对杏鲍菇菌糠进行混菌发酵,以中性洗涤纤维(NDF)降解率为响应值,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对影响杏鲍菇菌糠发酵品质的10个影响因子进行筛选,然后基于Plackett-Burman试验结果,设计最陡爬坡试验和Box-Behnken试验对影响因子进一步优化,建立杏鲍菇菌糠发酵模型,并通过求解回归方程得到发酵的最优条件。结果表明:1)试验筛选出3株纤维素分解优势菌株,分别是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其中枯草芽孢杆菌、黑曲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布的《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2013)》中可作为饲料添加剂的菌种,作为后续发酵试验菌种。2)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得到杏鲍菇菌糠最佳发酵工艺为:枯草芽孢杆菌与黑曲霉体积比(X1)为1.94∶1.00,枯草芽孢杆菌与黑曲霉添加量为4.7%,麸皮添加量为10.4%,含水量为46.1%,发酵时间为8 d。在此条件下,模型预测的NDF降解率为21.86%,通过验证试验获得的NDF降解率为21.08%,与预测值差异不显著(P>0.05),NDF降解率比优化前提高了15.33%。3)在最优发酵条件下,杏鲍菇菌糠营养价值显著提高,混合菌液发酵组的干物质回收率、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和乳酸菌活菌数显著高于杏鲍菇菌糠原料组和不加菌液发酵组(P<0.05),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和pH显著低于鲍菇菌糠原料组和不加菌液发酵组(P<0.05),并且发酵显著降低黄曲霉毒素B1(AFB1)的含量(P<0.05),但对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和玉米赤霉烯酮(ZEN)的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发酵前后3种真菌毒素的含量均符合我国公布的《饲料卫生标准》(GB 13078—2017)。通过响应面法优化纤维素分解菌的混菌发酵条件,能够显著降低杏鲍菇菌糠纤维素含量,提高饲用营养价值,且发酵前后,霉菌毒素含量均符合《饲料卫生标准》。
  • 廖思梦, 齐鸣, 颜佳梦, 李建军, 唐宇龙, 谭碧娥, 印遇龙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4817-482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10.04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氯喹(CQ)抑制自噬对摄入呕吐毒素(DON)污染饲粮的仔猪生长性能、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择24头初始体重[(7.10±0.58)kg]相近的健康长×大二元杂交猪,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CON组,基础饲粮)、DON组(饲粮中含1.5 mg/kg DON)、DON+CQ组(饲粮中含1.5 mg/kg DON+灌服10 mg/mL CQ),每组8头,每头为1个重复。试验开始时各组均饲喂常规基础饲粮,CON和DON组灌服8 mL生理盐水;DON+CQ组灌服8 mL CQ,试验开始后第7天,DON和DON+CQ组饲喂含1.5 mg/kg DON的霉变饲粮,持续1周(保持CQ的灌服),试验期共14 d。结果表明:1)与CON组相比,DON组仔猪平均日增重(ADG)和平均日采食量(ADFI)显著降低(P<0.05),DON+CQ组仔猪ADG和ADFI与其他2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料重比(F/G)显著低于DON组(P<0.05)。2)与CON组相比,DON组血清尿素氮(UN)含量及谷丙转氨酶(ALT)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著提高(P<0.05),DON+CQ组血清UN含量和ALP活性显著低于DON组(P<0.05)。与CON组相比,DON组血清生长激素(GH)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含量显著降低(P<0.05);DON+CQ组血清GH和IGF-Ⅰ含量显著高于DON组(P<0.05)。3)与CON组相比,DON组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降低(P<0.05),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DON+CQ组血浆SOD、GST、GSH-Px活性和T-AOC显著高于DON组(P<0.05)。结果提示,CQ抑制自噬能提高DON处理仔猪的生长性能,改善血液生化指标,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一定程度上缓解DON对断奶仔猪的毒害作用。
  • 胡喻涵, 李笑笑, 黄向韵, 王凤芹, 汪以真, 路则庆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4825-48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10.04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对Enterobacter cloacae Z0206生物纳米单质硒(BNS)的安全性及其相对生物学效价进行评定。首先,以20只无特定病原体(SPF)级昆明小鼠(雌雄各占1/2,体重18~22 g)为试验动物,采用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对BNS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选取84只4周龄清洁级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24只)和硒缺乏组(60只),硒缺乏组饲喂缺硒饲粮(硒含量为0.02 mg/kg),对照组饲喂在缺硒饲粮基础上添加亚硒酸钠(Na2SeO3)的基础饲粮(硒含量为0.15 mg/kg)。饲喂21 d后,从2组随机各选6只大鼠采样,而后将硒缺乏组剩余的54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分别饲喂在缺硒饲粮基础上添加Na2SeO3、酵母硒(Yeast-Se)和BNS的饲粮,3组饲粮硒含量均为0.15 mg/kg,进行为期35 d的硒补偿试验。结果显示:BNS对小鼠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90.46 mg/kg BW(以硒计),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经过21 d的硒耗竭,与对照组相比,硒缺乏组大鼠肝脏、肾脏、肌肉中硒含量和血浆、肝脏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均极显著降低(P<0.01);补硒35 d后,与Na2SeO3相比,BNS可显著提高大鼠的平均日增重以及肾脏和肌肉中硒含量(P<0.05),有提高大鼠血浆和肝脏GPx活性的趋势(P>0.05),且效果稍优于Yeast-Se。相对于Na2SeO3,以血浆和肝脏中GPx活性,肝脏、肾脏、肌肉中硒含量为评价指标,得出BNS的相对生物学效价分别为112.2%、114.6%、102.0%、155.3%、143.2%,酵母硒的相对生物学效价分别为101.1%、101.7%、103.4%、149.4%、110.6%。由此得出,BNS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Na2SeO3相比,BNS在提高大鼠的采食量、组织硒沉积以及含硒抗氧化酶活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且BNS的相对生物学效价优于Na2SeO3和Yeast-Se。
  • 研究简报 Short communications
  • 苏成文, 宋之波, 徐相亭, 陈焱, 丁玉娟, 郭洪梅, 黄加珍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4834-484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10.04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坚木单宁对育肥猪生长性能、粪便微生物变化及猪肉货架期的影响。试验选用75 kg左右的健康"杜×长×大"育肥猪120头,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 000 mg/kg的坚木单宁。试验期为35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坚木单宁对育肥猪粪便含水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试验组育肥猪粪便中大肠杆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育肥猪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试验组猪肉的感官评分、pH和挥发性盐基氮(TVB-N)含量在4℃贮藏的前3 d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5 d后感官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H和TVB-N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第9天时pH和TVB-N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4)猪肉在4℃贮藏过程中,细菌总数呈现对数上升,试验组猪肉在贮藏前5 d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7 d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1 000 mg/kg的坚木单宁能提高育肥猪的生长性能,降低粪便中大肠杆菌数量,延长猪肉的货架期。
  • 陈建明, 黄爱霞, 田儒品, 孙丽慧, 姜建湖, 沈斌乾, 郭建林, 宓国强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4843-48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10.05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太湖鲂鲌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确定太湖鲂鲌幼鱼饲料的适宜蛋白质水平。配制蛋白质水平分别为33%(D33)、36%(D36)、39%(D39)、42%(D42)、45%(D45)、48%(D48)的6种等能实用试验饲料,投喂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0尾)平均初始体重为1.22 g的太湖鲂鲌幼鱼8周。结果显示:饲料蛋白质水平对试验鱼的成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蛋白质水平从33%升高到42%,增重率和饲料效率均显著提高(P<0.05),但进一步提高饲料蛋白质水平,增重率和饲料效率不再有显著变化(P>0.05)。D45和D48组试验鱼全鱼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而全鱼粗脂肪含量(yL)与饲料蛋白质水平(x)呈负相关(yL=-0.15x+15.78,R2=0.654,P<0.001)。D33组试验鱼的肥满度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试验鱼的脏体指数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而呈下降趋势。饲料蛋白质水平对肝脏蛋白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肠道蛋白酶活性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先不断提高,但当饲料蛋白质水平超过42%后则不再有显著变化(P>0.05);肝脏淀粉酶活性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先逐渐升高然后逐渐下降,在D42组有最高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肠道淀粉酶活性(yA)与饲料蛋白质水平(x)呈负相关(yA=-1.73x+99.53,R2=0.997,P<0.001)。综上可知,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蛋白质水平影响太湖鲂鲌幼鱼的消化酶活性和饲料利用,从而影响其生长性能和体组成。以增重率和饲料效率为指标,经折线模型回归分析确定太湖鲂鲌幼鱼饲料适宜蛋白质水平为占饲料干物质的42.9%~43.8%。
  • 陈雅湘, 陈思佳, 穆蕊, 方热军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4852-48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10.05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锌源和水平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血清、粪中锌含量的影响。锌源为2种新型氧化锌,分别是以包合技术制成的包合分子氧化锌和以硬脂酸包被的氧化锌。选取250头24日龄平均体重为(6.74±0.35)kg的"杜×长×大"断奶仔猪,随机分为5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公母各1/2)。5组分别为对照组(基础饲粮+2 250 mg/kg普通氧化锌,以锌计,下同)、包合分子氧化锌300组(基础饲粮+300 mg/kg包合分子氧化锌)、包合分子氧化锌600组(基础饲粮+600 mg/kg包合分子氧化锌)、包被氧化锌300组(基础饲粮+300 mg/kg包被氧化锌)、包被氧化锌600组(基础饲粮+600 mg/kg包被氧化锌)。预试期3 d,正试期14 d。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的末重、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料重比以及腹泻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包被氧化锌组相比,包合分子氧化锌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平均日采食量有提高趋势(0.05 < P < 0.10)。2)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的血清锌含量分别降低了62.01%、39.94%、56.17%和48.70%;粪锌含量分别是对照组的0.25倍、0.41倍、0.31倍和0.32倍,均差异显著(P<0.05)。综上,300或600 mg/kg的包合分子氧化锌和包被氧化锌与高剂量(2 250 mg/kg)氧化锌在生长性能方面可达到同等效果,且粪锌排放显著降低。
  • 普宣宣, 郭雪峰, 蒋辰宇, 刘俊峰, 张秀萍, 张苏江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4859-486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10.05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NFC/NDF)对绵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瘤胃发酵的影响。试验配制4种不同NFC/NDF的饲粮,比例分别为0.54(Ⅰ组)、0.96(Ⅱ组)、1.37(Ⅲ组)、1.90(Ⅳ组),通过采集瘤胃内容物,测定瘤胃发酵指标的动态变化及纤维素酶活性,同时通过消化试验测定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结果表明:1)Ⅲ组和Ⅳ组的干物质(DM)和有机物(OM)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表观消化率均为:Ⅲ组>Ⅳ组>Ⅱ组>Ⅰ组,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2)Ⅳ组瘤胃平均pH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氨态氮(NH3-N)平均含量为:Ⅲ组>Ⅳ组>Ⅱ组>Ⅰ组,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3)羧甲基纤维素钠酶(CMC)平均活性为:Ⅰ组 > Ⅱ组 > Ⅲ组 > Ⅳ组,葡萄糖苷酶和木聚糖酶平均活性为:Ⅱ组 > Ⅰ组 > Ⅲ组 > Ⅳ组,但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根据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瘤胃发酵参数综合评定,适宜的饲粮NFC/NDF为1.37;饲粮中NFC/NDF在0.54~1.90时,对瘤胃纤维素酶平均活性无显著影响。
  • 陈密, 付国香, 董娟娥, 郝文芳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4868-48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10.05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芦丁对草鱼生长性能、体成分、非特异性免疫力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选取健康、平均体重为(5.10±0.17)g的草鱼幼鱼135尾,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分别饲喂芦丁有效含量为0(对照)、97.4(低剂量)、388.4 mg/kg(高剂量)的3种试验饲料,试验期为56 d。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芦丁可以降低草鱼的肝体比(HSI),提高肠体比(ISI),且高剂量组草鱼的HSI以及低剂量组草鱼的ISI与对照组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此外,饲料中添加芦丁还可以显著降低草鱼的脏体比(VSI)(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芦丁可以提高草鱼全鱼粗蛋白质含量,其中低剂量组与对照组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芦丁可显著提高草鱼肝脏中溶菌酶(LZM)活性(P<0.05),显著降低肝脏中丙二醛(MDA)含量(P<0.05);饲料中添加低剂量芦丁可显著提高草鱼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饲料中添加高剂量芦丁可显著提高草鱼肝脏中过氧化氢酶(CAT)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饲料中添加芦丁可以提高草鱼血清中LZM活性,且呈剂量效应,高剂量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低剂量芦丁对草鱼血清中AKP活性有一定的提高作用,但高剂量芦丁则对草鱼血清AKP活性有抑制作用,表现为高剂量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芦丁可以提高草鱼肠道淀粉酶(AMS)活性,且低剂量组与对照组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高剂量芦丁对草鱼肠道胰蛋白酶(PRS)活性有抑制作用,表现为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芦丁具有影响草鱼非特异性免疫力和肠道消化吸收能力的作用;以生长性能为基础,综合考虑体成分、非特异性免疫力、肠道消化酶活性等指标,芦丁在草鱼饲料中适宜低剂量添加。
  • 杨程, 高权新, 覃干景, 彭士明, 谢宁, 施兆鸿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4877-48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10.05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南极磷虾粉替代鱼粉对大规格银鲳生长性能、性腺指数及肌肉氨基酸与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为(131.88±4.25)g的大规格银鲳1 80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0尾),分别饲喂以南极磷虾粉替代饲料中0(对照)、10%、20%、40%鱼粉制成的4种等氮等脂配合饲料。试验期60 d。结果表明:1)南极磷虾粉替代鱼粉对银鲳末体重、体增重、性腺指数及成活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2)10%组肝脏卵黄蛋白原(Vg)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10%、20%及30%组间肝脏Vg含量并无显著差异(P>0.05)。性腺Vg含量在20%组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3)各组间肌肉中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然而,与对照组相比,各组肌肉谷氨酸含量显著下降(P<0.05),必需氨基酸异亮氨酸和苯丙氨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各组间肌肉饱和脂肪酸(SAF)、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和n-3 HUFA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分析认为,在银鲳饲料中,南极磷虾粉替代鱼粉对大规格银鲳的生长未有显著影响,但从性腺与肝脏Vg含量来看,南极磷虾粉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性腺发育;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南极磷虾粉替代鱼粉的适宜比例在10%~20%。
  • 周爽, 么恩悦, 苏阔轩, 李洋, 张永根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4885-489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10.05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应用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CNCPS)法和尼龙袋法评定麦芽根和南瓜籽饼2种粮食加工副产物的营养价值,丰富我国非常规饲料资源数据库,为其作为奶牛非常规饲料提供理论支持。采用CNCPS法分析麦芽根和南瓜籽饼的各营养物质的含量及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组分;随后以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健康荷斯坦奶牛为试验对象,利用尼龙袋法测定这2种副产物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1)麦芽根和南瓜籽饼营养丰富,且营养水平存在显著差异,麦芽根的干物质、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木质素、淀粉、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非蛋白氮、中性洗涤不溶氮和酸性洗涤不溶氮含量显著高于南瓜籽饼(P<0.05),而南瓜籽饼的粗蛋白质、粗灰分和粗脂肪含量则显著高于麦芽根(P<0.05);且南瓜籽饼中各种氨基酸含量也显著高于麦芽根(P<0.05)。2)麦芽根非蛋白氮含量较高,而南瓜籽饼真蛋白、快速降解蛋白和中速降解蛋白含量显著高于麦芽根(P<0.05),二者的不可利用氮含量均较低,表明这2种副产物蛋白可利用性均较高。麦芽根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高于南瓜籽饼(P<0.05),且中速降解碳水化合物含量也显著高于南瓜籽饼(P<0.05)。3)南瓜籽饼的干物质、粗蛋白质和中性洗涤纤维有效降解率均显著高于麦芽根(P<0.05)。综上所述,麦芽根和南瓜籽饼均营养丰富,南瓜籽饼是更加优质的反刍动物蛋白质饲料,而麦芽根具有更好的碳水化合物组分。
  • 郭萌萌, 曹锡, 吴义, 王智伟, 叶丙奎, 王德光, 吴林蔚, 张科, 杨雨鑫, 陈玉林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0): 4893-490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9.10.05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用复合菌剂降解玉米皮-米糠混合原料中粗纤维的效果。试验以玉米皮-米糠混合原料(玉米皮67.0%、米糠17.4%、棉籽粕15.0%、红糖0.3%、尿素0.3%)为发酵原料,在前期试验结果基础上,乳酸菌、芽孢杆菌、酵母菌、黑曲霉菌接种比例分别为5%、1%、5%、3%(3%组)和5%、1%、5%、5%(5%组),进行动态采样试验,分析9 d发酵时间内各营养指标的变化曲线。结果表明:发酵第9天,3%组和5%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降低了30.84%和29.04%(P<0.01),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降低了24.25%和30.53%(P<0.01),粗蛋白质含量分别提高了30.43%和37.76%(P<0.01),还原糖含量分别提高了151.85%和170.37%(P<0.01)。3%组第3天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极显著高于5%组(P<0.01),而第5天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5%组(P<0.05);3%组第9天的还原糖含量显著低于5%组(P<0.05)。通过动态采样数据分析发现,饲用复合菌剂中乳酸菌、芽孢杆菌、酵母菌和黑曲霉菌的接种比例为5%、1%、5%和5%时,玉米皮-米糠混合原料的发酵效果最好,发酵时间为5~7 d时,可有效减少干物质的损失率。由此可见,通过饲用复合菌剂发酵玉米皮-米糠混合原料,可降低玉米皮-米糠混合原料中的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同时提高粗蛋白质和还原性糖含量,改善饲料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