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第27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15-12-15
  

  • 全选
    |
    目录
  •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2):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2):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Review
  • 马涛, 刁其玉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2): 3649-36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2.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反刍动物由于瘤胃微生物的存在能够分解并利用饲料中的纤维素来提供能量和蛋白质。瘤胃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原虫,三者在消化饲料过程中分工明确,共同实现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分解。本文综述了定量瘤胃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新方法,尤其是分子生物学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人们对于瘤胃功能的认识水平。
  • 刘伟, 廖瑞波, 闫海洁, 刘国华, 蔡辉益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2): 3655-36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家禽饲料原料能值的评定常使用代谢能(ME)体系。与ME体系相比,净能(NE)体系考虑了动物对饲料摄食和消化过程产生的热增耗(HI)。NE体系将营养物质代谢划分为用于维持和生产利用的能量,是最真实反映饲料能值的体系,也是唯一能使动物能量需要量与饲料能值在同一水平上得以表达的体系。本文就NE的测定方法、影响家禽NE测定的因素以及NE在家禽上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 黎俊, 顾丽群, 王明进, 熊和琴, 何虎, 李雷, 李宣敏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2): 3663-36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2.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β-肾上腺素受体兴奋剂(简称β-兴奋剂)具有降低动物体内脂肪含量,促进蛋白质合成和提高饲料转化率的作用,常被用作饲料添加剂用于畜产品的生产,但由于其在动物体内的残留并通过食物链最终进入人体,给人类健康带来潜在威胁,大多数国家已颁布一系列法律法规明令禁止在畜牧业中使用该类药物。本文通过介绍β-兴奋剂的作用机制、检测标准和检测方法,为今后该类药物残留的研究提供参考。
  • 金鹿, 闫素梅, 史彬林, 郭晓宇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2): 3671-36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动物机体由于旺盛的新陈代谢会产生大量花生四烯酸(ARA)和一氧化氮(NO),进而诱导氧化应激的发生,对细胞产生毒性和损害作用。维生素A可以有效地调控ARA和NO的生成,在提高机体抗氧化、免疫功能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维生素A对动物ARA和NO生成的调节作用及其相关机理的研究进展,以期对今后深入研究其调节机理、科学补充维生素A及提高机体的抗氧化功能提供理论参考。
  • 张攀, 许蒙蒙, 林燕, 方正锋, 车炼强, 吴德, 徐盛玉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2): 3677-368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乳酸乳球菌是乳酸菌中的典型代表,随着乳酸乳球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重组乳酸乳球菌因具有益生作用和表达外源功能蛋白的双重功能被用做载体菌在畜牧兽医学领域广泛研究,同时在养猪产业中也显示出良好的应用潜力,可为养猪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本文主要对重组乳酸乳球菌表达表皮生长因子、乳铁蛋白等外源产物来提高猪生产性能以及作为疫苗呈递载体用于猪疾病防治的应用做一综述。
  • 徐玲, 王庆争, 杜孝贵, 曹伟平, 唐志如, 张小龙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2): 3683-36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牛磺酸广泛存在于动物组织细胞内,具有消炎抗氧化生物学功能。目前研究发现牛磺酸消炎抗氧化机理包括:通过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促进肠黏膜修复,通过抑制Toll样受体4(TLR4)信号通路缓解肠黏膜炎症反应,通过瞬时受体电位通道M2(TRPM2)离子通道改善细胞线粒体生理功能。本文就牛磺酸消炎抗氧化机理以及在幼龄动物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牛磺酸在消炎抗氧化方面研究提供参考意义。
  • 猪营养 SWINE NUTRITION
  • 崔志杰, 王利剑, 吴飞, 蒋谦, 谢冬梅, 何流琴, 黎育颖, 周浩, 李铁军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2): 3689-369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研究饲喂不同粗蛋白质(CP)水平饲粮对断奶仔猪胃肠内环境变化及血清激素水平的影响。选取28头35日龄平均体重为(10.0±1.0) kg的"杜×长×大"断奶阉公仔猪,随机分为4个组,每个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各组分别饲喂无氮、低(14% CP)、中(17% CP)、高(20% CP)4种不同CP水平饲粮。每头试验猪同时安装胃"T型"瘘管和颈动脉血管插管,术后恢复5 d。于正式试验第6~8天,每天餐前(0 min),自采食起30、60、120、180和300 min连续采取颈动脉血,并在第13~17天,胃食糜样每日每头猪采集1次(0和300 min在同1 d进行),采样时间以随机顺序分别自采食起0、30、60、120、180和300 min不同时间点对试验猪进行胃食糜样采集,每头猪每天采集1个时间点,收集胃糜,分别检测血清激素指标、胃糜上清液pH和胃蛋白酶活性。断奶仔猪为限制饲喂,每天450 g,自由饮水(收集胃糜期间除外),收集胃糜期间水料比为2:1。结果表明:高、中、低3个CP水平饲粮对断奶仔猪平均日增重无显著影响(P>0.05),无氮饲粮组体重则呈负增长,且与其他组显著差异(P<0.05)。随着CP水平的降低,小肠长度减少(P>0.05),胃肠排空比率增加(P>0.05)。血清中胆囊收缩素、饥饿素、胃泌素、胃抑素、胃蛋白酶原Ⅰ和胃蛋白酶原Ⅱ水平不受CP水平和胃消化时间的显著影响(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在限制饲喂的情况下,与常规饲粮(粗蛋白质水平为20%)相比,断奶仔猪饲粮CP水平降低6%,不影响其胃pH、胃蛋白酶活性和血清激素水平。
  • 禽营养 Poultry Nutrition
  • 杨海明, 王志跃, 孙红暖, 巨晓军, 靳世磊, 喻礼怀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2): 3699-370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2.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硒对扬州鹅仔鹅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能力、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选取1日龄体重相近的扬州鹅公雏36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Ⅰ组饲喂基础饲粮,Ⅱ、Ⅲ、Ⅳ和Ⅴ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15、0.30、0.45和0.60 mg/kg硒。试验期70 d。结果表明:1)饲粮中添加硒可显著提高28、70日龄仔鹅的体重(BW)和1~28日龄、1~70日龄仔鹅的平均日增重(ADG)(P<0.05),其中Ⅲ组显著高于Ⅰ组(P<0.05);饲粮中添加硒对料重比(F/G)无显著影响(P>0.05)。2)饲粮中添加硒对仔鹅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和球蛋白(GLB)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与硒添加水平呈显著二次曲线关系(P<0.05)。3)饲粮中添加硒对仔鹅血清抗氧化指标影响显著(P<0.05),其中Ⅱ和Ⅲ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Ⅰ组(P<0.05),Ⅳ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Ⅰ组(P<0.05),Ⅲ和Ⅳ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Ⅰ组(P<0.05)。4)饲粮中添加硒对仔鹅全净膛率影响显著(P<0.05),对半净膛率、胸肌率、腿肌率和腹脂率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中添加硒显著降低仔鹅胸肌失水率(P<0.05),且呈显著的一次线性关系(P<0.05),Ⅳ和Ⅴ组显著低于Ⅰ组(P<0.05)。综合本试验结果,1~28日龄、29~70日龄仔鹅饲粮中硒的适宜添加水平分别为0.28~0.29 mg/kg、0.33~0.35 mg/kg。
  • 卢建, 曲亮, 李永峰, 沈曼曼, 李尚民, 窦套存, 胡玉萍, 王克华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2): 3708-37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2.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粗蛋白质(CP)和代谢能(ME)水平对15~56日龄如皋黄鸡蛋鸡生长性能和骨骼发育的影响。试验选用14日龄体况良好、体重(BW)接近的如皋黄鸡蛋鸡2700只,随机分成1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鸡。采用3×5双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因子1为CP水平,设17.50%、19.00%和20.50% 3个水平,因子2为ME水平,设11.11、11.51、11.92、12.34和12.78 MJ/kg 5个水平,试验期42 d(15~56日龄)。结果表明:1)饲粮CP、ME水平均显著影响蛋鸡35和56日龄BW(P<0.05),且其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2)饲粮CP和ME水平均显著影响蛋鸡15~35日龄和15~56日龄平均日增重(ADG)和料重比(F/G,P<0.05);饲粮ME水平显著影响蛋鸡15~35日龄、36~56日龄和15~56日龄平均日采食量(ADFI,P<0.05)。饲粮CP和ME水平对蛋鸡15~35日龄和15~56日龄ADG的影响存在显著交互作用(P<0.05),对36~56日龄ADG及各阶段ADFI和F/G的影响不存在显著交互作用(P>0.05)。3)饲粮CP水平显著影响蛋鸡56日龄跖围及胫骨和股骨的长度和重量(P<0.05);饲粮ME水平显著影响蛋鸡56日龄跖长和跖围及胫骨和股骨长度(P<0.05);饲粮CP和ME水平对蛋鸡56日龄跖长的影响存在显著交互作用(P<0.05),对蛋鸡56日龄胫骨和股骨的长度和重量的影响均不存在显著交互作用(P>0.05)。由此可见,综合考虑生长性能和骨骼发育指标,如皋黄鸡蛋鸡15~56日龄饲粮适宜CP水平为19.00%,适宜ME水平为12.78 MJ/kg。
  • 梁中军, 韩雪娇, 马秋刚, 张建云, 计成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2): 3720-37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通过研究饲粮含硫氨基酸水平对京红蛋鸡(27~38周龄)生产性能的影响,确定京红蛋鸡产蛋高峰期含硫氨基酸的适宜需要量。试验选取450只健康27周龄京红1号商品代蛋鸡,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饲粮类型为玉米-豆粕型,各组饲粮含硫氨基酸水平分别为0.52%(对照组)、0.57%、0.61%、0.66%、0.71%。试验期12周。结果表明:1)含硫氨基酸水平对产蛋率、日产蛋量、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影响差异显著(P<0.05),4个试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试验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0.61%、0.66%含硫氨基酸组平均蛋重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2)二次曲线分析表明,以产蛋率、平均蛋重、日产蛋量为指标,得出产蛋高峰期京红1号蛋鸡含硫氨基酸的需要量为718~758 mg/d,可利用含硫氨基酸的需要量为681~719 mg/d。综上,以产蛋率最大为指标,京红蛋鸡产蛋高峰期含硫氨基酸、可利用含硫氨基酸、蛋氨酸、可利用蛋氨酸的需要量分别为718、681、427、405 mg/d;以日产蛋量最大为指标,京红蛋鸡产蛋高峰期含硫氨基酸、可利用含硫氨基酸、蛋氨酸、可利用蛋氨酸的需要量分别为728、690、433、410 mg/d。
  • 周莹, 彭骞骞, 张敏红, 冯京海, 甄龙, 张少帅, 胡春红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2): 3726-37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相对湿度(RH)对间歇性偏热环境下肉鸡体温、酸碱平衡及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采用2个偏热水平(26和31℃)和3个RH水平(30%、60%和85%)的2×3因子设计。选取22日龄爱拔益加(AA)肉鸡360只转入环境控制舱,随机分成6组(Ⅰ、Ⅱ、Ⅲ、Ⅳ、Ⅴ和Ⅵ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公母各5只)。预试期7 d,温度21℃,RH 60%。正试期14 d,从29日龄开始,每天10:00-16:00(6 h),Ⅰ、Ⅱ和Ⅲ组鸡舍环境维持26℃,RH分别为30%、60%和85%;Ⅳ、Ⅴ和Ⅵ组维持31℃,RH分别为30%、60%和85%,剩余时间环境温湿度与预试期相同。结果表明:1)Ⅱ组肉鸡的平均日采食量(ADFI)、平均日增重(ADG)最高,Ⅵ组肉鸡ADFI、ADG最低,各组间料重比(F/G)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2)第1、3和10天,Ⅵ组肉鸡的体核温度和皮温最高,Ⅲ组肉鸡的皮温高于Ⅰ和Ⅱ组;第1天,Ⅱ组肉鸡体核温度显著低于Ⅰ和Ⅲ组(P<0.05),第3和10天,Ⅰ、Ⅱ和Ⅲ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3)Ⅱ组肉鸡血气中pH和氧分压(pO2)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各组二氧化碳分压(pCO2)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间歇性偏热环境下(26和31℃),高湿(85%)和低湿(30%)都影响肉鸡的体温、酸碱平衡及生产性能,且不同偏热环境下RH对肉鸡的影响程度不同。
  • 反刍动物营养 Ruminant Nutrition
  • 徐巧云, 丁洛阳, 王梦芝, 周刚, 张鑫, 冀德君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2): 3736-374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2.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主要研究颈静脉灌注精氨酸对泌乳奶牛养分消化和氮利用的影响。采用3×3拉丁方试验设计,6头体重、胎次、泌乳期、泌乳量、体况基本一致的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2头):酪蛋白模式组(颈静脉灌注酪蛋白模式的氨基酸混合物,对照组)、精氨酸组(颈静脉灌注精氨酸)、丙氨酸组(颈静脉灌注与精氨酸组等氮的丙氨酸);每试验期22 d,包括7 d的灌注期和15 d的间隔期。测定其尿、血清、乳中尿素氮浓度及养分表观消化率指标。结果表明:尿、血清中尿素氮浓度在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精氨酸组乳中尿素氮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和丙氨酸组(P<0.05);精氨酸组干物质、有机物、粗蛋白质、中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皆显著高于丙氨酸组(P<0.05);乳蛋白氮产量以精氨酸组最高,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乳蛋白氮占摄入氮比例也以精氨酸组最高。综上,灌注精氨酸对泌乳中期奶牛氮的消化、利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提高乳蛋白氮产量及其占摄入氮比例。
  • 水产营养 Aquaculture Nutrition
  • 黄文文, 李弋, 周歧存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2): 3744-375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2.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不同品质鱼粉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及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选用初始体重为(0.90±0.02) g的黄颡鱼幼鱼270尾,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30尾。3组试验鱼分别投喂添加进口鱼粉(秘鲁蒸汽鱼粉)、国产鱼粉(山东荣成鱼粉)、混合鱼粉(进口鱼粉:国产鱼粉=1:1)的等氮等脂试验饲料,进行为期10周的投喂试验。结果表明:国产鱼粉组黄颡鱼幼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混合鱼粉组次之,进口鱼粉组最低,3组间差异显著(P<0.05)。各组黄颡鱼幼鱼的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肥满度、肝体比及脏体比无显著差异(P>0.05)。血清中总胆固醇含量以混合鱼粉组最高,显著高于进口鱼粉组(P<0.05),进口鱼粉、混合鱼粉组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国产鱼粉组(P<0.05),进口鱼粉组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显著低于混合鱼粉、国产鱼粉组(P<0.05)。血清总蛋白、葡萄糖、甘油三酯含量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进口鱼粉组肝脏超氧化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国产鱼粉组(P<0.05),而肝脏总抗氧化能力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混合鱼粉组黄颡鱼幼鱼肌肉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进口鱼粉、国产鱼粉组(P<0.05),而肌肉饱和脂肪酸与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得出,在本试验条件下,相对于进口鱼粉,饲料中添加国产鱼粉可以提高黄颡鱼幼鱼的生长性能和肝脏抗氧化能力;投喂混合鱼粉有助于黄颡鱼幼鱼肌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积累。
  • 李永娟, 王卫民, 黄燕华, 曹俊明, 王国霞, 赵红霞, 刘少昱, 马永萍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2): 3754-37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2.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β-葡聚糖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能力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200、600和1000 mg/kg β-葡聚糖配制3种试验饲料。选取初始体重为(1.53±0.04) g的健康黄颡鱼幼鱼720尾,随机分为7组,包括1个投喂基础饲料的对照组(G0组)、3个连续投喂添加β-葡聚糖饲料的连续投喂组(SG200、SG600、SG1000组)及3个间隔投喂添加β-葡聚糖饲料和基础饲料各7 d的间隔投喂组(IG200、IG600、IG1000组)。连续投喂组每组4个重复,对照组和间隔投喂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均为30尾鱼。试验期为42 d。养殖试验结束后,注射嗜水气单胞菌进行感染试验,计算96 h内的累计死亡率。结果显示:1)7组黄颡鱼幼鱼的增重率、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和存活率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IG1000组的肝体比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各β-葡聚糖添加组的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所升高,且连续投喂组的增重率高于对应的间隔投喂组,并在SG600组达到最高。2)各β-葡聚糖添加组全鱼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同时水分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3)饲料中添加β-葡聚糖对黄颡鱼幼鱼各血清生化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SG1000和IG600组血清球蛋白和总蛋白含量有所升高,各β-葡聚糖添加组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均有所降低。4)嗜水气单胞菌感染96 h后,各组的累计死亡率在35%~46%之间,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得出,除间隔投喂1000 mg/kg β-葡聚糖显著降低肝体比外,不论采取连续投喂还是间隔投喂方式,饲料中添加200、600和1000 mg/kg β-葡聚糖对黄颡鱼幼鱼的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及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能力均没有显著影响。
  • 鲁琼, 王立改, 楼宝, 詹炜, 陈睿毅, 罗胜玉, 刘佳节, 王肇霖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2): 3763-377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2.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黄姑鱼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以鱼粉、豆粕和小麦蛋白粉为蛋白质源,配制蛋白质水平实测值分别为37.52%、41.80%、46.52%、49.84%、56.80%和61.48%的6种等能等脂饲料。试验选取平均体重为(17.84±0.34) g的黄姑鱼幼鱼36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饲养于500 L流水钢化玻璃水桶中,在水温(27±2)℃、盐度28~29的条件下进行8周的生长试验。结果表明:饲料蛋白质水平为56.80%时,黄姑鱼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转化率显著高于除61.48%组以外的其余各组(P<0.05)。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黄姑鱼幼鱼的肝体比、脏体比和肥满度的变化没有显著差异(P>0.05)。黄姑鱼幼鱼全鱼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不受饲料蛋白质水平的显著影响(P>0.05)。黄姑鱼幼鱼肠道蛋白酶活性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先升高后稳定,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黄姑鱼幼鱼肠道淀粉酶、脂肪酶和肝脏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的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以特定生长率为评价指标,经折线模型分析表明,黄姑鱼幼鱼对饲料中蛋白质的最适需求量为55.39%。
  • 侯迎梅, 金敏, 张稳, 霍雅文, 周歧存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2): 3772-378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2.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通过研究饲料中维生素C含量对三疣梭子蟹幼蟹生长、抗氧化性能以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旨在确定三疣梭子蟹幼蟹的维生素C需要量。试验配制维生素C含量分别为1.91、18.89、36.76、78.42、156.49和315.97 mg/kg的6种等能等氮的试验饲料,以初始体重为(5.65±0.25) g的三疣梭子蟹幼蟹为试验对象,饲养于室外水泥池的长方形塑料筐中,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试验。每种试验饲料投喂60只幼蟹,每20只幼蟹作为1个重复。结果显示:当饲料中维生素C含量从1.91 mg/kg增加到36.76 mg/kg时,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上升(P<0.05);当维生素C含量为从156.49 mg/kg增加到315.97 mg/kg时,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P<0.05)。1.91 mg/kg组的存活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1.91 mg/kg组的饲料系数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以饲料中维生素C含量为78.42 mg/kg时饲料系数最低。饲料中维生素C含量对三疣梭子蟹幼蟹的蜕壳率及全蟹粗蛋白质、水分和粗灰分含量均没有产生显著影响(P>0.05),随着饲料中维生素C含量的增加,全蟹粗脂肪含量基本上呈升高的趋势,315.97 mg/kg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血清中总蛋白、葡萄糖含量不受饲料中维生素C含量的显著影响(P>0.05)。1.91 mg/kg组血清中总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36.76 mg/kg组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最高,显著高于156.49 mg/kg组(P<0.05)。血清中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变化趋势一致,均以36.76 mg/kg组最高,并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同时,1.91、18.89、78.42 mg/kg组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156.49、315.97 mg/kg组(P<0.05)。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以36.76 mg/kg组最低,显著低于78.42和315.97 mg/kg组(P<0.05)。饲料中维生素C含量对三疣梭子蟹幼蟹血清中溶菌酶活性没有显著影响(P>0.05)。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活性随着饲料中维生素C含量的增加而升高,315.97 mg/kg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随着饲料中维生素C含量从1.91 mg/kg增加到78.42 mg/kg,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而随着饲料中维生素C含量的进一步增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无显著变化(P>0.05)。1.91 mg/kg组血清中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以特定生长率为评价指标,通过折线模型分析得出三疣梭子蟹幼蟹对维生素C的需要量为42.60 mg/kg(饲料干重)。
  • 特种经济动物营养 Special Economic Animal Nutrition
  • 张铁涛, 张海华, 孙皓然, 刘志, 杨福合, 李光玉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2): 3782-37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2.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研究饲粮添加不同水平的黄粉虫对育成期水貂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选取60日龄健康雄性水貂6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H0组水貂饲喂基础饲粮,饲粮中不添加黄粉虫;H4组、H8组、H12组、H16组水貂的饲粮中分别添加4%、8%、12%、16%的黄粉虫。预试期7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2013-08-05至2013-09-15之间,H0组水貂的体重显著高于H16组(P<0.05),其他试验组水貂的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2)各组间水貂的干物质消化率、蛋白质消化率和脂肪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3)各组间食入氮和粪氮排出量差异不显著(P>0.05),H4组的尿氮排出量显著低于H12组(P<0.05),H4组的氮沉积、净蛋白质利用率和蛋白质生物学价值显著高于H12组(P<0.05)。4)H4、H8和H16组血清胆固醇含量极显著高于H0组(P<0.01);H4和H8组血清钙含量显著高于H12组(P<0.05),H16组血清磷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由此可见,育成期水貂中添加黄粉虫没有明显提高水貂的生产性能,但当鱼粉等价格高于黄粉虫时,在饲粮中添加4%~12%的黄粉虫可等量替代鱼粉、肉骨粉等动物性原料。
  • 万春孟, 张铁涛, 吴学壮, 杨福合, 邢秀梅, 高秀华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2): 3789-37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2.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L-精氨酸水平对育成期水貂氨基酸消化率、血清氨基酸含量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60±3)日龄健康雄性水貂70只,随机分为7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为1只水貂。各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Ⅰ组)、0.20%(Ⅱ组)、0.40%(Ⅲ组)、0.60%(Ⅳ组)、0.80%(Ⅴ组)、1.00%(Ⅵ组)和1.20%(Ⅶ组)L-精氨酸的试验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Ⅱ组水貂的丝氨酸、谷氨酸、脯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酪氨酸、赖氨酸消化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组Ⅲ、Ⅳ、Ⅴ、Ⅵ和Ⅶ组(P<0.05或P<0.01);Ⅱ组水貂的天冬氨酸、苏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消化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Ⅲ和Ⅳ组(P<0.05或P<0.01)。2)Ⅵ和Ⅶ组水貂的血清精氨酸含量显著高于Ⅰ、Ⅱ和Ⅲ组(P<0.05);水貂血清其他氨基酸含量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3)Ⅳ组水貂血清总蛋白含量极显著高于Ⅴ和Ⅶ组(P<0.01),显著高于Ⅰ和Ⅵ组(P<0.05);Ⅲ和Ⅳ组水貂血清白蛋白含量极显著高于Ⅰ、Ⅴ、Ⅵ和Ⅶ组(P<0.01);Ⅳ组水貂血清球蛋白含量显著高于Ⅰ、Ⅴ和Ⅶ组(P<0.05);Ⅳ组水貂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Ⅰ、Ⅱ、Ⅴ和Ⅶ组(P<0.05);Ⅳ组水貂血清乳酸脱氢酶活性显著高于Ⅰ、Ⅱ、Ⅴ和Ⅶ组(P<0.05);各组水貂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4)Ⅲ组水貂血清免疫球蛋白M含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Ⅱ、Ⅲ和Ⅳ组水貂血清补体3含量显著高于Ⅰ、Ⅴ、Ⅵ、Ⅶ组(P<0.05);各组水貂血清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和补体4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通过本试验的研究和回归分析发现,饲粮L-精氨酸添加水平为0.20%~0.41%(饲粮精氨酸总水平为1.65%~1.86%)时,育成期水貂能获得较好的氨基酸消化率和血清生化指标。
  • 饲料营养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宦海琳, 白建勇, 周维仁, 闫俊书, 徐小明, 杨瑶, 温超, 周岩民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2): 3797-380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2.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抗菌肽对仔猪血清生化指标、肠黏膜结构及空肠上皮紧密连接蛋白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选用108头35日龄、体重13 kg左右的苏钟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3重复,每重复12头,分别饲喂基础饲粮(对照组)、基础饲粮+40 mg/kg杆菌肽锌+20 mg/kg硫酸黏杆菌素(抗生素组)和基础饲粮+300 mg/kg抗菌肽(抗菌肽组)的试验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49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抗菌肽能够显著提高仔猪血清总蛋白含量和谷丙转氨酶活性(P<0.05);抗菌肽组血清总蛋白含量比抗生素组极显著提高(P<0.01)。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抗菌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仔猪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抗菌肽组仔猪空肠隐窝深度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抗菌肽组和抗生素组仔猪十二指肠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均比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3)抗菌肽组仔猪空肠紧密连接蛋白闭合蛋白-1(Claudin-1)基因相对表达量比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咬合蛋白(Occludin)和闭合小环蛋白-1(ZO-1)基因相对表达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34.83%、8.57%(P>0.05);抗菌肽组Claudin-1基因相对表达量比抗生素组提高了32.52%,ZO-1基因相对表达量比抗生素组降低了5.00%,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综上所述,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添加300 mg/kg的抗菌肽能够显著提高仔猪血清总蛋白含量和谷丙转氨酶活性;能够有效改善仔猪肠黏膜形态结构;提高仔猪空肠上皮紧密连接蛋白的基因相对表达量。
  • 县怡涵, 赵秀英, 李晨博, 丁立人, 朱伟云, 杭苏琴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2): 3805-38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2.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植物乳杆菌和干酪乳杆菌对仔猪生长性能、器官指数及小肠形态的影响。选取15窝7日龄大×长仔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窝仔猪(8~10头)。各组分别灌喂去离子水(对照组)、植物乳杆菌菌液和干酪乳杆菌菌液,试验从7日龄开始至35日龄结束,于21(断奶)、24和35日龄屠宰仔猪采样。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植物乳杆菌和干酪乳杆菌能显著提高断奶后仔猪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P<0.05),显著降低料重比(P<0.05),但对断奶前仔猪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无显著影响(P>0.05);显著提高35日龄仔猪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P<0.05),但对胃指数和大肠器指数无显著影响(P>0.05);促进了断奶后仔猪空肠和回肠绒毛发育。由此可见,试验菌株表现了一定的促进仔猪生长、抗腹泻功能,但还需进行体内外机制研究及大量重复性试验才能对菌株的益生特性做出客观、全面评价。
  • 覃笛根, 董晓慧, 谭北平, 杨奇慧, 迟淑艳, 刘泓宇, 章双, 陈效儒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2): 3812-38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2.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胆碱含量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体成分、肝脏胆碱含量及脂肪代谢酶活性的影响,并确定斜带石斑鱼对饲料中胆碱的需要量。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680、1361、2041、2721和4082 mg/kg的氯化胆碱,配制6种试验饲料,试验饲料中胆碱实际含量分别为8.1(对照)、602.5、1119.0、1511.5、1970.0和4029.0 mg/kg,投喂360尾平均体重为(87.85±0.04) g的斜带石斑鱼10周。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20尾鱼。结果表明:1119.0 mg/kg组的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最高,饲料系数最低;对照组的成活率显著低于其他各添加组(P<0.05)。饲料胆碱含量对全鱼水分和粗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4029.0 mg/kg组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全鱼粗灰分含量与各胆碱添加组差异不显著(P>0.05)。肝脏胆碱含量随饲料胆碱含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稳定趋势,且在1511.5 mg/kg组有最大值。随饲料胆碱含量的增加,肝脏脂蛋白脂酶和总脂酶活性呈上升趋势,肝脏脂肪酸合成酶活性先下降后趋于稳定;肝脏肝脂酶活性不受饲料胆碱含量的显著影响(P>0.05)。以特定生长率和肝脏胆碱含量为评价指标进行折线模型分析得出,斜带石斑鱼对饲料中胆碱的需要量分别为1093.7和1579.7 mg/kg饲料。
  • 何伟聪, 董晓慧, 谭北平, 杨奇慧, 迟淑艳, 刘泓宇, 章双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2): 3821-383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2.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枯草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单独或混合添加于饲料中对军曹鱼幼鱼生长性能、消化酶和免疫酶活性的影响。选取平均体重为(22.00±0.15) g的健康军曹鱼幼鱼840尾,随机分成7组(T0、T1、T2、T3、T4、T5、T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鱼。T0组为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50 d;T1、T2和T3组前30天分别投喂含1×107 CFU/g枯草芽孢杆菌、1×107 CFU/g嗜酸乳杆菌、2×107 CFU/g枯草芽孢杆菌与嗜酸乳杆菌混合物(枯草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1:1,质量比)的饲料,后20天投喂基础饲料;T4、T5和T6组分别投喂含1×107 CFU/g枯草芽孢杆菌、1×107 CFU/g嗜酸乳杆菌、2×107 CFU/g枯草芽孢杆菌与嗜酸乳杆菌混合物的饲料50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T1、T2组的增重率(WGR)无显著差异(P>0.05),T3、T4、T5、T6组的WGR则显著升高(P<0.05),最大值出现在T6组,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特定生长率(SGR)的变化趋势与WGR类似。T2、T3、T4、T5、T6组的饲料系数(FC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T4和T6组还显著低于其他益生菌添加组(P<0.05)。饲料中添加益生菌能显著提高肝脏淀粉酶及肝脏和肠道蛋白酶活性(P<0.05);对照组及T3和T4组肠道淀粉酶活性显著低于T5和T6组(P<0.05),显著高于T1和T2组(P<0.05)。各益生菌添加组血清溶菌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持续投喂益生菌组(T4、T5、T6组)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T6组还显著高于T4和T5组(P<0.05),非持续投喂益生菌组(T1、T2、T3组)中除T1组外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益生菌显著降低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P<0.05);血清酸性磷酸酶活性除T2和T3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6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外,其余各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或二者的混合物(质量比1:1)均能够促进军曹鱼幼鱼的生长,提高免疫酶和消化酶活性,持续投喂效果优于非持续投喂,以持续投喂2种益生菌混合物的效果最佳。
  • 饲料资源开发 Feed Resources Development
  • 卢建, 曲亮, 李守龙, 沈曼曼, 窦套存, 胡玉萍, 李尚民, 王克华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2): 3831-38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2.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水飞蓟油对蛋鸡产蛋性能、蛋品质及鸡蛋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试验选用30周龄体况良好、产蛋率接近的如皋黄鸡270只,随机分成3个组,每个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常规饲粮组饲喂玉米-豆粕型饲粮,3%大豆油组饲喂含3%大豆油饲粮,水飞蓟油组饲喂含3%水飞蓟油饲粮。预试期2周,正试期8周。结果表明:1)水飞蓟油组产蛋率、日只蛋重、平均蛋重、日只采食量、料蛋比、破蛋率和死淘率与常规饲粮组和3%大豆油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2)水飞蓟油组的蛋黄颜色显著低于常规饲粮组(P<0.05),与3%大豆油组差异不显著(P>0.05),其他蛋品质与常规饲粮组和3%大豆油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3)水飞蓟油组鸡蛋的饱和脂肪酸总含量显著高于、多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显著低于3%大豆油组(P<0.05),但与常规饲粮组差异不显著(P>0.05)。水飞蓟油组显著增加了鸡蛋α亚麻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P<0.05)。由此可见,除蛋黄颜色外,水飞蓟油对蛋鸡产蛋性能和蛋品质无不良影响;相对于大豆油饲粮,水飞蓟油能显著增加蛋鸡鸡蛋饱和脂肪酸总含量,显著降低多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但与常规饲粮差异不显著;相对于常规饲粮和大豆油饲粮,水飞蓟油能显著增加鸡蛋α亚麻酸和DHA含量。
  • 李彦品, 王志跃, 杨海明, 张得才, 张芬芬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2): 3840-38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2.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评定蚕沙的营养价值及测定蚕沙在鹅中的代谢能和鹅对其营养物质利用率。选取健康、体重接近的60周龄扬州鹅公鹅18只,随机分为3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鹅。采用强饲的方法进行代谢试验,试验Ⅰ组强饲基础饲粮100 g,试验Ⅱ组、试验Ⅲ组分别强饲以蚕沙按20%和40%替代基础饲粮的试验饲粮100 g。蚕沙中营养物质的利用率采用二元一次联立方程组法求得。结果表明:1)蚕沙中的总能(GE)以及粗蛋白质(CP)、粗脂肪(EE)、粗纤维(CF)、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总磷(TP)、钙(Ca)的含量分别为16.01 MJ/kg、17.64%、5.24%、17.85%、28.34%、19.76%、0.15%、3.00%;蚕沙中总氨基酸(TAA)量高达9.06%,多数氨基酸(AA)含量超过0.50%,其中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甘氨酸(Gly)、亮氨酸(Leu)和丙氨酸(Ala)含量分别为0.74%、1.41%、0.75%、0.77%和0.61%。2)蚕沙在鹅中的表观代谢能(AME)、真代谢能(TME)分别为6.19、7.07 MJ/kg;鹅对蚕沙中CP、CF、ADF、NDF、TP和Ca的利用率分别为53.79%、9.55%、23.75%、34.03%、14.16%和25.97%;鹅对蚕沙中AA的利用率相对低些,其中精氨酸(Arg)、Glu、酪氨酸(Tyr)、半胱氨酸(Cys)和Leu的利用率分别为71.45%、65.10%、61.50%、59.96%和58.13%。由此可见,蚕沙的CP、EE、AA含量较高,矿物元素Ca、P含量丰富;代谢能与麸皮等常规饲料原料相近,但CP、EE、Ca、P和AA等营养成分利用率偏低。
  • 研究简报 Short Communications
  • 肖英平, 陈安国, 代兵, 陈镜刚, 李开锋, 杨华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2): 3846-385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2.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仔猪早期断奶过程中血浆氨基酸代谢谱的动态变化。选取8头21日龄"杜×长×大"断奶仔猪,在断奶后0、1、3、5、7、10、15、30 d采集血液样本用于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仔猪血浆精氨酸、瓜氨酸和鸟氨酸含量在断奶后1~5 d内显著下降(P<0.05),在断奶后7~30 d上升。亮氨酸、脯氨酸、酪氨酸和牛磺酸含量在断奶后1~3 d内显著下降(P<0.05),然后上升。异亮氨酸、赖氨酸、甘氨酸和丝氨酸含量在断奶后5 d显著低于其他时间点的含量(P<0.05)。组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天冬氨酸、半胱氨酸含量在断奶后10 d最低。谷氨酸含量在断奶后0、1和10 d显著低于其他时间点含量(P<0.05)。总氨基酸含量在断奶后1~5 d逐渐降低(P<0.05),断奶后7 d起升高并至断奶后30 d无显著变化(P>0.05)。主成分分析显示,随着断奶后时间的延长,仔猪血浆氨基酸代谢谱与断奶后0 d的代谢谱差异逐渐变大,然后逐渐向断奶后0 d代谢谱位置靠拢,并趋于稳定,其中断后3~5 d血浆氨基酸代谢谱变化幅度最大。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模型表明,谷氨酸在NRC(1998)饲养标准下区分断奶后各时间点血浆代谢谱最重要的氨基酸。由此可见,仔猪在早期断奶阶段机体的蛋白质或者氨基酸代谢发生明显变化,且在断奶后3~5 d变化幅度最为显著。
  • 张丽娜, 陈代文, 余冰, 何军, 郑萍, 毛湘冰, 王曲圆, 黄志清, 罗钧秋, 虞洁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2): 3854-38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2.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不同能量水平饲粮中添加脂肪酶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采用2×3因子试验设计:饲粮消化能水平分别为14.04、13.72和13.41 MJ/kg,脂肪酶添加量分别为0和2 U/g。试验选用90头平均体重为(6.43±0.57) kg的28日龄健康"杜×长×大"断奶仔猪,按体重随机分为6个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猪。试验期28 d。结果如下:饲粮添加脂肪酶显著或极显著降低了仔猪料重比,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P<0.05或P<0.01),具有提高干物质、粗蛋白质和总能的表观消化率趋势(0.05<P<0.10),对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无显著影响(P>0.05)。降低能量水平显著提高仔猪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P<0.05),分别极显著和显著降低干物质和总能的表观消化率(P<0.01或P<0.05)。能量水平和脂肪酶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均无显著交互作用(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能量水平下,饲粮添加脂肪酶降低仔猪料重比,促进脂质代谢,具有提高养分表观消化率的趋势。
  • 王永侠, 茅慧玲, 占秀安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2): 3861-38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2.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DL-和L-硒代蛋氨酸(Se-Met)对肉鸡的作用效果。选择600只1日龄体重相近罗斯(Ross)308雏鸡,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重复40只。3个组分别在基础饲粮(实测硒含量0.04 mg/kg)中添加0.15 mg/kg硒的亚硒酸钠(SS)、L-Se-Met和DL-Se-Met,试验为期42 d。结果表明:与SS相比,不同构型Se-Met均显著提高了血清和组织硒含量及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含量(P<0.05),显著降低了宰后24和48 h胸肌滴水损失率及血清四碘甲状腺原氨酸/三碘甲状腺原氨酸(P<0.05);L-Se-Met显著提高了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及胰脏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P<0.05);DL-Se-Met显著提高了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和IgG含量及胰脏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P<0.05)。此外,DL-Se-Met组血清IgA和IgG含量及血清、肾脏和肌肉硒含量均显著高于L-Se-Met组(P<0.05)。由此提示,Se-Met较SS能显著增加组织硒沉积,具有改善肉品质、促进消化酶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和提高免疫力的功效,总体效果为DL-Se-Met优于L-Se-Met。
  • 李闯, 黄璇, 蒋桂韬, 王向荣, 张旭, 戴求仲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2): 3871-387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2.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钙水平对7~11周龄临武鸭生长性能、胫骨发育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48日龄健康、体重相近的临武鸭母鸭27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9只鸭。饲粮以石粉为钙源,分别设置0.60%、0.70%、0.80%、0.90%和1.00% 5个钙水平。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1)随着饲粮钙水平增加,试验鸭平均日增重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料重比先降低后升高;0.90%钙水平组平均日增重最大,料重比最低。饲粮钙水平对试验鸭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2)饲粮钙水平对试验鸭胫骨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0.70%钙水平组胫骨灰分含量最高,0.80%钙水平组胫骨折断力最大。3)饲粮钙水平对试验鸭血清钙、磷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随着饲粮钙水平的升高而显著降低(P<0.05)。综合生长性能和胫骨指标,饲粮0.60%钙水平即可满足7~11周龄临武鸭生长需要;以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为评价依据,通过回归分析并求导得到7~11周龄临武鸭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最低时对应的钙需要量为0.996%。
  • 齐明星, 苗丽萍, 贺强, 李俊明, 蔡祥敏, 邹晓庭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2): 3878-388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2.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菌肽蛋白对高峰后期(74~85周龄)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肠道菌群数量、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900只74周龄的京红1号产蛋鸡,随机分成5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36只。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添加2%、4%、6%和8%菌肽蛋白的饲粮,并通过调整饲粮组成使得各组饲粮的营养水平基本一致。预试期1周,正试期9周。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饲粮中添加菌肽蛋白可显著提高京红1号蛋鸡的产蛋率(P<0.05),但对料蛋比、平均蛋重、平均日采食量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2)饲粮中添加菌肽蛋白可显著增加鸡蛋的蛋白高度、哈氏单位和蛋壳厚度(P<0.05),而对蛋黄颜色和蛋壳强度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3)饲粮中添加菌肽蛋白可显著增加盲肠内容物中乳酸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数量(P<0.05),显著降低大肠杆菌的数量(P<0.05)。4)饲粮中添加菌肽蛋白显著降低了血清中尿素氮含量(P<0.05),对血清中总蛋白、白蛋白含量及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添加菌肽蛋白能显著提高蛋鸡高峰后期的生产性能和蛋品质,明显增加肠道有益菌的数量。京红1号蛋鸡(74~85周龄)玉米-豆粕型饲粮菌肽蛋白最佳添加水平为4%。
  • 张少帅, 甄龙, 冯京海, 胡春红, 彭骞骞, 常玉, 周莹, 张敏红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2): 3887-389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2.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持续偏热(26和31℃)处理对肉仔鸡免疫器官指数、小肠形态结构和黏膜免疫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22日龄爱拔益加(AA)肉仔鸡144只转入人工气候实验舱,随机分成3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公母各占1/2)。适应期7 d,温度21℃,相对湿度60%。29日龄时,试验温度分别调整到21、26和31℃,相对湿度60%,至试验结束,试验期共14 d。结果表明:与21℃处理相比,1)26和31℃处理对肉仔鸡胸腺指数无显著影响(P>0.05);第7天,31℃处理显著降低脾脏指数(P<0.05);第7、14天,31℃处理显著降低法氏囊指数(P<0.05)。2)26和31℃处理显著降低第14天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P<0.05);31℃处理显著升高第14天空肠隐窝深度(P<0.05);26和31℃处理显著升高第14天回肠隐窝深度(P<0.05)。3)31℃处理显著降低第1天十二指肠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26和31℃处理显著降低第7天十二指肠SIgA含量;31℃处理显著降低第1天空肠SIgA含量。因此,与21℃处理相比,持续偏热(26和31℃)处理不同程度影响肉仔鸡免疫器官的发育,损伤小肠形态结构,降低小肠黏膜免疫功能。
  • 杨清丽, 陈继发, 曲湘勇, 罗玲, 徐勋, 方全民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2): 3895-390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2.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纳米硒对蛋鸽生产性能、蛋中硒含量及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取180对180~210日龄健康的泰平王鸽,随机分为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5对。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1、0.2、0.3、0.4、0.5 mg/kg的纳米硒。预试期为7 d,正试期为42 d。结果表明:1)蛋鸽饲粮中添加纳米硒对第21天和第42天蛋鸽的平均蛋重、产蛋数、料蛋比均无显著影响(P>0.05)。2)蛋鸽饲粮中添加纳米硒对第21天和第42天鸽蛋的蛋壳厚度和蛋形指数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0.2 mg/kg纳米硒组第21天的蛋黄指数显著提高(P<0.05),0.4、0.5 mg/kg纳米硒组第21天的蛋黄色泽极显著提高(P<0.01);0.5 mg/kg纳米硒组第42天的蛋黄色泽极显著提高(P<0.01)。3)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第21天和第42天蛋黄锰、锌、铜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0.4、0.5 mg/kg纳米硒组第21天蛋黄硒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第42天蛋黄硒含量显著提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0.4、0.5 mg/kg纳米硒组第21天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活性极显著提高(P<0.01),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但各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0.4、0.5 mg/kg纳米硒组第42天血清T-AOC和T-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血清GSH-Px活性极显著提高(P<0.01),血清MDA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综合考虑,基础饲粮中纳米硒的适宜添加量为0.4 mg/kg,饲喂42 d效果更为明显。
  • 周玉香, 杨宇为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2): 3904-39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2.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通过饲粮中添加过瘤胃赖氨酸(RPLys)、共轭亚油酸(CLA)和N-氨甲酰谷氨酸(NCG),旨在研究不同添加剂对舍饲滩羊产肉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选取育成滩羊32只,按体重相近原则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公羊3只,母羊5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Ⅰ组饲喂基础饲粮+8 g/d RPLys,试验Ⅱ组饲喂基础饲粮+20 g/kg CLA,试验Ⅲ组喂基础饲粮+2 g/kg NCG,全期试验60 d。结果表明:1)RPLys、CLA、NCG的添加对屠宰率、胴体净肉率、肉骨比均无显著影响(P>0.05)。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胴体瘦肉率有降低的趋势(P>0.05),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瘦肉率分别极显著(P<0.01)、显著(P<0.05)提高。3)各组眼肌面积、GR值、肌肉pH、失水率、熟肉率、大理石花纹评分及营养成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4)试验Ⅱ组背膘厚显著低于试验Ⅰ组(P<0.05)。5)肉色黄度(b*)值和亮度(L*)值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Ⅱ组显著提高了肉色红度(a*)值(P<0.05),而试验Ⅲ组有提高的趋势(P>0.05)。6)肌内脂肪含量以试验Ⅱ组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Ⅰ组(P<0.05),试验Ⅲ组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5)。综上所述,舍饲滩羊饲粮中添加2% CLA能有效提高其胴体瘦肉率,改善肉品质。
  • 孙国强, 王书芝, 吕永艳, 王玲, 吴丹丹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2): 3912-39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2.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粮磷含量对青年奶牛生长性能、血液指标和磷排泄的影响。选取体重和月龄相近[(11.1±0.3)月龄]健康青年荷斯坦奶牛30头,随机分为5组,每组6头,各组饲粮磷含量分别为0.36%(对照)、0.33%、0.30%、0.28%和0.25%。预试期15 d,正试期90 d。结果表明:1)饲粮磷含量对结束体重、平均日增重、干物质采食量及料重比均无显著影响(P>0.05);2)降低饲粮磷含量,磷的表观消化率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对干物质、粗蛋白质、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3)饲粮磷含量对血清中甲状旁腺素、维生素D3、钙、磷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磷含量降低至0.30%、0.28%和0.25%时,食入磷、粪磷、尿磷、磷总排泄量极显著降低(P<0.01),饲粮磷含量为0.33%、0.30%、0.28%和0.25%时,磷总排泄量分别降低7.02%、21.42%、35.17%、45.49%。本试验结果表明,饲粮磷含量低至0.25%(即不添加含磷矿物质饲料)对11~15月龄青年奶牛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主要养分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但可以提高磷的表观消化率,降低磷的排泄量。
  • 杜瑞平, 王春艳, 张兴夫, 高民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2): 3920-393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2.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条件下研究了催乳素(prolactin)和瘦素(leptin)对主要乳蛋白与乳蛋白合成信号通路关键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胶原酶消化法进行乳腺上皮细胞原代培养,并通过细胞形态观察、生长曲线测定及特异性基因表达对所培养细胞进行鉴定。试验分为4个处理,瘦素浓度均为100 ng/mL,催乳素浓度分别为0、0.1、1.0、10.0μg/mL,每个处理6个重复。首先采用噻唑蓝(MTT)法测定了催乳素和瘦素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然后采用实时定量PCR测定了主要乳蛋白[α-酪蛋白、β-酪蛋白、κ-酪蛋白、β-乳球蛋白(β-LGB)]及Janus激酶2(JAK2)、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5(STAT5)、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分子(mTOR)信号分子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瘦素一定浓度(100 ng/mL)基础上,与0μg/mL催乳素处理相比:0.1和1.0μg/mL催乳素对乳腺上皮细胞有显著的促增殖作用(P<0.05);0.1与10.0μg/mL的催乳素均显著降低了αs1-酪蛋白、αs2-酪蛋白、β-酪蛋白、β-LGB的基因表达量(P<0.05);而1.0μg/mL催乳素处理对αs1-酪蛋白、κ-酪蛋白、β-LGB均有显著的促进表达效应(P<0.05);各催乳素添加处理均显著促进了JAK2基因的表达(P<0.05),而对STAT5和mTOR基因表达只有1.0μg/mL催乳素处理有显著促进效应(P<0.05)。结果提示,培养液含瘦素100 ng/mL基础上,催乳素对乳蛋白及信号通路关键因子基因表达有促进作用,但浓度限制在一定范围(0.1~1.0μg/mL),过高或过低都会呈现抑制效应。瘦素100 ng/mL与催乳素1.0μg/mL对部分乳蛋白基因及乳蛋白合成相关基因表达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通过调控信号转导因子JAK2、STAT5与mTOR基因表达,从而影响乳蛋白基因的表达。
  • 黄帅, 朱海鲸, 史雷, 毕台飞, 高晔, 鲁院院, 陈少东, 屈雷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2): 3931-39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2.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陕北白绒山羊生长期饲粮适宜的能量水平。选取体况良好、体重相近的5月龄陕北白绒山羊32只(公母各占1/2),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分为4组。各组试验羊饲喂粗蛋白质水平为11.16%,消化能水平分别为9.33(Ⅰ组)、10.49(Ⅱ组)、11.66(Ⅲ组)和12.61 MJ/kg(Ⅳ组)的饲粮,进行为期60 d的饲养试验和为期14 d的消化代谢试验。结果表明:1)母羊Ⅲ组的实际摄入消化能水平最高,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公羊Ⅲ组的实际摄入消化能和母羊Ⅲ组的实际摄入粗蛋白质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公羊Ⅲ组的实际摄入粗蛋白质水平显著高于Ⅳ组(P<0.05)。2)试验羊Ⅲ组的干物质采食量均最高;饲粮能量水平对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的影响不显著(P>0.05)。3)试验羊增重收益以Ⅲ组最高;毛收益Ⅰ组最高,Ⅲ组次之。4)母羊Ⅳ组粗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Ⅰ组(P<0.05),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公羊Ⅲ组的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Ⅰ组(P<0.05),Ⅲ、Ⅳ组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Ⅰ组(P<0.05)。5)试验羊Ⅲ组的摄入总能和消化能均最高,而Ⅳ组粪能均最低;公羊能量消化率Ⅲ、Ⅳ组均显著高于Ⅰ、Ⅱ组(P<0.05),而母羊能量消化率各组之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6)试验羊血液游离脂肪酸和β-羟丁酸的含量以Ⅳ组最低;试验羊Ⅲ组血液葡萄糖和总蛋白含量均最高,而尿素氮含量最低。综上,5~6月龄陕北白绒山羊饲粮能量水平以不低于11.63 MJ/kg为宜。
  • 黄开武, 屠焰, 司丙文, 许贵善, 郭江鹏, 杨春涛, 郭峰, 刁其玉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2): 3940-395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2.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代乳品中不同蛋白质来源对早期断奶犊牛营养物质消化和瘤胃发酵的影响。选用体重相近、(21±5)日龄的中国荷斯坦公犊牛50头,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头犊牛,对照组(MP组)代乳品采用乳源蛋白质,试验组代乳品采用植物源蛋白质和乳源蛋白质[粗蛋白质(CP)比为70:30],植物源蛋白质分别为大豆浓缩蛋白(SP组)、改性小麦蛋白(WP组)、花生浓缩蛋白(PP组)、大米分离蛋白(RP组)。试验期42 d,在28、42和56日龄采集瘤胃液测定瘤胃发酵指标;在29~35日龄、57~63日龄分别进行消化代谢试验。结果显示:1)22~63日龄各组犊牛干物质采食量(DMI)平均值无显著差异(P>0.05),57~63日龄SP和RP组DMI显著高于MP、WP和PP组(P<0.05)。2)29~35日龄,有机物(OM)消化率MP组显著高于WP、PP、RP 3组(P<0.05);CP消化率MP组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5),而SP、RP组显著高于WP、PP组(P<0.05),WP组显著高于PP组(P<0.05);粗脂肪(EE)消化率MP、SP、RP组显著高于WP、PP组(P<0.05);钙(Ca)消化率MP、RP组显著高于WP、PP组(P<0.05);磷(P)消化率MP组显著高于SP、WP、PP组(P<0.05)。57~63日龄,OM消化率MP组显著高于WP、PP组(P<0.05);CP消化率MP组显著高于WP、PP、RP组(P<0.05);Ca消化率MP组显著高于SP、WP组(P<0.05);EE消化率MP组与SP、WP、PP、RP 4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P消化率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3)28和42日龄,各组间各瘤胃发酵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56日龄时,SP和RP组瘤胃液pH显著低于WP和PP组(P<0.05),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MP组与其他4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PP组显著低于SP和RP组(P<0.05);SP和RP组丙酸、丁酸浓度分别显著高于和低于MP、WP和PP组(P<0.05),异戊酸、戊酸浓度MP组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综上所述,在本营养调控条件下,犊牛对植物源蛋白质的消化率低于乳源蛋白质,随日龄的增长,消化率差距减小;植物源蛋白质中大豆蛋白具有较高的消化率;相对于乳源蛋白质,植物源蛋白质可以促进犊牛瘤胃尽早发育。
  • 郭静, 姚丹丹, 杨宏波, 霍永久, 赵国琦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2): 3951-39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2.0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精粗比颗粒料对犊牛肠道黏膜小肽转运蛋白PepT1、PepT2、PHT1和PHT2 mRNA表达的影响。选择日龄、体重相近的中国荷斯坦公犊牛6头,分为2个处理,每个处理3头,各处理精粗比分别为75:25(Ⅰ)和65:35(Ⅱ),预试期14 d,正试期56 d。结果表明:1)十二指肠和空肠PepT1 mRNA表达丰度极显著高于回肠、盲肠和结肠(P<0.01);处理Ⅰ犊牛十二指肠和空肠PepT1 mRNA表达丰度极显著高于处理Ⅱ(P<0.01);2)与PepT1 mRNA相比,PepT2 mRNA在犊牛肠道中表达丰度较低;处理Ⅰ十二指肠和结肠PepT2 mRNA表达丰度极显著高于处理Ⅱ(P<0.01);3)处理Ⅰ盲肠PHT1 mRNA表达丰度极显著低于处理Ⅱ(P<0.01),处理Ⅰ犊牛回肠和结肠PHT1 mRNA表达丰度显著高于处理Ⅱ(P<0.05);4)处理Ⅰ犊牛盲肠PHT2 mRNA表达丰度极显著低于处理Ⅱ(P<0.01),处理Ⅰ犊牛十二指肠和结肠PHT2 mRNA表达丰度极显著高于处理Ⅱ(P<0.01)。以上结果说明,与精粗比为65:35的饲粮相比,精粗比为75:25的饲粮更能够促进犊牛肠道中PepT1、PepT2、PHT1和PHT2 mRNA的表达。
  • 翟少伟, 李剑, 孙秀文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2): 3959-396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2.03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表面活性素对吉富罗非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脂肪代谢的影响。将240尾吉富罗非鱼[平均体重为(12.0±0.1) g],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分别投喂表面活性素添加水平为0(对照组)、50、100和200 mg/kg的试验饲料7周。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表面活性素显著提高吉富罗非鱼的终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P<0.05),且上述指标50 mg/kg添加组显著高于200 mg/kg添加组(P<0.05),同时显著降低饲料系数(P<0.05),但对摄食率和存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中添加表面活性素显著提高肠道脂肪酶(50 mg/kg添加组除外)活性(P<0.05),对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中添加表面活性素后血清尿素氮水平降低,但仅50 mg/kg添加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各添加组血清白蛋白和游离脂肪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总胆固醇(200 mg/kg添加组除外)、甘油三酯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间血清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各添加组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以50 mg/kg添加组活性最高。饲料中添加表面活性素显著提高肝胰脏脂肪酸合成酶水平(P<0.05),对肝胰脏乙酰辅酶A羧化酶水平无显著影响(P>0.05);各添加组肝胰脏肝脂酶和脂蛋白脂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各添加组之间2种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表面活性素可提高吉富罗非鱼肠道脂肪酶活性、改善血清生化指标、调节脂肪代谢酶水平或活性,进而促进其生长。本试验条件下,建议吉富罗非鱼饲料中表面活性素添加水平为50 mg/kg。
  • 陈文燕, 陈拥军, 彭祥和, 林仕梅, 黄先智, 李云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2): 3968-39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2.03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实用饲料(含5%鱼粉)的基础上,用桑叶发酵蛋白分别替代0(对照)、40%和80%的鱼粉,相应的桑叶发酵蛋白添加水平为0、4%和8%,配制成3种等氮(粗蛋白质含量32%)等能(总能15 MJ/kg)的试验饲料,饲喂初重约为40 g的吉富罗非鱼8周,以研究罗非鱼低鱼粉饲料中桑叶发酵蛋白替代鱼粉的可行性。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饲喂30尾鱼。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40%替代水平不影响罗非鱼的生长(P>0.05),而80%替代水平显著降低罗非鱼的末重、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P<0.05)。各组饲料系数和摄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80%替代水平组罗非鱼的脏体比、肝体比以及血清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全血中葡萄糖(血糖)含量最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最高,且与40%替代水平组和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各组罗非鱼肥满度以及全鱼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在低鱼粉饲料(含5%鱼粉)中,桑叶发酵蛋白替代40%的鱼粉不会影响罗非鱼的生长,替代80%鱼粉会抑制罗非鱼的生长,但可以降低罗非鱼的血脂和血糖含量。
  • 闫雪梅, 谷江稳, 郭晓鸽, 巩建华, 徐善良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2): 3975-398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2.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银鲳(Pampus argenteus)幼鱼在饥饿胁迫下能量的利用规律,分析测定了体重(2.61±1.05) g的银鲳幼鱼分别在饥饿处理0(S0组)、3(S3组)、5(S5组)、7(S7组)、9 d(S9组)后全鱼(去内脏)的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等生化成分的含量及肝脏和胃肠道中的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结果表明:1)鱼体粗蛋白质含量在饥饿期间显著下降(P<0.05),饥饿9 d时粗蛋白质累计损失率达到15.23%,粗蛋白质最大降幅出现在饥饿7 d时,达5.51%,此时肝脏及胃肠道中的胃蛋白酶活性也显著上升(P<0.05)。2)鱼体粗脂肪含量在饥饿前期下降较快,饥饿5 d时损失率即高达77.86%,此时肝脏及胃肠道中的脂肪酶活性也达到最高点,分别是S0组的1.5和1.4倍(P<0.05)。此后粗脂肪消耗显著减少(P<0.05),脂肪酶活性也骤然下跌。3)随鱼体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的下降,鱼体粗灰分含量则持续增加,饥饿3 d时较S0组增幅达1.7倍(P<0.05)。4)无氮浸出物在饥饿前期下降不显著(P>0.05),至饥饿9 d时骤降至0.61%,相对损失率达28.15%(P<0.05);此时,肝脏中的淀粉酶活性也由S0组的0.31 U/mg升至0.69 U/mg,达到峰值。5)鱼体比能值变化印证了饥饿银鲳幼鱼对能量的利用规律。由此可见,银鲳幼鱼在饥饿胁迫下的生存策略表现为:初期主要利用脂肪提供能量,随着饥饿时间延长,开始动用蛋白质作为主要能源物质,饥饿后期随着脂肪与蛋白质利用接近极限,只能加大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
  • 弓剑, 闫素梅, 史彬林, 郭晓宇, 金鹿, 郭咏梅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27(12): 3984-39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5.12.04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利用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hioredoxin reductase,TrxR)的抑制剂二硝基氯苯(dinitrochlorobenzene,DNCB)作为刺激源,以细胞增殖率、TrxR活性和抗氧化指标作为判断依据,建立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ovine mammary epithelial cells,BMEC)的氧化损伤模型。试验分2部分进行。试验1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第3代的BMEC随机分为35组,每组8个重复。培养液中分别添加0(对照)、10、30、50、100、300和500μmol/L的DNCB,使之分别作用细胞2、4、6、8和12 h,通过检测细胞增殖率,初步确定适宜的作用时间;试验2在试验1得出适宜DNCB作用时间的基础上,采用单因子随机试验设计,将BMEC随机分为7组,每组6个重复,培养液中分别添加0(对照)、10、30、50、100、300和500μmol/L的DNCB,通过检测细胞TrxR活性以及抗氧化指标,筛选出适宜的DNCB处理浓度。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300μmol/L DNCB作用2 h对BMEC产生了明显的氧化应激,细胞增殖率降到73.31%,TrxR活性降至56.23%,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也显著降低(P<0.05),丙二醛含量显著提高(P<0.05)。结果提示,300μmol/L的DNCB作用浓度和2 h的作用时间可作为建立细胞氧化损伤模型的适宜剂量与作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