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第2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7-01-15
  

  • 全选
    |
    目录
  •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弓剑, 晓敏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 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01.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炎症是一种机体对感染或组织损伤的保护性反应。适度的或可控的炎症对于入侵病原微生物的清除以及受损组织的修复是必需的,然而过度的或不可控的炎症往往会导致病理性炎症反应发生,大大提高了各种感染性和代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多不饱脂肪酸代谢生成的脂质调控介质对炎症的启动、发展以及消退均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了解多不和脂肪酸的代谢及其代谢产物对炎症反应的调节机制,对于通过饲粮营养途径控制疾病发生以及改善人和动物健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鉴此,本文综述了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代谢途径,并就其代谢产物对炎症反应的调节进行了详细论述。
  • 目录
  •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 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 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 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 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 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 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 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杨灿, 唐小武, 宾冬梅, 陈思远, 贺瑜, 雷涵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 8-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01.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干酒糟及其可溶物(DDGS)是乙醇生产工业副产物,随着生物能源的应用增加,DDGS产量上升。DDGS最先用于反刍动物生产中,近年来,也有很多报道将DDGS用于猪、鸡等单胃动物生产行业。本文从DDGS的生产工艺、营养组成、对猪的营养价值及其在猪生产上的应用现状以及改进措施等几个方面对近十年来国外学者在DDGS上的研究进行了综述。虽然DDGS能替代部分豆粕和玉米用于猪生产中,但由于其质量的不稳定、蛋白质品质的低下和粗纤维含量过高影响了其大量使用。通过过筛、发酵、加酶、不同原料组合使用等方法能扩大并提高DDGS在养殖行业的应用。
  • 目录
  •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 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陈芳, 张昊, 魏金涛, 杨雪海, 赵娜, 张巍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 21-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01.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肠道既是机体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也是防御肠道微生物感染的先天性屏障,肠道健康是机体正常生长发育的关键。微小RNA(miRNAs)是基因转录后调控的重要因子。本文主要对肠道miRNAs表达情况,miRNAs在肠道细胞中的增殖、分化、凋亡,miRNAs在营养代谢、肠道屏障功能、肠道相关疾病进程调控中的作用以及肠道对外源miRNAs摄取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参考。
  • 张卫兵, 张蓉, 屠焰, 刁其玉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 27-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01.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血根碱是一种苯菲啶异喹啉类生物碱,具有抗菌、抗氧化以及抗炎症的作用,并被用来控制血吸虫,此外血根碱还具有抗肿瘤特性。血根碱作为饲料添加剂,在猪禽饲养管理中替代抗生素已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就对血根碱的主要作用及其机制,以及其在动物营养上的应用进行综述。
  • 高亚男, 王加启, 郑楠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 34-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01.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霉菌毒素污染是牛奶质量安全的主要风险之一,其种类主要包括黄曲霉毒素(AFs)、赭曲霉毒素(OTs)、玉米赤霉烯酮(ZEA)、伏马毒素(FUM)、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T-2毒素(T-2)等。牛奶中的霉菌毒素主要来源于动物饲料,本文在国内外已有文献报道基础上,对牛奶中霉菌毒素来源、转化以及危害、限量进行综述。
  • 郭长征, 冯泮飞, 毛胜勇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 42-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01.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槲皮素是中草药和果蔬等植物中常见的黄酮醇类物质,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抗肿瘤及抗癌等广泛的药理活性。近年来在奶牛研究中发现,槲皮素可改善奶牛瘤胃发酵,对奶牛糖代谢及脂代谢具有一定影响。本文就槲皮素的药理作用机制及其在奶牛生产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拟为槲皮素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 猪营养
  • 王利剑, 崔志杰, 何流琴, 姚继明, 吴飞, 韩慧, 范文君, 李铁军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 50-5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01.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研究断奶仔猪血清氨基酸含量和生化参数对不同蛋白质水平饲粮的动态响应。选取18头35日龄平均体重为(10.0±1.0)kg三元(杜×长×大)杂交断奶阉公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并分别饲喂蛋白质水平为14%(LP)、17%(MP)和20%(HP)的饲粮。每头试验猪安装颈动脉血管插管,术后恢复5 d,于第6~8天正式试验。每天采食前,采食后30、60、120、180和300 min连续采集颈动脉血液10 mL,分别检测血清游离氨基酸含量和相关生化指标。结果表明:不同蛋白质水平饲粮对仔猪采食前后各时间点血清中游离赖氨酸(Lys)、蛋氨酸(Met)、苏氨酸(Thr)、色氨酸(Trp)、天冬氨酸(Asp)、丝氨酸(Ser)、甘氨酸(Gly)和谷氨酸(Glu)含量影响均不显著(P>0.05)。但血清中Lys、Met、Thr、Trp含量随饲粮蛋白质水平的降低而升高。HP组仔猪采食前后各时间点血清游离氨基酸[缬氨酸(Val)、异亮氨酸(Ile)、精氨酸(Arg)]和尿素含量显著高于MP和LP组(P<0.05)。采食后120~300 min HP组血清Leu含量显著高于LP组(P<0.05)。采食后各时间点LP组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含量及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著高于HP和MP组(P<0.05)。各组仔猪采食后血清游离氨基酸含量和相关生化指标随时间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断奶仔猪饲粮在平衡4种氨基酸(Lys、Met、Thr、Trp)的基础上,常规饲粮蛋白质水平降低3个百分点,血清游离Val、Ile、Arg含量显著降低,但对血清中其他氨基酸和相关生化指标无显著影响;而蛋白质水平降低6个百分点,血清游离Leu和尿素含量显著降低,TP、ALB含量和ALP活性显著升高,但对血清中其他氨基酸和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不显著。
  • 禽营养
  • 周莹, 张敏红, 冯京海, 张少帅, 彭骞骞, 李萌, 李香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 60-6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01.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相对湿度(RH)对递增性偏热环境下肉鸡体热调节及下丘脑热休克蛋白70(HSP70)含量的影响。选取21日龄爱拔益加(AA)肉鸡180只转入环境控制舱,随机分成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公母各占1/2)。预试期7 d,温度20℃,RH 60%。正试期15 d,28日龄开始试验,将3组的RH分别调整到35%、60%和85%,温度仍为20℃;3 d为1周期,共分5个周期,从第2周期开始每周期的第1天将3组的温度均在10:00开始升高3℃并在0.5 h内达到稳定;5个周期的温度分别为20、23、26、29和32℃。结果表明:1)85% RH组肉鸡的呼吸频率极显著高于60% RH和35% RH组(P<0.01),60% RH组的呼吸频率极显著高于35% RH组(P<0.01);85% RH组肉鸡的体核温度显著高于60% RH组(P<0.05);35% RH组肉鸡小腿和脚蹼的皮肤温度极显著高于60% RH和85% RH组(P<0.01),35% RH和60% RH组肉鸡鸡冠、耳垂和眼睑的皮肤温度极显著高于85% RH组(P<0.01)。2)85% RH组肉鸡的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高于35% RH和60% RH组(P<0.05);35% RH和85% RH组肉鸡的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显著高于60% RH组(P<0.05)。RH对递增性偏热环境下肉鸡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3)85% RH组肉鸡的血清三碘甲腺原氨酸(T3)含量显著高于35% RH组(P<0.05);35% RH和85% RH组肉鸡的血清甲状腺素(T4)含量显著高于60% RH组(P<0.05);60% RH和85% RH组肉鸡的血清皮质酮(CORT)含量极显著高于35% RH组(P<0.01)。4)35% RH组肉鸡下丘脑HSP70含量显著低于60% RH和85% RH组(P<0.05)。综上所述,在为期15 d的20~32℃递增性偏热环境下,高湿(85%)和低湿(35%)调节28~42日龄肉鸡体热平衡的途径和程度不同。
  • 张少帅, 刁华杰, 张敏红, 冯京海, 周莹, 李萌, 厉秀梅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 69-7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01.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风速和偏热处理对肉仔鸡生理、内分泌和免疫指标的影响。选取42日龄体重相近、健康的爱拔益加肉仔公鸡150羽,随机分成15个处理,每个处理10羽,每羽鸡作为1个重复。试验动物放在环控舱中(温度21℃,相对湿度60%),每次试验处理前从中随机挑选10羽,放置在另一个由本实验室研发的纵向通风试验环控舱中。每次处理分6 h适应期(自由采食与饮水)和6 h试验期(禁食禁水),适应期温湿度与试验前一致。试验期将环控舱的温湿度调至试验要求(相对湿度保持不变),风速由纵向通风实现。试验采用3×5因子设计,试验温度分3个水平:26、29和32℃;风速分为5个水平:0、0.5、1.0、1.5和2.0 m/s。各试验处理条件在第1小时内实现,第2~6小时分别采集数据。结果表明:1)风速和偏热处理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肉仔鸡体核温度(Tc)、呼吸频率(Fr)、皮肤温度(Ts)以及血清三碘甲腺原氨酸(T3)和皮质酮含量(P<0.05)。与0风速相比,在26℃偏热温度下,1.0 m/s及以上风速显著降低肉仔鸡Tc(P<0.05),2.0 m/s风速显著降低肉仔鸡Fr(P<0.05),1.5 m/s及以上风速显著降低肉仔鸡耳叶皮温(Tes)(P<0.05),1.0 m/s及以上风速显著降低肉仔鸡鸡冠皮温(Tcs)和小腿皮温(Tss)(P<0.05);29℃偏热温度下,1.0 m/s及以上风速显著降低肉仔鸡Tc、Tes、Tcs和Tss(P<0.05);32℃偏热温度下,1.0 m/s及以上风速显著降低肉仔鸡Tc和Fr(P<0.05),0.5 m/s及以上风速显著降低肉仔鸡Tes、Tcs和Tss(P<0.05);较高偏热和无风(32℃+0风速)或较高偏热和低风(32℃+0.5 m/s风速)下肉仔鸡Tc、Ts、Fr较高,血清T3含量较低,应激程度较大。2)偏热处理下,低风速(0.5 m/s)会加重肉仔鸡热负荷,风速对肉仔鸡免疫指标影响较小,最适风速为1.5 m/s。总之,偏热处理下风速不同程度影响肉仔鸡生理、内分泌和免疫指标。
  • 张少帅, 李萌, 李香, 周莹, 冯京海, 张敏红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 80-8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01.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相对湿度(RH)和间歇性偏热处理对肉仔鸡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采用2个偏热水平(26和31℃)和3个RH水平(30%、60%和85%)的2×3因子设计,选取体重相近的22日龄健康爱拔益加(AA)肉仔鸡360只转入环境控制舱,随机分成6个组(Ⅰ、Ⅱ、Ⅲ、Ⅳ、Ⅴ和Ⅵ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公母各占1/2)。预试期7 d,温度21℃,RH 60%。正试期14 d,从29日龄开始,每天10:00-16:00(6 h)将环境控制舱内Ⅰ、Ⅱ和Ⅲ组的温度调至26℃,RH分别调至30%、60%和85%;Ⅳ、Ⅴ和Ⅵ组的温度调至31℃,RH分别调至30%、60%和85%,其余时间环境控制舱内温度与RH均与预试期相同。结果表明:1)Ⅰ和Ⅴ组肉仔鸡的法氏囊指数显著高于Ⅱ和Ⅵ组(P<0.05);RH为30%和60%时肉仔鸡的法氏囊指数显著高于RH为85%时(P<0.05)。2)试验第7天,Ⅱ组肉仔鸡的血清球蛋白含量显著高于Ⅲ、Ⅳ和Ⅵ组(P<0.05);26℃时肉仔鸡的血清球蛋白含量显著高于31℃时(P<0.05)。3)试验第1天,Ⅱ组肉仔鸡的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Ⅲ、Ⅳ和Ⅴ组(P<0.05);RH为60%时肉仔鸡的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RH为30%和85%时(P<0.05)。试验第7天,Ⅱ组肉仔鸡的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Ⅰ、Ⅴ和Ⅵ组(P<0.05)。试验第1和14天,26℃时肉仔鸡的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31℃时(P<0.05)。4)试验第1和14天,Ⅵ组肉仔鸡的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显著高于Ⅰ、Ⅱ、Ⅲ和Ⅴ组(P<0.05);31℃时肉仔鸡血清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均显著高于26℃时(P<0.05)。试验第1、7和14天,Ⅲ、Ⅳ、Ⅴ和Ⅵ组肉仔鸡的血清IL-6含量显著高于Ⅰ和Ⅱ组(P<0.05);RH为85%时肉仔鸡的血清IL-6含量均显著高于RH为30%和60%时(P<0.05)。总之,RH和间歇性偏热处理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不同程度地影响肉仔鸡的免疫功能,其中较高偏热和较高湿度(31℃+85% RH)的影响最大。
  • 何俊娜, 郭阳, 陈娜娜, 刘兵, 熊平文, 屠炳江, 余东游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 88-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01.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复合有机酸钙对肉鸡生长性能、胫骨发育及血清指标的影响,评估复合有机酸钙对肉鸡的饲用效果。试验选取900只体重相近的1日龄健康科宝-500(Cobb-500)肉公鸡,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50只鸡。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试验1和2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0.4%和0.8%复合有机酸钙(替换部分无机钙源)的试验饲粮,各组钙、磷水平保持一致,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和2组肉鸡在1~21日龄、22~42日龄和1~42日龄的平均日增重(ADG)显著提高(P<0.05),料重比(F/G)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21日龄时,试验1和2组肉鸡的胫骨钙含量显著提高(P<0.05);42日龄时,试验1和2组的胫骨长度和钙含量显著提高(P<0.05),且试验1组的胫骨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2组(P<0.05)。3)42日龄时,试验1和2组肉鸡的血清谷草转氨酶(GOT)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试验1组的血清GOT活性与试验2组差异不显著(P>0.05)。饲粮中添加复合有机酸钙对21和42日龄肉鸡的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降钙素(CT)、钙、磷含量以及谷丙转氨酶(GPT)、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4)饲粮中添加复合有机酸钙对21和42日龄肉鸡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复合有机酸钙可改善肉鸡的生长性能,促进胫骨发育,且以添加0.4%的复合有机酸钙饲用效果较好。
  • 孟红梅, 贾刚, 文敏, 赵华, 陈小玲, 刘光芒, 王康宁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 97-10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01.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评定棉籽粕在英系北京鸭上的净能(NE),并运用棉籽粕的表观代谢能(AME)和常规成分建立其预测方程。根据析因法将棉籽粕替代饲粮的NE剖分为维持净能(NEm)和生产净能(NEp),利用回归法测定NEm,比较屠宰法测定NEp,再套算得到棉籽粕的NE。选取400只7日龄的英系北京鸭进行动物试验。首先选取20只肉鸭在试验开始时挫颈致死,测定其体能量作为测定NEm和NEp的共同初始能量对照;再选取50只肉鸭用于NEm的测定,NEm用禁食产热(FHP)估计,共设5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分别为自由采食组及限饲15%、25%、35%、45%组,均饲喂基础饲粮1;剩余的330只肉鸭用于NEp的测定,共设33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分别饲喂基础饲粮2和以不同棉籽粕替代15%基础饲粮2的试验饲粮。于14日龄时将所有的试鸭挫颈致死,测定所有试鸭的体能量。最后,将实测棉籽粕NE与AME和其常规成分进行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建立棉籽粕NE的预测方程。结果显示:英系北京鸭的FHP为580.7 kJ/(kg BW0.75·d),棉籽粕替代饲粮提供给肉鸭的NEm和NEp分别为(2.97±0.15)MJ/kg和(5.22±0.12)MJ/kg,棉籽粕替代饲粮提供给肉鸭的NE为(8.19±0.09)MJ/kg,计算得到的棉籽粕的NE和AME分别为(6.12±0.62)MJ/kg和(10.05±1.02)MJ/kg,AME转化为NE的效率为(60.97±2.04)%,使用AME和常规成分建立棉籽粕NE的最佳预测方程为NE=3.276+0.241AME+0.044CP-0.081ADF[决定系数(R2)=0.954,残余标准差(RSD)=0.13 MJ/kg,P<0.01],式中CP为粗蛋白质,ADF为酸性洗涤纤维。由以上结果可知:英系北京鸭棉籽粕的NE为(6.12±0.62)MJ/kg,分布范围为5.04~7.30 MJ/kg,变异较大;运用AME结合常规成分可以准确预测英系北京鸭棉籽粕的NE。
  • 反刍与草食动物营养
  • 李雪玲, 柴建民, 张乃锋, 张蓉, 王杰, 王世琴, 陶大勇, 刁其玉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 106-1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01.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采用氨基酸部分扣除法研究断奶羔羊的4种必需氨基酸的限制性顺序和需要模型。选取50日龄断奶湖羊公羊10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羊。对照组为氨基酸平衡(PC)组,饲喂氨基酸平衡的开食料,4个试验组开食料在PC组的基础上分别扣除赖氨酸(PD-Lys组)、蛋氨酸(PD-Met组)、苏氨酸(PD-Thr组)和色氨酸(PD-Trp组),其余氨基酸含量保持一致。预试期为10 d,正试期为60 d。于羔羊60、90和120日龄称量体重,在120日龄每组随机选取6只羔羊进行屠宰。结果表明:1)60~120日龄和90~120日龄,PD-Met组羔羊平均日增重(ADG)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饲料转化率(F/G)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120日龄时,PD-Met组宰前活重、空体重、胴体重、眼肌面积、头重、蹄重及皮毛重均显著低于PC、PD-Thr和PD-Trp组(P<0.05),但是5组间屠宰率(DP)、GR值和血液重差异不显著(P>0.05)。2)以最佳ADG和F/G为评价指标时,60~90日龄和90~120日龄氨基酸限制性顺序为Met、Lys、Thr和Trp;而以最佳DP为评价指标时,120日龄氨基酸的限制性顺序为Trp、Thr、Lys、Met。3)以最佳ADG作为评价指标时,60~90日龄和90~120日龄Lys、Met、Thr和Trp的适宜比例分别为100:44:44:8和100:42:38:12;以最佳F/G作为评价指标时,60~90日龄和90~120日龄Lys、Met、Thr和Trp的适宜比例分别为100:54:45:7和100:47:39:12;以最佳DP为评价指标时,60~120日龄Lys、Met、Thr和Trp的适宜比例为100:34:38:8。总之,饲粮必需氨基酸(Lys、Met、Thr和Trp)缺乏严重影响湖羊断奶羔羊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器官指数,特别是Met影响最为明显,其次是Lys,Thr和Trp影响较弱;不同评价指标(ADG、F/G和DP)和不同生长阶段得出的Lys、Met、Thr和Trp的限制性顺序和需要模型是不同的。
  • 陈俊宏, 何雪曼, 邓海峰, 李晓斌, 刘振, 马军, 甘建荣, 唐雪梅, 杨开伦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 118-1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01.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维生素B1、维生素B2不同摄入量对12月龄伊犁马血液、尿液相关指标的影响,以得到12月龄伊犁马对维生素B1、维生素B2的需要量。试验选取12月龄±5日龄、平均体重(245.28±18.36)kg的伊犁马公马35匹,随机分为5组,每组7匹,分别为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试验Ⅳ组、试验Ⅴ组,马匹饲喂相同的基础饲粮,并分别添加0、16、32、48和64 mg/(匹·d)的维生素B1和0、10、20、30和40 mg/(匹·d)的维生素B2,进行为期20 d的饲养试验。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试验Ⅳ组、试验Ⅴ组实际摄入维生素B1量分别为19.00、33.49、48.27、62.96、77.53 mg/(匹·d),实际摄入维生素B2量分别为21.95、31.68、41.77、51.53、61.26 mg/(匹·d)。结果表明:随着实际摄入维生素B1量的增加,伊犁马血浆维生素B1含量、红细胞转酮酶活性(E-TKA)、尿液维生素B1排出量逐渐升高,焦磷酸硫胺素(TPP)效应逐渐降低。试验Ⅰ组血浆维生素B1含量显著低于试验Ⅲ组(P<0.05),极显著低于试验Ⅳ组、试验Ⅴ组(P<0.01);试验Ⅰ组E-TKA极显著低于试验Ⅲ组、试验Ⅳ组和试验Ⅴ组(P<0.01);试验Ⅰ组TPP效应显著高于试验Ⅲ组(P<0.05),极显著高于试验Ⅳ组、试验Ⅴ组(P<0.01);试验Ⅰ组尿液维生素B1排出量极显著低于试验Ⅲ组、试验Ⅳ组、试验Ⅴ组(P<0.01)。随着实际摄入维生素B2量的增加,伊犁马血浆维生素B2含量出现波动变化,红细胞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系数(E-GRAC)逐渐降低,尿液维生素B2排出量逐渐增加。试验Ⅰ组血浆维生素B2含量显著低于试验Ⅲ组、试验Ⅳ组(P<0.05),极显著低于试验Ⅱ组、试验Ⅴ组(P<0.01);试验Ⅰ组E-GRAC极显著高于试验Ⅱ组、试验Ⅲ组、试验Ⅳ组、试验Ⅴ组(P<0.01);试验Ⅰ组尿液维生素B2排出量极显著低于试验Ⅲ组、试验Ⅳ组、试验Ⅴ组(P<0.01)。综合评价各指标,得到12月龄伊犁马对维生素B1的需要量为48.27 mg/(匹·d),对维生素B2的需要量为31.68 mg/(匹·d)。
  • 水产营养
  • 赵志刚, 李晋南, 徐奇友, 罗亮, 王常安, 王连生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 127-1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01.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变温条件下不同投喂水平对施氏鲟幼鱼消化酶、代谢酶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水温设恒温[(22.0±0.1)℃]和变温[(22±2)℃]2种模式,并根据投喂水平分为6组,分别为恒温100%饱食组(HW-100组)、变温100%饱食组(BW-100组)、变温90%饱食组(BW-90组)、变温80%饱食组(BW-80组)、变温70%饱食组(BW-70组)、变温60%饱食组(BW-60组)。将平均体重为(34.9±0.8)g的施氏鲟幼鱼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养殖周期为42 d。结果表明:变温条件下,在60%~80%范围内,随着投喂水平的降低,胃及瓣肠蛋白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与HW-100组相比,BW-60组与BW-70组的胃和瓣肠蛋白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变温条件下,十二指肠和瓣肠淀粉酶活性及瓣肠脂肪酶活性均随投喂水平的降低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BW-80组十二指肠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HW-100组及BW-100组(P<0.05),BW-80组和BW-90组瓣肠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所有变温投喂组瓣肠脂肪酶活性均显著低于HW-100组(P<0.05)。除BW-70组外,各变温投喂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活性均显著高于HW-100组(P<0.05)。与HW-100组相比,BW-60组、BW-70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在变温条件下,在60%~90%范围内,鱼体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黄嘌呤氧化酶(XOD)活性均随着投喂水平的降低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均在投喂水平为80%时降至最低值。与HW-100组相比,BW-60组、BW-70组及BW-100组血清T-AOC显著升高(P<0.05),且BW-60组和BW-90组血清XOD活性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在周期性变温条件下,施氏鲟幼鱼可通过提高蛋白酶活性,即提高对饲料蛋白质消化效率的方式来补偿其对饲料蛋白质摄入的不足。与恒温100%饱食相比,变温条件下各投喂水平均可提高施氏鲟幼鱼血清ALT活性。
  • 罗娜, 丁志丽, 张易祥, 孔有琴, 吴成龙, 姜志强, 叶金云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 134-14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01.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亚麻酸(C18:3n-3,LNA)作为一种重要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对甲壳动物生长、免疫保护和抵抗环境胁迫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LNA含量对日本沼虾生长、抗氧化能力、非特异性免疫性能和抗氨氮胁迫能力的影响,探讨日本沼虾饲料中适宜的LNA含量。试验配制LNA含量分别为0(L0,对照)、0.5%(L0.5)、1.0%(L1.0)、1.5%(L1.5)、2.0%(L2.0)和2.5%(L2.5)的6种等氮等脂的半纯化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0.12±0.01)g日本沼虾幼虾8周。每种饲料投喂5个水族箱(重复),每个水族箱放养50尾试验鱼。饲养试验结束后,从每个水族箱选取10尾试验鱼进行24 h氨氮(水体总氨氮浓度为36.6 mg/L)胁迫试验。结果表明:日本沼虾特定生长率、增重率和存活率均随饲料LNA含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LNA的含量在肝胰腺和肌肉中都随饲料LNA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饲料中LNA含量的增加,日本沼虾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基本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且均在L1.0组达到最高值。L0.5、L1.0、L1.5、L2.0和L2.5组肝胰腺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L0组(P<0.05)。肝胰腺碱性磷酸酶(ACP)活力以L1.0组最高,但L1.0和L1.5组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饲料LNA含量的增加,肝胰腺溶菌酶(LYZ)活力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L1.5组达到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24 h氨氮胁迫后,L0.5、L1.5、L2.0、L2.5组的肝胰腺MDA含量显著低于L0组(P<0.05),且以L1.5组MDA含量最低,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肝胰腺SOD活力和T-AOC随着饲料LNA含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L1.5组SOD活力达到最高,L1.0组T-AOC达到最高;肝胰腺GSH-Px活力以L0组最高,但与L1.0组差异不显著(P>0.05)。以肝胰腺SOD活力为指标,经二次回归分析得出日本沼虾的LNA需要量为1.19%。综上,饲料中适宜的LNA含量(1.0%~1.5%)能改善日本沼虾的生长,增强其抗氧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性能,缓解氨氮胁迫对其造成的负面影响。
  • 卓丽欣, 赵红霞, 黄燕华, 曹俊明, 王国霞, 陈冰, 孙育平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 147-15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01.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氧化鱼油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和血清、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以及添加精氨酸对其的干预作用。选取初始体重为(4.41±0.05)g的健康黄颡鱼幼鱼60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分别投喂含2.5%新鲜鱼油(FF组)、1.5%新鲜鱼油+1.0%氧化鱼油(FO1组)、0.5%新鲜鱼油+2.0%氧化鱼油(FO2组)、2.5%新鲜鱼油+0.48%L-精氨酸盐酸盐(FFA组)、1.5%新鲜鱼油+1.0%氧化鱼油+0.48%L-精氨酸盐酸盐(FOA1组)、0.5%新鲜鱼油+2.0%氧化鱼油+0.48%L-精氨酸盐酸盐(FOA2组)的6种饲料,投喂期为56 d。结果显示:在FF、FO1、FO2组中,随着氧化鱼油添加量的增加,黄颡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沉积率均逐渐降低,饲料系数和摄食率均逐渐升高,均在FO2组达到极值,与其他2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氧化鱼油饲料添加精氨酸后,在FFA、FOA1、FOA2组上述指标没有产生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FOA1、FOA2组的增重率分别比FO1、FO2组升高3.0%和9.9%。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氧化鱼油对黄颡鱼增重率和摄食率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氧化鱼油与精氨酸对黄颡鱼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沉积率和饲料系数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P<0.05)。FO1组肝体比显著低于FF组(P<0.05),FO2组肠体比与FFA、FOA2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氧化鱼油与精氨酸对黄颡鱼肝体比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P<0.05)。FOA1组全鱼粗脂肪含量与FO1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在FF、FO1、FO2组中,随着氧化鱼油添加量的增加,黄颡鱼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逐渐降低,FO2组显著低于FF组(P<0.05);氧化鱼油饲料添加精氨酸后,黄颡鱼血清T-AOC分别升高77.0%(FOA1组vs.FO1组)和137.4%(FOA2组vs.FO2组),其中后者达显著水平(P<0.05)。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氧化鱼油对血清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氧化鱼油和精氨酸对黄颡鱼血清T-AOC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P<0.05)。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氧化鱼油会抑制黄颡鱼的生长并降低血清的抗氧化能力,但添加一定量的精氨酸可以缓解氧化鱼油对黄颡鱼生长的抑制作用,并增强其机体的抗氧化能力。
  • 分子营养
  • 杨俊花, 赵志辉, 郭文博, 郭晋丽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 158-16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01.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对小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度的影响。选用平均体重为20 g的BALB/c小鼠4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灌胃灭菌生理盐水)和DON组(灌胃1.8 mg/kg BW DON),每组2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小鼠,连续灌服28 d。试验结束后,收集新鲜粪便,每组随机选取3份,用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DON组测序数量减少(P>0.05)。2)DON组降低了Alpha、Beta多样性,Shannon指数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3)在门水平,与对照组相比,DON组显著降低了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脱铁杆菌门(Deferribacteres)的物种丰度(P<0.05),显著提高了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物种丰度(P<0.05)。在属水平,与对照组相比,DON组显著降低了副类杆菌属(Parabacteroides)、理研菌属(Rikenella)、AlgoriphagusMucispirillum、嗜甲基菌属(Methylophilus)、Francisella的物种丰度(P<0.05),显著提高了梭菌属(Clostridium)、RobinsoniellaAllobaculumAkkermansia的物种丰度(P<0.05)。4)聚类分析显示,DON组与对照组的肠道微生物相似性降低。由此可见,DON能显著影响小鼠肠道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及物种丰度,提示DON致肠道损伤与这些肠道菌群的变化密切相关。
  • 实验方法
  • 廖睿, 赵峰, 张虎, 王钰明, 张宏福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 168-1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01.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建立单胃动物仿生消化系统模拟猪饲料原料消化后还原糖释放量的测定方法,为饲料养分生物学效价的评估提供参考。还原糖释放量与上样量的线性关系研究以玉米-豆粕混合物(75%玉米+25%豆粕)为研究对象,上样量设0.2、0.4、0.6、0.8和1.0 g 5个处理,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1根消化管;方法的重复性检验以玉米-豆粕混合物、大麦、花生粕和米糠为研究对象,每个样品设3个批次,每个批次4个重复;方法的可加性检验设19个处理,其中处理1~7分别为玉米、大麦、高粱、大豆粕、花生粕、棉籽粕和米糠,处理8~19为2种或2种以上饲料原料按不同比例组合制备的12种混合饲料,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1根消化管,在仿生消化系统中模拟猪消化后测定各处理的还原糖释放量。结果表明:上样量在0.2~0.8 g时,还原糖总释放量与上样量呈显著的线性关系(R2=0.999 2),还原糖相对释放量在559.56~582.70 mg/g DM变化,变异系数为1.66%,而上样量为1.0 g时,还原糖相对释放量比上样量为0.2~0.8 g时的平均值下降5.37%;3个批次的大麦、花生粕、米糠和玉米-豆粕混合物的还原糖释放量的批内变异系数、批间变异系数和总变异系数均不大于1.68%,批间最大相对偏差分别为0.68%、1.50%、1.39%和0.29%;12种混合饲料还原糖释放量的实测值显著高于计算值(P<0.05),而还原糖释放量的计算值与实测值的线性回归模型与y=x相重合(截距P=0.480 5;斜率P=0.514 1)。由此得出,当上样量在0.2~0.8 g时,上样量与还原糖释放量呈显著线性关系;仿生消化法测定猪饲料原料还原糖释放量的重复性和可加性满足定量分析的基本要求。
  • 饲料营养
  • 贺琴, 王自蕊, 游金明, 陈丽玲, 熊昊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 177-18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01.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探讨饲粮中添加酵母壁多糖对断奶仔猪肠道挥发性脂肪酸和微生物菌群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方法,选取180头遗传背景一致、健康状况良好、胎次和体重接近的21日龄断奶仔猪,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9头猪。4个组试验猪分别饲喂对照饲粮(未添加酵母壁多糖)、0.15%酵母壁多糖饲粮、0.30%酵母壁多糖饲粮和0.45%酵母壁多糖饲粮。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0.15%、0.30%和0.45%酵母壁多糖显著提高了仔猪结肠乙酸的含量(P<0.05);其中,0.30%和0.45%酵母壁多糖还显著提高了结肠丙酸、丁酸以及总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P<0.05),且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0.15%、0.30%和0.45%酵母壁多糖显著降低了盲肠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数量(P<0.05),且0.30%和0.45%酵母壁多糖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知,酵母壁多糖可提高仔猪肠道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并改善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根据回归方程预测,酵母壁多糖在仔猪饲粮中的适宜添加水平为0.31%~0.40%。
  • 郝生燕, 刘陇生, 王国栋, 顾娴, 潘发明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 184-19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01.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甜菜碱对热应激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健康的22周龄商品代罗曼褐蛋鸡60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Ⅰ组为正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正常温热环境,温湿指数(THI)介于64.9~68.9;Ⅱ组为负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热应激环境,THI>72;Ⅲ~Ⅴ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00、400和600 mg/kg甜菜碱,均为热应激环境,THI>72。试验期为14周。结果表明,各组间平均日采食量、料蛋比和破蛋率差异不显著(P>0.05)。与Ⅰ组相比,Ⅱ组显著降低了入舍母鸡产蛋率、入舍母鸡产蛋重及血清总蛋白(TP)含量、碱性磷酸酶(AKP)活性(P<0.05),显著提高了血清中谷草转氨酶(GOT)、肌酸激酶(CK)和谷丙转氨酶(GPT)活性(P<0.05)。与Ⅱ组相比,Ⅳ组入舍母鸡产蛋率、入舍母鸡产蛋量和血清TP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Ⅴ组入舍母鸡产蛋量及血清TP、白蛋白(ALB)含量也显著提高(P<0.05),而Ⅳ组和Ⅴ组的血清CK、GPT活性却显著降低(P<0.05),且Ⅴ组的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也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热应激可使产蛋鸡的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发生变化,导致生产性能下降,而饲粮中添加甜菜碱可以提高入舍母鸡产蛋率和入舍母鸡产蛋重,并改善热应激对蛋鸡的损伤,饲粮中甜菜碱的适宜添加量为400 mg/kg。
  • 汪小红, 武书庚, 崔耀明, 齐广海, 王晶, 张海军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 193-2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01.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茶多酚(TP)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选用450只24周龄的健康海兰灰产蛋鸡,分为5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40、80、200和400 mg/kg TP。试验期63 d,其中预试期7 d、正试期56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400 mg/kg TP显著降低了试验期前4周的平均蛋重(P<0.05);200 mg/kg TP显著改善试验期后4周的料蛋比(P<0.05);TP未显著影响产蛋率和平均日采食量(P>0.05)。2)饲粮中添加TP未显著影响蛋形指数、蛋壳强度、蛋壳厚度、蛋白高度、哈夫单位和蛋黄颜色(P>0.05)。3)TP显著提高了血浆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P<0.05);显著提高试验期第8周时血浆总抗氧化能力(T-AOC)(P<0.05)。4)TP显著提高了肝脏和蛋黄T-AOC和T-SOD活性(P<0.05);显著降低肝脏和蛋黄中丙二醛(MDA)含量(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TP未显著影响蛋鸡蛋品质;400 mg/kg TP降低了平均蛋重,200 mg/kg TP改善了料蛋比,两者均提高了蛋鸡的抗氧化能力,其中以200 mg/kg组效果最佳。
  • 刘松, 董晓芳, 佟建明, 鲍延娥, 王志红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 202-2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01.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粪肠球菌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脂质代谢和肠道微生物数量的影响。选择137日龄海兰褐壳蛋鸡450只,随机分成5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1.0×104、1.0×106、1.0×108和1.0×1010 CFU/g粪肠球菌(CGMCC1.2135T)的试验饲粮。试验期168 d。结果显示:1)试验第113~140天和第141~168天,1.0×106 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蛋鸡的产蛋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他粪肠球菌添加组(P<0.01)。试验第141~168天,1.0×104 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的料蛋比显著低于1.0×108 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P<0.05)。2)试验第56天,各粪肠球菌添加组的蛋壳厚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1.0×106 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的蛋白高度显著高于1.0×104和1.0×1010 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P<0.05);试验第84天和第140天,1.0×108 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的蛋白高度显著高于1.0×104 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P<0.05)。试验第56天,1.0×106 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的哈夫单位极显著高于1.0×104和1.0×1010 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P<0.01);试验第84天,1.0×106和1.0×108 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的哈夫单位显著高于1.0×104 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P<0.05)。试验第28天,1.0×1010 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的蛋黄颜色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1.0×104 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P<0.01);试验第56天,1.0×104、1.0×106和1.0×1010 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的蛋黄颜色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第112天,各粪肠球菌添加组的蛋黄颜色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1.0×108 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的蛋黄颜色极显著高于1.0×106 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P<0.01);试验第140天,1.0×108 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的蛋黄颜色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1.0×1010 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蛋黄颜色极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其他粪肠球菌添加组(P<0.01)。3)试验第56天和第112天,1.0×108 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蛋鸡的蛋黄总胆固醇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1.0×104和1.0×106 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P<0.0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粪肠球菌显著或极显著降低试验第84天的血清总胆固醇(P<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P<0.01)和第168天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P<0.05)。4)1.0×106、1.0×108和1.0×1010 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的回肠大肠杆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空肠大肠杆菌数量随粪肠球菌添加水平的增加呈线性降低(P<0.05)。1.0×1010 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的回肠粪肠球菌数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1.0×104和1.0×108 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P<0.01);1.0×108和1.0×1010 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的盲肠粪肠球菌数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果表明,饲粮添加粪肠球菌能提高蛋鸡的产蛋量、蛋白高度和蛋黄颜色,降低血清和蛋黄的总胆固醇含量,调节肠道微生物数量;粪肠球菌在蛋鸡饲粮中的适宜添加量为1.0×106或1.0×108 CFU/g。
  • 饲料安全
  • 王钢, 孙效名, 廖秀冬, 张丽阳, 吕林, 兰云贤, 罗绪刚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 214-2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01.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不同水平吡啶甲酸铬对北京红商品产蛋鸡产蛋性能、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器官发育和主要脏器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影响,进而评价吡啶甲酸铬对产蛋鸡的生物安全性。试验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设计,选用360只23周龄北京红商品产蛋鸡,按产蛋率和体重一致的原则随机分为4个组,每个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各组分别在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中添加0、0.6、4.0和6.0 mg/kg(以铬计)的吡啶甲酸铬。预试期21 d,正试期70 d。结果表明:1)饲粮铬添加水平对试验全期产蛋鸡产蛋性能和器官指数无显著影响(P>0.05)。2)饲粮铬添加水平除显著提高试验第35天产蛋鸡血浆谷草转氨酶活性(P<0.05)外,对其他血浆生化指标和血液常规生理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3)饲粮铬添加水平对产蛋鸡主要内脏器官的发育均无明显影响,同时均未观测到产蛋鸡的心脏、肝脏、肾脏、卵巢和输卵管组织出现明显的病理学变化。以上结果表明,产蛋鸡玉米-豆粕型饲粮中吡啶甲酸铬的推荐添加水平为0.6 mg/kg时,具有10倍的安全系数,即饲粮中以吡啶甲酸铬形式添加6.0 mg/kg铬对产蛋鸡是安全的。
  • 研究简报
  • 邝哲师, 黄静, 黄光琳, 赵祥杰, 罗国庆, 潘木水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 224-2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01.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发酵蚕蛹豆粕粉替换鱼粉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器官指数的影响,及确定其适宜的替换水平。选用120头(28±1)日龄断奶、初始体重为(7.64±0.67)kg的健康“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3个试验组分别用发酵蚕蛹豆粕粉替换基础饲粮中25%、50%、100%的鱼粉。预试期3 d,正试期21 d。结果表明:1)各组试验全期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ADFI)、料重比均差异不显著(P>0.05),但对照组第1周ADFI显著高于25%替换组(P<0.05),50%、100%替换组第2周ADFI显著高于25%替换组(P<0.05)。2)25%替换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5%替换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50%替换组(P<0.05),25%替换组血清载脂蛋白B含量显著高于50%替换组(P<0.05),对照组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50%替换组和100%替换组(P<0.05)。3)各组腹泻率、器官指数、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各项指标,发酵蚕蛹豆粕粉可替代饲粮中25%的鱼粉,而不影响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
  • 毛湘冰, 刘明辉, 陈代文, 余冰, 石波, 何军, 虞洁, 罗钧秋, 罗玉衡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 233-2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01.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探讨饲料添加苹果果胶寡糖(APOS)对育肥后期猪胴体性状、肉品质和结肠主要菌群的影响。试验选取36头平均体重约为80 kg健康“杜×长×大”去势公猪,按照体重相近的原则随机分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2头猪。各处理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200和400 mg/kg APOS的饲粮,试验期为28 d。结果表明,饲粮添加APOS未显著影响育肥猪生长性能(P>0.05);饲粮添加APOS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育肥猪的眼肌面积(P<0.05)和肌内脂肪含量(P=0.07),不同程度地降低了育肥猪的肌肉滴水损失(P=0.06)和蒸煮损失(P<0.05);另外,饲粮添加APOS还提高了育肥猪结肠食糜中总菌的数量(P=0.07),且显著提高了结肠食糜中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P<0.05)。综上所述,在饲粮中添加200或400 mg/kg APOS对育肥猪生长性能无影响,但可在不同程度上改善育肥猪胴体性状和肉品质,并调节了结肠主要菌群和挥发性脂肪酸产生。
  • 郭云霞, 郝庆红, 刘月琴, 张英杰, 任淑月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 239-2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01.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微贮玉米秸秆对道寒杂交断奶羔羊瘤胃发酵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为微贮玉米秸秆促进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选用平均体重为(24.62±3.59)kg的道寒杂交断奶羔羊80只,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为5组(每组16只),分别饲喂以微贮玉米秸秆替代0(对照)、25%、50%、75%、100%青贮玉米秸秆的全混合日粮(TMR)。预试期15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在饲喂4 h后,瘤胃液pH除25%添加组较对照组稍有下降(P>0.05)外,50%、75%、100%添加组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1.39%(P>0.05)、4.16%(P<0.05)、7.45%(P<0.01);随着微贮玉米秸秆添加量的增加,瘤胃液总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呈先上升后降低趋势,25%、50%、75%添加组分别较对照组升高了0.93%(P>0.05)、4.18%(P>0.05)、5.19%(P<0.05),100%添加组与对照组相近(P>0.05);各添加组瘤胃液乙酸/丙酸均低于对照组,25%、50%、75%、100%添加组分别较对照组下降了12.44%(P<0.05)、4.93%(P>0.05)、12.21%(P<0.05)、9.86%(P<0.05)。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图谱分析得出,微贮玉米秸秆替代适量青贮玉米秸秆促进了瘤胃液纤维降解菌的增殖,抑制了蛋白质降解菌的增殖。综上可知,以微贮玉米秸秆替代75%青贮玉米秸秆配制TMR更有利于提高道寒杂交断奶羔羊的瘤胃发酵水平。
  • 赵娜, 申杰, 魏金涛, 张巍, 陈芳, 杨雪海, 郭万正, 杜金平, 黄少文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 249-2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01.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凝结芽孢杆菌对肉鸡生长性能、免疫器官指数、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菌群的影响。选择健康的1日龄AV500肉鸡10 000只,随机分成2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 000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基础饲粮+300 mg/kg凝结芽孢杆菌制剂。试验期6周。结果表明:1)1~21日龄、22~42日龄试验组肉鸡死淘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分别下降了61.7%、52.42%;22~42日龄,试验组肉鸡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21日龄试验组肉鸡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法氏囊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肠道指数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2日龄试验组肉鸡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21和42日龄试验组肉鸡血清中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及总蛋白、球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21和42日龄试验组肉鸡盲肠、回肠食糜中凝结芽孢杆菌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大肠杆菌数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凝结芽孢杆菌可抑制肉鸡肠道中大肠杆菌的生长,提高免疫器官指数,降低死淘率。
  • 李华伟, 黎智华, 祝倩, 吴灵英, 印遇龙, 孔祥峰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 257-2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01.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通过研究微生物发酵中药渣对围产期母猪繁殖性能和子代发育的影响,为中药渣的二次开发利用提供依据。试验选用2~4胎次、预产期相近的妊娠85 d的健康二元母猪60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头。3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 kg/t米糠(对照组)、2 kg/t中药渣制剂(由黄芪、当归、熟地黄和白芍等组成,中药渣组)和2 kg/t发酵中药渣制剂(发酵中药渣组)。从产前21 d开始饲喂,到产后21 d结束。分别于妊娠110 d、产后21 d时测量母猪背膘厚,记录母猪的产仔数、产活仔数、死胎数、木乃伊数和母猪产后发情间隔;记录仔猪初生窝重,7、14和21日龄窝增重,并计算平均日增重;每天观察仔猪腹泻情况,并计算腹泻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发酵中药渣组仔猪断奶窝增重显著增加(P<0.05),中药渣组和发酵中药渣组仔猪1~14日龄、1~21日龄腹泻率显著增加(P<0.05);与中药渣组相比,发酵中药渣组仔猪7日龄窝增重显著增加(P<0.05),平均日增重呈升高趋势(P=0.053)。由此可见,围产期母猪饲粮添加中药渣制剂虽然造成哺乳仔猪一定程度的腹泻,但可促进其生长发育,添加发酵中药渣制剂效果更好。
  • 张光磊, 王勤华, 范志勇, 吴信, 王赏初, 彭红星, 姚亚军, 印遇龙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 264-2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01.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二丁酰环磷腺苷钙对肥育猪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日龄和体重相近[(83.18±1.62)kg]、生长状况良好的“长×白×杜”三元杂交育肥猪18头,随机分成2组,每组9个重复。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40 mg/kg的二丁酰环磷腺苷钙。试验期30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饲粮中添加二丁酰环磷腺苷钙使肥育猪日增重提高了30.12 g(P>0.05);2)饲粮中添加二丁酰环磷腺苷钙显著降低了肥育猪血清乳酸脱氢酶活性(P<0.05),同时显著提高了血清中尿素的含量(P<0.05);3)饲粮中添加二丁酰环磷腺苷钙显著降低了肥育猪血清非必需氨基酸中的丝氨酸、甘氨酸和天冬氨酸的含量(P<0.05),同时显著提高了必需氨基酸中的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和异亮氨酸的含量(P<0.05)。以上结果表明,二丁酰环磷腺苷钙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肥育猪的生长性能,这可能与其促进氨基酸的代谢相关。
  • 张文飞, 刘苹苹, 管武太, 陈芳, 邓跃林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 271-27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01.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卵黄抗体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肠道形态及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试验选取160头(25±1)日龄“杜×长×大”断奶仔猪,分为4个组,每个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各组分别饲喂以下4种饲粮:基础饲粮(对照组)、基础饲粮+0.4 kg/t硫酸黏杆菌素(抗生素组)、基础饲粮+1.0 kg/t卵黄抗体(卵黄抗体组)、基础饲粮+0.2 kg/t硫酸黏杆菌素+0.5 kg/t卵黄抗体(联用组)。试验期共计28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卵黄抗体组显著提高了断奶仔猪平均日增重(P<0.05),显著降低了断奶仔猪料重比和腹泻率(P<0.05),断奶仔猪平均日采食量无显著差异(P>0.05)。与抗生素组相比,卵黄抗体组断奶仔猪生长性能无显著差异(P>0.05),两者表现出相近的使用效果。2)与对照组相比,卵黄抗体组显著提高了断奶仔猪血清中总蛋白、白蛋白的含量(P<0.05)。3)与对照组相比,卵黄抗体组显著增加了断奶仔猪回肠绒毛高度和绒隐比(P<0.05),断奶仔猪十二指肠和空肠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和绒隐比无显著差异(P>0.05)。4)与对照组相比,卵黄抗体组显著降低了断奶仔猪回肠、盲肠中大肠杆菌数量(P<0.05),显著增加了断奶仔猪回肠、盲肠中的乳酸杆菌数量(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卵黄抗体能显著改善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增强仔猪免疫力,提高肠道健康水平,促进有益菌生长,与抗生素有相近的使用效果,是很有发展潜力的抗生素替代品之一。
  • 杨清丽, 彭豫东, 曲湘勇, 彭灿阳, 曹冬梅, 孙安权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 280-28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01.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纳米硒对产蛋鸡生产性能、血清免疫和生化指标及蛋黄中硒含量的影响。选取324只29周龄体重相近的健康产蛋鸡,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9只鸡。对照组(A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B、C、D、E、F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1、0.2、0.3、0.4、0.5 mg/kg纳米硒的饲粮。预试期为7 d,正试期为63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第21天C组的料蛋比显著降低(P<0.05),第42、63天B、D组的破壳率显著降低(P<0.05)。各组产蛋率、平均蛋重均无显著差异(P>0.05)。2)与对照组相比,第42天,E组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显著提高(P<0.05);各组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第63天,各组血清IgM、IgA、IgG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3)与对照组相比,第42天,D组血清白蛋白(ALB)含量显著提高(P<0.05),D组血清甘油三酯(TG)和葡萄糖(Glu)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F组血清总蛋白(TP)含量显著升高(P<0.05),E、F组血清尿酸(UA)含量显著降低(P<0.05);第63天,F组血清TP含量显著提高(P<0.05),F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和Glu含量显著降低(P<0.05)。4)与对照组相比,第21天,C、D、E、F组蛋黄硒含量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 < 0.05或P < 0.01);第42天,试验组蛋黄硒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 < 0.05或P < 0.01);第63天,C、D、E、F组蛋黄硒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各试验期蛋黄硒含量均以F组最高,且第42天各试验组蛋黄硒含量均高于第21、63天。与对照组相比,除第42天试验组蛋黄锌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外,各组各试验期蛋黄铁、锰、锌、铜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饲粮添加纳米硒能改善产蛋鸡的生产性能,提高血清免疫力,促进机体蛋白质的合成,降低血液胆固醇含量,促进机体健康,提高蛋黄中硒含量。综合考虑,以饲粮添加0.4 mg/kg纳米硒饲喂42 d作用效果较明显。
  • 赵飞, 史彬林, 陈宏燕, 佟满满, 孙登生, 张鹏飞, 金晓, 闫素梅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 290-29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01.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艾蒿水提物对肉仔鸡血清细胞因子含量及小肠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mRNA表达量的影响。选取192只健康的1日龄爱拔益加(AA)肉仔鸡,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00、1 000、2 000 mg/kg艾蒿水提物的试验饲粮。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21日龄时,2 000 mg/kg添加组的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2(IL-2)和白细胞介素-4(IL-4)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500 mg/kg添加组的血清IL-4含量和1 000 mg/kg添加组的血清IL-2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42日龄时,500 mg/kg添加组的血清IL-2含量显著升高(P<0.05)。2)与对照组相比,21日龄时,500 mg/kg添加组的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和iNOS活性及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iNOS mRNA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1 000 mg/kg添加组的血清NO含量和回肠iNOS 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2 000 mg/kg添加组的回肠iNOS mRNA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42日龄时,500、1 000和2 000 mg/kg添加组血清NO含量和iNOS活性及空肠iNOS mRNA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 < 0.05或P < 0.01)。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艾蒿水提物可以促进肉仔鸡免疫细胞因子的分泌和NO的生成,且与iNOS mRNA的表达增强有关。
  • 李延涛, 闫瑞, 胡志勇, 林雪彦, 王中华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 298-30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01.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研究了全混合日粮(TMR)粒度对奶牛采食、咀嚼活动和生产性能的影响,以探讨TMR适宜的粒度及制作过程中苜蓿、羊草的适宜搅拌时间。选用4头经产泌乳中期[泌乳时间(85±7)d]荷斯坦奶牛[体重(616.8±44.3)kg]进行4×4拉丁方设计。通过改变苜蓿、羊草搅拌时间改变TMR粒度,分为4组,分别为细颗粒牧草(FH)组(苜蓿搅拌12 min,羊草搅拌20 min)、中细颗粒牧草(MFH)组(苜蓿搅拌9 min,羊草搅拌15 min)、中长颗粒牧草(MLH)组(苜蓿搅拌6 min,羊草搅拌10 min)和长颗粒牧草(LH)组(苜蓿搅拌3 min,羊草搅拌5 min)。共进行4期试验,每期持续19 d,其中预试期14 d,采样期5 d。记录采样期前3 d的产奶量并采集奶样测定乳成分,采样期的第2和3天视频监控记录奶牛咀嚼活动,采样期最后2 d采集粪样测定养分表观消化率。结果表明:TMR粒度对干物质、有机物、中性洗涤纤维、氮的表观消化率有显著影响(P<0.05),与MLH组和LH组相比,FH组和MFH组的表观消化率较高。TMR粒度对奶牛干物质、物理有效中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氮的摄入量,产奶量和乳成分无显著影响(P>0.05)。没有观察到TMR粒度对奶牛咀嚼时间有显著影响(P>0.05),也没有观察到TMR粒度对血浆生化指标有显著影响(P>0.05)。结果提示,TMR适宜的粒度分布如下:≥19.00 mm、8.00~(<19.00)mm、1.18~(<8.00)mm和<1.18 mm的干物质比例分别为45.20%、25.50%、16.55%和12.75%;TMR中苜蓿和羊草适宜搅拌时间分别为9和15 min。
  • 李琮, 陈俊宏, 刘亚伟, 谭世新, 杨开伦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 309-3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01.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大豆黄酮、芒柄花素及其组合对奶牛产奶性能、血浆和乳中激素含量的影响。选取健康年龄、泌乳期相近的40头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Ⅰ、Ⅱ、Ⅲ组,每组10头。所有奶牛饲喂全混合日粮,试验Ⅰ、Ⅱ、Ⅲ组在此基础上分别添加2.50 g大豆黄酮、35.0 g芒柄花素、1.25 g大豆黄酮+17.5 g芒柄花素。进行127 d的饲养试验,其中预试期7 d,正试期120 d。结果显示:试验Ⅰ、Ⅱ、Ⅲ组产奶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30.40%、27.77%、28.37%;试验组的乳脂产量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的乳蛋白率和乳蛋白产量均高于对照组,其中试验Ⅲ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试验Ⅰ、Ⅱ、Ⅲ组乳糖产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乳尿素氮含量显著高于试验Ⅱ组(P<0.05);试验组血浆中雌酮含量低于对照组,而试验组乳中雌酮含量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组血浆和乳中雌二醇-17β含量均高于对照组,试验Ⅲ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血浆和乳中孕酮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其中血浆中试验Ⅱ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乳中试验Ⅰ、Ⅲ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各组间血浆中促卵泡素、促黄体素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各试验组血浆中催乳素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其中试验Ⅱ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乳中雌马酚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因此,补饲大豆黄酮、芒柄花素及其组合可提高奶牛产奶量,改善乳品质,显著增加乳中雌马酚含量,同时使奶牛血浆和乳中雌二酮、孕酮含量增加。
  • 肖芳, 汤承, 王全惠, 杨国萍, 兰道亮, 李键, 黄艳玲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 317-32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01.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分析金川县牦牛血清和被毛的矿物元素含量,探讨肋数和年龄对矿物元素含量的影响,并对被毛矿物元素含量与血清中相应元素含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采用二因素有重复试验设计,将32只公牦牛进行分组,按照肋数[14肋(n=17)和15肋(n=15)]和年龄[0(初生)~2岁(n=10)、3~4岁(n=11)、5~6岁(n=5)、7~8岁(n=6)]共分为8组。分别采集血清及被毛样品,进行矿物元素含量分析。结果表明:1)肋数、年龄对血清中的钙(Ca)、铜(Cu)、铁(Fe)、钾(K)、镁(Mg)、锰(Mn)、钠(Na)、锌(Zn)的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年龄和肋数间无互作(P>0.05)。2)肋数对被毛Ca、Cu、Fe、Mg、Mn、Na、Zn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年龄可影响被毛K含量,7~8岁被毛K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P<0.05),但对被毛其他元素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年龄和肋数间无互作(P>0.05)。3)被毛Ca、Cu、Fe、Mg、Zn与血清中相应元素含量相关性极显著(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623 0、0.539 8、0.569 2、0.468 4、0.505 3,而K、Mn、Na含量的相关性则不显著(P>0.05)。综合可知,金川14肋与15肋牦牛矿物元素含量无显著差异;7~8岁被毛中的K含量显著升高;牦牛被毛、血清Ca、Cu、Fe、Mg、Zn含量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可由被毛代替血清测定相应的矿物元素含量。
  • 熊文秀, 翟卫爽, 屯妮萨·麦提赛伊迪, 吴欣, 杨开伦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 325-3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01.0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绵羊瘤胃细菌、原虫蛋白质分解代谢相关酶活力及谷氨酸脱氢酶体系的米氏常数(Km)值,为解释绵羊瘤胃细菌、原虫蛋白质分解代谢特征提供酶学依据。选用6只1岁左右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中国美利奴(新疆型)绵羊[平均体重为(32.00±1.36)kg],饲喂精粗比为30:70的饲粮,依次采集饲喂前(0 h)和饲喂后1.5、3.0、6.0、9.0、12.0 h 6个时间点的瘤胃液,重复采集3次。分离和制备细菌、原虫破碎液,分别测定相关酶活力及谷氨酸脱氢酶体系的Km值。结果显示:1)绵羊瘤胃细菌、原虫破碎液中蛋白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谷氨酸脱氢酶的活力随饲喂时间的延长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动态变化规律,总体在饲喂后1.5 h达到峰值;谷氨酸和氨含量也呈现相似的变化规律。原虫破碎液中参与蛋白质分解代谢的这4种酶的活力在各时间点均极显著高于细菌(P<0.01)。2)原虫破碎液谷氨酸含量极显著高于细菌(P<0.01);原虫破碎液氨含量在1.5、6.0、9.0和12.0 h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细菌(P<0.05或P<0.01)。3)绵羊瘤胃细菌、原虫谷氨酸脱氢酶对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的Km值分别为2.60×10-7、1.48×10-7 mol/L;细菌、原虫谷氨酸脱氢酶对谷氨酸的Km值分别为8.41×10-6、4.91×10-6 mol/L;细菌、原虫谷氨酸脱氢酶对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的Km值分别为3.80×10-8、2.70×10-8 mol/L;细菌、原虫谷氨酸脱氢酶对α-酮戊二酸的Km值分别为1.16×10-6、2.07×10-6 mol/L;细菌、原虫谷氨酸脱氢酶对氨的Km值分别为2.97×10-5、1.40×10-5 mol/L。结果提示,总体上,绵羊瘤胃细菌、原虫中蛋白酶、谷氨酸脱氢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的活力在饲喂后1.5 h达到峰值,之后逐渐降低;绵羊瘤胃原虫中蛋白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谷氨酸脱氢酶的活力均极显著高于细菌,原虫中蛋白质分解代谢更旺盛;瘤胃原虫中不仅存在谷氨酸转氨机制,还可能存在利用氨重新合成氨基酸的机制。
  • 赵鹏, 吴文旋, 吴佳海, 田兴舟, 莘海亮, 袁鑫, 杨春红, 杨康, 孙伦, 韩娥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 333-3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01.03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过瘤胃胆碱(RPC)对成年黔北麻羊瘤胃发酵及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以体况良好,年龄、体重[(35.0±1.2)kg]一致的成年黔北麻羊6只为试验动物,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采用交叉试验设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不含RPC;试验组补饲10 g/d的RPC。试验持续30 d,分2期,每期15 d;每期最后1 d采集瘤胃液测定pH、氨态氮浓度、微生物蛋白产量、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浓度、纤维素酶(微晶纤维素酶、羧甲基纤维素酶、纤维二糖酶、木聚糖酶)活性,同时采血测定血浆葡萄糖、尿素氮、总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肌酐浓度。结果显示:1)RPC对山羊采食速度没有影响,对采食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2)RPC对瘤胃液pH、氨态氮浓度、微生物蛋白产量、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及4种纤维素酶活性影响较小,2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3)RPC对血浆生化指标影响较小,2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补饲10 g/d的RPC对成年黔北麻羊的采食量、瘤胃发酵参数和血浆生化指标没有显著影响。
  • 王慧敏, 朱凤华, 葛蔚, 曹玉芳, 程明, 林英庭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 339-34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01.03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磷水平对崂山奶山羊泌乳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体重(56.55±1.17)kg、产奶量(2.20±0.07)kg/d、泌乳中期的2胎健康崂山奶山羊30只,采用单因素随机分组设计,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每只羊为1个重复。各组饲喂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基本一致,磷水平分别为0.26%、0.36%及0.46%的饲粮。预试期15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饲粮磷水平对干物质采食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2)0.36%组产奶量全期平均值较高,极显著高于0.26%组、0.46%组(P<0.01),0.26%组与0.46%组差异不显著(P>0.05);干物质采食量/产奶量、干物质采食量/4%标准乳产量均以0.36%组较低,极显著低于0.46%组(P<0.01)。3)饲粮磷水平对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率、乳非脂固形物率、乳磷含量、乳钙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4)饲粮磷水平对血清中钙、磷、尿素氮含量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由此可见,泌乳期崂山奶山羊饲粮磷水平以0.36%为宜。
  • 贾存辉, 钱文熙, 吐尔逊阿依·赛买提, 敖维平, 古力米拉·艾尼, 苏皮·赛迪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 347-35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01.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喂氨化棉籽壳对塔里木马鹿瘤胃内环境指标及血清尿素氮含量的影响,以期为塔里木马鹿对氨化饲料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选用3只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塔里木马鹿作为试验动物,采用配对试验设计(饲喂氨化棉籽壳前和饲喂氨化棉籽壳后),分2期进行,前期饲喂含未氨化棉籽壳(1 kg)的饲粮,后期饲喂用氨化棉籽壳全部替换掉未氨化棉籽壳的饲粮。每期试验分为预试期和正试期,预试期7 d,正试期15 d。结果显示:饲喂氨化棉籽壳后,塔里木马鹿瘤胃液pH、氨态氮浓度、微生物蛋白含量和血清尿素氮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饲喂氨化棉籽壳前(P < 0.05或P < 0.01),乙酸、丁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显著或极显著低于饲喂氨化棉籽壳前(P < 0.05或P < 0.01)。饲喂氨化棉籽壳前、后每只塔里木马鹿每天的饲料成本分别为5.55和5.04元,饲喂后比饲喂前低0.51元。由此可见,塔里木马鹿对氨化棉籽壳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氨化棉籽壳在塔里木马鹿饲粮中的应用可有效节约蛋白质饲料,提高粗饲料的利用效率,提高经济效益。
  • 张晨捷, 高权新, 彭士明, 施兆鸿, 王建钢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 354-36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7.01.04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通过检测运输胁迫前后血清皮质醇、葡萄糖和乳酸浓度以及组织抗氧化性能的变化,以研究饲料中大豆油替代鱼油对银鲳运输前后应激指标及组织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配制4种试验饲料,分别以100%鱼油(FO组)、70%鱼油+30%大豆油(FSO组)、30%鱼油+70%大豆油(SFO组)、100%大豆油(SO组)为脂肪源,饲喂平均体重(17.2±6.7)g银鲳60 d后进行4 h运输胁迫。每种饲料饲喂3个水泥池(重复),每池投放50尾试验鱼。结果显示:4 h运输胁迫后,各组血清皮质醇浓度均有所增加,其中SO组变化显著(P<0.05),升高1.89倍,SFO组变化程度最小;各组血清葡萄糖浓度均略有增加,其中SFO组增加最少,但变化均不显著(P>0.05);各组乳酸浓度则均出现显著增加(P<0.05),尤其是SO组;各组脑部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力均出现显著减弱(P<0.05),而SFO组无论是在胁迫前还是在胁迫后在各组中均有最高活力;各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均显著增强(P<0.05),其中SO组上升幅度最大;虽然各组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均有所增强,但只有SO组变化显著(P<0.05);肝脏和肌肉CAT活力仅SO组显著增强(P<0.05),其余各组变化不显著(P>0.05);SO组血清SOD和CAT活力显著增强(P<0.05)。由此可见,SO组银鲳在运输后机体健康情况较差,应激反应较为剧烈,说明投喂过量添加大豆油的饲料不利于银鲳的机体健康和长途运输,而在保持鱼油含量的前提下适当添加大豆油的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