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第3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1-01-15
  

  • 全选
    |
    目录 Contents
  •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4-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5-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6-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7-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8-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9-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REVIEW
  • 卢德勋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1-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1.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重点介绍本人近年来逐步形成并首次提出的动物健康营养理论和技术体系。这是国际动物营养学科发展在战略方向上的重大突破。本人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由自由基稳态失衡为主导的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免疫功能失衡三方联动效应健康营养的核心理念,揭开了病理条件下营养代谢基本特征,同时也是动物疾病,特别是非传染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为动物健康营养管理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在此基础上,本人首次提出动物健康营养理论和技术体系,为健康养殖提供了一个系统集成型的营养技术方案。
  • 崔耀明, 管军军, 王金荣, 齐广海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13-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1.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肉鸡产业在我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益生乳酸菌作为抗生素的有效替代物,正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肉鸡生产。骨骼质量关乎动物福利、生产效率以及经济效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人们往往更多关注肉鸡的肉品质,对骨骼质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且很少重视益生乳酸菌对肉鸡骨骼质量的影响。因此,本文详述了肉鸡骨骼发育的机制及骨骼健康的重要性、益生乳酸菌对肉鸡骨骼发育的影响以及其调控机制,以期为益生乳酸菌更好地应用于肉鸡生产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 马青山, 李艳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20-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1.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高密度、集约化水产养殖中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氮源大量积累,严重破坏水环境并损坏水产动物的健康,对水产养殖行业造成极大危害。好氧反硝化细菌可将有害无机氮还原为氮气溢出,有效改善水质,而菌种筛选是好氧反硝化细菌研究和应用中一个关键环节。本文对好氧反硝化细菌菌种的筛选、评价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从样品采集、培养基配制、培养方式及评价方法等方面探讨适合水产养殖的方法和标准,以期对水产中好氧反硝化菌种筛选和评价提供参考,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吕佳颖, 王二旦, 郝阳毅, 李胜利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33-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1.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总结分析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非饲草来源纤维(NFFS)对奶牛的营养作用和生理影响及其机理进行了综述,主要从NFFS部分替代饲草对奶牛生产性能、瘤胃草垫层和瘤胃发酵的影响,以及NFFS部分替代精料对饲料效率、生产性能和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ARA)奶牛生理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为NFFS饲料在奶牛饲粮中的科学合理利用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 孙福昱, 赵卿尧, 赵广永, 顾宪红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46-5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1.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奶牛刻板行为是一系列重复的、没有明显功能的行为活动,可以看作是自然行为无法正常表达或受到应激时出现的替代活动,是福利水平低的表现。刻板行为的发生与动物机体稳态失衡、情感状况消极低下或自身疾病息息相关。本文综述了奶牛刻板行为的特征、发生的原因及其机理,为相关领域研究和生产应用提供参考。
  • 母童, 虎红红, 顾亚玲, 张娟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56-6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1.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乳腺由具有泌乳功能的腺泡组成,乳腺上皮细胞(MEC)以单层方式排列在腺泡外围,是乳腺对外界病原进行免疫保护的重要组分,负责将血液中的营养物质通过一系列复杂生化过程转化为乳汁。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s)的体外分离培养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活体试验条件不可控、操作困难、成本高及个体差异大等诸多问题,还可以为体外研究乳腺组织生长发育规律、泌乳机制、乳房疾病等提供良好的细胞模型。本文总结了BMECs的分类和作用、培养方法、模式及其在基因表达机理研究和组学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BMECs体外培养及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新思路。
  • 杨凯丽, 卓锐文, 肖圆圆, 方热军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68-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1.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硒是动物体的必需微量元素,茶多酚是茶叶中具有生物活性的主要物质之一,二者具有多种相似的生物学功能,如抗氧化、提高免疫力、抗肿瘤等,可通过调节多条信号通路进而发挥其功能,在促进动物生产性能、增强抗氧化功能等方面具有协同作用。本文就硒与茶多酚的生物学功能、对细胞内的信号调节机制及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硒与茶多酚的协同作用并对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提供新的方向和视野,为微量元素的精准营养及绿色饲料添加剂的研发提供思路。
  • 王文文, 王园, 尹娜, 齐景伟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77-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1.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阿魏酰低聚糖(FOs)是由阿魏酸羧基与低聚糖羟基通过酯键联接而成的一种阿魏酰衍生物,其可通过酸、酶以及发酵处理植物细胞壁获得。FOs因具有抗氧化、调节免疫及益生等多种生理功能,在动物生产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对FOs的制备、结构与组成、消化吸收以及生理功能进行综述,旨在为其在动物生产中的研究和开发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 姚宏, 胡艳, 饶开晴, 施寿荣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85-9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1.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肝脏是鸡进行脂质代谢的重要场所,脂肪肝综合征是产蛋期母鸡常见的一种亚临床生理性代谢综合征,脂肪肝综合征呈渐进性发展,特别是进入产蛋后期会严重影响母鸡的健康和生产性能,给养殖业带来经济损失。雌激素水平与母鸡产蛋和肝脏脂肪代谢功能密切相关,雌激素的作用主要由雌激素受体(ER)介导。大量的数据表明,ERα和ERβ在哺乳动物的脂质代谢和脂质沉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但雌激素-ER通路对母鸡脂肪肝发生、发展的影响尚不明确。本文概述了卵黄前体物质合成对肝脏脂肪代谢的影响、雌激素对脂肪肝发生的可能影响以及雌激素-ER通路在母鸡脂肪肝发生过程中的可能分子机制。
  • 夏戴阳, 杨琳, 朱勇文, 王文策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95-10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1.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粪便微生物移植(FMT)技术是指通过提取健康供体粪便中的微生物,再定植到受体的肠道中,重新建立受体肠道微生物平衡,以达到治疗受体代谢疾病或肠道疾病的过程。虽然FMT技术在人类医学中应用广泛,但目前我国还未明确水禽类FMT技术的标准化流程。因此,本文将借鉴人类医学及哺乳动物中现有的FMT技术手段与方法,参考已有的对于禽类FMT技术的探索,结合我国养鸭行业的生产现状,探讨以鸭为对象的FMT标准化技术流程。
  • 刘子豪, 蒋林树, 南雪梅, 熊本海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101-10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1.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MicroRNA(miRNA)是一种非编码RNA,在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激素通过单独或相互作用完成对奶牛乳腺发育和泌乳进程的调控。本文从激素对奶牛乳腺miRNA表达谱影响及miRNA通过激素受体及其下游通路调控乳腺功能2个方面,综述了激素与相关miRNA的研究现状,以期助力于乳腺生物学的发展及奶产品质量的提高。
  • 王子微, 高亚男, 王加启, 郑楠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107-1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1.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霉菌毒素是由镰刀菌、曲霉和青霉等丝状真菌产生的低分子质量次级代谢产物。食品和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共污染现象广泛存在,深受各国相关从业者和研究人员的重视,但直到今天,有关霉菌毒素的联合毒理效应研究仍然有所欠缺,如低毒性长期暴露的体内试验如今仍然很少。目前,世界范围内相关标准和法规的建立普遍只关注于单独霉菌毒素的毒理效应。牛奶作为居民日常消费的主要产品,同时更是婴幼儿前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食物来源,其安全性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牛奶中霉菌毒素共污染及联合毒理效应的研究进展,可以为牛奶和奶制品中霉菌毒素共污染风险评估及相关标准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参考。
  • 徐飞, 王立志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118-1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1.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生产中为了追求高产,反刍动物不可避免地需要饲喂高精料饲粮来满足其生产需要,而反刍动物饲喂高精料饲粮易诱发瘤胃胀气和瘤胃酸中毒,显著降低动物的生产性能,甚至还会导致动物死亡,给养殖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早期研究认为瘤胃产气过多过快是高精料饲粮诱发瘤胃胀气的主要原因,但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瘤胃气体被泡沫包裹无法正常排放才是高精料饲粮诱发瘤胃胀气的根本原因。瘤胃泡沫形成的确切机制还有待研究,来源于饲粮的、瘤胃微生物合成的以及瘤胃微生物酵解饲粮产生的蛋白质、多糖和羧酸盐可能充当了瘤胃泡沫的起泡剂或泡沫稳定剂。
  • 刘保宣, 李宁, 臧长江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124-1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1.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精氨酸,又名2-氨基-5-胍基戊酸,是哺乳动物体内一氧化氮的唯一氮供体和尿素循环的关键氨基酸之一。精氨酸是20种蛋白质氨基酸中碱性最强的氨基酸,具有亲水性侧链。饲粮中添加适量的精氨酸可以调控母畜的生殖系统血流量及胎盘对营养物质的转运和代谢,进而提高繁殖性能。本文主要从精氨酸分解代谢以及饲粮中补喂精氨酸对马生殖系统血流量、血液参数和胎盘功能等方面的影响进行总结,为精氨酸在马健康养殖中的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
  • 孙睿, 杨文艳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132-14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1.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胃饥饿素(Ghrelin)是一种由28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具有促进生长激素释放、调控动物采食和能量代谢等作用。文章从Ghrelin的转录、修饰和体内循环过程出发,并对一些营养物质和激素对Ghrelin分泌的影响与调控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研究调控Ghrelin分泌的机制提供理论参考,也为阐明动物的促生长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 猪营养与饲料 SWINE NUTRITION AND FEED
  • 高开国, 王丽, 颜洪芳, 杨雪芬, 温晓鹿, 蒋宗勇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141-1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1.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母猪分娩后3种饲喂模式(产后不限饲、限饲3 d和限饲7 d后自由采食)对泌乳母猪生产性能、乳成分和生理代谢的影响。挑选遗传背景一致、体况和健康良好、分娩日期接近的3~6胎次丹系长×大母猪45头,分娩后根据体重、背膘厚度和胎次随机均分成3个组,每组15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3组母猪饲喂相同的泌乳饲粮,执行对应的饲喂模式:不限饲组(FR0组)分娩后立即自由采食;限饲3 d组(FR3组)分娩后前3 d逐步增加饲喂量,之后自由采食;限饲7 d组(FR7组)分娩后前7 d逐步增加饲喂量,之后自由采食。分娩后第22天仔猪断奶,试验结束。结果表明:1)FR0组和FR3组第1周和泌乳期母猪采食量以及哺乳期仔猪平均日增重(ADG)显著高于FR7组(P<0.05);FR0组泌乳期母猪背膘厚度和体重损失显著低于FR3组和FR7组(P<0.05);FR0组第1周和泌乳期母猪采食量显著高于FR3组(P<0.05),但哺乳期仔猪ADG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05)。2)各组间乳成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3)与FR7组相比,FR0组和FR3组血浆中催乳素、胃饥饿素和瘦素含量显著增加(P<0.05),胰岛素和皮质醇含量显著降低(P<0.05);FR0组血浆尿素氮含量显著高于FR7组(P<0.05),与FR3组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间血浆葡萄糖和甘油三酯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分娩后饲喂模式会影响泌乳母猪的采食量、背膘厚度和体重损失以及机体生理代谢状况。本试验条件下,现代高产瘦肉型母猪产后不限饲和缩短限饲天数(限饲3 d)都可以提高泌乳母猪的采食量和泌乳性能,其中不限饲是适宜的饲喂模式。
  • 单铭伟, 李方方, 李孟良, 张瑞阳, 张勇, 朱宇旌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150-16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1.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玉米蛋白粉配合鲜味剂替代肠膜蛋白粉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养分和氨基酸表观消化率、血清激素指标及粪便菌群结构的影响,以研究断奶仔猪饲粮中玉米蛋白粉配合鲜味剂能否起到替代肠膜蛋白粉的作用。试验采用2×2析因设计,2个因素分别为蛋白质饲料原料种类(肠膜蛋白粉和玉米蛋白粉)和鲜味剂[添加(0.2%)和无添加]。试验选取28日龄大白×长白二元断奶仔猪128头,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猪。4个试验组分别为肠膜蛋白粉组、肠膜蛋白粉+鲜味剂组、玉米蛋白粉组和玉米蛋白粉+鲜味剂组。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1)玉米蛋白粉+鲜味剂组的平均日采食量与肠膜蛋白粉组无显著差异(P>0.05),玉米蛋白粉+鲜味剂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低于肠膜蛋白粉组(P<0.05)。2)玉米蛋白粉+鲜味剂组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肠膜蛋白粉组(P<0.05),其余养分表观消化率与肠膜蛋白粉组无显著差异(P>0.05)。玉米蛋白粉+鲜味剂组的赖氨酸、丝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和苯丙氨酸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玉米蛋白粉组(P<0.05)。3)玉米蛋白粉+鲜味剂组的血清胃饥饿素和胰岛素生长因子-Ⅰ含量显著高于玉米蛋白粉组(P<0.05),血清胃饥饿素含量与肠膜蛋白粉组无显著差异(P>0.05)。4)玉米蛋白粉组的ACE、Chao1和Shannon指数最低,Simpson指数最高。玉米蛋白粉组的巴氏杆菌属和密螺旋体菌属相对丰度远高于其余3组,功能基因相对丰度最低,且在菌群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的运输与代谢、翻译、核糖体结构和转录等功能上弱于其余3组。由此可见,玉米蛋白粉配合鲜味剂具有改善饲料适口性、增加断奶仔猪对养分的消化吸收、提高生长性能的作用。因此,可以在断奶仔猪饲粮中使用玉米蛋白粉配合鲜味剂替代肠膜蛋白粉。
  • 邓铭, 池宙, 林东波, 杨镇玮, 于国安, 许小斌, 郭勇庆, 刘德武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165-1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1.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不同比例发酵构树饲料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35日龄、体重为(7.4±1.1)kg的健康断奶仔猪216头,随机分为Ⅰ(对照)、Ⅱ、Ⅲ、Ⅳ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8头仔猪。其中,Ⅰ组饲喂基础饲粮;Ⅱ组饲喂3%发酵构树饲料+97%基础饲粮;Ⅲ组饲喂6%发酵构树饲料+94%基础饲粮;Ⅳ组饲喂9%发酵构树饲料+91%基础饲粮。预试期5 d,正试期25 d。结果表明:1)与Ⅰ组相比,Ⅱ、Ⅲ、Ⅳ组断奶仔猪的腹泻率显著降低(P<0.05),各组间平均日采食量(ADFI)、平均日增重(ADG)和料重比(F/G)无显著差异(P>0.05)。2)与Ⅰ组相比,Ⅱ、Ⅲ、Ⅳ组粗蛋白质(CP)、粗脂肪(EE)、钙(Ca)和磷(P)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降低(P<0.05)。3)Ⅲ组血清总胆固醇(TC)含量较Ⅰ、Ⅱ、Ⅳ组显著降低(P<0.05);各组间其他血清生化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4)各组间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不同比例发酵构树饲料可以显著降低断奶仔猪的腹泻率,未对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指标产生不利影响,其中6%的替代比例效果最佳。
  • 董博, 王志林, 魏文康, 井晓欢, 刘石, 鄢秋龙, 蒋宗勇, 刘文华, 胡译尹, 陈庄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175-18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1.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通过下一代测序和分离培养技术,结合宏基因组学相关的生物信息学手段证实了猪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及其代谢物活性对宿主的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受限于传统培养方法,猪肠道中大多数细菌仍无法培养,因此,为了突破研究人员研究宿主-菌株相互关系及益生菌株开发应用的限制,本研究对仔猪断奶前后回肠和结肠内容物微生物进行高通量培养组学研究。结合需氧和厌氧条件、不同培养时间以及25种不同培养基,共筛选获得1 385株厌氧、好氧和兼性厌氧菌株,并全部进行了16S rRNA全长测序鉴定和菌株保存,共计获得5个门、29个属和86个种菌,其中包含梭杆菌、拟杆菌等在以前的研究中较难分离获得的菌株,以及一些如乳酸菌等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益生菌,更为重要的是其中包含116株疑似新菌种。本研究获得的菌株信息可以进一步完善猪肠道微生物物种数据库,为后续宿主-菌株相互关系研究垫定了基础,对猪饲用益生菌相关产品开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赵建飞, 李瑞, 宋泽和, 范志勇, 贺喜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190-19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1.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通过猪消化代谢试验测定浓缩脱酚棉籽蛋白(CDCP)生长猪消化能,同时研究其对仔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选取65日龄、体重(38.80±2.60)kg的"杜×(长×大)"健康阉公猪8头,随机分成2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分别饲喂基础饲粮和试验饲粮(80%基础饲粮+20% CDCP),单笼饲养,采用交叉法进行消化代谢试验测定消化能。然后选取(31±2)日龄、体重(10.00±0.60)kg的"杜×(长×大)"健康仔猪132头,按随机区组设计分成2组(对照组和CDCP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1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鱼粉用量为4%),CDCP组饲喂试验饲粮(利用CDCP完全替代基础饲粮中的鱼粉),2种饲粮消化能和回肠标准可消化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色氨酸水平均满足或超过NRC(2012)仔猪营养需要。试验期28 d。结果显示:生长猪对CDCP的能量表观消化率为86.64%,消化能为15.61 MJ/kg。2组仔猪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腹泻率和血清生化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CDCP组的能量和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2组干物质、粗蛋白质和粗灰分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CDCP生长猪消化能为15.61 MJ/kg。在消化能和回肠标准可消化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色氨酸水平满足或超过NRC(2012)条件下,CDCP替代饲粮中鱼粉不影响仔猪的生长性能。
  • 庞家满, 韩丹丹, 谈苏贞, 杨富裕, 赵应堂, 张帅, 刘岭, 臧建军, 王军军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199-20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1.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通过在生长猪上测定辣木叶和辣木枝的消化能、代谢能和氨基酸标准回肠消化率,旨在评定辣木在生长猪上的营养价值。选择24头回肠末端安装T型瘘管的"杜×长×大"去势公猪,平均体重为(39.80±1.06)kg,随机分为4个组,分别饲喂无氮饲粮、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辣木叶饲粮和辣木枝饲粮,每组6个重复。预饲7 d后,进行4 d消化代谢试验,收集全部粪尿,用于测定消化能和代谢能。消化代谢试验结束后,继续2 d收集回肠食糜用于测定氨基酸表观回肠消化率和标准回肠消化率。结果表明:与辣木枝相比,辣木叶含有较高含量的营养成分,尤其是粗蛋白质、粗脂肪和钙,含量分别为26.29%、6.25%和2.70%。辣木叶的消化能、代谢能和总能表观消化率分别为9.35、8.24 MJ/kg和49.26%,辣木枝的消化能、代谢能和总能表观消化率分别为7.51、6.03 MJ/kg和40.81%,辣木叶的有效能值和总能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辣木枝(P<0.05)。辣木叶总必需氨基酸、总非必需氨基酸和粗蛋白质标准回肠消化率分别为42.05%、42.59%和49.03%,而辣木枝总必需氨基酸、总非必需氨基酸和粗蛋白质标准回肠消化率分别为35.13%、37.31%和40.15%,辣木叶的总必需氨基酸、总非必需氨基酸和粗蛋白质标准回肠消化率显著高于辣木枝(P<0.05)。综上所述,辣木叶的消化能、代谢能和总必需氨基酸标准回肠消化率分别为9.35、8.24 MJ/kg和42.05%,而辣木枝的消化能、代谢能和总必需氨基酸标准回肠消化率分别为辣木叶的80.3%、73.3%和83.5%。因此,辣木叶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更适合作为生长猪的蛋白质饲料原料。
  • 陈佳亿, 龙际飞, 陈凤鸣, 赵玉蓉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208-2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1.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能量和蛋白质水平饲粮对宁乡猪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及肉品质的影响。选用体重约18 kg的宁乡猪仔猪72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前、中、后3期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4.03%、12.06%、11.01%;全期消化能为12.15 MJ/kg);试验A组饲喂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3期蛋白质水平各降低约2个百分点、全期消化能降低1.25 MJ/kg的低营养水平饲粮;试验B组饲喂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3期蛋白质水平各降低约3个百分点、全期消化能降低2.50 MJ/kg的超低营养水平饲粮。试验期180 d。结果表明:1)试验组前期料重比和平均日增重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从全期来看,3个组间生长性能差异不显著(P>0.05)。2)试验B组的肥肉率较对照组和试验A组显著降低(P<0.05),瘦肉率有提高趋势。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胴体垂直长均极显著提高(P<0.01);试验B组胴体斜长、皮厚显著提高(P<0.05)。3)试验组背最长肌pH1 h显著降低(P<0.05),其他肉品质性状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降低饲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对宁乡猪生长性能和肉品质没有明显负面影响,且能提高屠宰性能,改善胴体组成。在本试验中,超低营养水平饲粮对胴体组成的改善效果优于低营养水平饲粮。
  • 吴峰洋, 崔嘉, 杨新宇, 陈宝江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217-2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1.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玉米赤霉烯酮(ZEA)对青年母猪子宫发育、生长激素(GH)分泌及其受体(GHR)分布与表达的影响。选择胎次和体重[(23.20±0.68)kg]相近的长×大二元青年母猪48头,将其随机分为4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T1、T2、T3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200、800、1 600 μg/kg ZEA的试验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40 d。结果表明:1)各组间血清及子宫组织中GH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2)各组间子宫组织中ZEA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3)各组间始重、末重、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及料重比(F/G)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与CON组相比,T2组子宫指数显著升高(P<0.05),T3组极显著升高(P<0.01)。4)与CON组相比,试验组子宫肌层和内膜增厚,子宫腺数量增多,毛细血管增多,T2和T3组还出现炎性反应及上皮细胞坏死。5)与CON组相比,T2组GHR和Janus蛋白酪氨酸激酶2(JAK2)mRNA相对表达量及T3组GHR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mRNA相对表达量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6)ZEA对GHR在青年母猪子宫中的分布与定位无明显影响,但与CON组相比,试验组GHR免疫阳性物质分布增多,免疫阳性强度增大。7)各组间子宫GHR蛋白表达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与CON组相比,T2组灰度值有升高的趋势(P=0.09)。综上所述,ZEA对青年母猪的生长性能以及血液和子宫中GH和ZEA的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但可通过升高GHRJAK2和STAT3的mRNA相对表达量、增强GHR免疫阳性及升高蛋白表达量来增强GH的生物效应,使子宫发育异常,导致子宫指数出现极显著升高,子宫肌层和内膜增厚,子宫腺和毛细血管数量增多。
  • 张正敏, 芦春莲, 李尚, 曹洪战, 赵玉萍, 李佳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227-2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1.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能量和蛋白质水平饲粮交替饲喂对妊娠母猪繁殖性能、血浆激素含量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试验分为2个阶段,配制6种试验饲粮,妊娠前期试验饲粮:低能量低蛋白质水平饲粮(12.54 MJ/kg、15.55%)、中能量中蛋白质水平饲粮(13.27 MJ/kg、16.47%)、高能量高蛋白质水平饲粮(13.44 MJ/kg、17.86%);妊娠后期试验饲粮:低能量低蛋白质水平饲粮(12.73 MJ/kg、15.96%)、中能量中蛋白质水平饲粮(13.27 MJ/kg、16.47%)、高能量高蛋白质水平饲粮(13.84 MJ/kg、18.13%)。选取2胎、体重相近的加系大白母猪48头,随机分为对照组(早上饲喂中能量中蛋白质水平饲粮,下午饲喂中能量中蛋白质水平饲粮)、试验Ⅰ组(早上饲喂低能量低蛋白质水平饲粮,下午饲喂高能量高蛋白质水平饲粮)、试验Ⅱ组(早上饲喂高能量高蛋白质水平饲粮,下午饲喂低能量低蛋白质水平饲粮),每组1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母猪。每天饲喂2次。妊娠前期中能量中蛋白质水平饲粮每次饲喂1.125 kg,低能量低蛋白质水平饲粮每次饲喂1.150 kg,高能量高蛋白质水平饲粮每次饲喂1.140 kg;妊娠后期中能量中蛋白质水平饲粮每次饲喂1.805 kg,低能量低蛋白质水平饲粮每次饲喂1.800 kg,高能量高蛋白质水平饲粮每次饲喂1.800 kg。试验期114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妊娠36~90 d的平均日增重(ADG)显著增加(P<0.05);试验Ⅰ组总产仔数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组活仔数高于对照组(P>0.05)。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妊娠35 d的血浆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升高(P<0.05),试验Ⅰ组妊娠80 d的血浆CAT活性极显著升高(P<0.01),且试验Ⅰ组较试验Ⅱ组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Ⅱ组妊娠80 d的血浆丙二醛(MDA)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试验Ⅰ组妊娠35 d的血浆MDA含量显著高于试验Ⅱ组(P<0.05)。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妊娠80 d的血浆瘦素(LEP)含量显著升高(P<0.05);试验组妊娠105 d的血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综上所述,与早、晚饲喂相同营养水平饲粮相比,早、晚交替饲喂不同能量和蛋白质水平饲粮可提高妊娠母猪的繁殖性能,影响血浆中激素含量和抗氧化指标。
  • 禽营养与饲料 POULTRY NUTRITION AND FEED
  • 李文嘉, 徐彬, 马慧慧, 魏凤仙, 王琳燚, 付趁, 王改利, 孙全友, 李绍钰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236-2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1.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高饲养密度条件下饲粮中添加硫辛酸(LA)对肉鸡血清指标、行为及骨骼发育的影响。试验选取健康状况良好、体重相近的1 530只21日龄爱拔益加(AA)肉鸡,随机分成3组,即常规饲养密度组(ND组,15只/m2,饲喂基础饲粮)、高饲养密度组(HD组,18只/m2,饲喂基础饲粮)和高饲养密度+LA组(HD+LA组,18只/m2,在基础饲粮在添加300 mg/kg LA),每组6个重复。试验期为3周。结果表明:1)与ND组相比,HD组肉鸡血清钙含量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著下降(P<0.05),血清皮质酮(CORT)含量以及还原型辅酶Ⅱ氧化酶(NOX)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显著上升(P<0.05)。2)与ND组相比,HD组肉鸡行走、梳翅、采食频次与时间占比显著降低(P<0.05),而饮水频次以及饮水和趴卧时间占比显著升高(P<0.05)。3)与ND组相比,高饲养密度显著降低肉鸡胫骨与股骨直径、重量、密度、强度以及钙、磷、灰分和矿物盐含量(P<0.05)。4)与HD组相比,HD+LA组肉鸡血清钙含量和ALP活性显著升高(P<0.05),血清CORT含量以及NOX和MPO活性显著下降(P<0.05);采食频次和时间占比显著增加(P<0.05),饮水频次和趴卧时间占比显著降低(P<0.05);胫骨质量以及钙、磷含量与股骨密度、强度和钙含量显著上升(P<0.05)。综上所述,高饲养密度致使肉鸡发生氧化应激,改变了肉鸡行为,并使肉鸡骨骼质量下降,而饲粮中添加LA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饲养密度对肉鸡造成的损伤。
  • 王平, 刘梦洁, 常娟, 尹清强, 刘超齐, 党晓伟, 高天增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248-2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1.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糖化玉米秸秆(SCS)对22~42日龄肉鸡生长性能、养分代谢率、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选择22日龄健康的雌性爱拔益加(AA)肉鸡200只,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4%(Ⅰ组)、8%(Ⅱ组)和12%(Ⅲ组)的SCS。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1)Ⅰ、Ⅱ和Ⅲ组肉鸡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Ⅱ组肉鸡末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之间料重比差异不显著(P>0.05)。2)各组之间能量、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钙、磷、中性洗涤纤维和半纤维素代谢率差异不显著(P>0.05)。Ⅱ和Ⅲ组酸性洗涤纤维、纤维素代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各组之间屠宰率、腿肌率和腹脂率差异不显著(P>0.05)。Ⅰ、Ⅱ和Ⅲ组全净膛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Ⅰ组胸肌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Ⅰ和Ⅲ组胸肌45 min p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Ⅲ组胸肌滴水损失显著低于Ⅰ组(P<0.05),Ⅲ组腿肌滴水损失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Ⅰ、Ⅱ和Ⅲ组腿肌熟肉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Ⅲ组胸肌剪切力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Ⅰ组胸肌红度(a*)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Ⅲ组腿肌a*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22~42日龄肉鸡饲粮中添加SCS能够促进肉鸡生长,提高全净膛率,但对肉品质有一定的影响,表明饲粮中添加4%~12%的SCS替代能量饲料是可行的。
  • 郭宝珠, 蔡辉益, 刘国华, 李阳, 常文环, 郑爱娟, 陈志敏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257-2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1.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优化固态发酵亚麻籽饼(SFFSC)的制备工艺,并研究SFFSC对1~21日龄肉鸡生长性能、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探究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料水比、接种量等发酵参数对枯草芽孢杆菌固态发酵亚麻籽饼(FSC)脱除生氰糖苷(CGs)效果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对上述发酵参数进行正交优化;按照优化工艺进行验证和扩大试验,测定FSC发酵前后的CGs和营养成分含量。选取1日龄科宝肉公鸡18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含10% FSC(FSC组)和10% SFFSC(SFFSC组)的试验饲粮。试验期21 d。结果显示:SFFSC最优制备工艺为发酵时间72 h、发酵温度39℃、料水比1.0:0.6、接种量4%。验证和扩大试验结果与正交试验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FSC经固态发酵后,CGs脱除率为93.66%,粗蛋白质、多肽和粗脂肪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SFFSC组1~21日龄肉鸡末体重(FBW)、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分别显著降低6.90%、7.26%、1.99%(P<0.05),料重比(F/G)显著增加6.15%(P<0.05);FSC组1~21日龄肉鸡FBW、ADG、ADFI分别显著降低24.69%、21.77%、10.86%(P<0.05),F/G显著增加10.77%(P<0.05)。与FSC组相比,SFFSC组1~21日龄肉鸡FBW、ADG、ADFI分别显著提高23.62%、18.54%、9.95%(P<0.05),F/G显著降低4.17%(P<0.05)。与对照组相比,SFFSC组21日龄肉鸡血清总蛋白(TP)、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显著提高5.26%(P<0.05);FSC组21日龄肉鸡血清IgG含量显著降低20.95%(P<0.05)。与FSC组相比,SFFSC组21日龄肉鸡血清IgG和IgM含量分别显著提高25.38%和6.67%(P<0.05)。与对照组相比,SFFSC组21日龄肉鸡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AOC)差异不显著(P>0.05);FSC组21日龄肉鸡血清T-SOD活性显著降低3.72%(P<0.05),MDA含量显著增加16.29%(P<0.05)。与FSC组相比,SFFSC组21日龄肉鸡血清T-SOD活性显著提高4.67%(P<0.05),MDA含量显著降低15.97%(P<0.05)。综上所述,SFFSC最优制备工艺为发酵时间72 h、发酵温度39℃、料水比1.0:0.6、接种量4%;FSC经优化工艺发酵处理后,CGs脱除率为93.66%,营养价值得到改善;本试验建立的固态发酵工艺可有效降低FSC对1~21日龄肉鸡生长性能、免疫及抗氧化功能的不利影响。
  • 杨曾乔, 丁雪梅, 白世平, 曾秋凤, 张克英, 王建萍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270-2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1.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比较不同产蛋水平肉种鸡繁殖性能、肠道组织形态、卵巢功能和盲肠微生物区系的差异。试验选用5 000只同栋舍37周龄的爱拔益加父母代肉种鸡,记录2周内每只肉种鸡的产蛋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筛选出高和平均2种不同产蛋水平的肉种鸡各90只,设为2个组,分别为平均产蛋率组[AR组,产蛋率(79.34±0.49)%]和高产蛋率组[HR组,产蛋率(90.03±0.34)%],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9只鸡。预试期2周,正试期6周。结果表明:与AR组相比,HR组肉种鸡产蛋率和入孵蛋孵化率显著升高(P<0.05),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空肠绒毛高度显著降低(P<0.05),回肠隐窝深度显著升高(P<0.05),卵巢细胞凋亡率极显著降低(P<0.01),卵巢促凋亡蛋白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9(caspase 9)、卵泡发育相关蛋白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1B(BMPR1B)、家鸡新型类催乳素(PRL-L)和转录因子GATA4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盲肠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盲肠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螺旋体门(Spirochaetes)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肉种鸡盲肠拟杆菌门相对丰度与卵巢BMPR1BGATA4表达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0.05),盲肠厚壁菌门相对丰度与卵巢BMPR1BGATA4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盲肠乳杆菌属相对丰度与卵巢caspase 9、BMPR1BGATA4、PRL-L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盲肠螺杆菌属(Helicobacter)相对丰度与卵巢GATA4表达水平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综上所述,本试验结果表明,不同产蛋水平肉种鸡肠道组织形态、盲肠微生物区系和卵巢功能存在显著差异,盲肠厚壁菌门和乳杆菌属相对丰度与高繁殖性能密切相关。
  • 王璇, 王丹丹, 年芳, 唐德富, 王维民, 马志远, 杜宝龙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285-2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1.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淀粉源饲粮对肉仔鸡小肠消化酶活性、盲肠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和微生物菌群的影响。选取1日龄健康爱拔益加(AA)肉仔鸡48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5组分别饲喂玉米淀粉、豌豆淀粉、木薯淀粉、高粱淀粉和小麦淀粉配制的半纯合等氮等能饲粮,5组饲粮总淀粉水平一致。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1)与玉米淀粉组、木薯淀粉组和小麦淀粉组相比,豌豆淀粉组肉仔鸡盲肠食糜中乙酸、丙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高粱淀粉组盲肠食糜中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2)高粱淀粉组肉仔鸡空肠食糜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木薯淀粉组肉仔鸡空肠和回肠食糜脂肪酶活性以及空肠黏膜脂肪酶、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3)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和柔膜菌门是肉仔鸡盲肠的优势菌门。与小麦淀粉组、豌豆淀粉组和高粱淀粉组相比,木薯淀粉组和玉米淀粉组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与玉米淀粉组、高粱淀粉组和小麦淀粉组相比,豌豆淀粉组的拟杆菌门、柔膜菌门、拟杆菌属和Odoribacter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变形菌门、Melainabacteria、肠杆菌科未定义属、肠球菌属和副拟杆菌属(Parabacteroides)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淀粉来源影响肉仔鸡的小肠消化酶活性,改变盲肠的发酵模式及微生物菌群,豌豆淀粉、木薯淀粉、玉米淀粉饲粮可增加肉仔鸡盲肠中的产酸菌群,促进微生物发酵,改善肠道菌群结构,促进有益菌生长。
  • 杨季, 王思博, 鲁茗源, 朱允慧, 许丽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297-30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1.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在肉仔鸡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橙皮苷(HSD)对其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及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取健康的、体重相近的1日龄爱拔益加(AA)肉鸡公雏28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饲粮中HSD的添加水平分别为0(对照组)、50(HSD 50组)、100(HSD 100组)和150 mg/kg(HSD 150组)。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在1~21日龄时,HSD添加组与对照组的体重(BW)、平均日采食量(ADFI)、平均日增重(ADG)和料重比(F/G)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22~42日龄时,各HSD添加组的BW和ADG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F/G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HSD添加水平的增加均呈线性和二次曲线变化(P<0.05)。在1~42日龄时,各HSD添加组与对照组的ADFI无显著差异(P>0.05),AD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F/G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ADG和F/G均与HSD的添加水平存在线性和二次曲线关系(P<0.05)。2)腿肌的剪切力随HSD添加水平的增加呈线性和二次曲线变化(P<0.05),其中HSD 50组及HSD 100组剪切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HSD添加组屠宰24 h后肌肉的亮度(L*)值显著降低(P<0.05),且与HSD的添加水平存在线性和二次曲线关系(P<0.05);腿肌的红度(a*)值与HSD添加水平存在线性和二次曲线关系(P<0.05),其中HSD 50组的a*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添加HSD组肌肉的吸附水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胸肌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均与HSD的添加水平呈线性和二次曲线变化(P<0.05);腿肌HSD 150组吸附水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胸肌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随HSD添加水平的提高呈线性和二次曲线变化(P<0.05),其中HSD 50组的T-AO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SD 100组和HSD 150组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随HSD添加水平的提高有降低趋势(P=0.098)。腿肌中HSD 50组和HSD 150组的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随HSD添加水平的提高有降低趋势(P=0.087)。4)在21日龄时,与对照组相比,各添加HSD组空肠的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且随HSD添加水平的提高呈线性和二次曲线变化(P<0.05)。在42日龄时,空肠绒毛高度随HSD添加水平的提高呈二次曲线变化(P<0.05),其中HSD 150组的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在肉仔鸡饲粮中添加50 mg/kg HSD可以有效改善其肉质,提高肌肉抗氧化能力并促进肠道发育,进而提高肉仔鸡的生长性能。
  • 徐静, 张子儒, 王德贺, 陈一凡, 刘雪露, 张鹤, 黄晨轩, 刘萌, 张波, 侯建库, 周荣艳, 陈辉, 邸科前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308-3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1.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饮水中添加大蒜精油蛋鸡生长性能、肠道组织形态及盲肠菌群的影响。选用200只1日龄健康状况良好且体重相近的农大三号节粮蛋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各组试验鸡饲喂相同的基础饲粮,对照组正常饮水,3个试验组在饮水中添加大蒜精油,使其浓度分别为0.04、0.06和0.08 mL/L,试验期为56 d。试验期间每周记录体重和采食量,于试验第56天屠宰。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饮水中添加0.04、0.06和0.08 mL/L大蒜精油极显著提高了平均日增重(P<0.01),极显著降低了料重比(P<0.01),其中添加0.06 mL/L大蒜精油的效果最明显;饮水中添加0.06 mL/L大蒜精油极显著降低了十二指肠隐窝深度(P<0.01),显著降低了回肠、空肠隐窝深度(P<0.05),极显著升高了回肠绒隐比(P<0.01),显著升高了十二指肠绒隐比(P<0.05);饮水中添加0.06 mL/L大蒜精油显著升高了盲肠中别样杆菌属、考拉杆菌属的相对丰度(P<0.05)。综上所述,饮水中添加0.06 mL/L大蒜精油有助于改善蛋鸡肠道组织形态,增加有益菌的定植,提高蛋鸡的生长性能。
  • 反刍与草食动物营养与饲料 RUMINANT AND HERBIVORE NUTRITION AND FEED
  • 金鹿, 李胜利, 桑丹, 张崇志, 张春华, 张俊丽, 施安, 孙海洲, 李聚才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317-3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1.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沙蒿多糖不同组合制剂对滩羊羔羊瘤胃菌群多样性的影响。选择健康、体重相近的断奶滩羊公羔6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15只羊。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1组、试验2组和试验3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5 g/d沙蒿多糖+5.5 g/d包被丁酸钠、5.5 g/d沙蒿多糖+5.5 g/d丁酸甘油酯和5.5 g/d沙蒿多糖+1.1 g/d莫能菌素的试验饲粮。预试期为15 d,正试期为6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组和试验2组滩羊瘤胃液乙酸、丁酸、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乙酸比例显著提高(P<0.05)。2)试验2组的Chao1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2组的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0.05≤P<0.10)。3)门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组瘤胃液中软壁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厚壁菌门和丝状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有升高的趋势(0.05≤P<0.10);试验2组瘤胃液中绿弯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而疣微菌门的相对丰度有升高的趋势(0.05≤P<0.10);试验3组瘤胃液中蓝藻菌门和互养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4)属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组瘤胃液中理研菌科RC9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解琥珀酸菌属和丹毒丝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试验2组瘤胃液中Sharpea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假丁酸弧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试验3组瘤胃液中理研菌科RC9和Sharpea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互营球菌属的相对丰度有增加的趋势(0.05≤P<0.10)。由此可见,饲粮添加沙蒿多糖组合制剂均可提高滩羊羔羊菌群多样性,改善瘤胃微生物区系,且以添加沙蒿多糖+包被丁酸钠的效果最好。
  • 牟春堂, 杨文军, 王鹏举, 任国栋, 剧浩, 张暄梓, 张建新, 郝小燕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330-34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1.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葡萄籽原花青素(GSPs)对高精料育肥羔羊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选取48只4月龄、体重[(22.75±1.20)kg]相近的杜寒杂交一代公羔羊,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羊。各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对照组)、10(10GSPs组)、20(20GSPs组)、40 mg/(kg BW·d)(40GSPs组)的GSPs。预试期15 d,正试期45 d。结果表明:1)正试期第30天,20GSPs和40GSPs组外周血中CD4+T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D8+T细胞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正试期第45天,20GSPs和40GSPs组外周血中CD8+T细胞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D4+T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随着GSPs添加水平的增加,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线性升高(P<0.05),淋巴细胞凋亡率线性降低(P<0.05)。20GSPs和40GSPs组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淋巴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随着GSPs添加水平的增加,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有线性升高的趋势(P=0.057),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有线性降低的趋势(P=0.074),但各组间血清IL-2、IL-6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20GSPs和40GSPs组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GSPs添加水平的增加,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线性增加(P<0.05);20GSPs组血清IgG含量显著高于10GSPs和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高精料饲粮条件下添加适量的GSPs可以改善羔羊的免疫功能,本试验条件下GSPs的适宜添加水平为20 mg/(kg BW·d)。
  • 陈美霞, 陈冲冲, 文芳, 张养东, 郑楠, 王加启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341-3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1.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糠氨酸标准溶液的储存稳定性以及牛奶前处理过程中盐酸浓度对糠氨酸检测结果的影响。试验1:分别用3.0、1.0和0.1 mol/L盐酸配制不同浓度糠氨酸标准溶液(1和5 mg/L),并分别放置于-20、4℃和室温(25℃)下,于第1、3、5、8、10、12、14、15、17和21天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糠氨酸含量(每个处理设3个平行),分析糠氨酸标准溶液在不同储存条件下的稳定性。试验2:设置11种不同浓度的盐酸,水解牛奶后测定糠氨酸含量,每个浓度设4个平行,试验独立重复3次,分析盐酸浓度对牛奶中糠氨酸检测结果的影响以及结果的重复性。结果表明:1)0.1和1.0 mol/L盐酸配制的糠氨酸标准溶液不稳定,3.0 mol/L盐酸配制的糠氨酸标准溶液稳定性较好,可于-20、4℃和室温条件下保存21 d。2)盐酸浓度显著影响牛奶水解效果(P<0.05),当水解液中盐酸浓度达到9.17 mol/L时糠氨酸可以完全游离出来,检测结果重复性比较好。因此,建议用3.0 mol/L盐酸配制糠氨酸标准溶液,于4℃保存,21 d内使用;水解牛奶所用盐酸浓度应使牛奶水解液中盐酸浓度至少达到9.17 mol/L。
  • 马广明, 刘骥, 姜鑫, 张永根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350-3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1.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s)在奶牛泌乳期代谢旺盛,导致活性氧(ROS)大量产生,从而诱发氧化应激。辣木叶多糖(MLP)能有效清除ROS和自由基,但其是否具有缓解BMECs氧化损伤的潜力尚不清楚。因此,本文以MLP为添加剂,探究其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BMECs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本试验首先将分离的BMECs置于含有不同浓度H2O2的培养基中培养2 h建立氧化损伤模型,以确定H2O2的适宜浓度;随后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MLP溶液培养BMECs 2 h,以确定MLP适宜浓度;最终选用浓度为500 μmol/L的H2O2和4 mg/mL的MLP用于本试验。试验设置4个组,分别为对照组1(BMECs)、对照组2(BMECs+MLP)、损伤组(BMECs+H2O2)、保护组(BMECs+MLP+H2O2),每组3个重复。试验对BMECs中ROS数量、BMECs凋亡以及BMECs中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ROS检测结果显示,MLP抑制了细胞内ROS的生成。2)Hochest33258染色结果与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MLP降低了BMECs的凋亡率,同时保持了细胞膜和细胞结构完整性。3)试剂盒检测结果显示,MLP提高了BMECs中CAT、GSH-Px和SOD活性,同时降低了MDA含量。综上所述,MLP可有效减缓BMECs凋亡,提高其抗氧化能力。
  • 田丽娜, 颜琼娴, 郑梦莉, 周传社, 谭支良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359-3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1.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妊娠母羊饲粮中添加不同锌源对母羊和羔羊体液免疫及羔羊肠道组织形态、黏膜免疫功能的影响。选取体重(38.1±9.7)kg、胎次(第2~3胎)相近的怀双羔湘东黑山羊21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各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60 mg/kg的硫酸锌、蛋氨酸螯合锌和甘氨酸螯合锌。基础饲粮中锌含量为22 mg/kg,各试验饲粮中锌含量均为82 mg/kg。预试期7 d,正试期45 d。分别于母羊产前第10天及羔羊出生后的第30、60和100天采集颈静脉血,测定妊娠母羊和羔羊血浆免疫球蛋白(Ig)和细胞因子含量;羔羊在出生后的第100天进行屠宰并采集肠道组织,测定羔羊肠道组织形态及肠道黏膜Ig、细胞因子含量。结果表明:1)母羊产前第10天,甘氨酸螯合锌组血浆白细胞介素(IL)-6和IL-8含量显著高于硫酸锌组和蛋氨酸螯合锌组(P<0.05)。2)羔羊出生后第30天,蛋氨酸螯合锌组血浆IgG含量显著高于甘氨酸螯合锌组(P<0.05)。羔羊出生后第60天,硫酸锌组和蛋氨酸螯合锌组血浆IL-4含量显著高于甘氨酸螯合锌组(P<0.05),蛋氨酸螯合锌组血浆IL-6、IL-22含量显著高于硫酸锌组和甘氨酸螯合锌组(P<0.05),甘氨酸螯合锌组血浆IgG含量显著高于蛋氨酸螯合锌组和硫酸锌组(P<0.05)。羔羊出生后第100天,各组之间血浆细胞因子和Ig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3)各组之间空肠和回肠的绒毛宽度、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无显著差异(P>0.05)。4)蛋氨酸螯合锌组和甘氨酸螯合锌组空肠黏膜IL-6、IL-22、IL-23和IgG含量显著高于硫酸锌组(P<0.05),甘氨酸螯合锌组空肠黏膜IL-4含量显著高于硫酸锌组和蛋氨酸螯合锌组(P<0.05),蛋氨酸螯合锌组空肠黏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显著高于硫酸锌组和甘氨酸螯合锌组(P<0.05)。蛋氨酸螯合锌组和甘氨酸螯合锌组回肠黏膜IL-4、IL-6、IL-23、IgM和IgG含量显著高于硫酸锌组(P<0.05),蛋氨酸螯合锌组回肠黏膜sIgA含量显著高于硫酸锌组和甘氨酸螯合锌组(P<0.05),且蛋氨酸螯合锌组回肠黏膜IgM和sIgA含量显著高于甘氨酸螯合锌组(P<0.05)。由此可见,妊娠母羊饲粮中添加蛋氨酸螯合锌和甘氨酸螯合锌能够改善羔羊体液免疫和肠道黏膜免疫功能,且蛋氨酸螯合锌优于甘氨酸螯合锌。
  • 李书杰, 谢颖, 朱靖, 韩兆玉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370-37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1.0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在湖羊全混合颗粒料中添加不同类型蛋氨酸(蛋氨酸钙盐与蛋氨酸羟基类似物异丙酯)对湖羊生长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指标和激素含量的影响。选取体重为(19.99±2.04)kg的健康湖羊72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试验Ⅰ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5 kg/t蛋氨酸钙盐)和试验Ⅱ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5 kg/t蛋氨酸羟基类似物异丙酯),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公母各占1/2)。预试期7 d,正试期8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试验Ⅱ组总增重、平均日增重均有上升的趋势,其中试验Ⅰ组总增重提高了12.8%(P>0.05),试验Ⅱ组总增重提高了3.1%(P>0.05);料重比方面,试验I组、试验Ⅱ组均有下降的趋势,其中试验Ⅰ组下降了12.2%(P>0.05),试验Ⅱ组下降了3.6%(P>0.05)。2)试验Ⅱ组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蛋白(T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Ⅰ组(P<0.05)。3)血清抗氧化指标及激素含量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全混合颗粒料中添加蛋氨酸羟基类似物异丙酯及蛋氨酸钙盐具有提高肉羊生长速度、降低料重比的趋势,同时影响部分血清生化指标,但对血清抗氧化指标及激素含量无显著影响。
  • 王霞, 陈智丽, 马焕交, 李讨讨, 刘婷, 马友记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379-38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1.03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基础饲粮中添加不同比例黄芪副产物对绵羊脾脏中Toll样受体2(TLR2)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IRAK4)表达的影响。选取健康、体重[(27.43±3.61)kg]接近的3月龄澳洲白与湖羊杂交F1公羔6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7只羊。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2%组)、4%(4%组)、6%(6%组)的黄芪副产物。预试期10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各组绵羊的终末体重、平均日增重和平均干物质采食量差异不显著(P>0.05)。2%组羔羊的脾脏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4%组和6%组(P<0.05),而4%组、6%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2)2%组绵羊脾脏中TLR2和IRAK4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4%组和6%组(P<0.05)。3)免疫组化染色发现TLR2蛋白主要定位在饲喂不同比例黄芪副产物绵羊脾脏红髓的脾窦中,IRAK4蛋白主要定位在饲喂不同比例黄芪副产物绵羊脾脏红髓的脾索中。由此可见,基础饲粮中添加2%的黄芪副产物不仅可以增加绵羊的脾脏指数,还可以上调脾脏中TLR2和IRAK4基因的表达,从而在机体的免疫调节中发挥作用。
  • 秦宇龙, 马驰, 杨欢, 訾阳, 乔依娜, 刘迎春, 高峰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390-3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1.03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妊娠后期营养限制对蒙古绵羊胎儿生物原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选择健康、体况相近的蒙古绵羊18只,对其进行同期发情、配种后,从妊娠第90天开始,随机分为3个组:营养限制1组[NG1组,n=6,代谢能(ME)=0.175 MJ/(kg BW0.75·d)]、营养限制2组[NG2组,n=6,ME=0.330 MJ/(kg BW0.75·d)]和对照组[CG组,n=6,ME=0.670 MJ/(kg BW0.75·d)],在妊娠第140天时屠宰,取各组胎儿及其脑组织和血液。结果显示:NG1组胎儿的脑重较CG组显著增高(P<0.05),并且NG1组胎儿脑中5-羟色胺(5-HT)(P<0.01)、肾上腺素(EPI)(P<0.05)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CG组,去甲肾上腺素(NA)的含量极显著低于CG组(P<0.01)。NG2组胎儿脑中5-HT含量极显著高于CG组(P<0.01),而NA(P<0.01)、多巴胺(DA)(P<0.05)含量显著或极显著低于CG组。另外,NG1组胎儿血浆中5-HT(P<0.01)、EPI(P<0.01)、NA(P<0.05)、DA(P<0.01)含量显著或极显著低于CG组;NG2组胎儿血浆中5-HT(P<0.01)、NA(P<0.01)、DA(P<0.05)含量显著或极显著低于CG组。由此得出,妊娠后期营养限制使得蒙古绵羊胎儿脑中5-HT、EPI含量升高和NA含量降低,血浆中5-HT、EPI、NA、DA含量降低。
  • 石璐璐, 王哲奇, 徐元庆, 毛晨羽, 郭世伟, 金晓, 史彬林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397-40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1.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慢性寒冷应激对绵羊体增重、血清免疫和抗氧化机能的影响。选取体重为(55.50±0.80)kg、毛丛长度为(11.60±1.47)cm的3岁杜蒙杂交母羊18只,随机分为3组:舍内加热组(对照组)、舍内组和舍外组,每组6只。试验共28 d,每天记录各组试验羊的采食量,并于试验第1、14和28天称重,计算平均日增重(ADG)和平均日采食量(ADFI);于试验第14和28天进行颈静脉采血,分离血清并收集白细胞,测定免疫、抗氧化指标及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舍外组绵羊的ADG显著降低(P<0.05);2)在试验第14天,舍外组血清白细胞介素(IL)-1含量和白细胞中IL-1βIL-2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舍内组血清IL-1含量和白细胞中IL-1β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在试验第28天,舍外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L-2含量显著下降(P<0.05),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和白细胞中其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舍内组血清IL-2含量显著下降(P<0.05);3)在试验第14天,舍外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和白细胞中GPx、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在试验第28天,舍外组血清过氧化氢酶(CAT)、GPx、T-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白细胞中GPx、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而白细胞中CAT、核转录因子2(Nrf2)基因相对表达量和血清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舍内组血清T-AOC及CAT活性和白细胞中其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综上所述,慢性寒冷应激能够降低绵羊的体增重,抑制机体血清免疫和抗氧化水平,而安置供暖设备的保温圈舍可以显著缓解这种负面影响。
  • 张树淼, 赵志伟, 孙晓萍, 王虎成, 李发弟, 杨博辉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409-4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1.04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通过对返青期和盛草期牧场放牧的高山美利奴种公羊进行营养监测,旨在掌握高山美利奴种公羊放牧地牧草营养物质的季节变化规律以及高山美利奴种公羊营养的盈缺,为其科学饲养提供理论依据。选择6只成年、健康、体重[(104.94±5.15)kg]相近的高山美利奴种公羊作为试验动物,采用粪袋全收粪和盐酸不溶灰分(AIA)结合法测定其在返青期和盛草期的采食量,采用模拟采食法采集牧草,并做植被调查。结果表明:1)盛草期牧草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返青期牧草(P<0.05)。2)返青期牧草有机物含量显著高于盛草期牧草(P<0.05),盛草期牧草粗灰分、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返青期牧草(P<0.05)。3)盛草期高山美利奴种公羊的代谢能采食量、粗蛋白质采食量显著高于返青期(P<0.05),返青期高山美利奴种公羊的粗蛋白质消化率、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和酸性洗涤纤维消化率显著高于盛草期(P<0.05)。4)返青期高山美利奴种公羊的瘤胃pH显著高于盛草期(P<0.05),盛草期高山美利奴种公羊的瘤胃丁酸、异丁酸、异戊酸比例显著高于返青期(P<0.05)。综上所述,盛草期牧草的生产力及营养品质均优于返青期牧草。返青期和盛草期高山美利奴种公羊的瘤胃微生物的氮利用效率均较高,但由于返青期牧草营养品质较差,使得瘤胃发酵效率较低。返青期和盛草期高山美利奴种公羊的代谢能采食量、粗蛋白采食量均严重不足。因此,在返青期和盛草期均需给高山美利奴种公羊补饲适量的能量和蛋白质饲料。
  • 黄秋连, 周昕, 王健, 张嘉宾, 曹阳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420-42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1.04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添加乳酸菌、糖蜜和无机酸对羊草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及体外干物质消失率的影响。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设计,在羊草青贮时设置如下5个处理:1)无添加(对照组,C组);2)添加0.000 25%乳酸菌(LAB组);3)添加4%糖蜜(M组);4)添加4%无机酸(IA组);5)添加0.000 25%乳酸菌+4%糖蜜(LAB+M组)。各青贮添加剂的添加量均为鲜重基础,每个处理设置3个重复,青贮120 d后取样分析羊草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及体外干物质消失率。结果显示:所有组发酵品质均优良,且均未检测出丁酸、大肠杆菌、霉菌和梭菌;与对照组相比,各添加剂组pH显著降低(P<0.05);LAB+M组的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所有添加剂组的氨态氮/总氮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M组和LAB+M组的干物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A组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LAB+M组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LAB+M组的产气量最高,显著高于M组(P<0.05);LAB+M组的体外干物质消失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LAB组(P<0.05)。综上所述,本试验所使用的青贮添加剂均能在不同程度上改善羊草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和体外干物质消失率,综合考虑,以同时添加乳酸菌和糖蜜的效果最好。
  • 李森, 王雨菲, 党世彬, 荆林娜, 莫放, 张微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428-4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1.04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瘤胃尼龙袋法中新尼龙袋使用前瘤胃浸泡处理对饲料瘤胃降解特性的影响。以8只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云南半细毛羊公羊为试验动物,随机分为2组(每组4只),分别采用预浸泡的尼龙袋(试验组)和未浸泡的尼龙袋(对照组)对玉米、豆粕、麦秸、黑麦干草4种常用饲料干物质(DM)和粗蛋白质(CP)的瘤胃降解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玉米、豆粕DM和CP的有效降解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组麦秸DM的有效降解率低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CP的有效降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黑麦干草DM的有效降解率低于对照组,CP的有效降解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基于本试验结果,若新尼龙袋只使用1次,那么使用前不必在瘤胃中浸泡。
  •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 AQUATIC ANIMAL NUTRITION AND FEED
  • 刘嘉欣, 张木子, 黎明, 谢雨欣, 钱云霞, 王日昕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436-4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1.04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氨氮胁迫下饥饿与复投喂对黄颡鱼脂质代谢的影响,将360尾黄颡鱼幼鱼[初始体重为(14.95±0.03)g]随机分配到12个养殖桶中,每桶30尾。对照组人工饱食投喂42 d,试验组饥饿14 d后恢复投喂28 d。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被暴露到总氨氮浓度为0(低氨氮处理,正常养殖环境)和5.70 mg/L(高氨氮处理,氨氮胁迫)的水体中,每组分配3桶试验鱼。结果显示:饥饿14 d后,高氨氮处理黄颡鱼肝脏中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6PGD)、脂肪酸合酶(FAS)活性以及6PGD、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FAS、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低氨氮处理(P<0.05),而肝脏中肉碱棕榈酰转移酶(CPT)、脂蛋白脂酶(LPL)活性以及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CPT1)和LPL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则显著高于低氨氮处理(P<0.05);在氨氮胁迫或正常养殖环境下,饥饿14 d后,试验组黄颡鱼肝脏中6PGD、FAS活性以及6PGDG6PDFASSREBP-1和PPARγ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CPT、LPL活性以及PPARαCPT1和LPL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恢复投喂28 d后,高氨氮处理黄颡鱼肝脏中6PGD、FAS活性以及6PGDG6PDFASPPARα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低氨氮处理(P<0.05),而肝脏中CPT、LPL活性以及CPT1和LPL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则显著高于低氨氮组(P<0.05);在氨氮胁迫或正常养殖环境下,恢复投喂28 d后,试验组黄颡鱼肝脏中6PGD活性以及6PGDG6PD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肝脏中LPL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此外,在氨氮胁迫下,试验组黄颡鱼肝脏中FASSREBP-1和PPARγ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LPL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可知,氨氮胁迫和饥饿胁迫均会促进黄颡鱼的脂质分解代谢,并抑制脂质合成代谢;氨氮胁迫下饥饿后复投喂能够恢复黄颡鱼的脂质代谢稳态。
  • 特种经济动物营养与饲料 SPECIAL ECONOMIC ANIMAL NUTRITION AND FEED
  • 蔡景义, 廖阔遥, 田刚, 贾刚, 赵华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448-4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1.04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比较研究干压、蒸汽调质和膨胀制粒对肉兔胃肠道发育和肠道生理机能的影响。将72只平均体重为(918.85±5.71)g的伊高乐商品代肉兔按体重相近原则,随机分配到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兔,公母各占1/2),分别饲喂同一饲粮配方下采用干压、蒸汽调质和膨胀制粒工艺生产的颗粒料。试验期35 d。饲养试验结束后,从每个重复选取1只兔屠宰取样,测定相关指标。结果表明:1)与干压和蒸汽调质制粒相比,膨胀制粒显著降低胃重和胃比重(P<0.05),显著提高小肠重和小肠比重(P<0.05),对盲肠重和盲肠比重无显著影响(P>0.05)。2)膨胀制粒比蒸汽调质制粒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绒毛高度和肠绒隐比(P<0.05),显著降低了十二指肠隐窝深度(P<0.05);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绒隐比不同制粒工艺间无显著差异(P>0.05)。3)膨胀制粒比干压制粒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P<0.05),比蒸汽调质制粒显著提高了淀粉酶活性(P<0.05),十二指肠胰蛋白酶活性不同制粒工艺间无显著差异(P>0.05)。膨胀制粒比干压制粒显著提高了盲肠半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活性(P<0.05),显著降低了盲肠纤维素酶活性(P<0.05)。4)盲肠pH、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及各挥发性脂肪酸比例不同制粒工艺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膨胀制粒比干压和蒸汽调质制粒显著降低了盲肠氨态氮含量(P<0.05),显著提高了盲肠双歧杆菌数量(P<0.05),同时比干压制粒显著提高了盲肠乳酸杆菌数量(P<0.05)。综上可知,在本试验条件下,膨胀制粒改善了肉兔十二指肠黏膜形态,促进了小肠发育,同时在不改变盲肠发酵模式下促进了盲肠有益菌繁殖,增强了肠道淀粉酶和可溶性纤维酶活性,有利于动物生长和健康。膨胀制粒比蒸汽调质和干压制粒更适合肉兔饲粮加工。
  • 钟伟, 罗国良, 赵蒙, 韩菲菲, 李光玉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457-46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1.04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喂水平对冬毛生长期北极狐能量、氮及气体代谢的影响。选取36只161日龄、平均体重为(7 285±6)g的健康雄性北极狐,随机分成4组,每组9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各组北极狐饲喂相同的饲粮,但饲喂水平分别为自由采食(Ⅰ组)、自由采食量的80%(Ⅱ组)、自由采食量的60%(Ⅲ组)和自由采食量的40%(Ⅳ组)。试验共分6期完成,每个饲喂水平进行3期,每期选取6只北极狐随机放到6个呼吸代谢室中,每个呼吸代谢室中放入1只北极狐。采用狐用呼吸测热装置完成消化代谢试验、呼吸测热试验和绝食代谢试验。试验从2017年10月2日开始至2017年12月14日结束。结果显示:1)随着饲喂水平的降低,摄入总能(GEI)、粪能(FE)、尿能(UE)、消化能(DE)、代谢能(ME)和净能(NE)均极显著降低(P<0.01),总能消化率(DE/GE)和总能代谢率(ME/GE)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但消化能转化成代谢能的效率(ME/DE)和代谢能转化成净能的效率(NE/ME)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此外,饲粮净能摄入(NEI)显著降低(P<0.05),而饲粮消化能摄入(DEI)和代谢能摄入(MEI)无显著变化(P>0.05)。2)随着饲喂水平的降低,摄入氮(NI)、粪氮(FN)、尿氮(UN)、沉积氮(RN)、RN/NI和RN/消化氮(DN)均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而氮表观消化率未受饲喂水平的显著影响(P>0.05)。3)在呼吸测热试验中,Ⅲ组的呼吸商(RQ)极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Ⅱ组的O2消耗量(VO2)和CO2产生量(VCO2)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在绝食代谢试验中,饲喂水平对RQ、VO2和VCO2无显著影响(P>0.05)。由此得出,在本试验条件下,限饲显著降低了冬毛生长期北极狐各种有效能的摄入与利用及DE和ME的转化效率、氮的摄入与沉积;同时,适量限饲未显著降低冬毛生长期北极狐对氮的利用,且提高了营养物质氧化代谢的程度,增加了O2消耗和CO2排出;通过建立RN与NI的回归方程,推算冬毛生长期北极狐的维持净氮和净蛋白质需要量分别为676.3 mg/(kg BW0.75·d)和4.227 g/(kg BW0.75·d)。
  • 分子与细胞营养 MOLECULAR AND CELLULAR NUTRITION
  • 丁轲, 余祖玲, 王镨蒂, 余祖华, 李旺, 李元晓, 何万领, 曹平华, 张春杰, 刘宁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466-4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1.04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克隆植物乳杆菌(L.plantarum)DPP8的胆盐水解酶(BSH)基因,并在干酪乳杆菌(L.casei)CECT5276中对其进行表达。通过PCR技术克隆L.plantarum DPP8的BSH基因,然后将该基因重组到L.casei表达载体pMJ67-sp中,获得了重组表达质粒pMJ67-sp-BSH,再将其电转化至L.casei CECT5276中,通过乳糖诱导BSH分泌表达。采用牛磺酸标准曲线法对表达产物的BSH活力进行测定,并采用邻苯二甲醛(OPA)法对其降胆固醇能力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本试验获得了BSH基因的全长序列,为975 bp;同源性比较显示该基因与L.plantarum MBUL69的BSH基因的同源性为99.6%;进化树分析显示该基因与L.plantarum MBUL69的BSH基因处于同一分支。表达产物的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结果显示获得了1条分子质量约为37 ku的蛋白条带,与推测的BSH蛋白分子质量大小相符。酶活力测定结果表明重组菌株在37℃、0.5%乳糖诱导36 h时,表达产物中BSH活力最高,可达42.57 U/mL。重组菌株在含2%胆固醇的MRS培养基中培养48 h后,胆固醇降解率为94.43%。综上可知,本试验成功克隆了L.plantarum DPP8 BSH基因,并实现了其在L.casei CECT5276中的高效分泌表达。
  • 康瑞芬, 王猛, 沈家鲲, 金晓明, 李春梅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474-48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1.04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以猪空肠上皮细胞(IPEC-J2)为模型细胞,探讨T-2毒素诱导IPEC-J2炎性反应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方法测定细胞活力,选择适宜的T-2毒素和N-乙酰-L-半胱氨酸(NAC)浓度。试验分为4个组,分别为对照组、NAC组(4.0 mmol/L NAC)、T-2组(4.0 ng/mL T-2毒素)和T-2+NAC组(4.0 ng/mL T-2毒素+4.0 mmol/L NAC),处理12 h后测定各组IPEC-J2中丙二醛(MDA)含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活性氧(ROS)水平、细胞炎症相关基因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T-2组IPEC-J2中CAT、T-SOD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IPEC-J2中MDA含量和ROS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与T-2组相比,T-2+NAC组IPEC-J2中CAT和T-SOD活性极显著升高(P<0.01),IPEC-J2中MDA含量和ROS水平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2)与对照组相比,T-2组IPEC-J2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P<0.05)、白细胞介素-6(IL-6)(P<0.01)、白细胞介素-10(IL-10)(P>0.05)的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3)与对照组相比,T-2组IPEC-J2中NF-κB蛋白相对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与T-2组相比,T-2+NAC组IPEC-J2中NF-κB蛋白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由此可见,T-2毒素通过诱导IPEC-J2产生过量的ROS,促进炎症相关基因及NF-κB蛋白的表达,导致IPEC-J2发生炎性反应。
  • 何森, 曹新芳, 郑雪莉, 王豆, 王洪永, 蒋本模, 卜书海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484-49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1.04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野生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瘤胃、小肠和大肠微生物组成和抗生素抗性基因。采集野生林麝消化道3个区段(瘤胃、小肠和大肠)的内容物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并进行常规物种注释和抗生素抗性基因功能注释。结果表明:3个区段共有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瘤胃中主要优势菌属为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月形单胞菌属(Selenomonas),小肠中主要优势菌属为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埃希氏菌属(Echerichia),大肠中主要优势菌属为梭菌属(Clostridium)、拟杆菌属(Bacteroides)。基因常规注释显示各个区段微生物基因在不饱和脂肪酸合成和抗生素抗性上差异较大。抗生素抗性基因注释显示macBsav1866和bcrA绝对丰度最高,且都来自于大肠细菌;瘤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绝对丰度最大的是Aminocoumarin_resistant_alaS,小肠中是adeG,大肠中是macB。通过对野生林麝消化道微生物组成分区段比对,发现瘤胃、小肠和大肠微生物组成和抗生素抗性基因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大肠和小肠中细菌与野生林麝的多重耐药性关系更密切。
  • 实验方法与实验动物 EXPERIMENTAL METHOD AND ANIMAL
  • 杨湘黔, 崔京春, 曾诗娴, 成丽, 张珂彬, 胡晓红, 鲍雅静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494-50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1.05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通过快速定量不同发酵时期下发酵豆粕中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的数量,以解决豆粕发酵过程品质监控的瓶颈难题,建立解淀粉芽孢杆菌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根据解淀粉芽孢杆菌DNA解旋酶A亚基(gyrA)基因及16S核糖体RNA(16S rRNA)基因的保守区设计出3对引物,利用常规PCR筛选出1对特异性引物,并以该引物的扩增产物构建的重组质粒作为标准品,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特异性、灵敏性、重复性检验,核酸水平抗干扰验证及豆粕对检测敏感度的干扰验证,最后对发酵的豆粕样品进行定量检测。结果表明:1)以gyrA基因设计的引物构建的质粒标准品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2)该方法检测解淀粉芽孢杆菌核酸和菌液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102 copies/μL和103 CFU/mL;3)该方法组内变异系数在0.76%~3.27%,组间变异系数在0.34%~1.88%,均低于5%,说明重复性良好;4)含有与不含副干酪乳杆菌核酸的解淀粉芽孢杆菌的Ct值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该方法不受检样中其他微生物的核酸干扰;5)该方法对豆粕中解淀粉芽孢杆菌的检测限为104 CFU/mL,比纯菌液最低检测敏感度(103 CFU/mL)降低了1个数量级(但不影响该方法的实际检测应用)。解淀粉芽孢杆菌在不同发酵时期发酵豆粕样品中定量检测结果表明,发酵0 d解淀粉芽孢杆菌的数量为9.33×105 copies/g,发酵至5 d接种菌数量为4.16×108 copies/g。由此可见,本试验建立的解淀粉芽孢杆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可快速定量发酵豆粕中的解淀粉芽孢杆菌的数量。
  • 郭聪聪, 李艳茹, 耿萌, 盖塞伦, 张滕勋, 齐威, 李中媛, 宋亚囝, 罗学刚, 张同存, 王楠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506-5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1.05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枯草芽孢杆菌RZ001的早期定植对乳鼠早期生长、肠道发育、肠道菌群和Wn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择4窝数量相同的新出生的C57BL/6小鼠乳鼠,分为2个组(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个重复。从出生后第2天开始,试验组乳鼠连续14 d灌胃10 μL枯草芽孢杆菌RZ001(1×107 CFU/d),对照组乳鼠连续14 d灌胃10 μL磷酸盐缓冲液(PBS)。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乳鼠从出生后第2天到第8天体重显著或极显著增加(P<0.05或P<0.01),脾脏、肾脏、胸腺重量和指数显著或极显著增加(P<0.05或P<0.01),但肝脏重量和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小肠绒毛密度、绒毛长度和绒毛长度/隐窝深度显著或极显著增加(P<0.05或P<0.01),隐窝深度极显著降低(P<0.01)。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小肠杯状细胞的数量显著增加(P<0.05),小肠中黏蛋白2(MUC2)的mRNA相对表达量和MUC2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4)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小肠中闭锁小带蛋白-1(ZO-1)、闭锁蛋白(Ocln)、封闭蛋白-3(Cldn-3)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增加(P<0.01)。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小肠中Wnt3、卷曲受体蛋白7(Fzd7)、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5(Lrp5)、糖原合成激酶-3β(Gsk-3β)、Ctnnb1、细胞性骨髓细胞瘤病毒癌基因(C-myc)、轴蛋白抑制蛋白2(Axin2)、无张力同系物1(Atoh1)、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G蛋白偶联受体5(Lgr5)和Ki67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但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6(Lrp6)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同时,试验组的小肠中β-连环蛋白(β-catenin)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6)门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盲肠中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而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属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盲肠中双歧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极显著增加(P<0.01),而产气荚膜梭菌的相对丰度极显著降低(P<0.01)。由此可见,早期应用枯草芽孢杆菌RZ001能够促进乳鼠生长,改善肠道形态,促进肠道屏障功能成熟,从而促进早期肠道发育。早期应用枯草芽孢杆菌RZ001还能够激活Wnt信号通路,降低肠道致病菌产气荚膜梭菌的相对丰度,增加肠道益生菌双歧杆菌属的相对丰度。
  • 研究简报 SHORT COMMUNICATION
  • 冯平, 孙旺斌, 张骞, 薛瑞林, 付琪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519-52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1.05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枣粉水平对陕北白绒山羊肉呈味物质的影响。选取40只6月龄、初始体重为(20.15±1.63)kg的健康陕北白绒山羊,随机分为5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分别饲喂含0(对照组)、10%(试验Ⅰ组)、15%(试验Ⅱ组)、20%(试验Ⅲ组)、25%(试验Ⅳ组)枣粉的试验饲粮。预试期10 d,正试期70 d。结果显示:1)试验Ⅲ组的鲜味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及试验Ⅱ和Ⅳ组(P<0.05),咸味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试验Ⅲ组的天冬氨酸(Asp)和丙氨酸(Al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谷氨酸(Glu)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及试验Ⅰ和Ⅱ组(P<0.05)。3)随着枣粉水平的提高,肌苷酸(IMP)、肌苷(INO)和次黄嘌呤(HYP)含量逐渐增加,一磷酸腺苷(AMP)含量先增加后降低,试验Ⅱ、Ⅲ和Ⅳ组的IM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Ⅰ组(P<0.05),试验Ⅰ、Ⅱ、Ⅲ和Ⅳ组的INO、HYP和AM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得出,枣粉能促进氨基酸和呈味核苷酸在陕北白绒山羊肉中的积累,饲粮中枣粉水平为20%时,羊肉中呈鲜味的游离氨基酸和核苷酸含量较高,滋味最好。
  • 占今舜, 钟小军, 占清标, 方绍培, 霍俊宏, 武艳平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528-53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1.05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蛋白质水平精料对广丰山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健康且体重相近的3月龄左右广丰山羊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公母各占1/2)。3组山羊分别饲喂高(22.87%,H组)、中(19.07%,M组)和低(15.23%,L组)蛋白质水平的精料,粗料均为野生芒草鲜草,精粗比50:50。试验期为84 d,其中预试期为14 d,正试期为70 d。结果显示:1)正试期第35天,L组的体高显著低于其他2组(P<0.05),而料重比则相反,其他生长性能指标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正试期第14天,H组血清尿素氮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1),其中M组最低;正试期第35天,L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高于M组(P<0.05);正试期第70天,H组和L组血清尿素氮含量极显著高于M组(P<0.01)。3)H组的眼肌面积显著高于M组(P<0.05),其他屠宰性能指标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M组的瓣胃重量和指数以及皱胃重量均显著低于L组(P<0.05),而肺脏指数则显著高于L组(P<0.05);H组的心脏重量和指数均显著低于L组(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蛋白质水平为19.07%的精料可以满足广丰山羊的育肥需求。
  • 王仁杰, 贺宇, 张云常, 雷燕, 吕继蓉, 王晓龙, 武振龙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537-5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1.05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妊娠后期和泌乳期母猪肠道微生物多样性。选取6头健康、背膘厚与分娩日期相近的第2胎次大白母猪,分别于妊娠期第93天(G93)和第100天(G100)以及泌乳期第14天(L14)和第21天(L21)取其直肠粪样,用Illumina HiSeq测序技术分析微生物多样性。结果显示:1)从6头母猪的24份样品中共获得875 732条有效序列、1 298个操作分类单元(OTU),分别有1 181个和429个OTU可以注释到门和属水平。2)在alpha多样性方面,与G93和G100时相比,L14和L21时的OTU数显著下降(P<0.05);L21时的Chao1、Observed species和Shannon指数显著低于G100时(P<0.05);与G93时相比,L21时的Simpson指数显著降低(P<0.05)。3)在beta多样性方面,G93和G100时的微生物组成相似,L14和L21时的微生物组成相似,但妊娠后期与泌乳期肠道微生物组成差异较大。4)4个时间点共有微生物OTU 809个,可分别注释到13个门和69个属。5)在门水平上,4个时间点的优势菌门均为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螺旋菌门,这3个门的菌数占各时间点总菌数的93.20%以上;与G93时相比,L21时广古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6)在属水平上,4个时间点的优势菌属均是普雷沃氏菌属、乳酸菌属和密螺旋体属;乳酸菌属的相对丰度在L21时显著高于G93时(P<0.05);梭状芽胞杆菌属Ⅹ Ⅳa的相对丰度在L14和L21时显著低于G93时(P<0.05)。由此可见,与妊娠后期相比,泌乳期母猪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下降;妊娠后期与泌乳期母猪肠道的优势菌门均为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螺旋菌门,其微生物组成相对稳定。
  • 唐武, 蔡巧利, 蒋慧姣, 黄攀, 梁世理, 玉中班, 孔祥峰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546-5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1.05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益生菌和合生元对环江香猪生长性能和血浆生化参数的影响。选取窝产仔数相近的新生仔猪24窝,随机分为3组,每组8个重复。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05%丁酸梭菌(益生菌组)或0.05%丁酸梭菌+0.02%低聚木糖(合生元组)。仔猪10日龄之前随母猪哺乳;10~35日龄随母猪哺乳,同时补充教槽饲粮;36~65日龄饲喂保育前期饲粮。试验期间,记录每日采食量和腹泻情况,于10、35和65日龄称取空腹体重,计算各阶段平均日采食量(ADFI)、平均日增重(ADG)、料重比(F/G)和腹泻率;于35和65日龄采血,检测血浆生化参数。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益生菌组和合生元组65日龄仔猪体重显著增加(P<0.05),10~35日龄、36~65日龄和10~65日龄阶段仔猪腹泻率显著降低(P<0.05),36~65日龄和10~65日龄阶段仔猪ADFI和ADG显著升高(P<0.05),35日龄仔猪血浆总蛋白(TP)含量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著升高且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降低(P<0.05),65日龄仔猪血浆TP、白蛋白(ALB)和甘油三酯(TG)含量以及ALP活性显著升高且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降低(P<0.05);此外,合生元组35日龄仔猪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65日龄仔猪血浆总胆固醇(TC)和LDL-C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益生菌组相比,合生元组36~65日龄和10~65日龄阶段仔猪ADFI和ADG显著升高(P<0.05),10~35日龄、36~65日龄和10~65日龄阶段仔猪腹泻率显著降低(P<0.05),35日龄仔猪血浆LDL-C含量、65日龄仔猪血浆LDL-C和TC含量以及ALP活性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饲粮添加益生菌或合生元均可改善环江香猪氮代谢和脂代谢相关的血浆生化参数,降低腹泻率,进而提高生长性能。
  • 姚佳颖, 毛彦军, 王杉杉, 卢涵, 王博, 应琳琳, 李垚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553-5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1.05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槲皮素促进猪肠上皮细胞利用蛋白质的作用及机制。猪肠上皮细胞孵育48 h后试验组分别用含0.1、0.2、0.4、0.8和1.6 mg/L槲皮素的二甲基亚砜(DMSO)溶液处理72 h,对照组采用0.2% DMSO处理。采用二喹啉甲酸(BCA)测定受试细胞中蛋白质的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测定氨基酸和小肽转运载体以及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mTOR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蛋白表达。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0.4和0.8 mg/L槲皮素均极显著增加猪肠上皮细胞中蛋白质的含量(P<0.01)。2)1.6 mg/L槲皮素极显著提高猪肠上皮细胞中兴奋性氨基酸转运载体1(EAAC1)、谷氨酰胺载体2(ASCT2)、氨基酸转运载体A2(ATA2)、L型氨基酸转运载体2(LAT2)、阳离子氨基酸转运载体1(CAT1)、b0,+系统氨基酸转运载体(rBAT)、y+L系统氨基酸转运载体1(y+LAT1)、y+L系统氨基酸转运载体2(y+LAT2)和寡肽转运载体1(PepT1)mRNA相对表达量(P<0.01)。3)0.4 mg/L槲皮素极显著降低猪肠上皮细胞中结节性硬化复合物1(TSC1)mRNA相对表达量(P<0.01);0.8 mg/L槲皮素极显著增加mTOR和核糖体蛋白S6(RPS6)mRNA相对表达量并极显著降低TSC1 mRNA相对表达量(P<0.01);1.6 mg/L槲皮素极显著增加mTOR、真核起始因子4E结合蛋白1(4E-BP1)、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4E(eIF4E)、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4B(eIF4B)、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4A(eIF4A)和RPS6 mRNA相对表达量(P<0.01)。4)0.1和1.6 mg/L槲皮素极显著提高猪肠上皮细胞中mTOR、eIF4E和eIF4A蛋白表达量并极显著降低4E-BP1蛋白表达量(P<0.01)。由此可见,槲皮素可通过调控氨基酸转运载体、小肽转运载体及mTOR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来促进猪肠上皮细胞对蛋白质的利用。
  • 侯鹏霞, 李毓华, 王建东, 马吉锋, 于洋, 张守荣, 梁小军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563-57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1.05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氨基酸锌对育肥羊屠宰性能、肉品质及血液和组织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选择4月龄、体重为(29.00±0.61)kg的健康滩湖杂F1代公羊4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对照组饲粮锌含量为52.80 mg/kg(硫酸锌),其中不含硫酸锌的锌含量为18.02 mg/kg,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试验饲粮锌含量分别为对照组饲粮的1/2、1和2倍(氨基酸锌),预试期7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饲粮添加氨基酸锌显著提高了育肥羊平均日增重(P<0.05),以试验Ⅱ组平均日增重最高,达到283.59 g/d。饲粮添加氨基酸锌对育肥羊屠宰性能、肉质理化性状无显著影响(P>0.05),但随着饲粮氨基酸锌添加量增加,试验组肉骨比、背膘厚、眼肌面积先升高后降低,GR值、肌内脂肪含量升高,剪切力降低;试验组血液锌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在同等锌添加量条件下,试验Ⅱ组血清锌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各组间背最长肌、肾脏、心脏、肝脏及肺脏组织的锌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氨基酸锌添加量过高会影响肌肉、肾脏、心脏、肺脏中铁沉积及肝脏中铜沉积。综上所述,饲粮添加氨基酸锌可促进育肥羊生长,改善肉品质;在锌含量为18.02 mg/kg的基础饲粮中添加52.80 mg/kg锌(氨基酸锌)效果最佳。
  • 李文成, 赵旭民, 张延军, 宋炜, 曾霖, 张惠, 赵向炯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572-58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1.05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分为生长试验和低温胁迫试验2部分。先分别投喂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仔鱼经不同浓度(0、0.5、1.0、2.0和3.0 mL/m3)小肽营养强化后的轮虫和卤虫12 d,以探讨小肽对大黄鱼仔鱼生长和小肠发育的影响;再将大黄鱼仔鱼暴露在温度为12℃的水体中24 h,以探讨小肽对低温胁迫下大黄鱼仔鱼抗氧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浓度小肽均显著增加了轮虫和卤虫的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P<0.05),显著提高了大黄鱼仔鱼的体长及小肠绒毛高度、数量和组织面积(P<0.05)。小肽显著提高低温胁迫下大黄鱼仔鱼的谷胱甘肽(GSH)含量以及肝脏抗氧化酶[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a(GPx-1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b(GPx-1b)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基因和非特异性免疫酶[c型溶菌酶(c-type LZM)、g型溶菌酶(g-type LZM)和碱性磷酸酶(AKP)]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降低活性氧(ROS)含量(P<0.05)。核转录因子NF-E2相关因子2(Nrf2)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基因表达水平均与抗氧化酶基因和非特异性免疫酶基因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并均与ROS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综上所述,小肽能够提高轮虫和卤虫的营养价值,从而改善大黄鱼仔鱼的生长和小肠发育;小肽通过诱导Nrf2和NF-κB的表达来增加抗氧化酶基因和非特异性免疫酶基因表达水平,从而缓解低温胁迫诱导的氧化损伤。
  • 卢桦, 李战福, 黄先智, 李虹, 翟旭亮, 薛洋, 刘长江, 徐杭忠, 罗莉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584-59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1.05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桑叶提取物(MLE)和1-脱氧野尻霉素(DNJ)对大鲵生长性能、肝脏功能及免疫能力的影响。选择初始均重为(47.81±0.23)g的大鲵72尾,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8尾。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试验组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7.5 g/kg MLE(MLE组)和0.04 g/kg DNJ(DNJ组)。试验期90 d。结果显示:1)MLE组和DNJ组的终末均重、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摄食量(F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系数(FC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MLE组和DNJ组的肌肉和肝脏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MLE组和DNJ组的肌肉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MLE组和DNJ组的血浆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CPT-1)、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活性及CPT-1/ACC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DNJ组显著高于MLE组(P<0.05)。MLE组和DNJ组的血浆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MLE组显著低于DNJ组(P<0.05)。MLE组和DNJ组的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总超氧化歧化酶(T-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MLE组显著高于DNJ组(P<0.05);MLE组和DNJ组的肝脏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MLE组显著低于DNJ组(P<0.05)。4)MLE组和DNJ组的血浆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MLE组显著高于DNJ组(P<0.05)。MLE组和DNJ组的血浆活性氧(ROS)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DNJ组显著低于MLE组(P<0.05)。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MLE和DNJ均能改善大鲵生长性能、肝脏功能,提高免疫能力。在改善体组成、肝脏功能方面MLE作用效果优于DNJ,而DNJ对ROS清除效果更佳;MLE的整体添加效果优于DNJ。
  • 周阳, 金巍, 向小娥, 成艳芬, 朱伟云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33(1): 594-60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1.01.06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建立一种利用气相色谱快速检测瘤胃体外发酵液中三甲胺浓度的方法。瘤胃体外发酵试验设置2个组,对照组(n=4)和试验组(n=4),试验组每个发酵瓶中添加0.041 4 g三甲胺盐酸盐,发酵24 h。采用10 mol/L氢氧化钾溶液对发酵液样品进行预处理,使用WEL-PEG20M色谱柱和氢火焰离子检测器对三甲胺进行分离和检测。利用无三甲胺背景值的发酵培养基上清液配制不同浓度的三甲胺标准液,制备标准曲线。结果显示:三甲胺的标准曲线在0.1~1.0 mg/mL之间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R2≥0.993),平均回收率为98.44%~100.27%,三甲胺的最低检出限为0.01 mg/mL。对照组0和24 h发酵液均未检出三甲胺。试验组0 h发酵液三甲胺浓度为0.65 mg/mL,24 h发酵液三甲胺浓度为0.12 mg/mL,说明三甲胺被瘤胃微生物大量利用。综上所述,本试验建立的三甲胺检测方法操作步骤简单,准确度和灵敏度相对较高,能够快速准确监测发酵液中三甲胺浓度的变化,为瘤胃微生物三甲胺代谢研究提供了快捷高效的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