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第3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0-02-15
  

  • 全选
    |
    目录 Contents
  •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2):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2):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Review
  • 邱月琴, 杨雪芬, 王丽, 蒋宗勇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2): 481-48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2.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作为一种重要的维生素,烟酸在抑制肠道炎症反应及维持肠道健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烟酸可以直接结合烟酸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109A(GPR109A)发挥其生理作用,还能够以辅酶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的形式参与细胞能量代谢。本文主要阐述了烟酸维护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作用机制,为维护断奶仔猪肠道健康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 王裕玉, 聂志娟, 徐跑, 徐钢春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2): 487-4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集约化养殖生产中,高放养密度导致的应激反应通常会影响鱼类的生长、抗氧化能力、免疫力及抗病力等。本文综述了拥挤胁迫对鱼类生长和生理机能的影响以及缓解拥挤胁迫的营养策略研究,以期为深入研究拥挤效应和营养缓解策略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 汪悦, 薛夫光, 蒋林树, 熊本海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2): 497-50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2.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菊芋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属菊科向日葵属,起源于北美。菊芋地上部分(茎叶)和地下部分(块茎)均可作为优质的动物饲料原料及饲料添加剂。作为饲用牧草,新鲜菊芋茎叶粗蛋白质(CP)和钙(Ca)含量在出苗后11~14周达到峰值,且含量与苜蓿草粉相近。菊芋茎叶青贮饲料的CP与Ca含量均高于玉米青贮饲料,与燕麦、大麦和豆科牧草青贮饲料等相近,可作为部分替代饲料。此外,菊芋中的营养成分以及某些代谢产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通过多种分子信号传导途径发生变化,在生物合成和生物降解中具有潜在的重要作用。作为功能性寡糖,菊芋块茎中的菊糖不经过单胃动物的消化酶降解而直接传递到大肠,在胃肠道中主要充当益生元,改善肠道内环境,同时对血糖、脂质代谢和蛋白质代谢均有调控作用;作为生物活性物质,菊芋茎、叶、花中的黄酮类、酚酸类、萜类以及少量的甾醇类、氨基酸和多糖等化合物经大量动物临床试验表明,具有抗氧化、抗炎杀菌以及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医疗价值较高。本综述总结了菊芋的营养特性及发育过程中代谢物的动态变化,概述了菊芋青贮的发酵特性及饲喂价值,重点阐述了菊芋块茎和茎叶中生物活性物质(主要是菊糖、黄酮类、酚酸类和倍半萜类)对动物生理功能的调控作用,目的是为了详细阐述菊芋资源的开发潜能及其对动物健康水平的改善作用。
  • 全雪容, 班博, 田科雄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2): 508-5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香菇多糖是从香菇子实体中分离提取的天然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促进肠道健康等多种功能,应用于畜禽生产中具有提高畜禽生产性能、增强免疫力等作用。本文就香菇多糖的生理功能和作用机制及其在猪、鸡生产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香菇多糖在畜禽生产中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 段广莹, 彭芳, 宋泽和, 范志勇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2): 516-5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迷迭香及迷迭香提取物具有抗氧化、抑菌、抗肿瘤、抗炎、降血脂和保护肝脏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因此,长期以来受到国内外人士的关注。本文综述了迷迭香提取物的吸收代谢、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旨在为进一步促进迷迭香提取物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唐煌尧, 杨亭, 赵华, 贾刚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2): 523-5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小檗碱是传统中药黄连等植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消炎、调节机体免疫等作用,可改善由炎症性肠病(IBD)导致的肠道屏障损伤。小檗碱通过抑制Toll样受体(TLRs)/核转录因子κB(NF-κB)、Janus活化激酶(JAK)/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STAT)信号通路和激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s)信号通路,缓解IBD引起的肠道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和微生物屏障功能损伤。本文就小檗碱的来源及理化性质、IBD的病理特征、小檗碱对IBD肠道屏障的修复作用及其信号通路进行综述,以期为畜牧生产中保护动物肠道健康提供参考。
  • 文伟, 陈凤鸣, 黄兴国, 李颖慧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2): 530-5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内质网应激参与动物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未折叠或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在内质网腔中过量积累而引发内质网应激,持续的内质网应激则会导致动物肠黏膜屏障损伤并诱发肠道炎症。本文就内质网应激发生机制、未折叠蛋白质反应及内质网应激与肠道炎症互作机制进行了综述,旨在为防治动物肠道炎症提出新的治疗策略。
  • 徐欣, 李晓波, 左福元, 黄文明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2): 540-5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2.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肉牛生长期是肌内脂肪细胞发育的重要时期,此阶段脂肪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受到营养物质特别是淀粉供给的重要影响。但饲粮中淀粉水平过高会产生亚急性瘤胃酸中毒,出现一系列健康问题。因此,本文总结生长期肉牛肌内脂肪细胞发育特点,从肌内脂肪细胞脂肪酸底物利用以及脂肪酶和转录因子等方面阐述了饲粮淀粉水平对生长期肉牛肌内脂肪细胞增殖和分化的调控作用和分子机制,为开展生长期肉牛肌内脂肪代谢调控研究和促进肌内脂肪沉积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 张磊, 董茹月, 侯宇, 孙小琴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2): 548-55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2.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体温是动物重要的基本生理指标,其变化可以灵敏指示机体的健康状况、生理功能和所处环境变化。体温及其变化的准确测定是生产中进行奶牛发情鉴定、疾病诊断和热应激程度评估的重要依据。可用于反映奶牛体温的指标很多,每种指标的测定方法不尽相同,本文总结了血液、鼓膜、腹膜、乳房、牛奶、直肠、阴道、瘤/网胃、体表等部位温度作为奶牛体温评价指标的研究和应用,并结合上述指标的应用现状,阐述了直肠温度、阴道温度、牛奶温度、瘤/网胃温度和体表温度的常见测定方法,以供奶牛生产或相关研究参考。
  • 李书仪, 刘旺景, 丁赫, 敖长金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2): 558-56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植物提取物因具有无残留、无抗药性、无毒副作用等优点而被作为新型绿色饲料添加剂广泛应用于畜禽养殖中,为畜禽健康、安全生产以及为人类提供优质畜产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植物提取物的主要生物学活性成分,并着重阐述了植物提取物对肉羊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瘤胃发酵等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旨在为天然植物源饲料添加剂的研发并在肉羊养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 刘玉峰, 丛玉艳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2): 566-5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瘤胃作为反刍动物特有的消化器官,它的消化代谢和营养吸收功能对反刍动物的生长具有重要意义。羔羊瘤胃的结构和机能尚不完善,其发育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饲粮碳水化合物是调控瘤胃发育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综述了饲粮碳水化合物对羔羊瘤胃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旨在为通过调整羔羊饲粮碳水化合物结构来改善羔羊瘤胃发育的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提供依据。
  • 吴非凡, 茆建昱, 丁洛阳, 王梦芝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2): 571-57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2.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屠宰后胴体pH变化是衡量羊肉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主要综述了羊肉胴体pH变化的特点以及可能影响肌肉pH变化的因素,诸如品种、饲料类型、饲养方式、环境温度、性别等;此外,还对造成羊肉pH变化的根源和肌肉内糖原代谢机制进行了相关阐述,以期望为通过糖原代谢通路来调控羊肉pH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 杨楠, 邹苏燕, 戚如鑫, 王梦芝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2): 578-58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2.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青贮微生物制剂与青贮饲料的质量密切相关,青贮微生物制剂菌种的研发是研发青贮微生物制剂的核心。本文主要综述了青贮微生物制剂的作用机制、优良青贮菌种筛选等,旨在为饲料青贮技术的提升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 猪营养与饲料 SWINE NUTRITION AND FEED
  • 宦海琳, 张干, 徐祝华, 闫俊书, 林勇, 徐小明, 周维仁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2): 586-59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2.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地衣芽孢杆菌对脂多糖(LPS)应激仔猪肠道形态、肠黏膜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力的影响。试验选用35日龄、平均体重为(10.0±0.5)kg的苏山猪90头,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LPS组和BL+LPS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仔猪。其中,对照组和LPS组仔猪均饲喂基础饲粮;BL+LPS组仔猪饲喂添加500 mg/kg地衣芽孢杆菌的基础饲粮。预试期3 d,正试期21 d,于正试期第21天从每个重复中选2头仔猪腹腔注射LPS(LPS组和BL+LPS组)或等量的灭菌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射24 h后屠宰取样。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LPS应激显著降低了仔猪十二指肠二胺氧化酶(DAO)、空肠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活性及空肠一氧化氮(NO)含量(P<0.05),显著提高了血浆中NO含量和NOS活性(P<0.05);显著降低了空肠绒毛高度和绒隐比、回肠绒隐比(P<0.05);显著降低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十二指肠和回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P<0.05);显著降低了空肠上皮细胞中淋巴细胞、空肠和回肠上皮细胞中杯状细胞数量(P<0.05);显著降低了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提高了回肠黏膜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P<0.05)。2)与LPS组相比,饲粮添加地衣芽孢杆菌显著提高了LPS应激仔猪回肠DAO和NOS活性(P<0.05);显著提高了空肠黏膜GSH-Px活性显著提高(P<0.05),显著降低了十二指肠黏膜丙二醛(MDA)含量(P<0.05);显著提高了血清IgG含量(P<0.05)。由此可见,LPS应激导致仔猪肠黏膜损伤,在饲粮中添加地衣芽孢杆菌可提高LPS应激仔猪的肠黏膜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力,一定程度上促进肠道形态的修复,减缓LPS应激导致的肠道损伤。
  • 吴英慧, 王超, 谭家健, 孙海清, 彭健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2): 596-60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2.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精液品质特征长白公猪血清和精浆中元素含量的差异,分析血清和精浆中元素含量对精液品质的影响。基于107头长白公猪的1 402次精液品质记录,将公猪群按照精液可利用率划分为3组:低利用率组(利用率<60%,n=21)、中等利用率组(60%≤利用率≤80%,n=27)和高利用率组(利用率>80%,n=59)。采集每头长白公猪的血清和精浆样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检测血清和精浆中营养元素和毒性元素含量。结果表明:1)低利用率组长白公猪的有效精子数和精子活力显著低于中等利用率和高利用率组(P<0.01),精子畸形率显著高于中等利用率和高利用率组(P<0.01)。2)不同利用率组间长白公猪的血清和精浆元素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血清和精浆元素含量与精液品质参数相关性分析中发现,精浆铅元素含量与精子活力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精子畸形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3)对精浆铅含量分组进一步分析发现,精浆铅含量为0 μg/L时长白公猪的精子畸形率显著低于精浆铅含量>10.0 μg/L时(P<0.05),精子畸形率降低约6.11%。总的来说,长白公猪精浆中毒性元素铅的存在会通过损害精子活力和形态,影响公猪精液品质。
  • 丁浩, 黄攀, 章文明, 贺建华, 孔祥峰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2): 605-6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2.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枯草芽孢杆菌对保育猪生长性能和血浆生化参数的影响。选用21日龄断奶的去势"长×大"二元杂交公猪64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枯草芽孢杆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00 g/t枯草芽孢杆菌DSM32315制剂。断奶后喂给同一教槽料适应7 d,预试期3 d,正试期42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第1~14天枯草芽孢杆菌组平均日增重显著增加(P<0.05),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试验第1~14天、第15~28天和第1~42天枯草芽孢杆菌组腹泻率均极显著降低(P<0.01);试验第14天枯草芽孢杆菌组血浆总蛋白(TP)含量和肝脂酶活性显著增加(P<0.05),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尿素氮和氨含量显著降低(P<0.05);试验第28天枯草芽孢杆菌组血浆TP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葡萄糖(GLU)和甘油三酯(TG)含量以及谷丙转氨酶(ALT)和α-淀粉酶(α-AMY)活性显著增加(P<0.05),而LDH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试验第42天枯草芽孢杆菌组血浆TP、白蛋白(ALB)、GLU、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增加(P<0.05),而LDH活性显著降低(P<0.05)。由上可见,饲粮添加500 g/t枯草芽孢杆菌DSM32315制剂可改善保育猪的机体氮利用和糖脂代谢相关的血浆生化参数,降低腹泻率,进而提高生长性能。
  • 余苗, 李贞明, 陈卫东, 容庭, 王刚, 马现永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2): 613-6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2.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淀粉类型饲粮对育肥猪盲肠食糜主要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试验选取72头健康且初始体重相近的"杜×长×大"三元杂交阉公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猪。3组猪分别饲喂含有木薯淀粉、玉米淀粉和豌豆淀粉作为唯一淀粉来源配制的3种饲粮,饲粮的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分别为0.11、0.25和0.44。试验预试期4 d,正试期42 d。于正式试验的第42天,每个重复选取1头体重接近平均体重的猪进行屠宰,收集盲肠食糜进行相关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1)与木薯淀粉饲粮相比,豌豆淀粉饲粮显著降低育肥猪盲肠食糜的pH(P<0.05);2)与木薯淀粉饲粮相比,玉米淀粉和豌豆淀粉饲粮显著增加育肥猪盲肠食糜中乳酸的含量(P<0.05),同时豌豆淀粉饲粮显著增加食糜中乙酸、丁酸和总短链脂肪酸的含量(P<0.05);3)对于肠道微生物氮代谢产物而言,与木薯淀粉饲粮相比,玉米淀粉和豌豆淀粉饲粮显著降低育肥猪食糜中氨态氮、腐胺、总生物胺、吲哚和粪臭素的含量(P<0.05),同时豌豆淀粉饲粮显著降低食糜中尸胺和色胺的含量(P<0.05);4)对于微生物而言,与木薯淀粉饲粮相比,玉米淀粉和豌豆淀粉饲粮显著增加育肥猪盲肠食糜中普雷沃氏菌属的数量(P<0.05),而降低食糜中大肠杆菌的数量(P<0.05),同时豌豆淀粉饲粮增加了食糜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梭菌Ⅳ和梭菌ⅩⅣ的数量(P<0.05)。由此可见,本试验条件下,给育肥猪饲喂含有高直链的豌豆淀粉改变了其盲肠食糜中微生物的组成和发酵模式,增加了部分有益菌的数量和碳水化合物代谢产物的含量,降低了潜在致病菌的数量和氮代谢产物的含量,这提示摄食含有高直链的淀粉有利于维持宿主肠道健康。
  • 高芳芳, 李平华, 郑卫江, 黄瑞华, 姚文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2): 626-6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2.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不同水平脱脂米糠部分替代玉米对苏淮阉公猪氧化还原状态和胆固醇代谢的影响。试验选用21头体重[(62.90±1.12)kg]相近的健康苏淮阉公猪,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试验Ⅰ组猪饲喂基础饲粮,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猪分别以14%和28%的脱脂米糠部分替代基础饲粮中的玉米,并使用豆粕、麸皮和豆油等物质调平基础饲粮与试验饲粮的消化能、粗蛋白质和氨基酸水平。预试期10 d,正试期28 d。结果表明:1)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苏淮猪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低于试验Ⅰ组(P<0.05);与试验Ⅰ组和试验Ⅲ组相比,试验Ⅱ组苏淮猪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升高(P<0.05);试验Ⅲ组苏淮猪血清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活性最高,且与试验Ⅰ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试验Ⅲ组苏淮猪肝脏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以及还原型谷胱甘肽/氧化型谷胱甘肽(GSH/GSSG)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5)。2)与试验Ⅰ组相比,试验Ⅲ组苏淮猪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显著升高(P<0.05);各组间肝脏TC和甘油三酯(TG)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3)脱脂米糠部分替代饲粮玉米对苏淮猪肝脏胆固醇-7α-羟化酶1(CYP7α1)和胆固醇-27α-羟化酶1(CYP27α1)mRNA表达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苏淮猪肝脏3-羟-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CR)、固醇调节原件结合蛋白-2(SREBP-2)和清道夫受体BI(SR-BI)的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试验Ⅰ组(P<0.05);此外,试验Ⅲ组苏淮猪肝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mRNA表达量最低,且与试验Ⅰ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4)将苏淮猪血清TC和LDL-C含量分别与血清和肝脏氧化标记物及抗氧化酶做相关性分析表明,同一个体血清TC含量与肝脏GSH含量以及GSH/GSSG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血清LDL-C含量与肝脏GSH含量以及GSH/GSSG极显著正相关(P<0.01)。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脱脂米糠部分替代饲粮中玉米可部分改变苏淮猪血清和肝脏氧化还原相关酶的活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机体胆固醇代谢和肝脏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
  • 蔡巧利, 唐武, 蒋慧姣, 黄攀, 玉中班, 黄兴国, 孔祥峰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2): 636-6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2.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德氏乳杆菌(LD)和低聚木糖(XOS)对环江香猪胴体性状和肉品质的影响。选取平均体重为9.5 kg左右的环江香猪96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猪,公母各占1/2。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德氏乳杆菌组(LD组)、德氏乳杆菌+低聚木糖组(LD+XOS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05% LD、0.05% LD+0.02% XOS。预试期3 d,正试期84 d。于试验的第28、56和84天(体重分别为15、26和37 kg左右)屠宰测定胴体性状,取背最长肌测定肉品质。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第28天,LD组背膘厚及肌肉硬脂酸、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LD组肌肉pH45 min显著升高(P<0.05),LD+XOS组眼肌面积及肌肉pH45 min、粗蛋白质(CP)含量显著升高(P<0.05);试验第56天,LD组肌肉棕榈油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LD+XOS组肌肉亮度值和棕榈酸(C16:0)含量显著降低(P<0.05),LD+XOS组肌肉干物质、CP、花生酸、天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甘氨酸、缬氨酸、络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组氨酸和精氨酸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试验第84天,LD组和LD+XOS组皮厚和肌肉亮度值显著降低(P<0.05),LD组肌肉花生烯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LD+XOS组背膘厚和肌肉红度值、C16:0含量显著升高(P<0.05)。此外,试验第84天,LD组脂肪率显著低于LD+XOS组(P<0.05),肌肉pH45 min显著高于LD+XOS组(P<0.05)。上述结果提示,饲粮添加LD和XOS可改善环江香猪的胴体性状、肉品质和肌肉营养成分,且二者同时添加时效果更佳。
  • 高乾坤, 马翠, 孔祥峰, 尹富贵, 韩强, 印遇龙, 王占彬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2): 646-65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2.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甜菜碱对巴马香猪繁殖性能、初乳成分及血浆代谢物和繁殖激素含量的影响。选取3~7胎次巴马香猪40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20头,单栏饲养。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5 kg/t甜菜碱盐酸盐。试验期为母猪配种后第3天至分娩后第21天。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甜菜碱显著降低仔猪死亡率(P<0.05),增加断奶仔猪数(P=0.087);饲粮添加甜菜碱显著增加初乳中乳蛋白和尿素氮含量(P<0.05);饲粮添加甜菜碱显著降低妊娠第75天血浆总蛋白(TP)含量(P<0.05),显著降低妊娠第105天血浆TP含量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P<0.05),显著增加妊娠第75天血浆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以及产后第7天血浆AST和ALP活性(P<0.05),且妊娠第105天血浆ALP活性呈增加趋势(P=0.073);饲粮添加甜菜碱显著降低妊娠第45天血浆催乳素(PRL)、孕酮(PROG)、促卵泡素(FSH)和雌二醇(E2)含量以及妊娠第75天血浆PRL和PROG含量(P<0.05),且妊娠第75天血浆E2含量(P=0.061)和妊娠第105天血浆FSH含量(P=0.062)呈下降趋势。综上所述,饲粮添加甜菜碱可改善初乳成分和血浆代谢物含量,降低血浆繁殖激素含量,进而增加断奶仔猪数。
  • 张浩, 陈代文, 余冰, 何军, 虞洁, 毛湘冰, 罗玉衡, 黄志清, 罗钧秋, 郑萍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2): 654-6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2.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通过研究精氨酸(Arg)对低出生重(LBW)哺乳仔猪机体氧化还原平衡状态和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探讨Arg改善LBW哺乳仔猪生长发育的可能机制。试验选取体况接近、产期一致和胎次相近的初产母猪所产仔猪,4日龄时,选取20头LBW[体重(1.16±0.08)kg]和10头正常出生重(NBW)[体重(2.07±0.10)kg]仔猪,按体重相近、公母比例一致的原则分为NBW组(饲喂基础饲粮)、LBW组(饲喂基础饲粮)和LBW+Arg组(基础饲粮补充1% Arg)3个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人工乳饲养21 d。在第22天,屠宰并收集所有试验猪的血清与肝脏样品,检测生长性能、氧化还原状态与线粒体功能指标。结果表明:1)与NBW仔猪相比,LBW仔猪末重、平均日增重(ADG)和平均日干物质摄入量(ADMI)显著降低(P<0.05),肝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ATP含量显著下降(P<0.05),肝脏环氧化酶(COX)Ⅰ mRNA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肝脏视神经萎缩症蛋白1(OPA1)mRNA表达量有下调的趋势(P=0.089);2)饲粮补充Arg显著提高LBW仔猪末重、ADG和ADMI(P<0.05),显著提高血清CAT活性和肝脏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P<0.05),显著提高肝脏ATP含量(P<0.05),显著上调肝脏GPx1和线粒体融合蛋白1(Mfn1)mRNA表达量(P<0.05),并且有上调肝脏CATP=0.056)、COXⅣ(P=0.063)和OPA1(P=0.087)mRNA表达量的趋势。以上研究表明,LBW仔猪肝脏抗氧化能力下降,线粒体功能受阻,生长发育受到抑制;而饲粮补充1% Arg显著提高LBW仔猪肝脏抗氧化能力,改善线粒体功能,提高LBW仔猪生长性能。
  • 朱荣生, 徐伟, 王怀中, 孙守礼, 刘兴华, 刘俊珍, 呼红梅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2): 664-6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2.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不同水平三丁酸甘油酯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肠组织形态和养分消化率的影响。选取平均体重为7.66 kg的21日龄"杜×长×大"断奶仔猪200头,随机分为5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猪。对照组饲喂添加40 mg/kg杆菌肽锌的基础饲粮,试验Ⅰ、Ⅱ、Ⅲ、Ⅳ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1 000、1 500、2 000、2 500 mg/kg三丁酸甘油酯,试验期为42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2 000和2 500 mg/kg三丁酸甘油酯显著提高了仔猪平均日增重(P<0.05),显著降低了料重比(P<0.05),显著增加了血清中免疫球蛋白M含量(P<0.05);饲粮中添加1 500、2 000、2 500 mg/kg三丁酸甘油酯显著提高了仔猪血清葡萄糖和总蛋白含量(P<0.05),显著提高了空肠、回肠的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P<0.05),显著提高了仔猪对饲粮中粗蛋白质、粗脂肪、钙和磷的表观消化率(P<0.05),显著降低了血清中球蛋白含量和二胺氧化酶活性(P<0.05);饲粮中添加1 000 mg/kg三丁酸甘油酯显著提高了血清中总蛋白含量(P<0.05),显著降低了血清中二胺氧化酶活性(P<0.05),显著提高了仔猪对饲粮中粗蛋白质和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P<0.05)。由此可见,仔猪饲粮中添加1 000~1 500 mg/kg三丁酸甘油酯可替代抗生素药物添加剂;饲粮中添加2 000~2 500 mg/kg三丁酸甘油酯不仅可替代抗生素药物添加剂,而且可显著提高仔猪生长性能,改善肠组织形态,增强免疫力,提高养分消化率。
  • 刘军, 仲召鑫, 彭众, 喻礼怀, 董丽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2): 674-68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2.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研究哺乳期补饲精氨酸对断奶仔猪肝脏脂代谢功能的影响。试验成对选取7日龄体重相近40头哺乳仔猪,分为对照组(CON组)和精氨酸组(Arg组),每组20头猪(公母各占1/2)。7日龄起,在自然哺乳的同时,CON组仔猪每日灌服生理盐水40 mL,Arg组每日灌服精氨酸40 mL[250 mg/(kg·d]。在21日龄时,仔猪断奶并饲喂基础饲粮。每组在断奶当天(21日龄)和断奶后第3天(24日龄)每次随机挑选8头仔猪(公母各占1/2)屠宰并采取肝脏。结果表明:1)断奶后第3天,仔猪的体重与肝脏重均极显著低于断奶当天(P<0.01);与CON组相比,断奶后第3天,Arg组仔猪肝脏指数极显著提高(P<0.01)。2)与CON组相比,Arg组仔猪肝细胞粒径极显著提高(P<0.01),肝细胞面积显著提高(P<0.05)。3)断奶后第3天,仔猪肝脏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含量极显著高于断奶当天(P<0.01);断奶当天,Arg组仔猪肝脏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高于CON组(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极显著低于CON组(P<0.01)。4)与CON组相比,断奶当天,Arg组仔猪肝脏中脂蛋白脂肪酶(LPL)基因相对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5)。由此可得,哺乳期补饲精氨酸能够促进断奶仔猪肝脏发育,提高肝脏中HDL-C含量,降低肝脏中LDL-C含量,提高肝脏中LPL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而提高断奶仔猪肝脏脂代谢的功能。
  • 曾永娣, 王自蕊, 邹田德, 郑刘振, 李硕, 游金明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2): 682-6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2.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探讨噬菌体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肠道内容物pH、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和二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选用120头遗传背景相似、健康状况良好、胎次接近、初始体重为(7.35±0.03)kg的25日龄断奶仔猪,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仔猪。4组仔猪分别饲喂对照饲粮[添加50 mg/kg奎烯酮(有效含量25 mg/kg)和75 mg/kg金霉素(有效含量11.25 mg/kg)]及添加200、400和600 mg/kg噬菌体的饲粮。试验21 d后,屠宰取样,测定肠道内容物pH、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及二糖酶活性。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400、600 mg/kg噬菌体可显著提高仔猪全期增重(P<0.05),随着饲粮中噬菌体添加量的提高,仔猪全期增重呈显著线性和二次曲线变化(P=0.001和P=0.003)。而且400、600 mg/kg噬菌体组仔猪腹泻指数也显著低于对照组与200 mg/kg噬菌体组(P<0.05),随着饲粮中噬菌体添加量的提高,仔猪腹泻指数呈显著线性和二次曲线变化(P=0.024和P=0.01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400 mg/kg噬菌体能够显著降低仔猪回肠pH(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400和600 mg/kg噬菌体显著提高了盲肠中乙酸、丁酸和总酸的含量(P<0.05),且随着饲粮中噬菌体添加量的提高,盲肠乙酸、丁酸和总酸含量呈显著线性和二次曲线变化(P<0.01和P<0.01,P=0.017和P=0.014,P<0.01和P<0.01);600 mg/kg噬菌体组盲肠中戊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200、400 mg/kg噬菌体组(P<0.05),且丙酸含量显著高于200 mg/kg噬菌体组(P<0.05)。相比较于对照组,饲粮中添加400和600 mg/kg噬菌体显著提高了仔猪结肠中乙酸和总酸含量(P<0.05),随着饲粮中噬菌体添加量的提高,结肠乙酸含量呈显著先升高后降低的二次曲线变化(P=0.008)。而400 mg/kg噬菌体组仔猪结肠丁酸含量显著高于200和600 mg/kg噬菌体组(P<0.05)。4)与对照组相比,400 mg/kg噬菌体组仔猪十二指肠黏膜蔗糖酶和乳糖酶活性显著增加(P<0.05),十二指肠黏膜乳糖酶活性呈显著先升高后降低的二次曲线变化(P=0.029),空肠黏膜麦芽糖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噬菌体可提高仔猪的生长性能,降低腹泻指数,同时降低仔猪肠道内容物pH,提高肠道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和二糖酶活性,改善仔猪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
  • 禽营养与饲料 POULTRY NUTRITION AND FEED
  • 赵景鹏, 孙明发, 李培勇, 张俊玲, 杨立彬, 林海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2): 691-70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2.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基于生长性能和肉品质,评价胍基乙酸(GAA)对肉鸡的适用阶段和饲粮蛋氨酸(Met)配套强化效果。选取1日龄雄性爱拔益加肉仔鸡1 920只,随机分为16组,每组设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试验分前期(1~21日龄)和后期(22~42日龄)2个饲养阶段,1组为对照组,饲喂常规饲粮(Met水平前期为0.50%,后期为0.40%)。2~6组仅在前期设置Met或GAA处理,其中,2组只把饲粮Met的水平提高至0.65%;3~6组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设计,2个饲粮Met水平分别为0.50%和0.65%,2个GAA添加量分别为300和600 mg/kg。7~11组仅在后期设置Met或GAA处理,其中,7组只把饲粮Met水平提高至0.55%;8~11组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设计,2个饲粮Met水平分别为0.40%和0.55%,2个GAA添加量分别为400和800 mg/kg。12~16组在全期(1~42日龄)设置Met或GAA处理,前期和后期饲粮设置分别同2~6组和7~11组。试验期42 d。结果发现:1)与对照组相比,只在前期饲喂高剂量GAA并强化Met供应能够显著提高1~21日龄平均日增重和21日龄体重(P<0.05),显著降低1~21日龄料重比(P<0.05);仅在后期饲喂高剂量GAA能够显著提高22~42日龄平均日增重,显著降低22~42日龄料重比(P<0.05),同时强化Met供应还可显著提高1~42日龄平均日增重及42日龄体重、胸肌指数(P<0.05),显著降低22~42日龄和1~42日龄料重比及42日龄腹脂指数(P<0.05);全期饲喂高剂量GAA能够提高22~42日龄和1~42日龄平均日增重及42日龄体重和胸肌指数(P<0.05),显著降低22~42日龄和1~42日龄料重比及42日龄腹脂指数(P<0.05),同时强化Met供应还可显著提高1~21日龄平均日增重和21日龄体重(P<0.05),显著降低1~21日龄、22~42日龄和1~42日龄料重比(P<0.05)。2)与对照组相比,全期单独强化饲粮Met或联合添加低剂量GAA可以显著降低42日龄胸肌、腿肌亮度(L*)值和剪切力(P<0.05),提高红度(a*)值和24 h pH(pHu)(P<0.05);单独饲喂GAA对肉品质无显著影响(P>0.05)。由此可见,当全程饲喂高剂量GAA时,无需额外补充Met就可使肉鸡终末体重和胴体质量达到最佳;若要阶段性使用GAA,宜在后期高剂量添加且同时补充Met。
  • 反刍与草食动物营养与饲料 RUMINANT AND HERBIVORE NUTRITION AND FEED
  • 刘桂芹, 格尔乐其木格, 张心壮, 邢敬亚, 曲洪磊, 王涛, 苏少锋, 刘明丽, 赵一萍, 芒来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2): 706-7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2.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喂方式对德州驴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和盲肠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选择体重[(215±10)kg]相近、2周岁左右的健康德州公驴15头,随机分为C1组(饲喂方式为先粗后精)、C2组(饲喂方式为先精后粗)、C3组[饲喂方式为全混合日粮(TMR)],每组5头,预试期7 d,正试期75 d。结果显示:1)C2组平均日增重极显著高于C1和C3组(P≤0.01),C1组干物质和酸性洗涤纤维消化率以C1组最高,C3组次之,C2组最低,C1组与C2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2)饲喂方式对德州驴盲肠微生物组成有一定影响。在门水平上,各组盲肠微生物均以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主(二者占比>75%),其次为螺旋体菌门(Spirocha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纤维杆菌门(Fibrobacteres),且C2组厚壁菌门相对丰度高于C1组和C3组;在属水平上,将401个属中相对丰度低于1%的属聚为其他(占比>75%)后,各组均以其他为优势菌属;随后,C1组以螺旋体科未定义属(unidentified-Spirochaetaceae)和厌氧孤菌属(Anaerovirbrio)为主,C2组以厌氧孤菌属、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和螺旋体科未定义属为主,C3组则以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螺旋体科未定义属为主。3)通过UPGMAA聚类树、主成分分析和物种差异性分析发现,3组德州驴盲肠微生物组成不同,且C2组与其他2组差别较大,C1组和C3组可聚为一类。综上可知,饲喂方式可极显著影响德州驴的平均日增重,显著影响干物质和酸性洗涤纤维消化率,并可改变盲肠微生物组成。
  • 付瑶, 郭江鹏, 李胜利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2): 715-7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2.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口感化开食料对蒙贝利亚×荷斯坦杂交犊牛生长性能、胃肠道指标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选取20头健康新生蒙贝利亚×荷斯坦杂交犊牛,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头牛,2组分别饲分别饲颗粒化开食料和口感化开食料。试验期10周,所有犊牛第3天开始饲喂开食料,第8周断奶。结果表明:1)2组犊牛的生长性能无显著差异(P>0.05),口感化开食料组的断奶后开食料干物质采食量比颗粒化开食料组高31.28%(P=0.081)。2)2组的瘤胃液pH、氨态氮和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及乙酸、丙酸、丁酸比例均无显著差异(P>0.05)。3)2组的肠道消化酶活性及内脏器官和胃肠道发育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4)口感化开食料组犊牛在哺乳期的腹泻发病率比颗粒化开食料组低16.78%。由此可见,与饲喂颗粒化开食料相比,饲喂口感化开食料对断奶后蒙贝利亚×荷斯坦杂交犊牛开食料干物质采食量的影响存在差异趋势,能够减少犊牛哺乳期腹泻发病率,但对瘤胃发酵参数无显著影响,对胃肠道指标无不利影响。
  • 李倜宇, 石璐璐, 闫素梅, 史彬林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2): 726-7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2.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利用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研究壳聚糖(CHI)对泌乳中期奶牛一氧化氮(NO)免疫调节途径的影响。体内试验:按产奶量、泌乳期、胎次和体重相近的原则,将40头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5个处理,每个处理8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各处理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500、1 000、1 500和2 000 mg/kg的CHI。试验期60 d,其中1~30 d为前期,31~60 d为后期。试验期间奶牛自由采食和饮水。体外试验:分为2个子试验,每个试验均采用2×2×2三因子设计,即2个脂多糖(LPS)添加水平(0和10 μg/mL)×2个壳寡糖(COS)添加水平(0和160 μg/mL)×2个抑制剂添加水平(添加和不添加),共8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2个子试验的抑制剂分别是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抑制剂1400W(添加水平1 mmol/L)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抑制剂PDTC(添加水平10 mmol/L)。体内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第60天,血清中NO含量随CHI添加水平增加呈极显著的一次线性(P<0.01)或二次曲线(P<0.01)升高效应,iNOS活性呈趋于显著的一次线性(0.05≤P<0.10)或显著的二次曲线(P<0.05)升高效应;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iNOSNF-κB基因表达量均呈趋于显著的一次线性(0.05≤P<0.10)或显著的二次曲线(P<0.05)升高效应;上述指标在1 500 mg/kg添加水平表现为最高。体外试验结果表明:1)当1400W作为抑制剂,COS显著增加iNOS基因表达量(P<0.05);1400W极显著降低NO含量和iNOS活性(P<0.01)。2)当PDTC作为抑制剂,PDTC显著降低NO含量(P<0.05),极显著降低iNOSNF-κB的基因表达量(P<0.01)。3)在脂多糖(LPS)刺激的条件下,NO含量、iNOS活性和iNOS基因表达量均极显著增加(P<0.01),而对NF-κB基因表达量无显著影响(P>0.05);而添加COS又能够缓解LPS引起的NO含量、iNOS活性和iNOS基因表达量的升高。上述结果提示,COS可通过增加iNOSNF-κB的基因表达量,升高iNOS的活性,从而增加机体内NO的产生,对奶牛免疫功能起到调节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效应。此外,COS引起的PBMCs中NO含量的升高,是通过增加iNOSNF-κB的基因表达量,提高iNOS活性来完成的,且COS对奶牛PBMCs中NO途径的相关指标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综上所述,CHI可通过NO分子途径发挥免疫调节功能,且添加水平为1 500 mg/kg时效果最佳。
  • 毛晨羽, 邢媛媛, 石璐璐, 徐元庆, 金晓, 史彬林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2): 736-7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2.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光周期可以影响动物体内褪黑素(MLT)的分泌,而MLT能参与机体多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本试验旨在研究光周期对山羊MLT分泌、免疫和抗氧化功能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将18只6月龄雌性绒山羊随机分为3组:对照(CG,自然光周期)组、短光照(SDPP,光照8 h/d,黑暗16 h/d)组和渐减光照(SIPP,光照时间从16 h/d逐渐缩短到8 h/d)组。试验期为60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在试验第30天,SDPP显著增加了血清MLT含量(P<0.05),在试验第60天,SIPP显著增加了血清MLT含量(P<0.05);2)在试验第30天,SDPP组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升高(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SIPP组上述指标均无显著变化(P>0.05);在试验第60天,SDPP组和SIPP组血清T-SOD、GPx和CAT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3)在试验第30天,SDPP显著提高了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P<0.05);在试验第60天,SDPP和SIPP均显著提高了血清IgG含量(P<0.05),此外,SDPP显著提高了血清IL-1β、IL-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P<0.05),而SIPP仅显著提高了血清IL-1β含量(P<0.05);4)在基因表达方面,在试验第30天,SDPP显著上调了白细胞中SOD1、GPx1、GPx4、CAT、核转录因子2(Nrf2)、IL-1β、和IL-2基因相对表达量(P<0.05);在试验第60天,SDPP组白细胞中SOD1、CATGPx4、IL-1βIL-2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SIPP组白细胞中SOD1、GPx1、CATIL-1βIL-2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上述结果表明,持续短光照能分泌更多的MLT,提高山羊的免疫和抗氧化功能。
  • 马满鹏, 王炳, 屠焰, 付彤, 成述儒, 刁其玉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2): 746-75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2.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全混合日粮(TMR)中相同中性洗涤纤维(NDF)水平下,以竹叶或茶叶渣替代苜蓿对断奶犊牛生长性能、消化代谢及血清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按照随机区组设计将45头105日龄的荷斯坦公犊牛分成3组,每组15头犊牛,分别饲喂苜蓿(AH组)、竹叶(BL组)或茶叶渣(TR组)为主要NDF来源的TMR。预试期15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180日龄时,TR组的体重显著低于AH组(P<0.05);试验期间,BL组与AH组之间的平均日增重、干物质采食量和料重比无显著差异(P>0.05)。2)与AH组相比,BL组的干物质(DM)和酸性洗涤纤维(ADF)表观消化率显著降低(P<0.05),而有机物(OM)和NDF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TR组的NDF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而DM、OM和ADF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3)与AH组相比,BL组的尿能、总能消化率、总能代谢率和消化能代谢率显著降低(P<0.05)。4)与AH组相比,BL组的尿氮显著提高(P<0.05),氮沉积率显著降低(P<0.05);TR组的粪氮显著提高(P<0.05),氮表观消化率显著降低(P<0.05)。5)与AH组相比,BL和TR组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降低(P<0.05),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BL组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降低(P<0.05)。由此可见,与饲喂苜蓿饲粮相比,饲喂竹叶饲粮的断奶犊牛生长性能及OM、NDF表观消化率相近,但能量和氮的利用率降低;饲喂茶叶渣饲粮的断奶犊牛能量利用率相近,而NDF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生长性能和氮的利用率降低;饲喂竹叶饲粮和茶叶渣饲粮的断奶犊牛血清IgA含量显著提高,抗氧化能力降低。综上所述,断奶犊牛阶段可以用竹叶(24.38%)替代苜蓿作为饲粮的粗饲料。
  • 张智安, 李世易, 武刚, 李发弟, 李飞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2): 756-76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2.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蜜蜂肽对育肥湖羊生长性能和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选择健康、体重相近的湖羊公羔180只,随机分成5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羊。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0、200、400和800 g/t蜜蜂肽。预试期14 d,正试期63 d。结果表明:1)400、800 g/t组的第42天体重和第63天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和100 g/t组(P<0.05),200、400、800 g/t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和100 g/t组(P<0.05),400 g/t组的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各组之间瘤胃液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400 g/t组的瘤胃液乙酸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丙酸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00 g/t组的瘤胃液乙酸/丙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100、200和400 g/t组的瘤胃反刍兽新月单胞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00 g/t组的瘤胃普雷沃氏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00和800 g/t组的瘤胃产琥珀酸丝状杆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100 g/t组(P<0.05),200和400 g/t组的瘤胃嗜淀粉瘤胃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100 g/t组(P<0.05)。4)400和800 g/t组的瘤胃厚壁菌门丰度显著高于200 g/t组(P<0.05),800 g/t组的瘤胃丁酸弧菌属_2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和200 g/t组(P<0.05),800 g/t组的瘤胃毛螺菌科_NK3A20丰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400 g/t组的瘤胃瘤胃球菌属_2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和200 g/t组(P<0.05)。综上,在饲粮中添加蜜蜂肽有利于育肥湖羊生长性能的提高,并且可以调节瘤胃微生物区系和发酵模式,在实际生产中可以作为理想的抗生素替代物应用。
  • 张牧州, 郝小燕, 项斌伟, 张文佳, 张宏祥, 张建新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2): 765-7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2.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玉米皮和大豆皮组合代替饲粮中部分玉米和玉米秸秆对育肥羊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选用36只健康、(120±11)日龄和体重[(22.20±0.92)kg]相近的杜泊×小尾寒羊杂交公羔为试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分别饲喂3种不同的饲粮:1)0玉米皮+0大豆皮(对照组);2)9%玉米皮+9%大豆皮(18MIX组);3)17%玉米皮+17%大豆皮(34MIX组)。试验期共85 d,其中预试期15 d。结果表明:1)34MIX组的末体重和干物质采食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18MIX组差异不显著(P>0.05);34MIX组和18MIX组的平均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4MIX组的平均日增重最高。2)34MIX组的瘤胃乙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瘤胃氨态氮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18MIX组差异不显著(P>0.05)。3)18MIX组和34MIX组瘤胃液中羟甲基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18MIX组和34MIX组瘤胃中黄色瘤胃球菌、白色瘤胃球菌、产琥珀酸丝状杆菌和溶纤维丁酸弧菌的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利用玉米皮和大豆皮组合代替饲粮中一定比例的玉米和玉米秸秆有利于育肥羊生长和瘤胃代谢效率。
  • 于洋, 格日乐玛, 闫素梅, 郭晓宇, 赵艳丽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2): 775-78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2.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放牧与舍饲育肥对绒山羊胃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从内蒙古白绒山羊种羊场中选择体重与年龄相似的阿尔巴斯白绒山羊母羊60只,随机分为试验组(EG组)和对照组(CG组)。试验组进行舍饲育肥,饲喂全混合日粮,对照组进行放牧育肥。预试期l5 d,正试期60 d。在育肥试验结束时,分别从CG组和EG组中随机选取6只母羊进行屠宰取样,测定胃肠道的组织形态结构。结果表明:与CG组相比,EG组母羊瘤胃乳头长度和乳头宽度显著提高(P<0.05),但瘤胃、网胃、瓣胃及皱胃的胃壁厚度和肌肉层厚度没有显著变化(P>0.05);EG组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绒毛长度及绒毛长度/隐窝深度显著高于CG组(P<0.05),但对于隐窝深度2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与放牧育肥相比,舍饲育肥可以改善绒山羊母羊的胃肠道组织形态结构。
  • 李娜, 张洁, 郭婷婷, 胡丹丹, 徐晓锋, 张力莉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2): 784-79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2.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放牧和舍饲2种不同的饲养方式对滩羊羔羊瘤胃真菌菌群的影响,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选择体重接近、健康的刚出生放牧滩羊与舍饲滩羊羔羊各12只,放牧组羔羊随放牧哺乳母羊饲养,舍饲组随舍饲哺乳母羊饲养,2月龄时屠宰取瘤胃液,通过内转录间隔区(ITS)rDNA测序技术分析其真菌多样性及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放牧组滩羊瘤胃中真菌多样性极显著高于舍饲组(P<0.01)。舍饲组与放牧组滩羊瘤胃真菌菌群共鉴定出6个门,其中舍饲组6个门,放牧组5个门。放牧组滩羊瘤胃中的新丽鞭毛菌门(Neocallimastigomycota)的相对丰度极显著高于舍饲组(P<0.01);舍饲组的子囊菌门(Ascomycota)的相对丰度极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放牧组滩羊瘤胃液中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和新丽鞭毛菌门,舍饲组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舍饲组与放牧组滩羊瘤胃真菌菌群共鉴定出69个属,其中放牧组55个属,舍饲组56个属。舍饲组的Kazachstania、赤霉菌属(Gibberella)、酵母属(Saccharomyces)的相对丰度均极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香蘑属(Lepista)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而放牧组梨囊鞭菌属(Piromyces)、盲肠鞭菌属(Caecomyces)、新丽鞭菌属(Neocallimastix)、未分类新丽鞭菌科(Neocallimastigaceae_NA)、Chalastospora等的相对丰度均极显著高于舍饲组(P<0.01);放牧组未分类毕赤酵母科(Pichiaceae_NA)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舍饲组(P<0.05)。放牧组优势菌属为Kazachstania和梨囊鞭菌属,舍饲组优势菌属为Kazachstania。综上所述,饲养方式对2月龄滩羊瘤胃真菌菌群结构的构建有显著影响。
  • 黄文琴, 刁其玉, 张乃锋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2): 795-80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2.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基于Meta分析评估早期断奶对羔羊生长性能的影响。采用计算机检索数据库辅助手动搜索文献,按文献排除标准共纳入30篇文献,试验组为994头早期断奶羔羊,对照组为539头随母哺乳羔羊,以肉羊60日龄体重和胸围作为生长性能指标,分别收集了1 413只肉羊体重数据和1 011只肉羊胸围数据,通过回归分析后亚组分析解释异质性来源,敏感性分析评价合并效应量后结果稳定性,漏斗图评估文献发表偏倚。Meta分析结果表明:早期断奶对羔羊60日龄体重无不良影响(P=0.225),回归分析发现,早期断奶对羔羊60日龄体重的影响与断奶日龄有关,与随母哺乳羔羊相比,羔羊30~40日龄断奶补饲能显著提高60日龄体重(P<0.001)。早期断奶对羔羊60日龄胸围无显著影响(P=0.282)。敏感性分析显示分析结果稳定可信,漏斗图显示纳入的文献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
  • 王嘉盛, 于翔, 茆建昱, 丁洛阳, 王梦芝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2): 806-8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2.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比较安静型和紧张型湖羊在行为和生长及屠宰性能上的差异,并进行生长及屠宰性能和行为指标的关联分析。试验通过Pen Score法筛选安静型和紧张型各5只湖羊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安静型湖羊的采食时间(3.17 h/d)显著高于紧张型湖羊(2.63 h/d)(P<0.05),但舔毛次数(0.33次/d)却显著低于紧张型湖羊(0.73次/d)(P<0.05)。安静型湖羊的胴体重(21.68 kg)显著高于紧张型湖羊(19.44 kg)(P=0.05),且眼肌面积(21.11 cm2)也显著高于紧张型湖羊(14.63 cm2)(P<0.05)。进一步相关性分析发现,试验羊的采食时长与胴体重、干物质采食量、眼肌面积、平均日增重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而料重比与舔毛次数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综上所述,安静型湖羊较紧张型湖羊具有更好的生长及产肉潜力,而且采食时长和舔毛次数等行为与生长及屠宰性能有一定的关联,可用于进一步探究动物性情与生长及屠宰性能的关联。
  • 么恩悦, 郑健, 房新鹏, 辛杭书, 张永根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2): 815-8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2.0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种植地对全株青贮玉米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影响及其与蛋白质营养价值、瘤胃降解特性之间的相关关系。本试验采用常规化学分析方法、美国康奈尔大学净碳水化合物-净蛋白质体系(CNCPS)、尼龙袋技术对不同种植地的全株青贮玉米营养价值进行评定,并结合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对青贮玉米蛋白质分子结构进行研究,进而探求蛋白质分子结构与蛋白质营养价值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种植地全株青贮玉米蛋白质化学成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CNCPS蛋白质组分中非蛋白氮、中速降解蛋白、慢速降解蛋白、不可利用蛋白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干物质及粗蛋白质有效降解率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2)通过FTIR扫描后发现,不同种植地对全株青贮玉米蛋白质分子结构中酰胺Ⅰ带的峰高、峰面积,酰胺Ⅱ带的峰高、峰面积,酰胺Ⅰ带与Ⅱ带的总峰面积、峰面积比、峰高比,α-螺旋、β-折叠峰高均有显著影响(P<0.05)。3)酰胺Ⅰ带峰高、峰面积,酰胺Ⅱ带峰高、峰面积,酰胺Ⅰ带与Ⅱ带峰高比、峰面积比以及α-螺旋峰高均可以作为预测因子对全株青贮玉米蛋白质营养价值及瘤胃降解参数进行预测。其中,青贮玉米蛋白质分子结构对粗蛋白质(R2=0.81)、酸性洗涤不溶蛋白(R2=0.88)、不可利用蛋白(R2=0.85)及粗蛋白质快速降解部分(R2=0.69)拟合最好。综上所述,不同种植地对全株青贮玉米蛋白质成分、CNCPS组分、干物质和粗蛋白质瘤胃降解参数及蛋白质分子结构均有影响。并且,蛋白质分子结构与蛋白质营养价值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可以借助青贮玉米蛋白质红外光谱参数对其蛋白质营养价值进行预测。
  • 李苗苗, 靳思玉, 王立超, 周昕, 黄秋连, 王健, 张嘉宾, 曹阳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2): 827-8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2.03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不同乳酸菌添加剂及贮藏温度对油莎草青贮品质及体外干物质消失率的影响,试验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将采集的油莎草原料分为3组,分别进行副干酪乳杆菌(AC组)和植物乳杆菌添加(LP组)及无添加处理(对照组),每组设10个重复。将以上处理的样品200 g装入食品级聚乙烯袋中进行真空密封,各取5袋分别置于常温(20±2)℃和低温4℃贮藏35 d。结果表明:1)常温处理下,LP组油莎草青贮有机物含量,AC组和LP组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乳酸菌数量及体外产气量,干物质消失率,丙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C组和LP组油莎草青贮pH,氨态氮/总氮,酵母菌、好氧菌数量及体外pH,乙酸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低温处理下,AC组和LP组油莎草青贮乳酸含量,乳酸菌、芽孢杆菌数量,粗蛋白质含量及体外产气量,干物质消失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C组和LP组油莎草青贮酵母菌、好氧菌数量及体外氨态氮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乳酸菌添加和温度处理在油莎草青贮pH,乳酸菌、酵母菌、好氧菌及芽孢杆菌数量,有机物、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氨态氮/总氮及体外发酵产气量,干物质消失率,乳酸、乙酸和丙酸含量方面表现出极显著的交互作用(P<0.01)。本试验条件下,2种乳酸菌添加均能有效改善油莎草青贮品质,提高营养价值,添加植物乳杆菌可以改善低温环境下油莎草的青贮品质。
  •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 AQUATIC ANIMAL NUTRITION AND FEED
  • 徐禛, 杨航, 姜维波, 李小勤, 冷向军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2): 836-84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2.03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儿茶素对草鱼生长性能、血清抗氧化指标和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取平均体质量为(18.5±0.2)g的草鱼360尾,随机分为6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对照组)、0.1、0.3、0.5、0.7和0.9 g/kg儿茶素的6种饲料,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试验期60 d。结果表明:1)随着儿茶素的添加,各组间鱼体增重率和饲料系数无显著差异(P>0.05),添加0.5、0.7和0.9 g/kg儿茶素显著提高了鱼体肥满度(P<0.05),显著降低了血清丙二醛含量(P<0.05)。除0.1 g/kg组外,其余各儿茶素添加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间在血清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脱氢酶活性上无显著差异(P>0.05)。2)在肌肉游离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方面,0.5、0.7 g/kg组的总氨基酸、呈味氨基酸含量和C20:5、n-3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各组间在肌肉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及肌肉质构特性、肌肉失水率以及肌纤维密度和直径上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0.7和0.9 g/kg组的肌肉胶原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上述结果显示,儿茶素对草鱼生长性能没有显著影响,可提高血清抗氧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肌肉品质。草鱼饲料中儿茶素的推荐添加量为0.5~0.7 g/kg。
  • 张庆功, 王建学, 卫育良, 徐后国, 梁萌青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2): 847-85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2.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红鳍东方鲀幼鱼对饲料赖氨酸的需求量。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晶体赖氨酸配制成6种等氮等脂饲料(赖氨酸水平分别为1.65%、2.58%、3.18%、4.01%、4.80%、5.52%)。将体重(13.83±0.63)g红鳍东方鲀幼鱼随机放入18个养殖桶(6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桶30尾鱼),在室内流水系统中进行67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赖氨酸水平的提高,红鳍东方鲀的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当赖氨酸水平为4.80%时达到最高,显著高于1.65%赖氨酸组(P<0.05);1.65%赖氨酸组鱼体粗脂肪含量、肝体比和脏体比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随着饲料赖氨酸水平的提高,肝脏和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4.80%和5.52%赖氨酸组显著高于1.65%赖氨酸组(P<0.05)。以特定生长率为评价指标进行二次回归曲线分析,得出红鳍东方鲀幼鱼对饲料赖氨酸需求量为3.83%,占饲料蛋白质的7.66%。
  • 特种经济动物营养与饲料 SPECIAL ECONOMIC ANIMAL NUTRITION AND FEED
  • 荀利杰, 黄新球, 李琼艳, 杨爽, 王艳辉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2): 856-8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2.04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蜂花粉对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蜂王浆主蛋白基因(mrjps)表达及蜂王浆产量、质量和组成的影响。选取蜂王、群势基本一致的意大利蜜蜂9群,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3群蜜蜂:油菜花粉组,饲喂油菜花粉;土连翘花粉组,饲喂土连翘花粉;对照组,不饲喂花粉,自然采粉(主要为鬼针草花粉)。试验周期为2个月,试验时间为2017年9月中旬至11月中旬。利用凯氏定氮法和水解法分别检测油菜花粉、土连翘花粉和鬼针草花粉粗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组成与含量;每组选3只9日龄工蜂进行mrjp1~mrjp9和黄体基因e3(yellow-e3)相对表达量的检测;检测各组蜂王浆产量、质量及水溶性蛋白和氨基酸组成与含量。结果显示:3种蜂花粉粗蛋白质含量、总氨基酸含量均为油菜花粉 > 土连翘花粉 > 鬼针草花粉,且组间差异显著(P<0.05),3种蜂花粉单一氨基酸(组氨酸除外)含量也表现为油菜花粉 > 土连翘花粉 > 鬼针草花粉,且组间差异显著(P<0.05)。在9日龄工蜂头部,mrjp1、mrjp2、mrjp3、mrjp4、mrjp5和mrjp7相对高表达,mrjp6、mrjp8和mrjp9相对低表达,油菜花粉组、土连翘花粉组和对照组mrjp1、mrjp2、mrjp3、mrjp4、mrjp5和mrjp7的相对表达量之和分别占mrjps总相对表达量的99.94%、99.94%和98.60%。与对照组相比,饲喂油菜花粉和土连翘花粉显著提高了mrjp1、mrjp2、mrjp3、mrjp4、mrjp5、mrjp7和yellow-e3的相对表达量(P<0.05),且油菜花粉组上述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土连翘花粉组(P<0.05);饲喂油菜花粉和土连翘花粉显著降低了mrjp6、mrjp8、mrjp9的相对表达量(P<0.05)。油菜花粉组蜂王浆产量最高,其次为土连翘花粉组,对照组最低,各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油菜花粉组和土连翘花粉组蜂王浆的质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3组蜜蜂所产蜂王浆水溶性蛋白和氨基酸组成基本一致。综上所述,不同粗蛋白质含量的蜂花粉对西方蜜蜂mrjps基因的表达及蜂王浆产量的影响不同,对蜂王浆质量和组成的影响不大。3组蜂群相比,采食油菜花粉组具有营养功能的mrjp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和蜂王浆产量最高。由此可见,对于西方蜜蜂繁育或蜂王浆生产,油菜花粉可作为一种优质的营养饲料。
  • 分子与细胞营养 MOLECULAR AND CELLULAR NUTRITION
  • 刘嘉琪, 刘佳丽, 农秋雲, 单体中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2): 870-88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2.04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糖脂代谢通路关键基因CRTC3在不同品种猪肌肉和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通过forskolin处理猪皮下脂肪前体细胞,研究forskolin对脂肪前体细胞分化聚酯和CRTC3基因表达的影响,阐明猪CRTC3基因表达与脂肪沉积的关系。试验选取杜长大猪和莱芜猪各5头,检测肌肉、脂肪组织中CRTC3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以及脂肪代谢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选取2头3日龄的杜长大仔猪,分离猪皮下脂肪前体细胞,待完全融合后用MDI诱导培养基诱导4 d,然后用分化培养基继续诱导4 d,完成诱导分化。Forskolin组在诱导分化的第1天即加入forskolin,使其终浓度为10 μmol/L,对照组则加入同浓度的二甲基亚砜(DMSO)进行诱导分化。结果表明:在莱芜猪的背最长肌和腰大肌中,CRTC3的蛋白表达水平高于杜长大猪;在莱芜猪的皮下和内脏脂肪组织中,CRTC3及脂肪沉积相关基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γ(PPARγ)、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EBPα)、围脂滴蛋白(PLIN)和瘦素(LEP)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杜长大猪(P<0.05或P<0.01),而脂肪棕色化相关基因NF-E2相关因子1(NRF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PRDM16、解偶联蛋白2(UCP2)、解偶联蛋白3(UCP3)的mRNA表达水平则显著或极显著低于杜长大猪(P<0.05或P<0.01)。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猪皮下脂肪前体细胞分化后CRTC3和脂肪沉积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极显著提高(P<0.01),脂肪棕色化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也均极显著升高(P<0.01)。10 μmol/L forskolin处理能抑制猪皮下脂肪前体细胞分化,极显著升高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和脂肪棕色化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P<0.01),促进CRTC3的进核,极显著降低CRTC3和脂肪沉积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P<0.01)。上述研究结果表明,CRTC3基因与猪脂肪沉积密切相关,forskolin处理可以调控猪CRTC3及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调控猪皮下脂肪前体细胞分化聚酯。
  • 实验方法与实验动物 EXPERIMENTAL METHOD AND ANIMAL
  • 彭运智, 谭会泽, 刘松柏, 赵峰, 邹轶, 陈丹, 黎鸿彬, 呙于明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2): 881-88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2.04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检验基于仿生消化系统估测肉鸭饲料原料代谢能(ME)的有效性。首先,通过仿生消化法测定玉米、高粱、豆粕、菜籽粕和小麦麸的鸡、鸭酶水解物能值(EHGE),计算鸭/鸡EHGE比值,并参考肉鸡饲料原料ME计算肉鸭ME。其次,选择21日龄番鸭2 400只,随机分为8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50只鸭。各组随机饲喂不同ME水平的试验饲粮。测定21~50日龄、51~75日龄、21~75日龄肉鸭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将肉鸭各阶段的料重比与饲粮ME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玉米的鸭/鸡EHGE比值为1.06,高粱、饼粕类和麸皮的鸭/鸡EHGE比值为1.14~1.21。2)饲粮ME水平对肉鸭各阶段的平均日增重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料重比和平均日采食量存在极显著影响(P<0.01)。3)肉鸭各阶段料重比对鸭ME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R2)均高于其对鸡ME回归方程的R2。由此可见,应用鸭ME估测数据配制肉鸭饲粮较恰当,采用仿生消化法建立肉鸭饲料原料ME数据库是可行的。
  • 张玉栋, 王巧利, 申红, 吴娜, 王俊刚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2): 890-89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2.04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明确蝇蛆粉作为饲料添加剂对腹泻小鼠肠道大肠杆菌数量及血清抗氧化酶和消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选取3~4周龄健康雄性昆明种小鼠75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第1~5天为建模期,模型组、8.0%蝇蛆粉组、5.0%蝇蛆粉组、2.5%蝇蛆粉组腹腔注射0.02 mL/g的3×108 CFU/mL的大肠杆菌菌悬液建立腹泻模型,空白组则注射等剂量的无菌生理盐水,造模期间各组均饲喂基础饲粮。第6~15天为治疗期,8.0%蝇蛆粉组、5.0%蝇蛆粉组、2.5%蝇蛆粉组小鼠分别饲喂2 g蝇蛆粉添加剂量为8.0%、5.0%、2.5%的混合饲粮后再自由采食基础饲粮,模型组和空白组小鼠则自由采食基础饲粮。治疗期结束后测定各组腹泻小鼠回肠、盲肠和结肠中大肠杆菌和总菌数量及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乳酸脱氢酶(LDH)、淀粉酶(AMS)、脂肪酶(LPS)的活性。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回肠、结肠和盲肠中大肠杆菌数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8.0%蝇蛆粉组小鼠回肠、盲肠、结肠中大肠杆菌数量与空白组相比均差异不显著(P>0.05),与模型组和2.5%蝇蛆粉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同时其结肠中大肠杆菌数量比空白组低17.12×104 CFU/mL。腹泻导致小鼠血清中抗氧化酶和消化酶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10 d后,8.0%、5.0%和2.5%蝇蛆粉组小鼠血清中SOD、POD、CAT和GST活性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且小鼠血清中这4种抗氧化酶活性均随着蝇蛆粉添加剂量的增加而升高,同时8.0%蝇蛆粉组小鼠血清中GST活性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8.0%和5.0%蝇蛆粉组小鼠血清中LPS、AMS和LDH活性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2.5%蝇蛆粉组小鼠血清中LPS和LDH活性也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由此可见,蝇蛆粉能降低腹泻小鼠肠道中大肠杆菌和总菌数量,提高血清中抗氧化酶和消化相关酶活性,在添加剂量为8.0%时效果最好。
  • 陈勇江, 王金荣, 苏兰利, 高温婷, 赵银丽, 段二珍, 王晋晋, 娄鹏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2): 898-90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2.04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建立阿司匹林诱导的大鼠肠道损伤模型。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选用6周龄SD大鼠18只,经过7 d的适应性饲养后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6只,单笼饲喂。模型1组和模型2组阿司匹林的灌胃剂量分别为50和200 mg/kg,空白对照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持续灌胃14 d。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灌服50 mg/kg阿司匹林显著降低了大鼠的体增重、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肠道黏膜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肠道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P<0.05),但对肝脏指数、脾脏指数和血清溶菌酶(LZM)活性没有显著影响(P>0.05);灌服200 mg/kg阿司匹林显著降低了大鼠的体增重、肝脏指数、血清IL-2含量与LZM活性、肠道黏膜sIgA含量、肠道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及二者的比值(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采用200 mg/kg剂量的阿司匹林连续灌胃14 d可以成功建立大鼠的肠道损伤模型。
  • 相关研究 RELATED RESEARCH
  • 闫珊珊, 刘光芒, 王建萍, 林燕, 白世平, 张克英, 吴彩梅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2): 905-9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2.04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有氧条件下接种禾谷镰刀菌后玉米蛋白粉品质变化规律和呕吐毒素(DON)的积累规律。采用1×105、1×106、1×107个/g禾谷镰刀菌接种量准确接种于水分含量为22%的玉米蛋白粉中,三角瓶有氧培养,通氧量为1 020 m2/m3,培养温度为(25±2)℃,湿度为(75±5)%,培养60 d,测定玉米蛋白粉品质相关指标和DON积累规律。结果表明:禾谷镰刀菌接种量对为禾谷镰刀菌提供氮源的粗蛋白质、氨基酸含量和提供碳源的粗脂肪、淀粉、粗纤维含量以及品质评价指标酸价、蛋白质溶解度、能量变化均无显著影响(P>0.05)。氨基酸含量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呈二次曲线变化(P<0.01),粗脂肪、淀粉、粗纤维含量及蛋白质溶解度、能量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呈线性降低(P<0.01),酸价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呈线性增加(P<0.01)。禾谷镰刀菌接种量对品质评价指标霉菌总数变化有影响,不同禾谷镰刀菌接种量组霉菌总数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呈二次曲线变化(P<0.01)。DON与15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15AC-DON)的积累规律均为0~10 d为禾谷镰刀菌产毒前期;11~15 d为产毒中期;16~60 d为产毒后期。综上,在有氧条件下,禾谷镰刀菌接种量对营养素变化无显著影响,对霉菌总数和毒素积累有影响,培养时间越长,禾谷镰刀菌接种量越高,品质越差;DON和15AC-DON有积累规律。
  • 研究简报 SHORT COMMUNICATION
  • 梁天增, 汪龙梅, 余程, 王秀英, 刘玉兰, 朱惠玲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2): 915-92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2.04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香菇多糖对脂多糖(LPS)刺激的仔猪空肠细胞死亡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取24头健康的28日龄"杜×长×大"断奶仔猪,平均体重为(8.12±0.19)kg,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试验采用2×2因子设计,主因子分别为饲粮处理(基础饲粮或基础饲粮中添加0.02%的香菇多糖)和免疫应激处理(注射生理盐水或LPS)。试验第28天,免疫应激组仔猪腹膜注射100 μg/kg体重(BW)的LPS或生理盐水。注射LPS或生理盐水4 h后,仔猪麻醉屠宰,取空肠样品待测。试验期为28 d。结果表明:1)LPS刺激导致仔猪空肠绒毛萎缩,肠上皮脱落,肠道形态受损;饲粮添加香菇多糖缓解了LPS刺激所导致的肠道形态结构损伤。2)LPS刺激显著提高了空肠程序性坏死信号通路关键基因受体互作蛋白激酶3(RIP3)mRNA的相对表达量(P<0.05),显著降低了动力相关蛋白1(Drp1)和混合系列蛋白激酶结构域样蛋白(MLKL)mRNA的相对表达量(P<0.05)。饲粮添加香菇多糖显著降低了空肠程序性坏死信号通路关键基因受体互作蛋白激酶1(RIP1)、Fas死亡结构域相关蛋白(FADD)mRNA的相对表达量(P<0.05)。3)LPS刺激显著降低了空肠焦亡信号通路关键基因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半胱天冬酶(Caspase)-1、白细胞介素-18(IL-18)以及凋亡信号通路关键基因Caspase-9、B淋巴细胞瘤-2相关X蛋白(Bax)mRNA的相对表达量(P<0.05),显著提高了空肠焦亡信号通路关键基因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消皮素D(GSDMD)及凋亡信号通路关键基因Caspase-8 mRNA的相对表达量(P<0.05)。饲粮添加香菇多糖显著降低了空肠焦亡信号通路关键基因NLRP3 mRNA的相对表达量(P<0.05)及凋亡信号通路关键基因Caspase-9和原癌基因蛋白xl(Bcl-xl)mRNA的相对表达量(P<0.05)。4)LPS刺激显著降低了空肠自噬信号通路关键基因自噬相关基因12(Atg12)、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和Unc-51样激酶1(ULK1)mRNA的相对表达量(P<0.05)。饲粮添加香菇多糖显著降低了空肠自噬信号通路关键基因Atg12、LC3和ULK1 mRNA的相对表达量(P<0.05)。由此可见,饲粮添加香菇多糖是通过调控程序性坏死、焦亡和自噬信号通路关键基因,从而维持肠道完整性。
  • 高乾坤, 马翠, 宋明彤, 王占彬, 尹富贵, 韩强, 孔祥峰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2): 925-9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2.04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母猪饲粮添加甜菜碱对巴马香猪哺乳仔猪血液指标的影响。选取3~7胎次妊娠巴马香猪40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20头,单栏饲养。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5 kg/t甜菜碱。试验期为母猪配种后第3天至分娩后第21天。试验结束时,从每组随机选取10窝仔猪,每窝选取1头仔猪采血,测定血浆激素含量、抗氧化指标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甜菜碱组哺乳仔猪血浆胆囊收缩素(CCK)、酪酪肽(PYY)、瘦素(LEP)、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和丙氨酸(Ala)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浆鹅肌肽(Ans)、1-甲基组氨酸(1-MeHis)和3-甲基组氨酸(3-MeHis)含量显著升高(P<0.05),血浆苏氨酸(Thr)(P=0.069)、谷氨酸(Glu)(P=0.055)和肌肽(Car)(P=0.055)含量呈下降趋势,血浆亮氨酸(Leu)含量呈升高趋势(P=0.069)。综上所述,母猪饲粮添加甜菜碱可降低哺乳仔猪血浆摄食相关因子水平,减弱机体的氧化水平,改变血浆游离氨基酸含量,有利于仔猪的生长发育与机体健康。
  • 胡宇超, 王园, 孟子琪, 刘玉辉, 王瑞芳, 王文文, 郝希然, 安晓萍, 齐景伟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2): 932-94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2.04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试验旨在研究发酵麸皮多糖(FWBP)对肉羊肉品质、肌肉氨基酸组成及肌肉抗氧化酶和肌纤维类型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用50只体重为(20.17±3.33)kg的6周龄杜泊×小尾寒羊F1代杂交羔羊,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对照组(Ⅰ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Ⅱ、Ⅲ、Ⅳ、Ⅴ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0、100、200、400 mg/kg FWBP的试验饲粮,预试期14 d,正试期56 d。结果表明:1)Ⅱ和Ⅲ组肉羊背最长肌剪切力显著低于Ⅰ组(P<0.05)。2)Ⅱ、Ⅲ和Ⅳ组肉羊背最长肌中蛋氨酸(Met)含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Ⅳ组肉羊背最长肌中的半胱氨酸(Cys)含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而谷氨酸(Glu)和亮氨酸(Leu)含量显著低于Ⅰ组(P<0.05);Ⅴ组肉羊背最长肌中丝氨酸(Ser)含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而缬氨酸(Val)含量显著低于Ⅰ组(P<0.05)。3)各试验组肉羊背最长肌中过氧化氢酶(CAT)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且Ⅲ组肉羊背最长肌中CAT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Ⅱ、Ⅳ、Ⅴ组(P<0.05)。Ⅲ组肉羊背最长肌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4)Ⅲ组肉羊背最长肌中肌球蛋白重链(MyHC)Ⅰ和MyHCa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且MyHCx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Ⅰ组(P<0.05)。Ⅲ、Ⅳ和Ⅴ组肉羊背最长肌中MyHCb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FWBP可以降低肉羊背最长肌剪切力,改善其氨基酸组成,提高肌肉抗氧化能力,诱导Ⅱx型肌纤维向Ⅰ和Ⅱa型肌纤维的转化,且以添加100 mg/kg效果较佳。
  • 李世易, 郭同庆, 刘鑫, 武刚, 李飞, 牛骁麟, 张智安, 李发弟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2): 941-9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2.05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通过体外发酵试验研究蜜蜂肽对瘤胃发酵参数及甲烷气体排放量的影响。本试验选用健康、体重[(40±3)kg]相近的高山美利奴羊(n=4)作为瘤胃液供体。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共3个处理,在每千克干物质基础上,分别添加0、0.75、1.50 mg的蜜蜂肽,每个处理7个重复。发酵24 h后,冰水终止发酵,收集产气和发酵液,测定瘤胃发酵液pH,确定蜜蜂肽对发酵液气体产量、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以及部分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体外发酵24 h,与不添加蜜蜂肽相比,添加0.75 mg蜜蜂肽能显著提高瘤胃内乙酸比例和乙酸/丙酸(P<0.05),显著降低丙酸比例(P<0.05),显著提高甲烷产量(P<0.05),有提高瘤胃pH(P=0.080)和普雷沃氏菌数量(P=0.078)的趋势。综上所述,在体外发酵24 h条件下,蜜蜂肽对绵羊瘤胃发酵有一定影响,能够调节绵羊瘤胃发酵模式。
  • 周彬, 唐洪玉, 朱成科, 郑永华, 范思林, 刘长江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2): 948-9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2.05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循环流水槽养殖草鱼与池塘精养草鱼营养品质的差异,选取相同饲料源的循环流水槽养殖草鱼[平均体重:(723.89±71.54)g,平均体长:(340.86±8.88)mm]和池塘精养草鱼[平均体重:(680.35±155.13)g,平均体长:(334.00±21.40)mm]各12尾,测定形态指标与肌肉剪切力、质构特性、色泽以及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和矿物元素含量。结果显示:1)循环流水槽养殖草鱼的硬度、黏性、咀嚼性、回复性和剪切力均显著高于池塘精养草鱼(P<0.05)。2)循环流水槽养殖草鱼的肌肉水分含量显著低于池塘精养草鱼(P<0.05),肌肉粗脂肪含量低于池塘精养草鱼,但差异不显著(P>0.05),肌肉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含量均高于池塘精养草鱼,但差异不显著(P>0.05)。3)循环流水槽养殖草鱼的肌肉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总量(TEAA)和呈味氨基酸总量(TDAA)高于池塘精养草鱼,但差异不显著(P>0.05)。循环流水槽养殖草鱼和池塘精养草鱼肌肉中TAA分别为77.11%和76.61%,TEAA和TDAA分别占TAA的40.87%和40.43%、46.10%和46.06%。4)循环流水槽养殖草鱼肌肉中不饱和脂肪酸(UFA)占脂肪酸总量的百分比(69.68%)高于池塘精养草鱼(68.44%),但差异不显著(P>0.05)。循环流水槽养殖草鱼和池塘精养草鱼肌肉中饱和脂肪酸(SFA)占脂肪酸总量的百分比分别为21.78%和18.58%,两者差异显著(P<0.05)。循环流水槽养殖草鱼肌肉中未检测到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为0.44%;池塘精养草鱼肌肉中EPA含量为0.10%,DHA含量为0.55%。5)循环流水槽养殖草鱼肌肉中钾、镁、铁、铜含量显著高于池塘精养草鱼(P<0.05),钠、锌显著低于池塘精养草鱼(P<0.05)。由此得出,循环流水槽养殖草鱼的营养品质总体上优于池塘精养草鱼。
  • 许维唯, 李泽鑫, 宋凯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2): 959-96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2.05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发酵银杏叶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血浆生化指标与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配制添加不同水平[0(对照)、0.25%、0.50%]发酵银杏叶的饲料,投喂初始体重为12.6 g的斜带石斑鱼8周,每种饲料投喂3个网箱(重复),每个网箱投放30尾鱼。结果显示:1)生长性能指标各组间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0.25%或0.50%发酵银杏叶均可显著降低血浆谷丙转氨酶(ALT)活性(P<0.05);饲料中添加0.50%发酵银杏叶还可显著降低血浆谷草转氨酶(AST)活性(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0.25%或0.50%发酵银杏叶均可显著降低肝脏丙二醛(MDA)含量(P<0.05),显著提高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P<0.05);饲料中添加0.50%发酵银杏叶还可显著提高肝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P<0.05)。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0.25%或0.50%发酵银杏叶对斜带石斑鱼的生长性能无负面影响,还可提高斜带石斑鱼的肝脏抗氧化能力,且添加水平为0.50%时效果优于添加水平为0.25%时。
  • 万金娟, 陈友明, 邵俊杰, 唐建清, 沈美芳, 孙梦玲, 张美琴, 孙敏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2): 965-97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0.02.05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盱眙地区不同养殖模式下克氏原螯虾的肌肉品质差异,随机选取江苏省盱眙县稻虾共作、池塘主养、蟹塘混养、莲田套养和野生(洪泽湖)5种养殖模式下的健康鲜活克氏原螯(体重在30 g左右)各50尾,对其含肉率、失水率以及肌肉质构特性、常规营养成分含量、氨基酸组成和含量等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5种养殖模式克氏原螯虾的体长、体重以及体重/体长均无显著差异(P>0.05)。池塘主养虾的含肉率显著高于蟹塘混养和莲田套养虾(P<0.05),蟹塘混养和莲田套养虾的失水率显著高于其他3种养殖模式虾(P<0.05)。稻虾共作和莲田套养虾肌肉的硬度显著高于其他3种养殖模式虾(P<0.05),野生虾肌肉的内聚力显著高于稻虾共作和池塘主养虾(P<0.05),稻虾共作、莲田套养和野生虾肌肉的咀嚼性显著高于池塘主养虾(P<0.05),各养殖模式虾肌肉的弹性和回复性无显著差异(P>0.05)。蟹塘混养和莲田套养虾的肌肉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养殖模式虾(P<0.05),野生虾的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池塘主养和蟹塘混养虾(P<0.05),5种养殖模式虾肌肉中粗蛋白质及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5种养殖模式虾肌肉中均含有17种氨基酸,且各种氨基酸含量以及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5种养殖模式下克氏原螯虾的肌肉常规营养成分含量相差不大,但蟹塘混养和莲田套养模式下克氏原螯虾的肌肉持水力相对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