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第26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14-09-15
  

  • 全选
    |
    目录
  •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9):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9):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Review
  • 闻治国, 唐静, 谢明, 黄苇, 侯水生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9): 2445-245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9.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胆碱是家禽保持健康、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素,它在细胞膜磷脂合成、甲基组代谢、神经递质传递和肝脏脂质转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饲粮中胆碱缺乏导致家禽生长发育迟缓和采食量下降。本文综述了家禽胆碱缺乏的临床特点、造成胆碱缺乏的主要因素以及胆碱缺乏对家禽健康和生长的影响及可能的机理,并且展望了胆碱在家禽生产上的应用。
  • 高海娜, 郑楠, 胡菡, 王加启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9): 2451-24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9.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最近的研究表明,必需氨基酸不仅可以作为合成乳蛋白的底物,还可以作为信号分子调控乳蛋白的合成。不同的必需氨基酸通过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调控乳蛋白合成的作用也不相同,既包括正调控作用,也包括负调控作用。研究不同必需氨基酸调控乳蛋白合成的分子机制将为提高乳蛋白合成率提供理论基础。本文综述了mTOR信号通路及必需氨基酸通过mTOR信号通路调控乳蛋白的合成的研究进展,为揭示必需氨基酸作为蛋白质合成底物及细胞信号分子在乳蛋白合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研究方向。
  • 王小城, 熊霞, 龚敏, 印遇龙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9): 2457-24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9.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多胺(腐胺、精胺、亚精胺等)是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生长因子。科学地添加外源多胺能促进断奶仔猪肠道的生长发育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对其黏膜的生长、发育、成熟、修复损伤有重要作用。适量的外源多胺可以缓解由断奶对仔猪肠道结构和功能产生的损伤,帮助仔猪更好地适应由哺乳到采食的过渡。本文将围绕多胺对断奶仔猪肠道结构和功能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
  • 王海超, 张乐颖, 刁其玉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9): 2463-24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9.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表观遗传是环境因素和细胞内的遗传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表观遗传学是在DNA碱基序列不变的前提下引起的基因表达或细胞表观型变化的一种遗传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的方面: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microRNA(miRNA)调控。本文就表观遗传的研究进展及营养素对动物表观遗传的影响及其机制进行综述。
  • 宋洁, 徐盛玉, 吴德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9): 2470-247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9.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卵泡的发育对于雌性动物繁殖性能具有重要影响。蛋白质是机体酶、激素合成以及组织器官构建的原料,对于卵泡发育必不可少。蛋白质营养状态能通过肝脏雌激素受体(ER)影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瘦素(leptin)、胰岛素(insulin)等代谢信号,进而传递至下丘脑-垂体-性腺(HPG)轴,对卵泡发育进行调控。本文综述了蛋白质营养对卵泡发育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 邓欢, 赖星, 孙志洪, 陈澄, 石宝石, 唐志如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9): 2476-248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9.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E.coli)Nissle 1917(EcN)是非乳酸益生菌中研究最多的益生菌。EcN血清型为O6:K5:H1,具有独特的基因组、半粗糙O6-脂多糖(LPS)表型、K5型荚膜、3种不同的菌毛(F1A、F1C和卷曲菌毛)。EcN具有小菌素和铁摄取系统等特殊适应性因子,在与其他微生物竞争中起关键作用。EcN能长期稳定定植于肠道,与肠上皮细胞相互作用,发挥免疫调节生物学功能。本文就EcN的特征、定植机制、免疫调节机理和在仔猪方面应用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益生菌EcN和其他益生革兰氏阴性杆菌在动物方面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 王文霞, 周冉, 刘宝庆, 刘树强, 张东, 李凯, 胡德夫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9): 2483-24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9.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植物缩合单宁广泛存在于众多植物种群,具有抵御动物摄食的化学防卫功能。近年来植物缩合单宁因其抗寄生虫性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相关研究为动物肠胃道寄生虫防控提供了新的途径,它有望成为传统化学驱虫剂的替代物质。本文在总结了迄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植物缩合单宁的抗寄生虫机制归纳为营养免疫假说和代谢阻断假说,并详细阐述了影响植物缩合单宁抗寄生虫性的各种因素。
  • 米成林, 贾刚, 邓秋红, 陈小玲, 刘光芒, 余长松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9): 2491-249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9.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糖脂代谢平衡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对机体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有重要作用。下丘脑是糖脂代谢的中枢调节部位,其分泌的增食欲素A在糖脂代谢调控中的作用正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增食欲素A经过自主神经的传递作用调节葡萄糖和脂肪的产生和利用,外周组织中产生的增食欲素A可以通过调节相关酶的活性和数量来实现糖脂代谢的平衡。本文综述了增食欲素A及其受体的结构和特征,其在机体糖脂代谢中的调控作用和信号转导途径,以及其对糖脂代谢的调节与动物生产的关系。
  • 杨静, 王进波, 齐莉莉, 姜淑贞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9): 2499-250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9.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发酵乳制品或消化道的酸性环境中,益生菌会产生酸耐受应答,进而发生代谢变化。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这些变化,深入揭示益生菌的酸耐受机制。本文就益生菌酸耐受应答过程中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猪营养 Swine Nutrition
  • 杨培歌, 冯跃进, 郝月, 顾宪红, 杨春合, 曹正辉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9): 2503-25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9.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持续30℃的环境高温应激对肥育猪生产性能、胴体性状、背最长肌质构分析、营养物质含量及肌纤维特性的影响。试验选取8窝共24头体重为(79.0±1.5) kg的“杜长大”三元阉公猪,其中每3头来自同一窝的猪只随机分到3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3组分别为对照组(22℃适温+自由采食)、高温应激组(30℃高温+自由采食)和采食量配对组(22℃适温+采食量配对),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1)持续高温应激显著降低肥育猪平均日增重(ADG)(P<0.05),极显著降低肥育猪平均日采食量(ADFI)(P<0.01)。2)3组之间的肥育猪胴体重、胴体长、平均背膘厚和皮厚均差异不显著(P>0.05),高温应激组肥育猪背最长肌大理石花纹评分在宰后24 h有低于对照组的趋势(P<0.10)。3)高温应激组肥育猪背最长肌的剪切力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采食量配对组(P<0.01)。与采食量配对组相比,高温应激组肥育猪背最长肌胶黏性和硬度有降低的趋势(P<0.10)。4)高温应激组和采食量配对组肥育猪背最长肌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2组的背最长肌肌内脂肪(IMF)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5)高温应激组肥育猪背最长肌Ⅰ型肌纤维含量有低于采食量配对组的趋势(P<0.10),采食量配对组的Ⅱx型肌纤维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肥育后期高温应激会改变猪表观肉品质和肌肉营养物质含量。
  • 禽营养 Poultry Nutrition
  • 苟钟勇, 周桂莲, 蒋宗勇, 蒋守群, 丁发源, 余德谦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9): 2513-25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9.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快大型黄羽肉鸡的粗蛋白质需要量,为快大型黄羽肉鸡营养需要和生长提供参考依据。试验选取1 500只1日龄快大型黄羽肉鸡,采用2(性别)×5(粗蛋白质水平)试验设计,共10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只鸡。5个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8.0%、19.5%、21.0%、22.5%、24.0%,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以生长性能、蛋白质沉积率为评价指标时,得到的公、母鸡最适饲粮粗蛋白质需要量一致,为21.0%;以胴体品质为评价指标,确定公、母鸡最适饲粮粗蛋白质需要量分别为19.5%和21.0%;以血清尿酸含量为评价指标时,确定公、母鸡最适饲粮粗蛋白质需要量分别为21.0%和22.5%。对生长性能等指标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1~21日龄快大型黄羽肉鸡最适饲粮粗蛋白质需要量为20.6%~21.6%。综合评价各指标,本试验确定1~21日龄快大型黄羽肉鸡公、母鸡饲粮粗蛋白质需要量均为21.0%,公、母鸡的每日粗蛋白质需要量分别为6.04和5.52 g。性别因素不影响1~21日龄快大型黄羽肉鸡的饲粮粗蛋白质需要量,但影响每日的粗蛋白质需要量。
  • 闻治国, 唐静, 谢明, 黄苇, 侯水生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9): 2523-25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9.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1~14日龄北京鸭胆碱需要量及胆碱缺乏病的临床学特点。试验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384只1日龄健康雄性北京鸭随机分成8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鸭。采用玉米-大豆分离蛋白-玉米淀粉型饲粮,各组胆碱水平分别为302、496、778、990、1 182、1 414、1 625、1 832 mg/kg。试验期为14 d。结果表明:1)饲粮胆碱水平对北京鸭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有显著影响(P<0.05),并随胆碱水平的增加而升高,在990 mg/kg时达到最大;但饲粮胆碱水平对料重比没有显著影响(P>0.05)。2)饲粮中胆碱缺乏明显抑制北京鸭生长发育,各组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胆碱缺乏症,表现为从腿骨无力而爬行、胫跖骨关节肿大、跛脚站立不起到死亡的变化趋势,其中302 mg/kg胆碱组最为严重;饲粮胆碱水平达到1 182 mg/kg时,胆碱缺乏症能够得到有效缓解。3)以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为评定指标,采用二次曲线模型估算的1~14日龄北京鸭胆碱需要量分别为1 289和1 291 mg/kg。综合以上结果得出,饲粮胆碱缺乏显著抑制北京鸭生长发育,1~14日龄北京鸭胆碱推荐量为1 300 mg/kg。
  • 吕铭翰, 丁雪梅, 白世平, 张克英, 朱庆, 邓伟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9): 2530-25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9.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1~28日龄饲粮代谢能(ME)和粗蛋白质(CP)水平对二郎山山地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采用3×3双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因子1为饲粮代谢能水平,设10.88、12.13和13.39 MJ/kg 3个水平;因子2为粗蛋白质水平,设16%、19%和22% 3个水平。将1日龄二郎山山地鸡1 620只随机分到9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1~28日龄各组分别饲喂9种不同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饲粮,29~73日龄饲喂相同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饲粮。试验期73 d。结果表明:1~28日龄饲粮代谢能水平对1~28日龄、29~49日龄和1~73日龄鸡只的平均日采食量及1~28日龄和1~73日龄料重比影响显著(P<0.05);1~28日龄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1~28日龄和50~73日龄平均增重,29~49日龄平均日采食量及1~28日龄、50~73日龄和1~73日龄的料重比影响显著(P<0.05)。1~28日龄饲粮代谢能与粗蛋白质水平对73日龄屠宰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1~28日龄饲粮代谢能水平对屠宰后45 min胸肌pH影响显著(P<0.05),同时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屠宰后24 h胸肌L*值影响显著(P<0.05)。1~28日龄饲粮代谢能水平对干物质、代谢能及粗蛋白质的表观利用率影响显著(P<0.05),均随代谢能水平的提高而提高;1~28日龄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干物质、代谢能及粗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影响显著(P<0.05)。综上,以1~28日龄平均增重为指标,二郎山山地鸡1~28日龄饲粮适宜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0.88 MJ/kg和22%;以1~28日龄料重比为指标时,二郎山山地鸡1~28日龄饲粮适宜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3.39 MJ/kg和22%;综合29~73日龄生长性能,二郎山山地鸡1~28日龄饲粮适宜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2.13 MJ/kg和16%。1~28日龄饲粮粗蛋白质和代谢能水平对二郎山山地鸡的生长性能具有一定的后续效应,表现出补偿生长特点。
  • 林厦菁, 蒋守群, 丁发源, 郑春田, 洪平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9): 2542-25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9.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蛋白质饲粮氨基酸平衡模式对黄羽肉鸡生产性能、氮利用率、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1日龄健康快大型黄羽肉鸡公雏252只,根据体重相近原则,随机分为7个组,每个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鸡,对照组粗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均符合饲养标准需要量;低蛋白质组粗蛋白质含量降低3%,添加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色氨酸和异亮氨酸,使其必需氨基酸含量与对照组相同;其余5个组根据扣除法原理,依次按照饲养标准中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苏氨酸及异亮氨酸水平扣除20%,其余氨基酸含量保持不变,分别为低蛋白质-赖氨酸组、低蛋白质-蛋氨酸组、低蛋白质-色氨酸组、低蛋白质-苏氨酸组和低蛋白质-异亮氨酸组。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1)各组与对照组相比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低蛋白质-赖氨酸组平均日增重最高,料重比最低。2)低蛋白质-蛋氨酸组和低蛋白质-色氨酸组血浆总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低蛋白质-蛋氨酸组血浆白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低蛋白质组、低蛋白质-赖氨酸组、低蛋白质-苏氨酸组、低蛋白质-异亮氨酸组(P<0.05)。低蛋白质-色氨酸组与低蛋白质-异亮氨酸组血浆尿素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低蛋白质-赖氨酸组(P<0.05)。3)所有组排泄物中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低蛋白质-赖氨酸组、低蛋白质-苏氨酸组氮存留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所有组赖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存留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低蛋白质-异亮氨酸组蛋氨酸、精氨酸存留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低蛋白质组、低蛋白质-赖氨酸组、低蛋白质-色氨酸组、低蛋白质-异亮氨酸组和低蛋白质-苏氨酸组的苏氨酸、亮氨酸、酪氨酸存留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合以上结果得到,1~21日龄快大型黄羽肉鸡低蛋白质饲粮(粗蛋白质含量为17.51%)中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色氨酸:异亮氨酸的适宜比例为100:(44~55):72:(18~23):(54~72)。
  • 曹赞, 高振华, 陈广信, 黎秋平, 陈彩文, 张少成, 黄志鹏, 丁志鹏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9): 2553-256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9.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通过二因子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1~21日龄肉鸡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的最佳组合效应。试验选取1日龄健康、体重接近的科宝肉鸡480只,随机分为12个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公母各占1/2,其中1~8组为试验组,9~12组为中心组(即0水平组),试验期为21 d。分别以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为自变量,以生产性能和屠宰性能等各项指标作为因变量拟合回归方程。结果表明:饲粮中的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对1~21日龄肉鸡的平均日增重、料重比、胸肌率、腿肌率和腹脂率有显著影响(P<0.05)。从响应面图和回归分析显示,当饲粮代谢能水平为10.05~12.40 MJ/kg时,随着粗蛋白质水平的上升,平均日增重逐渐增大,粗蛋白质水平进一步增加对于平均日增重影响逐渐变小,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1.80 MJ/kg和22.85%时,可达到最大平均日采食量;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2.15 MJ/kg和20.65%时,料重比最小为1.65;当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分别在12.05~12.15 MJ/kg和20.85%~21.25%时,可以获得较高的胸肌率和腿肌率,同时腹脂率较低。综上所述,饲粮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2.05~12.45 MJ/kg和20.65%~21.25%,1~21日龄肉鸡生产性能和屠宰性能均达到较好的水平。
  • 孙丽敏, 张海军, 武书庚, 岳洪源, 王晶, 齐广海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9): 2565-25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9.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吡咯喹啉醌二钠(PQQ·Na2)对蛋鸡生产性能、鸡蛋胆固醇含量和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用360只23周龄的京红1号蛋鸡,随机分为5组,即0(对照组)、0.08、0.80、1.60 mg/kg PQQ·Na2组和100 mg/kg维生素E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试验期8周。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PQQ·Na2能显著提高产蛋率(1.11%)(P<0.05),对料蛋比和蛋黄相对重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显著增加鸡蛋的蛋白高度(P<0.05)。2)与对照组相比,0.80 mg/kg PQQ·Na2能显著提高肝脏胆固醇含量(P<0.05),显著降低血浆和全蛋胆固醇含量(P<0.05);PQQ·Na2能显著提高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P<0.05),对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3)与对照组相比,0.80 mg/kg PQQ·Na2能显著降低血浆丙二醛含量(P<0.05),0.08 mg/kg PQQ·Na2能显著提高肝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P<0.05),对血浆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与其他组相比,1.60 mg/kg PQQ·Na2显著提高了肝脏丙二醛含量(P<0.05)。综上,产蛋鸡饲粮中添加适宜水平(0.80 mg/kg)PQQ·Na2可以提高产蛋率,增强蛋鸡机体抗氧化能力,降低鸡蛋胆固醇含量。
  • 宋华慧, 袁超, 张晓昀, 严华祥, 蒋柏荣, 邹晓庭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9): 2574-258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9.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通过研究蛋氨酸对绿壳蛋鸡的生产性能、蛋品质以及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尿素氮和尿酸含量等指标的影响,旨在得出新杨绿壳蛋鸡(34~43周龄)蛋氨酸适宜的需要量。选取1 440羽34周龄的新杨绿壳蛋鸡随机分成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60羽),对照组饲喂蛋氨酸水平为0.24%的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蛋氨酸水平为0.27%、0.30%、0.33%、0.36%和0.39%的饲粮。试验期为10周。结果表明:1)0.27%蛋氨酸水平组的产蛋率较0.24%和0.39%蛋氨酸水平组分别显著提高了3.75%和3.97%(P<0.05);0.27%蛋氨酸水平组的料蛋比较对照组和0.30%、0.33%、0.36%和0.39%蛋氨酸水平组分别显著降低了2.99%、2.40%、2.40%、3.56%和6.88%(P<0.05);0.33%蛋氨酸水平组的平均蛋重显著高于0.24%、0.36%和0.39%蛋氨酸水平组(P<0.05)。2)0.30%蛋氨酸水平组的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比0.39%蛋氨酸水平组分别显著提高了19.31%和9.44%(P<0.05)。3)0.27%蛋氨酸水平组血清尿酸含量较0.24%、0.36%和0.39%蛋氨酸水平组分别显著降低了24.36%、23.21%和22.60%(P<0.05)。4)0.27%蛋氨酸水平组天冬氨酸、半胱氨酸和蛋氨酸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0.39%蛋氨酸水平组(P<0.05)。5)二次曲线分析表明,以产蛋率为评价指标,产蛋期绿壳蛋鸡蛋氨酸需要量为0.26%;以料蛋比为评价指标,产蛋期绿壳蛋鸡蛋氨酸需要量为0.28%;以蛋白高度为评价指标,产蛋期绿壳蛋鸡蛋氨酸需要量为0.29%。结果提示,饲粮中适宜水平的蛋氨酸能够提高产蛋期绿壳蛋鸡机体蛋白质利用率,提高蛋鸡生产性能和改善蛋品质。新杨绿壳蛋鸡(34~43周龄)玉米-豆粕型饲粮蛋氨酸适宜需要量为0.26%~0.29%。
  • 李琴, 陈明君, 彭祥伟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9): 2582-258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9.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粗蛋白质(CP)和代谢能(ME)水平对1~3周龄四川白鹅生长性能及氮和能量平衡的影响。采用3×3双因素试验设计,设3个ME水平(12.86、12.13、11.43 MJ/kg)和3个CP水平(23%、20%、17%),配制9种试验饲粮。选择540只体重相近、健康的1日龄四川白鹅,随机分成9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试验期为21 d。结果表明:1)随着饲粮CP水平的升高,试验鹅的末重、平均日增重、每克增重消耗CP量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升高,料重比、每克增重消耗ME量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降低。饲粮CP和ME水平的互作对试验鹅每克增重消耗的CP量和每克增重消耗的ME量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2)试验鹅的氮利用率随饲粮CP水平的升高极显著降低(P<0.01);试验鹅的食入总能(GE)、ME、GE代谢率随饲粮ME水平增加极显著降低(P<0.01)。研究结果提示,1~3周龄四川白鹅适宜CP水平为20%,适宜ME水平为11.43 MJ/kg。
  • 反刍与草食动物营养 Ruminants and Herbivorous Animal Nutrition
  • 林淼, 张建刚, 王严, 姚文成, 赵国琦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9): 2590-259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9.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旨在研究湖羊饲粮中添加0、0.5%和1.0%硝酸钾对湖羊瘤胃硝态氮浓度、瘤胃发酵特性及血液指标的影响。喂后0、0.5、1、1.5、2、4、6和8 h通过瘤胃瘘管采集瘤胃液,测定硝酸盐(NO3-)、亚硝酸盐(NO2-)浓度以及瘤胃发酵参数;同时,喂后2 h颈静脉采血测定血液指标。结果表明:1)瘤胃液NO3-和NO2-浓度分别在喂后1和2 h达到最大值,之后迅速降低,至6~8 h趋近于0;2)与对照组相比,1.0%组在喂后2、6和8 h的pH显著提高(P<0.05),1、1.5和2 h的氨态氮浓度显著增加(P<0.05);同时,显著提高喂后1.5 h原虫蛋白和总微生物蛋白质浓度及喂后4、8 h乙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P<0.05),降低喂后0.5 h、2~6 h丁酸浓度(P<0.05),瘤胃发酵模式倾向于乙酸发酵;3)添加硝酸钾对湖羊血清生化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且未检测到血液高铁血红蛋白(<0.1%)。由此可知,湖羊饲粮中添加低水平硝酸钾可促进瘤胃微生物蛋白质的合成且未达到NO2-中毒剂量。
  • 刘艳丰, 唐淑珍, 张文举, 侯广田, 黄仁慧, 聂存喜, 王文奇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9): 2599-260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9.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沙棘嫩枝叶对绵羊瘤胃发酵特性和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选择体重为(28.0±3.5) kg的阿勒泰羔羊6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对照(Con)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以2.5%(SJZY-1组)、5.0%(SJZY-2组)和7.5%沙棘嫩枝叶(SJZY-3组)等量替换基础饲粮中麦秸。试验期63 d,其中预试期7 d,正试期56 d。在正试期第56天晨饲前,分别从各组每个重复随机选取2只,采集血样和瘤胃液。结果表明:1)SJZY-1组和SJZY-3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Con组(P<0.05)。2)随沙棘嫩枝叶添加量的增加,瘤胃液pH呈下降趋势,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乙酸、丙酸、丁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的浓度均极显著高于Con组(P<0.01),SJZY-3组最高;乙酸/丙酸和乙酸/TVFA没有显著变化(P>0.05);SJZY-2组和SJZY-3组氨态氮浓度分别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低于Con组。3)与Con组相比,沙棘嫩枝叶的添加对血清CD4、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2(IL-2)浓度的影响为低量抑制中、高量促进,而对血清γ干扰素(γ-IFN)浓度的影响则表现为低量促进。结果提示,沙棘嫩枝叶能提高绵羊平均日增重,增加瘤胃液中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降低氨态氮浓度,提高血清CD4、IL-1、IL-2、γ-IFN浓度;综合考虑,建议沙棘嫩枝叶在绵羊饲粮中以5.0%~7.5%添加。
  • 李文清, 王加启, 南雪梅, 卜登攀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9): 2607-26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9.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建立一种高效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培养方法,并研究不同激素和细胞因子对其表达β-酪蛋白mRNA的诱导作用。分别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和机械破碎法培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利用成纤维细胞和乳腺上皮细胞对胰酶的敏感性不同,对获得的细胞进行纯化。通过细胞计数法测定纯化细胞的生长曲线,通过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角蛋白18的表达,通过实时定量PCR法检测8种不同激素和细胞因子组合培养液诱导细胞表达β-酪蛋白mRNA的效果。结果表明:通过机械破碎法可以分离得到增殖旺盛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与组织块培养法相比,具有细胞迁出速度快等优点。细胞生长曲线呈典型的“S”型。在纯化的乳腺上皮细胞及第20代乳腺上皮细胞中都检测到角蛋白18的表达。100 ng/mL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IGF-Ⅰ)显著提高了乳腺上皮细胞中β-酪蛋白mRNA的表达(P<0.05)。由结果可知,本试验采用的机械破碎法是一种高效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培养方法,100 ng/mL IGF-Ⅰ对细胞中β-酪蛋白mRNA表达的诱导效果最好。
  • 付聪, 王洪荣, 王梦芝, 喻礼怀, 霍永久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9): 2615-26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9.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代谢葡萄糖水平饲粮对8~10月龄荷斯坦后备奶牛生长发育、营养物质消化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24头月龄、体重接近的健康荷斯坦后备奶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6头牛,分别饲喂代谢葡萄糖水平为86.43(A组)、99.93(B组)、113.59(C组)和126.42 g/kg(D组)的4种试验饲粮,试验期60 d。在试验期开始当天、第30天、第60天测定生长发育指标和血清生化指标;在试验期第21~25天、第51~55天,采用酸不溶灰分(AIA)法进行消化试验,测定营养物质消化率。结果表明:1)随着饲粮代谢葡萄糖水平的提高,后备奶牛平均日增重呈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的趋势,A、B、C、D组平均日增重分别为0.49、0.71、0.87、0.87 kg/d,A组显著低于B组(P<0.05),极显著低于C和D组(P<0.01)。同一时间点各组后备奶牛体高、体斜长、胸围、腹围和管围接近。2)第30天和第60天,A组血清尿素氮含量均显著高于C组(P<0.05),第30天,B组血清胰岛素含量极显著低于C组(P<0.01)。3)饲粮代谢葡萄糖水平对后备奶牛营养物质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综合得出,饲粮代谢葡萄糖水平为113.59 g/kg时能满足8~10月龄荷斯坦后备奶牛0.8~1.0 kg/d日增重的需要。
  • 张琪, 瞿明仁, 欧阳克蕙, 熊小文, 潘珂, 温庆琪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9): 2623-26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9.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水平烟酸对牛链球菌乳酸发酵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为4组,分别在培养液中添加0(对照)、0.05、0.25、0.50 mg/mL烟酸,每组4个重复。39℃体外培养0、2、4、6、12、24 h后,测定培养液菌群密度、pH,测定12 h培养液的乳酸发酵指标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浓度。结果表明,随着烟酸添加量的增加,菌群密度呈现下降的趋势,0~24 h平均菌群密度0.50 mg/mL烟酸组最低,极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1)。烟酸显著或极显著提高了2~24 h培养液pH(P<0.05或P<0.01)。烟酸对单位密度细菌耗糖速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0.25、0.50 mg/mL烟酸组显著降低了单位密度细菌乳酸产量(P<0.05),极显著降低了产乳酸效率(P<0.01);试验组乳酸脱氢酶活性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烟酸对培养液氧化态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浓度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随着烟酸添加量的提高,还原态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浓度增加,且各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本试验条件下,烟酸可抑制牛链球菌增殖,并保证NAD+的稳定供给,维持了糖酵解的进行,减少了乳酸的生成,提高了培养液pH,其中以0.50 mg/mL的添加量效果最好。
  • 李萍, 梁辛, 韦升菊, 李舒露, 杨承剑, 李丽莉, 梁贤威, 夏中生, 邹彩霞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9): 2630-263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9.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水平烟酸对夏季泌乳水牛饲粮养分消化率和生产性能的影响。选取36头健康广西杂交泌乳水牛(广西水牛×尼里-拉菲水牛×摩拉水牛),按产奶量、泌乳期相近原则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4、8、12 g/d烟酸的试验饲粮。试验期56 d,其中预试期14 d,正试期42 d。结果表明:1)试验泌乳水牛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在夏季高温条件下均处于正常生理水平;2)饲粮中添加12 g/d烟酸干物质采食量较对照组提高4.82%(P<0.05);3)饲粮中添加烟酸能不同程度提高泌乳水牛对饲粮中总能、粗蛋白质的消化率,其中添加8 g/d烟酸能使粗蛋白质消化率较对照组提高6.36%(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8、12 g/d烟酸使4%标准乳产量分别提高11.51%、8.09%(P<0.05),饲粮中添加4、8、12 g/d烟酸使乳蛋白率分别提高9.31%、9.31%、4.41%(P<0.05)。结果提示,夏季高温条件下,泌乳水牛处于正常生理状态,在饲粮中补饲烟酸有助于改善其养分消化率和生产性能,适宜添加水平为8 g/d。
  • 杨春涛, 司丙文, 斯琴巴特尔, 萨仁花, 苏德毕力格, 金海, 崔祥, 曾书秦, 刁其玉, 屠焰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9): 2637-264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9.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牧区冬春季低质粗饲料供给下,补饲不同能氮比精料对断奶羔羊营养物质消化及瘤胃发酵的影响。选取(61±2)日龄健康、体重为(20.56±1.43) kg的断奶羔羊128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32只,公母各占1/2。4组羔羊分别补饲消化能(DE)水平相近,粗蛋白质(CP)含量逐渐升高的4种精料,其能氮比(采用DE/CP)分别为90.03(Ⅰ组)、82.55(Ⅱ组)、73.25(Ⅲ组)、67.87 MJ/kg(Ⅳ组)。试验期40 d。结果表明:1)补饲不同能氮比的精料,各组羔羊干物质采食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CP表观消化率Ⅲ组比Ⅰ、Ⅱ组分别提高了17.26%、23.84%(P<0.05);中性洗涤纤维(NDF)表观消化率出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0.05≤P<0.10),其中Ⅲ组最高为63.13%;钙表观消化率Ⅲ组比Ⅰ、Ⅱ组分别增加了8.52%、4.13%(P<0.05)。2)虽然瘤胃液pH组间没有出现显著差异(P>0.05),但Ⅳ组氨态氮(NH3-H)浓度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3)补饲不同能氮比精料对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以及丙酸和丁酸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趋于显著影响乙酸含量、乙酸/丙酸(0.05≤P<0.10)。Ⅰ组乙酸含量、乙酸/丙酸低于其他组(P>0.05);Ⅰ组丙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TVFA浓度Ⅲ组比Ⅰ、Ⅱ、Ⅳ组分别低29.11%(P<0.05)、30.32%(P<0.05)、11.93%(P>0.05)。总结得出,冬春季枯草期牧区羔羊补饲不同能氮比精料,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出现显著差异,能氮比为73.25 MJ/kg时,CP、NDF、钙的表观消化率达到最大值,且该能氮比条件有助于改善瘤胃发酵模式。
  • 孙良展, 李京霖, 孙超然, 李福昌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9): 2645-26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9.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粮能量水平对42 d繁殖模式下獭兔繁殖性能、体重变化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平均体重为(3.56±0.17) kg的经产獭兔150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5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采用42 d繁殖模式,分别饲喂消化能水平为9.2、9.7和10.2 MJ/kg的试验饲粮。试验连续进行3胎。结果表明:1)饲粮能量水平极显著影响母兔泌乳力(P=0.006 2)、第1胎产后体重(P=0.002 1)和仔兔断奶窝重(P=0.000 6);显著影响第1胎(P=0.047 5)和第3胎(P=0.030 2)母兔泌乳期第21天体重。2)饲粮能量水平极显著影响血清肌酸激酶(P=0.001 5)活性和甘油三酯(P=0.001 3)含量,显著影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36 8)、总胆固醇(P=0.047 6)和胰岛素含量(P=0.015 9),对其他血清生化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由此可见,42 d繁殖模式下獭兔适宜饲粮消化能水平为10.2 MJ/kg。
  • 水产营养 Aquaculture Nutrition
  • 姚仕彬, 叶元土, 蔡春芳, 张宝彤, 萧培珍, 陈科全, 彭侃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9): 2652-26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9.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4.94、9.89 μmol/L)的丙二醛(MDA)及酵母培养物水溶物,观察酵母培养物水溶物不同浓度(50、100、200 mg/L)、不同作用时间(3、6、9、12 h)下MDA损伤的离体草鱼肠道黏膜细胞生长、形态及相关酶活力的变化,以研究酵母培养物水溶物对MDA损伤的离体草鱼肠道黏膜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培养液中添加4.94或9.89 μmol/L MDA均显著抑制了离体草鱼肠道黏膜细胞生长(P<0.05),致使贴壁细胞减少、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胞内酶漏出及细胞抗氧化酶活力降低。培养液中添加50、100、200 mg/L酵母培养物水溶物9 h后可显著地促进细胞生长及提高细胞总蛋白含量(P<0.05),改善细胞生长状态,其中以添加100 mg/L酵母培养物水溶物对4.94 μmol/L MDA损伤细胞的保护效果较好,其细胞生长状态能达到正常组水平。培养液中添加50、100、200酵母培养物水溶物能一定程度地降低培养液中MDA浓度,同时能降低MDA导致的细胞内酶漏出,提高MDA损伤的细胞抗氧化能力。由结果可知,对于4.94、9.89 μmol/L MDA对草鱼肠道黏膜细胞产生的损伤,培养液中添加50、100、200 mg/L酵母培养物水溶物12 h内对细胞均有保护作用,其中以添加100 mg/L酵母培养物水溶物对4.94 μmol/L MDA损伤细胞的保护作用最佳,使细胞生长状态接近正常组水平。酵母培养物水溶物可能通过增强细胞抗氧化能力途径起到对草鱼离体肠道黏膜细胞的保护作用。
  • 肖登元, 梁萌青, 郑珂珂, 赵敏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9): 2664-26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9.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维生素C对半滑舌鳎亲鱼繁殖性能及后代质量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5%(C0.5组)、1.0%(C1.0组)和1.5%(C1.5组)的L-抗坏血酸-2-磷酸酯(作为维生素C添加剂),制成维生素C添加量分别为0.175%、0.350%和0.525%的3种试验饲料。每种试验饲料饲喂3.5龄滑舌鳎雌性亲鱼15尾[(1.15±0.11) kg/尾]和雄性亲鱼20尾[(0.25±0.05) kg/尾],饲喂2个月后人工育苗。结果表明:添加维生素C对半滑舌鳎雌性亲鱼的性腺指数和相对产卵量以及雄性亲鱼的精液浓度没有显著影响(P>0.05),添加0.350%维生素C能显著提高雄性亲鱼的性腺指数(P<0.05)。随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量的增加,上浮卵率和孵化率显著上升(P<0.05),初孵仔鱼畸形率显著下降(P<0.05)。C1.0和C1.5组的卵径、受精率、初孵仔鱼体长以及血清中雌二醇和睾酮含量均显著高于C0.5组(P<0.05),而C1.0与C1.5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C1.5组卵中大油球直径显著高于C0.5组(P<0.05)。卵子和上浮卵中维生素C含量随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但各试验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此外,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亲鱼肝脏、卵巢、精巢和卵子中维生素C含量,提升亲鱼血清、肝脏、卵巢、精巢、卵子和精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并相应降低丙二醛含量。由此可见,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高剂量(0.525%)的维生素C更有利于促进半滑舌鳎亲鱼性激素的合成,改善亲鱼的繁殖性能,提高精卵质量,促进受精卵孵化,减少仔鱼畸形。
  • 黄文文, 郑昌区, 霍雅文, 黎明, 周歧存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9): 2675-268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9.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幼虾阶段和养成阶段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全虾和肌肉常规营养成分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确定凡纳滨对虾幼虾阶段和养成阶段的蛋白质需要量。以鱼粉、小麦蛋白粉、酪蛋白和明胶为主要蛋白质源配制蛋白质水平分别为29.31%、33.19%、37.11%、41.45%、45.58%、49.03%的6种饲料。试验1(幼虾阶段养殖试验)和试验2(养成阶段养殖试验)分别选用720尾初始体重为(0.52±0.01) g和540尾初始体重为(7.93±0.03) g的凡纳滨对虾作为试验动物,均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桶),试验1每桶放养40尾,试验2每桶放养30尾。试验1和试验2的养殖期分别为56和42 d。试验1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对虾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均先显著上升(P<0.05)而后趋于稳定(P>0.05),而饲料系数(FCR)呈相反的变化趋势;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7.11%~49.03%时,蛋白质效率(PER)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显著下降(P<0.05);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对虾的成活率(SR)、肝体指数(HSI)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29.31%组对虾的肥满度(CF)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各组对虾全虾、肌肉干物质及全虾粗蛋白质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37.11%组全虾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45.58%和49.03%组(P<0.05);29.31%和41.45%组全虾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33.19%和37.11%组(P<0.05);肌肉粗蛋白质含量在41.45%组达到最高值,并显著高于29.31%和49.03%组(P<0.05);29.31%组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除37.11%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33.19%组肌肉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37.11%、41.45%和49.03%组(P<0.05)。血清总蛋白(TP)含量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33.19%组血清总胆固醇(T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41.45%和49.03%组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高于29.31%和33.19%组(P<0.05);45.58%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41.45%和45.58%组血清酚氧化酶(PO)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血清丙氨酸转移酶(ALT)活性最低值出现在37.11%组,并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试验2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对虾SR、WGR、SGR、FCR及HSI的变化趋势同试验1结果;对虾的PER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持续下降,29.31%和33.19%组显著高于41.15%、45.58%和49.03%组(P<0.05);各组对虾的CF无显著差异(P>0.05)。全虾干物质、粗脂肪、粗灰分以及肌肉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29.31%组全虾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45.58%和49.03%组肌肉干物质含量显著高于29.31%和41.45%组(P<0.05);45.58%和49.03%组肌肉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29.31%、33.19%和37.11%组(P<0.05)。45.58%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高 于29.31%和33.19%组(P<0.05);血清SOD活性在45.58%组达到最高值,并显著高于其他 各组(P<0.05);血清PO活性在37.11%组达到最低值,并显著低于29.31%、33.19%和49.03%组(P<0.05);血清ALT活性各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血清AST活性在37.11%组达到最高值,并显著高于29.31%、33.19%和45.58%组(P<0.05)。以SGR为评价指标,经折线模型拟合回归方程后得出,凡纳滨对虾幼虾阶段和养成阶段的蛋白质需要量分别为38.6%和36.8%。
  • 王猛强, 郑昌区, 金敏, 霍雅文, 黎明, 谢奉军, 周歧存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9): 2687-269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9.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料中粗脂肪水平对2种规格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试验配制了粗脂肪水平分别为4.02%、5.98%、7.86%、10.13%、11.29%和13.99%的6组试验饲料,分别投喂初始体质量为(0.58±0.01)(幼虾组)和(7.93±0.03) g(大规格组)的凡纳滨对虾,养殖周期分别为8(试验一)和6周(试验二)。结果表明:试验一,饲料粗脂肪水平显著影响幼虾组的增重率(WG)、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和饲料系数(FCR)(P<0.05),摄食饲料粗脂肪水平5.98%的幼虾组WG、SGR、PER有最大值,FCR有最小值;饲料粗脂肪水平对幼虾组成活率(SR),全虾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及肌肉干物质、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影响了幼虾组的肝体比(HSI)、肥满度(CF)和肌肉粗灰分含量(P<0.05);饲料粗脂肪水平显著影响了幼虾组的血清总蛋白(TP)、总胆固醇(TC)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酚氧化酶(PO)、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活性(P<0.05),但对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试验二,饲料粗脂肪水平显著影响大规格组对虾的WG、SGR、PER和FCR(P<0.05),摄食饲料粗脂肪水平5.98%的大规格组WG、SGR、PER有最大值,FCR有最小值;饲料粗脂肪水平对大规格组的SR、CF、HSI,全虾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及肌肉干物质、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影响全虾干物质含量及肌肉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P<0.05);饲料粗脂肪水平显著影响对虾血清SOD、PO、AST及ALT活性(P<0.05)。综上并结合SGR与饲料粗脂肪水平拟合折线模型后得出,凡纳滨对虾幼虾阶段和大规格阶段粗脂肪的适宜需要量分别为4.83%~5.98%和5.57%~7.86%。
  • 秦搏, 陈四清, 常青, 刘长琳, 吕云云, 王志军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9): 2698-270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9.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通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对照)、0.025%、0.050%、0.100%、0.200%和0.400%的纤维素酶,配制6种试验饲料,饲喂平均初始体重为(1.44±0.01) g的幼刺参49 d,以研究饲料中添加纤维素酶对幼刺参生长性能、消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头刺参。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0.025%~0.100%纤维素酶可显著提高幼刺参的特定生长率(SGR)(P<0.05),降低饲料系数(FCR)(P<0.05),其中0.100%组的SGR最高和FCR最低。饲料中添加纤维素酶对幼刺参的摄食率(FI)和成活率(SR)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干物质表观消化率(ADCd)和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ADCp)随着纤维素酶添加量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其中0.100%组的ADCd和ADCp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400%组的ADCd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ADC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添加纤维素酶后幼刺参前肠、中肠和后肠淀粉酶(AMS)活性均有所升高,其中0.100%、0.200%和0.400%的纤维素酶分别对前肠、中肠和后肠AMS活性作用显著(P<0.05)。饲料中添加0.100%~0.200%纤维素酶可显著提高幼刺参肠道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P<0.05)。由此得出,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纤维素酶可促进幼刺参生长,提高其消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综合考虑生长、消化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在幼刺参饲料中纤维素酶的适宜添加量为0.100%。
  • 特种经济动物营养 Special Economic Animal Nutrition
  • 刘志, 吴学壮, 张铁涛, 郭俊刚, 郭强, 高秀华, 杨福合, 邢秀梅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9): 2706-27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9.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铜、锌添加水平对育成期蓝狐生长性能、营养物质利用率及氮代谢的影响。试验采用2×3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个水平的锌(40和120 mg/kg)和3个水平的铜(30、45和60 mg/kg),另设对照组(添加0 mg/kg铜和40 mg/kg锌)。选用(55±5)日龄、体重相近的健康雄性蓝狐84只,随机分成7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预试期为7 d,正试期为75 d。结果表明:1)饲粮中添加铜有提高蓝狐平均日增重(P=0.06)和降低料重比(P=0.08)的趋势,但并未观测到铜、锌之间的互作效应(P>0.05)。30 mg/kg铜+40 mg/kg锌和45 mg/kg铜+120 mg/kg锌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饲粮中添加铜能极显著提高蓝狐蛋白质和脂肪消化率(P<0.01)。60 mg/kg铜+40 mg/kg锌和60 mg/kg铜+120 mg/kg锌组蓝狐蛋白质消化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45 mg/kg铜+120 mg/kg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0 mg/kg铜+40 mg/kg锌、45 mg/kg铜+40 mg/kg锌、30 mg/kg铜+120 mg/kg锌、60 mg/kg铜+120 mg/kg锌组蓝狐脂肪消化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45 mg/kg铜+120 mg/kg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粮铜、锌添加水平对粪便中铜排出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饲粮锌添加水平对粪便中锌排出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各组蓝狐铜排出量和锌排出量并未观测到铜、锌之间的互作效应(P>0.05)。3)饲粮中添加铜极显著降低了粪氮含量(P<0.01),饲粮铜、锌添加水平并未对各组蓝狐食入氮、尿氮、氮沉积含量及蛋白质生物学价值、净蛋白质利用率产生显著影响(P>0.05)。综合试验结果得出,育成期蓝狐饲粮中添加30 mg/kg铜+40 mg/kg锌(总铜、总锌水平为别37.68和80.08 mg/kg)时可提高蓝狐的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消化率,同时降低了粪便中氮的排放。
  • 黄健, 鲍坤, 张铁涛, 李光玉, 周宁, 王凯英, 杨福合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9): 2714-27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9.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蛋白质饲粮中添加蛋氨酸(Met)和赖氨酸(Lys)对离乳期梅花鹿仔鹿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16只健康3月龄雄性梅花鹿,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各组限量饲喂4种不同饲粮:对照组(Ⅰ组)饲喂16.28%粗蛋白质(CP)的高蛋白质饲粮,试验组饲喂13.40%CP添加0.23%Lys并分别添加0(Ⅱ组)、0.06%(Ⅲ组)、0.12%(Ⅳ组)Met的低蛋白质饲粮,试验期为56 d。结果表明:1)Ⅱ组平均日增重(ADG)最低,Ⅱ、Ⅲ、Ⅳ组ADG随饲粮Met水平增加而增加,Ⅳ组ADG与Ⅰ组基本相同。2)Ⅰ组56 d血清白蛋白(ALB)含量显著高于Ⅱ、Ⅲ组(P<0.05),56 d血清总蛋白(TP)含量显著高于Ⅱ组(P<0.05),28 d血清尿素氮(UN)含量极显著高于Ⅳ组(P<0.01),56 d血清葡萄糖(GLU)含量极显著低于Ⅱ、Ⅲ组(P<0.01),血清天冬门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显著高于Ⅳ组(P<0.05),28 d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Ⅱ、Ⅲ组(P<0.05或P<0.01)。3)Ⅱ、Ⅲ、Ⅳ组相比,Ⅳ组28 d血清UN含量显著低于Ⅱ组(P<0.05),Ⅳ组28 d血清AKP活性显著高于Ⅱ、Ⅲ组(P<0.05),但血清球蛋白(GLB)、TP含量随饲粮Met水平升高而增加,血清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和UN含量随饲粮Met水平升高而降低。由此可见,在13.40%CP的饲粮中添加Lys和Met,仔鹿的ADG可达到16.28%CP饲粮的水平,饲粮中添加0.12%Met有利于仔鹿生长和代谢平衡。
  • 张怡丁, 张卫星, 胥保华, 刘锋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9): 2722-27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9.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以酶水解酪蛋白为外源粗蛋白质,探究人工饲养条件下意大利蜜蜂幼虫饲粮的适宜粗蛋白质水平。移取1日龄幼虫960只,平均分为5组:对照组饲喂幼虫基础饲粮,粗蛋白质水平为8%,试验组在其基础上分别添加不同剂量的酶水解酪蛋白,使各组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9%、10%、11%和12%。采用人工饲养蜜蜂幼虫技术饲养幼虫直至羽化出房。结果表明:1)幼虫饲粮粗蛋白质水平9%、10%组的化蛹率和羽化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粗蛋白质水平12%组只能少数化蛹,不能成功羽化。2)与对照组相比,粗蛋白质水平为9%~11%时,幼虫和蛹的体重显著升高(P<0.05);粗蛋白质水平对新出房工蜂的体重影响不显著(P>0.05)。3)粗蛋白质水平显著影响蜂体各发育阶段的抗氧化能力(P<0.05),且对蛹和新出房工蜂而言,均表现粗蛋白质水平为8%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最强,9%时总抗氧化能力最大。4)与对照组相比,粗蛋白质水平为9%~10%时,幼虫和蛹的卵黄原蛋白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但对新出房工蜂影响不显著(P>0.05)。由此推断,人工饲养条件下意大利蜜蜂幼虫饲粮的适宜粗蛋白质水平为8%~10%。
  • 分子营养 Molecular Nutrition
  • 齐仁立, 陈英, 彭涵, 刘炎, 黄金秀, 杨飞云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9): 2730-27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9.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脂肪酸转运蛋白1(FATP1)在荣昌猪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与肌内脂肪沉积的关系。试验选用80只1日龄健康荣昌仔猪饲养,分别在1、7、20、50、90、150日龄选取5只屠宰取样,检测FATP1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质在荣昌猪体内的组织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肌内脂肪沉积的相关性。结果表明:FATP1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质在荣昌猪的各个组织均有表达,在肌肉和心脏中的表达水平最高,在脂肪和肝脏中的表达水平其次,而在小肠和肺脏中的表达水平最低。随着新生仔猪的生长,FATP1基因在肌肉中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分别在50日龄以后的背肌和90日龄以后的腿肌中维持一个较高的水平。数据分析显示FATP1基因的表达与猪肌内脂肪沉积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由此可知,FATP1基因的高表达对于猪的肌内脂肪形成和沉积具有重要影响。
  • 李文清, 王加启, 南雪梅, 卜登攀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9): 2736-274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9.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研究bta-microRNA-145(bta-miR-145)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IGF1R-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为从microRNA的角度研究奶牛的泌乳调控提供依据。以原代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为研究对象,分别转染bta-miR-145过表达模拟物(mimic)、bta-miR-145抑制表达模拟物(inhibitor),实时定量PCR检测与IGF1R-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的15个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bta-miR-145过表达和抑制表达没有引起预测靶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β-酪蛋白(CSN2)基因的mRNA表达量发生显著变化(P>0.05);bta-miR-145过表达可引起真核生物翻译起始因子4E(EIF4E)基因的mRNA表达量的显著下调(P<0.05),抑制表达引起EIF4E基因的mRNA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并且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牛EIF4E的3'非翻译区(3'UTR)上存在bta-miR-145的可能结合位点。以上结果提示,bta-miR-145对IGF1R-PI3K-Akt/mTOR信号通路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EIF4E为bta-miR-145的潜在靶标。
  • 齐珂珂, 吴杰, 徐子伟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9): 2745-27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9.0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聚乙二醇(PEG)修饰猪胰高血糖素样肽-2(pGLP-2)对结肠炎小鼠肠道紧密连接蛋白和炎性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选取2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葡聚糖硫酸钠(DSS)组小鼠饮用3% DSS建立小鼠结肠炎模型,DSS+pGLP-2组和DSS+PEG-pGLP-2组饮用3% DSS且在试验第8天腹腔分别注射pGLP-2和PEG-pGLP-2,饮水组小鼠正常饮水。试验期10 d。结果表明:与饮水组相比,DSS组小鼠结肠紧密连接闭锁小带基因(ZO-1)的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与DSS组相比,注射pGLP-2对ZO-1的mRNA相对表达量没有改善(P>0.05),而注射PEG-pGLP-2可极显著增加ZO-1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1)。与饮水组相比,DSS组小鼠结肠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和干扰素-γ基因(INF-γ)的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增加(P<0.01);与DSS组相比,注射pGLP-2和PEG-pGLP-2可极显著降低IL-6、IL-10和IFN-γ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1)。结果提示,PEG-pGLP-2通过增加肠道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降低结肠炎小鼠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抑制其炎性病变,且作用效果优于pGLP-2。
  • 苏文芹, 方热军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9): 2752-27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9.03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浓度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对猪小肠上皮细胞钠离子依赖型Ⅱb磷转运蛋白(NaPi-Ⅱb)表达和磷吸收的影响。选用第3~8代猪小肠上皮细胞进行试验,按单因素试验设计,将试验细胞分为1个对照组和5个CGRP(1×10-11~1×10-7 mmol/L)试验组,每组设6个重复。用4-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定细胞生长速度,采用比色法测定CGRP干预24 h后细胞上清液磷含量,用RT-PCR法检测NaPi-Ⅱb mRNA相对表达量,以及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NaPi-Ⅱb蛋白表达。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CGRP对细胞生长没有显著影响(P>0.05);各试验组均极显著或显著地促进了磷的吸收和NaPi-Ⅱb mRNA的相对表达量(P<0.01或P<0.05);除1×10-10 mmol/L组外均显著提高了NaPi-Ⅱb蛋白的表达(P<0.05)。研究结果表明,CGRP通过诱导小肠上皮细胞中NaPi-Ⅱb的表达促进细胞磷的吸收,其中以1×10-9、1×10-8 mmol/L浓度的CGRP促进效果较为显著。
  • 饲料营养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王宝维, 张开磊, 葛文华, 张名爱, 隋丽, 岳斌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9): 2761-277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9.03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不同水平发酵大豆皮对5~12周龄五龙鹅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营养物质利用率的影响,以确定发酵大豆皮的使用效果和适宜添加水平。选用5周龄五龙鹅216只,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鹅(公母各占1/2)。各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Ⅰ组,对照组)、3%(Ⅱ组)、5%(Ⅲ组)、7%(Ⅳ组)、9%(Ⅴ组)、11%(Ⅵ组)发酵大豆皮的试验饲粮。试验期8周。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Ⅳ组、Ⅴ组显著提高了平均日增重(P<0.05),显著降低了料重比(P<0.05);Ⅳ组显著提高了屠宰率和胸肌率(P<0.05);Ⅴ组显著提高了胸肌率和腿肌率(P<0.05)。2)与对照组相比,Ⅳ组、Ⅴ组均极显著提高了粗蛋白质、粗脂肪、钙、磷、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利用率(P<0.01)。各组之间能量利用率差异不显著(P>0.05)。发酵大豆皮粗蛋白质、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磷利用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未发酵大豆皮(P<0.05或P<0.01)。3)与对照组相比,Ⅴ组显著提高了总氨基酸利用率(P>0.05);Ⅳ组、Ⅴ组显著或极显著提高了大多数氨基酸的利用率(P<0.05或P<0.01)。4)Ⅲ组和Ⅳ组小肽利用率较高,均显著高于Ⅵ组(P<0.05)。由此可见,发酵大豆皮能提高五龙鹅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营养物质利用率。5~12周龄五龙鹅饲粮中发酵大豆皮适宜添加水平为7%~9%。
  • 洪奇华, 宋娟, 胡彩虹, 石波, 刁其玉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9): 2772-277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9.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益生菌(PRO)和纤维寡糖(COS)对热应激肉鸡营养物质消化、肠黏膜氨基酸转运载体mRNA表达和氮排放的影响。将900羽21日龄罗斯(Ross)308肉鸡分为5个组:热中性(TN)组、热应激(HS)组、益生菌(HS+0.15%PRO)组、纤维寡糖(HS+0.15%COS)组、合生素(HS+SYN,SYN=0.15%PRO+0.15%COS)组。热中性组鸡舍温度22℃;其余各组鸡舍为循环热应激,温度08:00-18:00为33℃,18:00-次日08:00为22℃。饲养试验期为21 d。结果如下:1)与热中性组相比,热应激组肉鸡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分别显著降低10.65%(P<0.05)和8.04%(P<0.05),单独添加益生素或者纤维寡糖对肉鸡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均无显著影响(P>0.05);热应激组粗蛋白质和粗纤维表观消化率显著下降(P<0.05);热应激组氮摄入量和氮沉积量显著降低(P<0.05),氮排泄量和排泄率及排泄物氨态氮和尿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热应激组排泄物脲酶活性和鸡舍氨气浓度显著提高(P<0.05);热应激组肠黏膜基础氨基酸运载体(rBAT)、y+L氨基酸运载体-2(y+LAT2)、阳离子氨基酸运载体-1(CAT1)和阳离子氨基酸运载体-4(CAT4)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2)与热应激组相比,益生菌组和纤维寡糖组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升高(P<0.05),氮排泄量和氮排泄率显著降低(P<0.05),氮沉积量显著升高(P<0.05);益生菌组排泄物氨态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纤维寡糖组鸡舍氨气浓度、排泄物脲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3)与热应激组相比,合生素组粗蛋白质和粗纤维表观消化率显著升高(P<0.05),氮排泄量、氮排泄率显著降低(P<0.05),氮沉积量显著升高(P<0.05),鸡舍氨气浓度、排泄物氨态氮含量和脲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肠黏膜rBAT 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结果提示,热应激使肉鸡营养物质消化率下降和氮排放升高,益生菌和纤维寡糖不同程度地改善了热应激引起的上述不良影响,两者组合添加效果优于单独添加。
  • 周鑫, 黄毅, 李延森, 李春梅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9): 2779-27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9.04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对热应激小鼠肝脏氧化损伤的影响。试验选用50只6周龄ICR雄性小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25只,tBHQ(-)组饲喂基础饲粮,tBHQ(+)组饲喂基础饲粮中添加1% tBHQ的试验饲粮。饲喂14 d后,小鼠每天进行42℃2 h热应激处理,连续8 d。在热应激之前(热应激0 d)和热应激1、2、4、8 d,每组各取5只小鼠处死,采集肝脏,测定肝脏重量和抗氧化指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和血红素加氧酶1(HO-1)蛋白表达,实时定量PCR法测定Nrf2及其调控表达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1)tBHQ(-)组肝脏指数在热应激4 d恢复正常水平,而tBHQ(+)组在热应激2 d即恢复正常水平。2)与tBHQ(-)组相比,热应激0 d,tBHQ(+)组肝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显著升高(P<0.05),在热应激4 d时,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以及T-SOD、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力显著降低(P<0.05)。3)热应激2 d,tBHQ(-)组比tBHQ(+)组肝脏损伤情况更为严重。4)热应激0 d,tBHQ(-)组未检测到Nrf2蛋白在肝脏组织表达,热应激后各时间点都检测到Nrf2蛋白的表达,而tBHQ(+)组在各阶段均有表达;tBHQ(-)组在热应激0、1、4和8 d都检测到HO-1蛋白的表达,而tBHQ(+)组在热应激0、1和2 d时检测到了HO-1蛋白的表达。5)与tBHQ(-)组相比,tBHQ(+)组多个Kelch样ECH相关蛋白(Keap1)-Nrf2/ARE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饲粮添加1% tBHQ对热应激造成的小鼠肝脏氧化损伤能够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 孙春阳, 邢焕, 栾素军, 萨仁娜, 张宏福, 丁美芳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9): 2789-27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9.04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研究以葡萄糖氧化酶和酵母硒为主要成分的复合添加剂对规模化养殖白羽肉鸡生长性能、抗氧化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选择6 000只1日龄健康爱拔益加(AA)肉仔鸡,随机分为2个组,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750只鸡。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基础饲粮+0.2%复合添加剂(葡萄糖氧化酶+酵母硒)。试验期为42 d。结果表明:1)在不同日龄阶段(1~21、22~42、1~42日龄),试验组肉鸡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DG分别提高了1.92%、1.42%、1.53%,ADFI分别提高了3.35%、6.64%、5.58%;试验组料重比(F/G)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分别降低了0.70%、4.46%、3.85%。1~42日龄试验组肉鸡死淘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2.41%(P<0.05)。21、42日龄试验组肉鸡盲肠食糜p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21日龄,试验组肉鸡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比对照组分别显著提高了2.01%、8.90%、8.89%(P<0.05)。42日龄,试验组肉鸡SOD、GSH-Px活性和T-AOC比对照组分别显著提高了7.96%、13.23%和19.01%(P<0.05),丙二醛(MDA)含量比对照组显著降低34.93%(P<0.05)。3)21、42日龄,试验组肉鸡胸肌肉色a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肉色b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饲喂添加葡萄糖氧化酶和酵母硒的复合添加剂的饲粮可提高肉鸡生长性能、抗氧化性能,改善肉品质。
  • 研究简报 Short Communications
  • 盛清凯, 成建国, 赵红波, 窦红艳, 宣玉娟, 武英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9): 2797-280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9.04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减少粪臭素在猪体外的污染,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剂量的外源L-色氨酸、果聚糖和酪蛋白对猪粪发酵液中粪臭素及相关合成物浓度的影响。将80头体重为(50.0±0.5) 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个重复,每重复10头猪,分别饲喂基础饲粮和添加0.2%枯草芽孢杆菌的试验饲粮。6周后,每组随机选取8头猪,采集其新鲜粪便,配制粪水厌氧发酵液用于发酵试验。发酵试验采用3×3正交设计,发酵液中外源L-色氨酸、酪蛋白、果聚糖的添加剂量分别为0、0.05%、0.10%,0、0.125%、0.250%,0、0.75%、1.50%。色谱法测定发酵液中色氨酸、吲哚、吲哚-3-乙酸、粪臭素浓度,荧光标记单链构象多态性及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与毛细管电泳技术结合测定空白对照组和空白试验组发酵液中微生物的种群结构。结果表明:1)对照组色氨酸、吲哚、吲哚-3-乙酸、粪臭素浓度显著高于试验组(P<0.05)。2)外源L-色氨酸为发酵液中色氨酸、粪臭素的主要影响因素,酪蛋白为对照组中吲哚的主要影响因素,果聚糖为发酵液中吲哚-3-乙酸的主要影响因素。3)外源L-色氨酸、果聚糖与饲粮中的枯草芽孢杆菌无互作(P>0.05)。4)空白对照组猪粪发酵液优势菌以芽孢杆菌(CWBIB1434)为主,含量为26%;空白试验组发酵液以非解乳链球菌(AF201899)为主,含量为36%。 由此得出,降低猪粪中色氨酸的含量及在饲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有助于减少猪粪发酵液中的粪臭素浓度。
  • 胡向东, 焦乐飞, 李旭彬, 楼梦茜, 胡彩虹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9): 2805-28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9.04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小麦替代玉米饲粮添加木聚糖酶对生长猪生长性能、结肠菌群和氮排放的影响。试验选用126头体重约为45 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生长猪,分为7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猪。具体分组是:对照组(CON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W20组饲喂20%小麦基础饲粮,W20X组饲喂20%小麦基础饲粮+200 U/kg木聚糖酶,W40组饲喂40%小麦基础饲粮,W40X组饲喂40%小麦基础饲粮+200 U/kg木聚糖酶,W60组饲喂60%小麦基础饲粮,W60X组饲喂60%小麦基础饲粮+200 U/kg木聚糖酶。试验期50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W60组平均日增重显著降低(P<0.05),料重比显著提高(P<0.05),结肠梭菌、大肠杆菌数量显著增加(P<0.05),粪氮排放量显著增加(P<0.05);W20X和W40X组间平均日增重、料重比差异不显著(P>0.05);W40X组结肠乳酸杆菌数量显著增加(P<0.05),大肠杆菌、梭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粪样pH、脲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木聚糖酶有明显的益生作用,能刺激肠道有益菌增殖并抑制有害菌增殖,减少氮排放。本试验条件下,添加200 U/kg木聚糖酶的小麦饲粮中,小麦最适替代量为40%。
  • 曹贵彬, 于会民, 游金明, 韦启鹏, 邹志恒, 辛向荣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9): 2814-28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9.04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探讨低磷饲粮中添加新型耐热植酸酶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与小肠黏膜形态结构的影响。试验选用256头遗传背景相同、初始体重为(8.37±0.97) kg的30日龄断奶仔猪,按照完全随机区组的方法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16头仔猪。4个处理分别饲喂基础饲粮、低磷饲粮、低磷饲粮+500 U/kg新型耐热植酸酶及低磷饲粮+1 000 U/kg新型耐热植酸酶。试验期为30 d。结果表明:1)2个新型耐热植酸酶添加组相比较低磷饲粮组可提高仔猪平均日增重并降低料重比,但差异不显著(P>0.05);2)1 000 U/kg新型耐热植酸酶添加组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500 U/kg新型耐热植酸酶添加组回肠绒毛高度均显著高于低磷饲粮组(P<0.05),1 000 U/kg新型耐热植酸酶添加组十二指肠隐窝深度显著低于基础饲粮组和低磷饲粮组(P<0.05),1 000 U/kg新型耐热植酸酶添加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显著高于低磷饲粮组(P<0.05)。由此可知,断奶仔猪饲粮中添加新型耐热植酸酶用以减少无机磷的添加,能达到与基础饲粮组仔猪生长性能相近的效果,且对小肠黏膜形态结构有促进作用;添加新型耐热型植酸酶1 000 U/kg优于添加500 U/kg的效果。
  • 李博, 李伟, 张昊, 张莉莉, 王恬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9): 2822-282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9.04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宫内发育迟缓(IUGR)对哺乳仔猪生长性能和肝脏氧化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择10头胎次和体况接近的妊娠母猪,分娩后,分别从每头母猪所产仔猪中挑选1头正常初生重(NBW)新生仔猪和1头IUGR新生仔猪,即10头NBW新生仔猪和10头IUGR新生仔猪,分别为NBW组与IUGR组。记录各阶段仔猪的体重,分别测定7、23日龄时仔猪肝脏氧化及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7、14和23日龄时,IUGR组仔猪体重均显著低于NBW组(P<0.05);1~7日龄时,IUGR组仔猪平均日增重(ADG)较NBW组有降低趋势(P=0.075),8~14日龄与15~23日龄时,IUGR组仔猪ADG较NBW组显著降低(P<0.05);7日龄时,与NBW组相比,IUGR组仔猪肝脏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总抗氧化能力(T-AOC)(P=0.099)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P=0.076)有降低的趋势;23日龄时,与NBW组相比,IUGR组仔猪肝脏中T-AOC、SOD的活性显著降低(P<0.05), 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的能力有降低趋势(P=0.098),肝脏丙二醛含量显著升高(P<0.05)。综上,与NBW猪相比,IUGR会导致仔猪哺乳期生长速度缓慢,7、23日龄时肝脏的抗氧化能力降低。
  • 王建华, 赵金山, 李培培, 张宝珣, 燕磊, 吕明斌, 王正国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9): 2828-284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9.04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氮、磷水平对肉仔鸡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为制订肉仔鸡适宜饲粮粗蛋白质(CP)、磷供给量提供依据。选取1日龄健康的罗斯308肉仔鸡1 200只,分1~7日龄、8~21日龄、22~35日龄和36~40日龄4个阶段饲养,试验饲粮为玉米-小麦-豆粕型,每个阶段按饲粮氮、磷水平分成4组,即高氮高磷组[HH组,CP:22.70%、21.60%、19.50%、17.50%;非植酸磷(NPP):0.45%、0.40%、0.35%、0.30%]、高氮低磷组[HL组,CP:22.70%、21.60%、19.50%、17.50%;NPP:0.30%、0.25%、0.20%、0.15%;耐高温植酸酶(TP):500、1 000、1 500、2 000 U/kg]、低氮高磷组(LH组,CP:20.70%、19.70%、17.70%、15.70%;NPP:0.45%、0.40%、0.35%、0.30%)、低氮低磷组(LL组,CP:20.70%、19.70%、17.70%、15.70%;NPP:0.30%、0.25%、0.20%、0.15%;TP:500、1 000、1 500、2 000 U/kg),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公母各占1/2。结果表明:1)1~35日龄,HH组和HL组35日龄平均体重极显著高于LH组(P<0.01),显著高于LL组(P<0.05),HH组和HL组平均日增重(ADG)显著高于LH组(P<0.05),HL组料重比显著低于LH组和LL组(P<0.05),HH组平均日采食量(ADFI)极显著高于LH组(P<0.01),显著高于LL组(P<0.05);1~40日龄,HH组40日龄平均体重显著高于LH组(P<0.05),HH组ADG和ADFI显著高于LH组(P<0.05);其他指标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2)HH组和LH组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HL组(P<0.05),极显著高于LL组(P<0.01),HH组血清尿酸含量极显著高于LH组(P<0.01),显著高于LL组(P<0.05),HL组血清尿酸含量显著高于LH组(P<0.05)。饲粮氮、磷水平对肉仔鸡血清其他生化指标和胴体性状无显著影响(P>0.05)。分析表明,罗斯308肉仔鸡采用4阶段饲养法,1~35日龄,HL组(CP:22.70%、21.60%、19.50%、17.50%;NPP:0.30%、0.25%、0.20%、0.15%;TP:500、1 000、1 500、2 000 U/kg)增重效果最好,经济效益最高;1~40日龄,LL组(CP:20.70%、19.70%、17.70%、15.70%;NPP:0.30%、0.25%、0.20%、0.15%;TP:500、1 000、1 500、2 000 U/kg)经济和生态效益最高。
  • 张爱华, 张姝, 蔡辉益, 刘国华, 常文环, 闫海洁, 李婷婷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9): 2841-285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9.04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爱拔益加(AA)肉仔鸡肠道小肽转运载体1(PepT1)、B0系统中性氨基酸转运载体(B0AT)、兴奋性氨基酸转运载体3(EAAT3) mRNA的表达差异与发育规律。试验选取1日龄雄性AA肉仔鸡120只,随机分为8个组,于1、7、14、21、28、35、42日龄,每个组选取1只肉仔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不同肠段PepT1、B0ATEAAT3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1)肉仔鸡不同肠段PepT1、B0ATEAAT3 mRNA的相对表达量差异显著(P<0.05)。其中,PepT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十二指肠最高,空肠次之,回肠最低,B0ATEAAT3 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回肠最高,空肠次之,十二指肠最低。2)肉仔鸡不同日龄PepT1、B0ATEAAT3 mRNA的相对表达量存在极差异显著(P<0.01);在不同肠段上,PepT1、B0ATEAAT3 mRNA的相对表达量随日龄的变化均表现为前期升高,后期平稳的趋势。由此可见,肉仔鸡肠道参与小肽及氨基酸吸收的转运载体PepT1、B0ATEAAT3 mRNA表达具有肠段及日龄的差异性。
  • 白建, 杜京旗, 弓玉红, 王瑞, 刘宝琦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9): 2851-28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9.04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讨海藻粉和抗菌肽及其协同效应对蛋鸡生产性能与蛋品质的影响。采用4×2(海藻粉×抗菌肽预混剂)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480只海兰褐蛋鸡随机分为8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饲粮海藻粉的添加水平分别为0、1.0%、3.0%、5.0%,抗菌肽预混剂的添加水平分别为300、600 mg/kg。预试期7 d,正试期28 d。结果表明:1)饲粮添加海藻粉显著提高了产蛋率、蛋料比、蛋黄颜色和蛋壳强度(P<0.05)。2)饲粮添加抗菌肽显著提高了产蛋率和蛋壳强度(P<0.05)。3)海藻粉和抗菌肽协同效应显著提高了产蛋率、蛋料比、蛋黄颜色和蛋壳强度(P<0.05)。由此可见,海藻粉和抗菌肽对蛋鸡生产性能与蛋品质的影响存在协同效应,以5%海藻粉+300 mg/kg抗菌肽最为理想。
  • 田兴舟, 韦济友, 李明忠, 肖玉贵, 莘海亮, 韩晓洁, 朱伦琴, 段永邦, 赵文金, 吴文旋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9): 2857-286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9.05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补饲过瘤胃胆碱(RPC)对黔北麻羊羔羊生长性能及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体况良好、体重相近的4月龄黔北麻羊羔羊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5.89±1.66) kg]和试验组[(15.30±1.86) kg]和试验组 ,每组1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补饲10 g/d的RPC。试验期40 d,其中预试期10 d,正试期30 d。结果表明,补饲RPC:1)显著提高干物质采食量全期平均值(P<0.05),显著降低料重比(P<0.05);2)对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可显著提高酸性洗涤纤维、粗灰分的表观消化率(P<0.05);3)可显著提高食入氮、吸收氮和沉积氮(P<0.05);4)对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以及丙二醛、葡萄糖、尿素氮、极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肌酐浓度的全期平均值均无显著影响(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补饲10 g/d的RPC可提高黔北麻羊羔羊生长性能,但对血浆生化指标没有显著影响。
  • 黄薇, 张忠华, 施永海, 张根玉, 张海明, 陆根海, 谢永得, 骆志强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9): 2866-28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9.05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了解养殖斑尾复虾虎鱼肌肉的营养特征,本试验旨在采用生化分析的方法,对养殖斑尾复虾虎鱼肌肉的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养殖斑尾复虾虎鱼的肌肉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分别为(82.10±0.21)%、(15.34±0.20)%、(0.87±0.13)%和(1.12±0.03)%。肌肉干样中含有18种常见的氨基酸,其中含量最高的4种氨基酸依次分别为谷氨酸(12.71%)、天冬氨酸(8.42%)、赖氨酸(8.16%)和亮氨酸(6.51%)。肌肉中氨基酸总量(TAA)达83.36%,其中必需氨基酸(EAA)含量为31.40%,鲜味氨基酸含量为31.79%。EAA/TAA和EAA/非必需氨基酸分别为(37.65±0.63)%和(70.10±1.90)%。第一和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分别为色氨酸和缬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为70.19%,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的比值为2.22。肌肉中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30.23±0.48)%和(49.52±0.91)%;肌肉中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为(39.54±1.12)%,n3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42.47±1.10)%。由此可知,养殖斑尾复虾虎鱼肉质鲜美,富含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是值得推广养殖的名优品种。
  • 高有领, 江玲丽, 徐旭栋, 张慧恩, 申屠基康, 吴雄飞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9): 2874-288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9.05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岱衢族大黄鱼为我国优质大黄鱼养殖群体,养殖中所投喂的饵料往往影响着鱼体和肌肉营养成分、体色和肉色,这些均为衡量岱衢族大黄鱼品质的重要指标。本试验旨在通过测定岱衢族大黄鱼鱼体和肌肉营养成分、体色和肉色指标,研究投喂鲜杂鱼和配合饲料对岱衢族大黄鱼品质的影响。试验设置2组,分别投喂鲜杂鱼和配合饲料22个月,采样后所测鱼体和肌肉营养成分指标包括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和氨基酸含量,体色和肉色指标包括L、a、b值。结果表明:与投喂鲜杂鱼相比,投喂配合饲料显著降低了岱衢族大黄鱼全鱼的粗脂肪含量(P<0.05),但显著提高了肌肉的粗脂肪、亮氨酸(Leu)、赖氨酸(Lys)、谷氨酸(Glu)、总必需氨基酸、总呈味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P<0.05);饵料类型对岱衢族大黄鱼的体色和肉色无显著影响(P>0.05),但岱衢族大黄鱼体表不同部位颜色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背部相比,腹部的颜色较亮,且偏红黄。由此得出,相较于鲜杂鱼,采用配合饲料养成的岱衢族大黄鱼肌肉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
  • 冯硕恒, 谢奉军, 蔡佐楠, 麦康森, 艾庆辉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9): 2883-289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9.05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同源克隆技术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大黄鱼胞质型磷脂酶A2cPLA2)基因的cDNA全长。此外,应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不同日龄大黄鱼仔稚鱼cPLA2基因的表达量。序列分析结果表明:cPLA2基因全长2 550 bp(GenBank登录号:KF006240.1),其中5'端非编码区176 bp,开放阅读框2 169 bp,3'端非编码区205 bp,共编码723个氨基酸。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克隆所得大黄鱼cPLA2基因与其他鱼类的cPLA2基因亲缘关系较近,与哺乳动物的亲缘关系较远。定量检测结果表明:大黄鱼仔稚鱼cPLA2基因的表达量随日龄的增加为先显著升高(1、3、7日龄vs.15日龄,P<0.05),在15日龄时达到最高值,随后显著下降(15日龄vs.19日龄,P<0.05),之后趋于平稳。由此可知,大黄鱼从仔稚鱼到幼鱼早期的变形过程中,磷脂分解代谢的关键酶cPLA2基因的表达量呈现有规律的变化,这可能对机体保持体内磷脂的动态平衡、维护细胞膜的流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大黄鱼仔稚鱼cPLA2基因表达量的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大黄鱼消化系统的发育情况。
  • 马飞, 李小勤, 李百安, 甘甜, 冷向军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9): 2892-29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9.05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加工工艺及维生素添加量对罗非鱼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沉积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在基础饲料配方中添加0.50%的维生素预混料,分别制成颗粒饲料和膨化饲料;另外,再将配方中维生素预混料的添加量分别升高到0.66%、0.82%,制成膨化饲料。试验共得4组饲料,投喂平均体重为(8.0±0.1)g的罗非鱼,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1)在相同配方条件下,摄食膨化饲料的罗非鱼较摄食颗粒饲料的罗非鱼增重率提高8.91%(P<0.05),饲料系数降低9.42%(P<0.05);同时,其肝体指数、全鱼粗蛋白质含量、营养物质沉积率(包括蛋白质效率、蛋白质沉积率、脂肪沉积率、能量沉积率)以及血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和甘油三酯含量均较摄食颗粒饲料的罗非鱼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2)在膨化饲料组中,随着维生素预混料添加量由0.50%升高到0.66%,罗非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蛋白质沉积率和能量沉积率显著升高(P<0.05),而饲料系数、全鱼粗灰分含量则显著降低(P<0.05);当维生素预混料添加量由0.66%继续升高到0.82%时,罗非鱼的生长性能及营养物质沉积率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改善。由此可见,在相同配方条件下,罗非鱼摄食膨化饲料较摄食颗粒饲料具有更好的生长性能和更高的营养物质沉积率;膨化饲料配方中适当的超量添加维生素,有利于提高罗非鱼的生长性能和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利用。
  • 曹玮娜, 任战军, 李亚力, 周梦蕊, 杨雪娇, 张成东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9): 2902-29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14.09.05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乳酸菌对獭兔生长性能、肉品质及肌肉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生长激素受体(GHR)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探讨其对肉品质的调控作用及适宜用量。选取(43±2)日龄断奶、体重为(1.15±0.05) kg的健康白色獭兔8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兔(公母各占1/2)。对照组喂饮生理盐水;试验组(Ⅰ~Ⅳ组)喂饮植物乳杆菌菌液,其水平分别为104、107、1010和1013 CFU/mL。每隔1 d喂饮1次,每次10 mL。预试期7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Ⅰ、Ⅱ组的失水率分别降低了4.49%和2.27%,差异显著(P<0.05)。各组獭兔肌肉的pH、剪切力和肉色均无显著差异(P>0.05)。2)Ⅱ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平均日采食量差异不显著(P>0.05)。3)Ⅰ组IGF-1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Ⅱ组GHR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IGF-1R mRNA相对表达量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知,在饮水中添加乳酸菌能提高獭兔生长性能,促进肌肉IGF-1、GHR mRNA的表达,并改善肌肉的系水力。本试验条件下,乳酸菌的适宜添加水平为107 CFU/mL,推荐添加水平为104~107 CFU/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