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第34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2-10-15
  

  • 全选
    |
    目录 Contents
  •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饲料营养研究进展专栏 SPECIAL COLUMN:RESEARCH PROGRESS ON FEED NUTRITION
  • 杨雪芬, 蒋宗勇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121-61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猪个性化营养需要量为基础的精准营养技术是提高商品猪生长性能、饲料利用效率和养殖效益的重要手段。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猪饲料营养数据库建设、猪动态营养需要模型和养分精准供给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我国某规模化猪场建设精准营养技术体系的实践经验,同时对精准营养技术的后续研究方向和应用进行预测和展望。
  • 黄瑞林, 丁婧, 冯泽猛, 印遇龙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132-61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生猪动态营养需求研究是以特定生产目标为导向,基于生猪遗传因素、生长阶段、生理状态、所处生长环境、养殖规模、市场行情、猪肉品质等因素为生猪提供精准动态的营养供给。生猪动态营养需求研究是精准营养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拟合建立系列适用于准确预测不同状态下生猪营养需求和生产性能的动态模型,指导制定最佳生猪营养供给方案,进行生猪营养需求的动态精准供给,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本文梳理了生猪动态营养研究进展,结合生产实际分析了影响生猪动态营养需求的因素,探讨了生猪动态营养的实施路径及挑战。
  • 周俊言, 曾祥芳, 谯仕彦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146-61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补充工业晶体氨基酸,低蛋白质饲粮可以在饲粮蛋白质水平降低的条件下准确满足猪的氨基酸营养需要。正确应用低蛋白质饲粮既能促进猪生长性能的发挥,又能减少其代谢负担,提高营养物质利用效率,促进肠道健康,节约生产成本与饲料资源,保护环境。本文从肠道微生物组成与代谢、非蛋白氮及N-氨甲酰谷氨酸的应用效果和淀粉组成对氨基酸吸收与肌肉合成的影响等方面综述了低蛋白质饲粮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 王晓璐, 罗会颖, 姚斌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152-615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霉菌毒素是由真菌合成的具有高毒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饲料和饲料原料中。霉菌毒素在给畜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其在畜产品中的残留也严重威胁着人体的健康。传统的物理法和化学法是利用吸附剂、射线照射或化学反应来吸附或破坏毒素的分子结构,实现对霉菌毒素的脱毒。但该类技术存在去除率低以及可能会造成辐射污染和饲料中的营养成分流失等缺陷。而且,化学物质残留还会影响饲料品质。生物降解方法因绿色、高效等优势逐渐成为霉菌毒素脱毒研究中的重要方向。本文总结了污染饲料的霉菌毒素种类,并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霉菌毒素的生物降解研究进展,可为饲料霉菌毒素的生物脱毒技术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 周华, 余冰, 何东亭, 陈代文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160-616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碳水化合物在猪营养中十分重要,不同的碳水化合物具有不同的功能。然而,当前对于种类繁多、结构复杂的碳水化合物的营养性与非营养性功能认识仍不全面、不充分。本实验室研究发现,不同碳水化合物原料间满足适宜的比例与水平时,对猪的生长和肠道健康具有更好的促进作用。本文就仔猪碳水化合物结构平衡与肠道健康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丰富碳水化合物营养原理,促进其营养平衡技术的构建。
  • 吴德, 林燕, 王亚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167-617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能量和蛋白质是母猪饲粮中最重要的两大营养素,占饲粮组成和饲料成本的90%以上,其水平和来源显著影响母猪繁殖性能。能量水平高低不仅影响母猪单胎繁殖成绩,还影响母猪繁殖寿命;不同能量来源以及淀粉、脂肪和纤维的比例对母猪情期启动、胚胎发育和泌乳性能的作用效应不同,三者协同可调控母猪繁殖成绩。蛋白质水平同样显著影响母猪的繁殖成绩,蛋白质来源主要与氨基酸水平密切相关,氨基酸水平对胎儿发育和泌乳性能的影响一直是母猪营养研究与应用的热点。本文通过对饲粮能量和蛋白质营养在母猪上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为母猪饲粮的精准配制和增效降本提供重要依据。
  • 刘军花, 张凯, 毛胜勇, 朱伟云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178-61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瘤胃作为反刍动物特有的消化代谢器官,能高效降解植物纤维并进行能量代谢转化,为人类提供优质的食物蛋白质。营养物质在瘤胃内的高效转化利用对提高饲料利用率及解决人畜争粮问题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瘤胃营养生理研究领域快速发展,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从动物消化道营养概念的提出、反刍动物瘤胃稳态建立与维持、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宿主互作、瘤胃营养生理与反刍动物高效健康生产等多个维度进行综述,期望为从事反刍动物消化道营养研究的国内同行提供一定参考。
  • 王成, 靳明亮, 单体中, 汪以真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185-619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目前生猪养殖主要是外来品种如“杜长大”等,虽然其生长性能较高,但在肉的色香味上明显不如我国地方品种猪。如何通过饲料营养适度改善猪肉品质和风味,在满足消费者对优质美味猪肉的需求上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近年研究表明,发酵饲料不仅能较好地提高饲料营养品质和利用率,同时在改善肉色、提高肌内脂肪含量、调控抗氧化能力和风味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从发酵饲料的现状、发酵对饲料品质的改善作用、发酵饲料对猪肉品质和风味的影响及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发酵饲料的研发及其在优质猪肉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 邓露, 张俊, 姚军虎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193-620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作为牛奶营养价值评定的关键营养性指标,乳蛋白、乳脂及乳糖的合成需要机体多组织器官协同完成,同时也受多条信号通路的调控。本文综述了乳蛋白、乳脂和乳糖的合成过程,强调了胃肠道-肝脏-乳腺协作在乳成分合成中的作用,并阐述了乳成分合成的分子调控机制,以期为改善牛奶成分的营养调控策略提供参考。
  • 成艳芬, 马菁, 朱伟云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203-62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阿魏酸酯酶(FAE)是植物粗纤维降解中重要的辅助酶,它可以协助半纤维素酶和纤维素酶对粗纤维底物进行降解。研究FAE的晶体结构、作用机理及与其他酶的相互作用,对秸秆等非粮饲料资源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FAE的分类和来源、作用机理及其与其他木质纤维素酶之间的协同作用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FAE在饲料加工中的应用策略,为其资源开发与生产应用提供参考。
  • 焦洪超, 刘慧, 林海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213-62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在低蛋白质饲粮中补充合成氨基酸,是解决当前养殖生产中蛋白质饲料资源短缺和降低饲料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健全的肠道功能在维持机体健康和生产性能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动物肠道需要一定水平的营养物质来维持肠黏膜的生长以及发挥肠道功能,饲粮蛋白质水平对于肠道结构、消化吸收及免疫功能等具有显著影响。本文综述了低蛋白质饲粮对家禽肠道健康、肠道形态及屏障结构影响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低蛋白质饲粮及相关技术在肠道功能研究和家禽生产上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孟庆维, 李家维, 单安山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220-62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尾菜作为蔬菜加工业的副产物,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具备成为新型饲料资源的潜力。然而,高水分含量和季节性产出等特点,成为其饲料化的主要障碍。本文综述了尾菜的营养特性、饲料化技术及对畜禽生长性能和产品品质的影响,并且探讨了不同饲料化方法的技术难点及尾菜饲料在动物生产中应用的优缺点,为尾菜饲料化提供参考。
  • 张宏福, 尹畅, 陈亮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227-623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我国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发展势头迅猛,但畜禽生产效率和健康水平偏低、行业竞争力不足等问题也更为突出。发展精准饲养技术可在满足如动物最佳生长速度和蛋白质沉积所需营养物质的同时,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然而,目前国内外畜禽健康高效精准饲养理论缺乏精确的环境影响因素,制约着健康、高效营养理论体系、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的创新发展。养殖环境是畜禽生存和生产最直接的要素,也是精准饲养乃至畜禽产品优质安全的重要前提。因此,动物营养与环境领域融合创新是突破养殖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瓶颈的有力措施。本文在阐述"十三五"期间围绕养殖环境对畜禽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基础上,提出精准饲养对环境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要求的新视角,以期为精准饲养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 尹靖东, 赖州文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235-62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饲粮中添加油脂的主要目的是为动物提供高浓度的能量,维持机体正常的免疫机能,以及保障高性能畜禽实现其遗传潜能。本文深入介绍了不同来源油脂的特点、油脂和脂肪酸对动物免疫机能的调节、油脂食用的安全及对其有效能值评估的进展,以期安全高效地、有针对性地在畜禽饲粮中添加油脂,促进饲料生产和动物养殖的健康发展,并实现生产优质畜禽产品的目的。
  • 王军军, 白宇, 赵金标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242-62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膳食纤维是动物饲粮中重要的营养物质,其不能被机体分泌的消化酶降解,但能被肠道微生物发酵生成短链脂肪酸,并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区系和免疫功能改善动物肠道健康。膳食纤维的复杂结构及功能单元组成差异导致其发酵特性具有较大的变异性。纤维组分作为膳食纤维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元,其发酵特性与功能作用较为稳定,且与膳食纤维的功能调控特性具有直接的联系。不同纤维组分间的糖苷键连接方式、单糖组成与聚合度间的差异,使其具有不同的发酵特性和生物学功能。本文系统地总结了纤维组分的分类、结构性质与体内外发酵特性,并结合其发酵产物阐释了不同纤维组分调控肠道微生物区系及动物肠道健康的作用机制,以期为膳食纤维在畜牧业中的深度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张薇, 牛军龙, 郭永鹏, 王志祥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249-62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肠道的屏障功能是防御外源性有毒有害物质损伤机体的重要途径。呕吐毒素被猪摄入后,可以通过改变微生物区系组成,降低黏蛋白、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水平以及调控免疫因子,破坏肠道的生物屏障、化学屏障、物理屏障和免疫屏障,对猪机体造成严重的危害。通过营养调控缓解呕吐毒素对猪肠道屏障功能的损伤,是一种有效途径。本文主要对呕吐毒素诱导的猪肠道屏障功能损伤及植物提取物和不同营养物质对该损伤的缓解作用进行总结,旨在为饲料及饲料原料呕吐毒素污染预防、猪肠道健康保护提供参考。
  • 钟翔, 王欢, 王恬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257-626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表观转录组学开启了生命科学和人类医学研究的新篇章。作为表观转录组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 N6-甲基腺嘌呤(m6A)对动物的表型和性状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而营养是影响动物表型和性状的关键要素,与表观遗传密切相关。因此, m6A RNA甲基化如何动态调控机体的营养代谢,以及营养代谢对机体m6A RNA甲基化修饰的影响非常值得探究。本文综述了m6A RNA甲基化的分子基础,以及其与糖代谢、脂质代谢、离子代谢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旨在为深刻理解动物营养生理与代谢的理论基础和发展新的动物营养理论体系提供重要支撑,并为未来畜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 孔祥峰, 余祖功, 刘洋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265-62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肠道微生物的早期定植对动物机体免疫系统发育、营养物质代谢和正常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与正常出生体重仔猪相比,宫内发育迟缓(IUGR)仔猪的肠道微生物的早期定植、结构组成与代谢特征明显不同。本文总结了IUGR仔猪肠道微生物的定植规律和代谢特征,以及饲粮干预(主要是益生菌、益生元、氨基酸、植物提取物等)对IUGR仔猪肠道微生态的调控作用及可能机制,为改善IUGR仔猪的肠道健康和生长发育提供依据。
  • 张焱焱, 张倩, 郭双双, 侯永清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271-628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肠道损伤是猪、禽养殖中的常见病理状态,多种因素包括病原微生物、过敏原、抗营养因子、毒素或致病性化合物皆可引起猪、禽肠道损伤,其中由病原性微生物引起的肠道损伤严重制约着猪、禽养殖业健康发展。为了解决病原性肠道损伤对猪、禽养殖造成的困扰,有必要阐明猪、禽病原性肠道损伤的致病机理以及营养修复机制。本文总结了常见猪、禽肠道损伤及机理,并结合已报道营养调控物质,包括天然植物提取物、微生态制剂和功能性氨基酸等营养调控物质在猪、禽病原性肠道损伤中发挥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为多靶标调控猪、禽肠道损伤营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 石宝明, 鲍嘉欣, 赵轩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281-62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地方猪种相较于外国引进猪种有着很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具有优良的抗病及抗逆能力、肉品质和耐粗饲等特点。近年来多组学整合分析将这些优良性状与其肠道微生物区系联系起来,揭示其独特的微生物结构具有携带"拟表型"的能力。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关于中国地方猪种肠道微生物的研究成果,系统性阐述各地方猪种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多样性特征、肠道微生物与其优良性状关联特性,以及肠道微生物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和发展,并就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 徐子伟, 门小明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291-629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猪肉风味品质的提升已日益受到消费者期盼,探究猪肉风味形成的原因与规律,尤其是摸清品种与营养因素在其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综述从猪肉风味呈现、常规肉质性状、肌纤维类型及其控制基因和分子通路等层次追溯分析了猪肉风味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品种与营养因素对猪肌纤维类型、常规肉质性状和风味品质的影响,展望了通过育种与营养调控措施提升猪肉风味品质的前景。
  • 贺喜, 宋泽和, 常凌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298-630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肉鸡肌纤维的数量、直径和类型与肌肉生长潜力及肉品质密切相关,肌纤维特性是决定肉品质的结构基础。遗传、营养和环境等因素均可通过影响肌纤维发育和类型转化调控肌肉生长和肉品质。本文总结了肉鸡肌纤维特性与产肉性能和肉品质之间的关系,并对胚胎期肌纤维发育规律及出生后肌纤维类型变化规律进行了综述,归纳了母体效应、饲粮营养水平、植物源活性成分及肠道微生物对肌纤维特性的调控机制,旨在为肉鸡肌肉品质调控提供参考。
  • 冯定远, 左建军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306-63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酶制剂应用于反刍动物特别是高产奶牛等饲粮中是明确有效的,表现出促进粗饲料消化、减少瘤胃异常发酵及调节瘤胃微生物活性和微生态平衡等积极作用。但是因为饲粮组成的复杂性、消化生理结构的复杂性等原因,需要突破单胃动物酶制剂传统思路的局限,创新反刍动物用酶思维,构建专用型酶制剂技术体系。本文总结了反刍动物酶制剂的整体架构体系,提出了过瘤胃酶、集合酶、酶菌同构、体外处理与体内添加结合4个创新理论;且重点讨论了与瘤胃生态体系相关的酶菌同构理念,以及其3个方面的价值:辅助细菌消化、调节瘤胃的理化环境、酶解饲料底物产生益生元;最后结合国内外和作者团队的试验研究,论证了酶菌同构的实践意义,推荐反刍动物酶制剂中主效酶和辅效酶基本组成为:非淀粉多糖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等)+蛋白酶、淀粉酶等+阿魏酸脂酶、阿拉伯呋喃糖苷酶等。
  • 杨春涛, 屠焰, 刁其玉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314-63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经济作物副产物在牛羊饲粮结构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尤其是以秸秆和茎叶类副产物作为主要的粗饲料替代来源,以及饼粕和糟渣类副产物作为精饲料的补充部分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从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等改善纤维性饲料营养价值的技术措施,并根据经济作物副产物的营养价值特点,通过副产物间的组合效应提高其饲料利用率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经济作物副产物在牛羊饲粮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 车东升, 刘博, 永锋, 韩蕊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327-63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伴随猪饲粮"节本增效"的理念深入,食品加工技术的逐步升级,富含饲粮纤维的食品加工副产物进一步被广泛应用。饲粮纤维以往被认为对动物营养物质利用具有负面作用,但随着纤维化学结构和理化特性深入的研究,人们发现饲粮纤维不仅以后肠发酵供能形式发挥营养作用,而且其理化特性对胃肠道食糜传递、营养物质酶解、内源物质分泌和营养物质吸收等消化吸收过程更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本文对饲粮纤维的主要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及其对猪胃肠道营养物质消化的影响展开综述,重点阐述常规饲料原料的纤维理化特性及其对猪的主要营养物质(蛋白质、淀粉和脂质)消化的影响。基于饲粮纤维理化特性,为猪的营养物质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 徐保阳, 秦文峡, 晏向华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334-634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卵泡发育质量是决定哺乳动物繁殖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营养物质可直接或间接通过中间代谢产物影响哺乳动物卵泡发育质量。本文总结了母猪卵泡发育过程及其营养调控方法的研究进展,结合肠道微生物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综述了"营养物质-肠道微生物-卵巢轴"的可能作用机制,为通过营养措施靶向调控肠道微生物而改善母猪卵泡发育提供资料与参考。
  • 邹田德, 谌俊, 游金明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343-63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国饲料禁抗和养殖减抗时代的到来,畜禽健康养殖面临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双重约束及保护生态环境的压力,开发各种天然的功能性饲料添加剂以替代抗生素的作用成为必然发展趋势。浒苔多糖是浒苔中主要的功能活性物质,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降血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是现代动物生产中新型抗逆功能添加剂开发的有效选择之一,具有替代饲用抗生素的潜在价值。本文主要围绕浒苔多糖的理化性质、生物学特性、营养生理功能及其在畜禽和水产生产中的初步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其高值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王丹, 刘玉兰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352-635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肠道类器官是由单个肠道干细胞发育而来的具有隐窝-绒毛结构及所有种类的肠道上皮细胞的结构,也称为"迷你肠"。由于其与肠道结构和生理环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肠道类器官是代替肠道组织的良好模型。目前,肠道类器官已经应用于畜禽动物的营养吸收评价、肠道微生物与宿主互作等方面的研究。本文综述了肠道类器官的研究进展以及关键信号通路在其中的作用,并探讨了肠道类器官在畜禽营养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 魏宏逵, 吴晓宇, 崔琛彬, 彭健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358-63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维持肠道上皮屏障结构和功能的正常是猪发挥优秀生产性能的基础。但是,在养猪生产中,多种感染和非感染因素可能会诱发猪肠道产生过度炎症,损伤肠道上皮并导致修复机制受损,从而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对于不同因素导致的肠道过度炎性反应而言,其共同特点是炎性反应启动后会被放大从而产生大量的炎性细胞因子。最新的研究发现,细胞程序性死亡(PCD)在肠道炎症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本文围绕PCD在肠道炎症发生中的作用,以及饲料成分对肠道PCD调控和对肠道炎性反应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敖长金, 赵亚波, 白晨, 哈斯额尔敦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371-637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羊肉具有独特的营养价值,但其典型的特征风味"膻味"对羊肉的整体可接受性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沙葱是一种含有多糖、黄酮和精油等多种活性成分的葱属植物。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沙葱及其提取物对羊肉膻味具有显著的降低作用。本文总结了沙葱的主要活性成分和羊肉中膻味物质的沉积过程,并进一步阐述了沙葱及其提取物降低羊肉膻味的分子机制,以期为了解羊肉中膻味物质的形成和改善羊肉风味提供参考。
  • 闫素梅, 孟凡珠, 刘树林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379-638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羊肉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组成是评价其品质的主要指标。提高羊肉中对人体健康有利的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降低n-6PUFA/n-3PUFA比值对改进羊肉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羊肉中PUFA的组成特点与影响因素,从增加饲粮C18 : 3n3供给、降低C18 : 3n3的脂质过氧化、增加C18 : 3n3过瘤胃保护的角度总结了提高羊肉n-3PUFA含量的营养措施及其调控机制,为通过营养途径优化羊肉的PUFA组成、提高营养价值提供理论参考。
  • 钟荣珍, 王在森, 向海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388-639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胃肠道线虫是一种抑制反刍动物生长的重要寄生虫。我国放牧牛、羊胃肠道线虫感染率高达30%~100%。然而,我国目前在胃肠道线虫对牛、羊的负面影响及其防控措施上的研究相对薄弱。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内外胃肠道线虫感染对反刍动物的负面影响及其防治措施方面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本文针对反刍动物胃肠道线虫研究的必要性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现状,以及反刍动物胃肠道线虫引起的宿主动物机体变化,尤其是对宿主动物免疫和营养代谢方面的负面影响进行了综述,旨在明确宿主动物与胃肠道线虫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重要意义,以期为反刍动物抗虫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 卜登攀, 姚瑞芬, 詹腾飞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396-640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过瘤胃氨基酸(RPAA)是经过特定方式加工的氨基酸,可降低瘤胃微生物的降解,增加到达小肠的可吸收氨基酸量,在提高反刍动物氨基酸供给和氮利用效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准确评估RPAA生物利用率是科学使用RPAA的基础,不同包被工艺影响RPAA的生物利用率。目前用于评价RPAA生物利用率的方法很多,但尚无统一标准化的评价方法。因此,本文主要对RPAA生物利用率的评价方法进行了简述,为进一步研究RPAA评价方法及其在奶牛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 薛树媛, 刘洋, 王宇飞, 高秀芳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404-64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柠条锦鸡儿属于豆科锦鸡儿属,是广泛分布于北方地区半固定和固定沙地区的优势植物。其不仅是荒漠地区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的优势品种,也是畜牧养殖中重要的优质粗饲料资源。柠条锦鸡儿的根、茎、叶和花中均含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免疫调节和促进生长作用。本文综述了柠条锦鸡儿生长和营养特性,剖析其作为饲料资源的优势和局限性,总结了柠条锦鸡儿活性物质对绵羊抗氧化作用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开发利用柠条锦鸡儿作为新型饲料原料和饲料添加剂提供参考。
  • 李艳玲, 唐炜轩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411-64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植物精油(EOs)是经蒸馏等方式从植物组织中提取的易挥发油状芳香物质,具有良好的抗菌、抗氧化和抗炎活性。EOs能够提高动物机体的免疫性能并促进动物生长,被认为具有良好的替抗潜力,近年来在反刍动物上的应用逐渐广泛。本文综述了EOs对反刍动物瘤胃发酵、甲烷产量、动物生产性能、畜产品品质及机体免疫性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旨在为EOs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 杨小军, 尹振晨, 任周正, 杨欣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420-642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家禽的营养状况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和对疾病的抵抗力;反之,机体的健康状态同样影响家禽的营养需求模式。学界对营养与免疫互作机制的深入解析,为现代家禽营养指南的制定提供了关键指导信息。不同年龄阶段及生理状态下的免疫机能需要精准化的营养供给,以实现最适免疫调节,而营养物质介导的表观遗传修饰已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此外,肠道微生物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本文从种禽、胚期和商品代饲养期以及特殊生理状态下的免疫营养调控等层面出发,综述了国内外家禽免疫营养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分析了未来研究方向。
  • 张爱忠, 许威, 赵芳芳, 姜宁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429-64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微生物发酵饲料是由微生物代谢作用产生的一类饲料,具有降低原料中抗营养因子含量、产生有益代谢产物、改善动物对饲料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等特性及作用。因此,其在畜禽生产中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阐述了微生物发酵饲料及影响发酵品质的因素,并着重综述了微生物发酵饲料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旨在为微生物发酵饲料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 郭凯军, 尚松林, 李佳骏, 窦金焕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436-644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3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高湿玉米是指在玉米籽实水分含量在28%~33%时收获,将玉米籽粒、带轴玉米或全果穗玉米经粉碎后,在厌氧环境下发酵60 d以上制成的高淀粉饲料原料。高湿玉米具有降低田间损耗、节省烘干和压片费用和降低霉菌毒素风险等优点。本文首先讨论了高湿玉米制作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点对其发酵品质的影响,其次总结了高湿玉米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效果,并特别指出不同成分的高湿玉米具有不同的营养成分和饲喂效果,以期为高湿玉米在国内的广泛推广奠定理论基础。
  • 刘磊, 李淑, 李福昌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444-645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3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毛囊是被毛生长和发育的基础,毛囊发育是一个生长期、退行期、静止期周期性的循环,其过程受到众多因子或信号通路的调控,其中Wnt/β-连环蛋白(Wnt/β-catenin)、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表皮生长因子(EGF)、Shh、Notch等信号对毛囊发育有促进作用,而成纤维生长因子(FGF)、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信号促进毛囊进入退行期或静止期。毛囊生长发育受到包括营养物质在内的诸多因素的影响。氨基酸(赖氨酸和蛋氨酸)、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和维生素C)、矿物元素(铜、锌和碘)对毛囊发育均具有积极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家兔毛囊生长发育及其营养调控的研究成果,为今后家兔毛囊发育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借鉴。
  • 方洛云, 蒋林树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451-64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植物提取物具有天然、绿色、毒副作用小等优点,引起了饲料行业的极大关注。饲用植物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应激、提高免疫力、改善肠道健康等特殊生物调控作用,对植物提取物发挥各项功能起到了重要作用。对这些发挥特殊生物调控作用的活性成分进行定性、定量鉴定成为动物营养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主要针对植物提取物活性成分的鉴定方法及其在活性成分鉴定上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研究论文 RESEARCH PAPER
  • 李帅, 温晓鹿, 蒋宗勇, 王丽, 高开国, 肖昊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459-646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4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母猪妊娠后期和泌乳期饲粮中添加异黄酮-S(ISO-S)对母猪繁殖性能、抗氧化能力、免疫功能的影响。选取健康长大二元母猪配种后,按照体况、胎次均衡的原则将20头母猪分为2组,每组10头母猪,每个重复1头。其中,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ISO-S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40 mg/kg ISO-S的试验饲粮。妊娠第75天开展试验,试验期至断奶结束。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 1)饲粮中添加40 mg/kg ISO-S显著增加哺乳母猪平均日采食量(ADFI)(P < 0.05),仔猪平均日增重(ADG)有提高的趋势,而窝总仔数、窝活仔数、仔猪初生个体重及平均日增窝重均无显著变化(P>0.05);2)饲粮中添加40 mg/kg ISO-S显著提高了母猪初乳中乳脂肪含量(P < 0.05);3)饲粮中添加40 mg/kg ISO-S显著提高了母猪初乳中免疫球蛋白A(IgA)和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的含量(P < 0.05);4)饲粮中添加40 mg/kg ISO-S显著增加了母猪初乳总抗氧化能力(T-AOC)、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P < 0.05),显著提高了14日龄仔猪血清CAT活性(P < 0.05)。综上所述,母猪妊娠后期和泌乳期饲粮中添加ISO-S可改善其繁殖性能,增强母猪和仔猪的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
  • 麻龙腾, 吴聪, 王丽芬, 张梓熹, 宋泽和, 贺喜, 马晓康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469-648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4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试验旨在测定浓缩脱酚棉籽蛋白(CDCP)、2种酶解豆粕[50%酸溶蛋白(SP-50)、20%酸溶蛋白(SP-20)]和肠膜蛋白(DPS)饲喂生长猪消化能、代谢能和氨基酸回肠末端消化率。试验1:选用36头初始体重为(26.67±1.48) 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去势公猪,随机分成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各组分别饲喂玉米基础饲粮以及CDCP、2种酶解豆粕、DPS和鱼粉(FM)饲粮,采用全收粪法测定消化能和代谢能。试验2:选用12头初始体重为(15.5±0.45) kg安装T型瘘管的"杜×长×大"三元杂交去势公猪,随机分成6组,每组2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各组分别饲喂无氮饲粮以及CDCP、2种酶解豆粕、DPS和FM饲粮,采用指示剂法计算氨基酸的表观回肠末端消化率(AID)和标准回肠末端消化率(SID)。结果表明: CDCP和SP-50的总能和粗蛋白质含量高于DPS; SP-20的总能高于DPS,低于FM,粗蛋白质含量低于DPS和FM。SP-50的总氨基酸AID显著高于CDCP、SP-20、DPS和FM(P<0.05), CDCP、SP-20和FM的总氨基酸AID显著高于DPS(P<0.05)。CDCP、SP-50、SP-20和FM的总氨基酸SID显著高于DPS(P<0.05)。由此可见, 2种酶解豆粕(SP-50、SP-20)和CDCP的氨基酸AID和SID与FM相近。单就氨基酸的SID而言, SP-50、SP-20和CDCP可以作为潜在的蛋白质原料替代品应用于生长猪饲粮。
  • 赖金花, 王仁杰, 贾海, 宋转, 李俊, 司雪萌, 武振龙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483-64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4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比较2种不同加工工艺氧化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腹泻率、血清指标、营养物质消化率以及铜、铁、锌元素利用率和粪便中挥发性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选取84头初始体重为(8.25±0.25) kg的断奶仔猪,按照体重相近原则随机分为3组,分别饲喂基础饲粮(对照组)、基础饲粮+1 500 mg/kg包被氧化锌形式的锌(包被氧化锌组)和基础饲粮+1 500 mg/kg包合氧化锌形式的锌(包合氧化锌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7头猪。试验期为14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包被氧化锌或包合氧化锌均可显著提高断奶仔猪的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血清中葡萄糖含量(P < 0.05),但是显著降低了粗蛋白质的消化率(P < 0.05),对平均日增重(ADG)和料重比(F ∶ G)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中添加包合氧化锌还显著降低了断奶仔猪的腹泻率和腹泻评分(P < 0.05),并且显著提高了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粗纤维的消化率(P < 0.05);另外,饲粮中添加包被氧化锌或包合氧化锌均显著降低了断奶仔猪粪便中铜和铁含量(P < 0.05),并且显著提高了粪便中丁酸、戊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P < 0.05)。综上所述,在饲粮中添加2种不同加工工艺氧化锌均能降低断奶仔猪的腹泻率,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提高铜和铁的利用率,改善粪便中挥发性脂肪酸的组成,并且包合氧化锌的抗腹泻效果优于包被氧化锌。
  • 王思甜, 郑丽云, 齐雅, 刘志鹏, 郭双双, 侯永清, 张正帆, 丁斌鹰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491-65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4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氧化锌(ZnO)对感染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的新生阶段仔猪生长性能、肠道屏障功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将24头平均体重为(2.5±0.2) kg的健康7日龄仔猪(杜×长×大)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ZnO组、PEDV组和PEDV+ZnO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试验期为12 d,分为感染前(第1~8天)和感染后(第9~12天)2个阶段。ZnO组和PEDV+ZnO组每天灌服100 mg/kg BW ZnO;第9天07:00, PEDV组和PEDV+ZnO组每头仔猪灌服1 mL的PEDV溶液(含106 TCID50),对照组和ZnO组灌服等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溶液(PBS)。结果表明:感染前,与对照组相比,灌服ZnO仔猪料重比(F/G)显著降低(P < 0.05)。灌服ZnO显著降低了PEDV感染造成的仔猪的F/G、腹泻指数、空肠肠道评分和血浆二胺氧化酶活性(DAO)的显著增加(P < 0.05);灌服ZnO缓解了PEDV感染造成的仔猪空肠绒毛高度(VH)和绒毛面积(VA)以及空肠隐窝深度(CD)显著下降(P < 0.05);灌服ZnO显著提高了PEDV感染造成的仔猪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降低(P < 0.05);灌服ZnO缓解了PEDV感染造成的仔猪空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的显著降低与十二指肠丙二醛(MDA)含量的显著升高(P < 0.05)。综上所述,灌服100 mg/kg BW ZnO能通过改善小肠形态,增强肠道屏障功能,提高抗氧化能力,改善PEDV感染仔猪生长性能。
  • 张琦, 张克英, 白世平, 王建萍, 曾秋凤, 彭焕伟, 玄玥, 张博, 丁雪梅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502-65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4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包被丁酸钠(CSB)对蛋鸡生产性能以及肠道pH、消化酶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选用800只51周龄健康的罗曼粉蛋鸡,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3个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00、500和800 mg/kg CSB的饲粮。试验期12周。结果表明:1)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CSB可线性提高蛋鸡第5~8周、第9~12周和第1~12周的产蛋率以及第5~8周的平均日采食量(P < 0.05),对蛋鸡平均蛋重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800 mg/kg CSB可显著降低蛋鸡第9~12周和第1~12周的料蛋比(P < 0.05);与300 mg/kg CSB添加组相比,饲粮中添加500和800 mg/kg CSB可显著提高蛋鸡第1~4周和第5~8周的合格蛋率(P < 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800 mg/kg CSB可显著降低蛋鸡回肠pH(P < 0.05);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CSB可线性降低蛋鸡十二指肠和空肠pH(P < 0.05)。3)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CSB可线性提高蛋鸡十二指肠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P < 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500和800 mg/kg CSB可显著降低蛋鸡血清D-乳酸含量(P < 0.05)。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CSB均可显著降低蛋鸡空肠黏膜白细胞介素-1β(IL-1β) mRNA相对表达量(P < 0.05),显著提高空肠黏膜白细胞介素-10(IL-10) mRNA相对表达量(P < 0.05);饲粮中添加300和500 mg/kg CSB可显著提高蛋鸡空肠黏膜黏蛋白2(MUC2) mRNA相对表达量(P < 0.05);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CSB可线性降低蛋鸡回肠黏膜IL-1β mRNA相对表达量(P < 0.05),线性提高蛋鸡空肠和回肠黏膜闭锁小带蛋白-1(ZO-1)以及回肠黏膜MUC2 mRNA相对表达量(P < 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500和800 mg/kg CSB对蛋鸡的生产性能和肠道健康有一定改善作用。
  • 梁丽芬, 孙涛, 李铁军, 宾石玉, 侯振平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514-65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4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中添加发酵罗汉果渣等量替代玉米对中速型黄羽肉鸡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肉品质的影响。先采用强饲代谢试验测定黄羽肉鸡对发酵罗汉果渣的营养物质表观代谢率,再选用360只1日龄中速型黄羽肉鸡[平均体重(31.03±0.27) g]进行饲养试验,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1~21日龄,基础饲粮中发酵罗汉果渣替代玉米水平分别为0(对照组)、1%(试验Ⅰ组)、3%(试验Ⅱ组)、5%(试验Ⅲ组);22~42日龄和43~70日龄,基础饲粮中发酵罗汉果渣替代玉米水平分别为0(对照组)、5%(试验Ⅰ组)、8%(试验Ⅱ组)、10%(试验Ⅲ组)。试验期为70 d。结果表明:1)黄羽肉鸡对发酵罗汉果渣营养物质表观代谢率分别为粗蛋白质72.96%、粗灰分83.88%、粗脂肪72.90%、粗纤维83.58%、总能87.44%。2)饲粮中添加发酵罗汉果渣等量替代玉米对中速型黄羽肉鸡的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以及料重比均无显著影响(P>0.05)。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Ⅲ组的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 < 0.05);试验Ⅰ、Ⅱ和Ⅲ组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降低(P < 0.05),试验Ⅰ和Ⅱ组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P < 0.05)。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随饲粮中发酵罗汉果渣添加水平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的二次曲线关系(P < 0.05),通过回归分析,当饲粮中发酵罗汉果渣添加水平为5.91%时,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最低。4)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Ⅱ组和Ⅲ组的胸肌45 min红度值显著提高(P < 0.05),试验Ⅱ组的腿肌蒸煮损失显著降低(P < 0.05)。腿肌蒸煮损失随着发酵罗汉果渣添加水平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的二次曲线关系(P < 0.05),通过回归分析,当饲粮中罗汉果渣添加水平为6.66%时,腿肌蒸煮损失最低。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发酵罗汉果渣等量替代玉米可降低血清尿素氮含量和腿肌蒸煮损失,提高胸肌红度值,从而改善中速型黄羽肉鸡血清生化指标和肉品质。综合试验结果,建议在中速型黄羽肉鸡饲粮中发酵罗汉果渣适宜添加水平为5.91%~6.66%。
  • 林厦菁, 茅沈丽, 范秋丽, 林泽铃, 蒋守群, 陈达凯, 李月俏, 陈禹兴, 杨创钦, 陈聪伟, 邓远倪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527-65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4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通过对生长性能、血浆和肠道免疫指标、肠道黏膜形态结构和盲肠菌群结构等指标的监测,研究重组人溶菌酶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确定重组人溶菌酶在黄羽肉鸡饲粮中的适宜添加水平。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分组设计,选用1 440只1日龄的健康快速型麻黄鸡,按照体重一致原则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鸡(公、母各占1/2)。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抗生素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00 mg/kg的4%恩拉霉素的试验饲粮,4个试验组分别饲喂添加1、2、3、4 g/kg重组人溶菌酶的试验饲粮,试验期共50 d。结果显示:1)22~42日龄,4 g/kg重组人溶菌酶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1~50日龄,以2 g/kg重组人溶菌酶组平均日增重最高。2)21日龄,3 g/kg重组人溶菌酶组外周血CD4+\CD8+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50日龄,2 g/kg重组人溶菌酶组外周血CD3+淋巴细胞亚群百分率显著高于抗生素组和1 g/kg重组人溶菌酶组(P < 0.05);2 g/kg重组人溶菌酶组外周血CD4+淋巴细胞亚群百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抗生素组和1 g/kg重组人溶菌酶组(P < 0.05),同时外周血CD8+淋巴细胞亚群百分率显著高于抗生素组(P < 0.05)。3)50日龄,1 g/kg重组人溶菌酶组空肠黏膜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 < 0.05);3 g/kg重组人溶菌酶组空肠黏膜白细胞介素-10(IL-10)和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3 g/kg重组人溶菌酶组空肠黏膜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4 g/kg重组人溶菌酶组(P < 0.05);3和4 g/kg重组人溶菌酶组空肠黏膜溶菌酶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4)21日龄,3 g/kg重组人溶菌酶组和抗生素组盲肠乳酸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50日龄,4 g/kg重组人溶菌酶组盲肠乳酸杆菌数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 < 0.05);1和2 g/kg重组人溶菌酶组盲肠双歧杆菌数量显著高于抗生素组(P < 0.05)。5)21日龄,3 g/kg重组人溶菌酶组回肠绒毛高度、绒隐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50日龄,3和4 g/kg重组人溶菌酶组空肠隐窝深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以上结果说明,重组人溶菌酶对黄羽肉鸡的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肠道健康有提高和改善作用。黄羽肉鸡饲粮中重组人溶菌酶的适宜添加水平为1~4 g/kg(10 000~40 000 U/kg)。
  • 李文杨, 王迎港, 吴贤锋, 刘庆华, 刘远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539-65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4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啤酒糟替代饲粮中不同比例精料对湖羊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氮代谢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体况良好、体重[(15.90±0.36) kg]相近的湖羊2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Ⅰ、Ⅱ、Ⅲ组分别饲喂1/3、2/3和全部啤酒糟替代基础饲粮中精料的试验饲粮。预试期10 d,正试期7 d。结果表明:1)试验Ⅰ、Ⅱ、Ⅲ组干物质采食量(DM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之间终末体重和平均日增重均差异不显著(P>0.05)。2)对照组和试验Ⅰ组的总能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试验Ⅱ、Ⅲ组(P<0.05)。各组之间干物质、有机物、粗蛋白质、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均差异不显著(P>0.05)。3)对照组的进食氮、粪氮和排泄氮显著低于试验Ⅰ、Ⅱ、Ⅲ组(P<0.05),试验Ⅰ组的沉积氮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之间尿氮、氮沉积率均差异不显著(P>0.05)。4)试验Ⅱ、Ⅲ组的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Ⅰ组(P<0.05)。各组之间血清葡萄糖、尿素氮、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和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均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在本试验的条件下,啤酒糟作为精料补充料能促进湖羊的采食,且对生长和健康无负面影响。利用啤酒糟替代基础饲粮中1/3的精料饲喂湖羊的综合效果最优,当替代比例进一步增加,容易造成能量供应不足的问题。
  • 张昕妍, 段春辉, 杨若晨, 张赛伟, 李菲, 张英杰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550-656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4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妊娠后期饲粮中添加不同剂量丁酸钠对母羊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血清抗氧化和免疫指标以及羔羊生长性能的影响。选择年龄、体重、胎次相近,妊娠90 d的湖羊母羊60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对照组)、2.5(A组)、5.0(B组)、7.5 g/(d·只)(C组)丁酸钠,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羊。预试期7 d,正试期90 d,预产期前15 d每组随机选择3只母羊进行消化代谢试验。试验期间记录母羊采食量、体重,并采集血样测定抗氧化、免疫指标。母羊产羔后统计产羔率、泌乳量及羔羊初生重和1月龄重。结果表明:1) B组母羊的干物质采食量(DMI)有高于对照组和A组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B组母羊在产前15 d的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和A组(P < 0.05);在产前60 d和产后14 d,各组母羊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2)对照组和A组母羊的死胎率为7%,B、C组的死胎率为0。在产后7 d,B、C组母羊泌乳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与A组无显著差异(P>0.05);产后1和14 d各组间母羊泌乳量无显著差异(P>0.05)。3)各组羔羊初生重、1月龄重及平均日增重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4) B、C组母羊干物质、总能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A组(P < 0.05),对照组和A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A、B、C组母羊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但3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B组母羊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A组(P < 0.05),与C组无差异(P>0.05)。4组间母羊粗脂肪和钙、磷表观消化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5)在产前60 d,各组间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产前15 d,B组血清SOD活性、T-AOC显著高于A、C组和对照组(P < 0.05),但A组和C组差异不显著(P>0.05);A、B、C组血清GSH-Px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但3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产后14 d,B组血清SOD活性显著高于A组和对照组(P < 0.05),与C组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间血清MDA含量、GSH-Px活性、T-AOC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6)在产前60 d,各组间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在产前15 d,B组血清IgG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C组(P < 0.05),与A组差异不显著(P>0.05),呈显著线性和二次变化(P < 0.05);B、C组血清IL-2、IL-6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A组(P < 0.05),呈显著线性变化(P < 0.05)。产后14d,B、C组血清IL-6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A组(P < 0.05);各组间的血清IgG、IL-2和IL-4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妊娠后期饲粮中添加丁酸钠可提高湖羊母羊的采食量、养分表观消化率,并且可有效改善母羊的抗氧化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本试验条件下,湖羊母羊饲粮中丁酸钠最适添加量为5.0 g/(d·只)。
  • 刘远, 吴贤锋, 王迎港, 李文杨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565-657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5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发酵豆渣在肉用山羊中的利用效率,本研究测定分析了发酵豆渣的常规营养成分含量,并开展了其在不同肉用山羊品种的消化代谢试验。试验以山羊品种和发酵豆渣添加水平为分析因素,采用双因素3×4随机区组设计,选取体况良好3个品种肉羊[努比亚山羊,体重(15.40±1.23) kg;闽东山羊,体重(15.38±1.32) kg;福清山羊,体重(15.46±1.27) kg]生长期羯羊各2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各组分别饲喂基础饲粮(对照组,CON组)以及添加10%(FSR10组)、20%(FSR20组)和30%发酵豆渣(FSR30组)的试验饲粮。预试期10 d,正试期7 d。结果表明:1)发酵豆渣的总能(GE)为16.07 MJ/kg,粗蛋白质(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粗灰分(Ash)、钙和磷含量分别为17.06%、52.81%、24.10%、3.40%、0.44%和0.18%。2)山羊品种和发酵豆渣添加水平的交互作用对干物质采食量(DMI)、平均日增重(ADG)、始重(IBW)和末重(FBW)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而山羊品种和发酵豆渣添加水平均显著影响DMI和ADG(P<0.05)。3)山羊品种和发酵豆渣添加水平的交互作用对干物质(DM)、有机物(OM)、CP、GE、NDF和ADF的全肠道表观消化率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发酵豆渣添加水平显著影响DM、OM、CP、GE、NDF和ADF的全肠道表观消化率(P<0.05),而山羊品种仅显著影响ADF的全肠道表观消化率(P<0.05)。4)山羊品种和发酵豆渣添加水平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尿氮、沉积氮、氮沉积率和氮生物学价值(P<0.05),而对氮摄入量和粪氮影响不显著(P>0.05)。FSR10组的氮利用效率优于其他各组,闽东山羊对饲粮中氮利用效率优于福清山羊和努比亚山羊。由此可见,山羊品种和发酵豆渣添加水平均能影响发酵豆渣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在体重一致的条件下,闽东山羊对发酵豆渣的氮消化利用能力优于努比亚山羊;育肥山羊饲粮中发酵豆渣的添加水平以10%~20%为宜。
  • 张瑞, 阮超, 熊素玉, 臧长江, 成志强, 焦毅灵, 余英英, 李晓斌, 李凤鸣, 雒秋江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576-658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5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高精料饲粮中添加5, 6-二甲基苯并咪唑(5, 6-DMB)和钴对绵羊生长性能及消化代谢的影响。选用24只8月龄左右、体重(39.23±2.61) kg、体况相近且健康的哈萨克羊公羊,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对照组饲喂精粗比为7 ∶ 3的基础饲粮,试验Ⅰ、Ⅱ、Ⅲ组在基础饲粮基础中分别添加80 mg/d 5, 6-DMB+0.25 mg/kg钴、100 mg/d 5, 6-DMB+0.50 mg/kg钴和120 mg/d 5, 6-DMB+0.75 mg/kg钴。试验期共22 d,其中预试期14 d,正试期8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Ⅱ、Ⅲ组的干物质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均极显著升高(P<0.01);试验Ⅱ组的干物质采食量极显著高于试验Ⅰ、Ⅲ组(P<0.01),试验Ⅱ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试验Ⅰ、Ⅲ组(P<0.05)。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Ⅱ、Ⅲ组的干物质、有机物、粗蛋白质、粗脂肪、纤维素、半纤维素、钙、磷、总能的表观消化量和表观消化率均极显著升高(P<0.01)。试验Ⅱ组的干物质、有机物、纤维素、半纤维素、钙、磷、总能的表观消化量和表观消化率极显著高于试验Ⅰ、Ⅲ组(P<0.01),试验Ⅱ组的粗蛋白质、粗脂肪的表观消化量极显著高于试验Ⅰ、Ⅲ组(P<0.01)。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Ⅱ、Ⅲ组的氮、钙、磷、能量的保留量和保留率极显著升高(P<0.01)。试验Ⅱ组的钙、磷的保留率极显著高于试验Ⅲ组(P<0.01),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5)。试验Ⅱ组的氮、能量的保留率和氮、钙、磷、能量的保留量均极显著高于试验Ⅰ、Ⅲ组(P<0.01)。由此可见,在高精料饲粮条件下添加不同水平5, 6-DMB和钴可提高绵羊干物质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增加干物质、有机物、粗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提升氮、钙、磷和能量的代谢,且添加100 mg/d 5, 6-DMB+0.50 mg/kg钴时效果最好。
  • 王嘉麟, 许悦雯, 王胜男, 邱晓媛, 吴鹏鑫, 高振华, 赵志辉, 于辉, 尹福泉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587-659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5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中添加岩藻多糖对断奶羔羊器官指数、肝功能、肝脏和脾脏抗氧化能力以及脾脏免疫功能的影响。选择60只健康且体重相近的2月龄断奶去势川中黑山羊公羔,随机分为4组,每组15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F1、F2和F3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1%、0.3%和0.5%的岩藻多糖。预试期7 d,正试期30 d。结果表明,1)各组之间肝脏和脾脏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2)试验第15天,与CON组相比,F1、F2和F3组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显著降低(P<0.05)。试验第30天,与CON组相比,F1、F2和F3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降低(P<0.05),F2和F3组血清LDH活性显著降低(P<0.05)。3)与CON组相比,F1、F2和F3组断奶羔羊肝脏丙二醛(MDA)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显著降低(P<0.05),F2和F3组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提高(P<0.05)。4)与CON组相比,F1、F2和F3组断奶羔羊脾脏H2O2含量显著降低(P<0.05),F2和F3组脾脏过氧化氢酶(CAT)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5)与CON组相比,F1、F2和F3组脾脏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显著降低(P<0.05),F2和F3组脾脏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显著降低(P<0.05),F1、F2和F3组脾脏白细胞介素-2(IL-2)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岩藻多糖能够改善断奶羔羊的肝功能,提高肝脏和脾脏抗氧化能力,增强脾脏免疫功能。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添加0.3%岩藻多糖效果最佳。
  • 许涛, 张淑贤, 贾瑜艳, 郝建东, 于治成, 周小玲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596-660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5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粮快速发酵碳水化合物(CHO-FR)和慢速发酵碳水化合物(CHO-FS)比例对泌乳驴血浆生化、抗氧化和激素指标及产乳性能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将24头年龄、体重、产驹日期相近的母驴随机分为3组:低CHO-FR组(CHO-FR/CHO-FS=0.55,LCR组)、中CHO-FR组(CHO-FR/CHO-FS=0.98,MCR组)和高CHO-FR组(CHO-FR/CHO-FS=1.76,HCR组)。预试期14 d,正试期56 d。结果表明:1)在试验第0(预试期最后1 d)~30天,MCR组和HCR组体增重相较于LCR组有增加的趋势(0.05<P<0.10),在试验第31~56天,3组间体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且整个试验期间,各组间干物质采食量差异不显著(P>0.05)。2) HCR组血浆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MCR组和LCR组(P<0.05),血浆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丙二醛(MDA)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HCR组血浆生长激素(GH)含量在数值上高于LCR组(P>0.05),血浆雌二醇(E2)含量在数值上低于LCR组和MCR组(P>0.05)。3)在试验第4~6周,产乳性能随着CHO-FR比例升高有增加的趋势(0.05<P<0.10),且MCR组和HCR组的总产奶量比LCR组分别增加2.88%和6.64%。在试验第1、2、4~8周,MCR组乳中非脂固形物、乳蛋白、乳糖含量显著高于HCR组(P<0.05);在试验第2周,LCR组的乳脂产量显著高于MCR组(P<0.05),在试验第4周,HCR组乳中非脂固形物、乳蛋白产量显著高于LCR组(P<0.05)。总体上,饲喂高CHO-FR/CHO-FS比例的饲粮有提升驴产奶量和各乳成分产量的趋势,而饲喂低CHO-FR/CHO-FS比例饲粮有增加乳脂含量和乳脂产量的作用。
  • 莘余, 吕尚揆, 尤留超, 樊磊, 张琼, 苏柘僮, 曹随忠, 余树民, 沈留红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609-66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5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葛根多糖对健康犊牛基础临床指标、生理生化指标及血浆代谢物的影响。试验选取年龄[(6.20±3.65) d]和体重[(47.09±4.50) kg]相近的健康荷斯坦犊牛24头,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试验组(E组),每组12头。E组每天每头牛在牛奶中添加400 mg/kg葛根多糖,连续5 d;C组不添加。观察并记录7 d内试验犊牛体温、心率、呼吸频率及21 d内犊牛体重和腹泻率。检测第1、3、5、7天犊牛血常规、血清生化指标及第7天组间血浆差异代谢物。结果显示:1)葛根多糖对犊牛体温、心率、呼吸频率、血常规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和体重均无显著影响(P>0.05)。E组犊牛试验第1~7天、第8~14天、第15~21天体重均高于C组;第8~21天,C组和E组犊牛腹泻率分别为5.36%和0。2)共鉴定出14种血浆差异代谢物,其中具有促进肠道修复及发育作用的二酰甘油和瓜氨酸丰度显著上调(P<0.05),而具有促炎作用的溶血磷脂酰胆碱18 ∶ 0以及参与机体抗氧化调节的胆绿素丰度均显著下调(P<0.05)。由此可见,葛根多糖对健康犊牛无明显临床副作用,可调节健康犊牛机体代谢,促进肠道发育,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降低机体炎性反应,从而减少犊牛腹泻,促进犊牛生长。
  • 赵丽丽, 王迪欣, 廖章斌, 毕清竹, 马强, 卫育良, 梁萌青, 乔秀亭, 程镇燕, 徐后国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620-66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5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对2种海洋硬骨鱼(大菱鲆和红鳍东方鲀)脂肪酸转运蛋白(FATP)亚型FATP1、FATP4和FATP6进行了序列分析,并对其在不同组织或不同营养状况下的基因表达特征进行了研究。在FATP表达的组织分布研究中,分别取大菱鲆和红鳍东方鲀的不同组织。在饲养试验中,分别饲喂大菱鲆和红鳍东方鲀幼鱼不同脂肪水平(8%、12%和16%)的试验饲料,进行9周的饲养试验,然后进行饥饿试验(30 d)。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大菱鲆和红鳍东方鲀幼鱼不同组织中以及不同营养状态下FATP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 1)大菱鲆和红鳍东方鲀FATP与其他鱼类和哺乳动物中的同源序列具有高度一致性,但FATP6与FATP1和FATP4的同源性较低。2)大菱鲆FATP1在大脑、心脏、眼睛和肾脏中高表达,红鳍东方鲀FATP1在肝脏中高表达。大菱鲆和红鳍东方鲀FATP4在消化道中高表达。大菱鲆FATP6在幽门盲肠和前肠中高表达,而红鳍东方鲀FATP6仅在肝脏中高表达。3)饲料脂肪水平对大菱鲆和红鳍东方鲀的肝脏FATP1、FATP4和FATP6的mRNA相对表达量无显著影响(P>0.05)。4)大菱鲆第30天的肝脏FATP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第0天、第10天和第20天(P<0.05)。红鳍东方鲀第16天和第31天的肝脏FATP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第0天、第1天、第4天和第9天(P<0.05),第9天和第31天的肝脏FATP4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第0天、第1天和第4天(P<0.05),第16天的肝脏FATP6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第0天、第1天、第4天、第9天和第31天(P<0.05)。由此可见,大菱鲆和红鳍东方鲀FATP表达的组织分布模式不同,但FATP表达对饲料脂肪水平和饥饿时间的响应相似。饲料脂肪水平对大菱鲆和红鳍东方鲀肝脏FATP1、FATP4和FATP6的表达均无显著影响,但饥饿可上调红鳍东方鲀肝脏FATP1、FATP4和FATP6以及大菱鲆肝脏FATP1的表达。
  • 于道德, 陈胜林, 郭少菁, 樊英, 王晓璐, 宋静静, 刘洪军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634-664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5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HSP05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抗病力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挑选大小一致的1 200尾凡纳滨对虾虾苗,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0尾。各组对虾分别投喂枯草芽孢杆菌HSP05添加量为0(对照组)、105(BS1组)、107(BS2组)、109 CFU/g(BS3组)的试验饲料。试验期4周。结果表明: 1) BS1、BS2和BS3组的终末体重、终末体长、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2) BS1、BS2和BS3组的肝胰腺蛋白酶、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 BS1、BS2和BS3组的肝胰腺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3) BS1、BS2和BS3组的血清酚氧化酶和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BS1、BS2和BS3组的肝胰腺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 BS2和BS3组的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4) BS1、BS2和BS3组的血细胞吞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 BS1、BS2和BS3组的呼吸爆发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5)副溶血弧菌侵染持续7 d时,对照组的存活率为46.67%,而BS1、BS2和BS3组的存活率均达到82.67%以上。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HSP05可促进凡纳滨对虾生长,增强免疫力,提高抗病力。枯草芽孢杆菌HSP05的添加量为107 CFU/g时,凡纳滨对虾的生长表现最优,非特异性免疫得到有效提高。
  • 刘韬, 潘韵超, 夏燕, 杨培江, 华雪铭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643-665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5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发酵豆粕作为鱼粉替代物已广泛应用于水产动物饲料中,但在替代时会出现氨基酸平衡性的问题,而精氨酸作为一种必需氨基酸,在水产动物的新陈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探讨发酵豆粕替代鱼粉时精氨酸的重要性,本试验以凡纳滨对虾[初重(0.62±0.10) g]为研究对象,在以鱼粉(22.53%)和发酵豆粕(10.00%)为主要蛋白质源、精氨酸水平为1.98%的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 A00组)、0.2%(A02组)、0.4%(A04组)、0.6%(A06组)、0.8%(A08组)的晶体精氨酸。养殖60 d后,评估对虾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清和肝胰腺生化指标、鳃和肝胰腺免疫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并进行耐低氧和抗弧菌试验。结果显示: 1)各组间对虾成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 A02组和A08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除A06组外的其他组(P < 0.05)。2)各组间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在A02组最高, A08组血清AST活性显著低于其他组(P < 0.05),血清ALT活性显著高于除A00组外的其他组(P < 0.05);肝胰腺MDA含量在A02组最低。3)耐低氧能力在A02组最强,其次为A04组,且A04组抗弧菌能力最强。4) A04组鳃中的免疫缺陷(IMD)、溶菌酶(LZM)、肝胰腺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基因相对表达量皆为最低,显著低于A00组(P < 0.05), A00组肝胰腺转录激活因子4(ATF4)基因相对表达量最低且显著低于另外2组(P < 0.05)。综合生长、肝胰腺健康、抗应激能力和基因表达水平,在鱼粉用量为22.5%、发酵豆粕用量为10%时,添加0.4%的晶体L-精氨酸,即饲料精氨酸水平为2.37%能在转录层面上有效调控凡纳滨对虾的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抗应激能力,保护肝胰腺健康且不影响对虾的生长性能。
  • 王永奇, 李斐然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654-666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5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家养林麝饲用植物叶养分特征和营养价值,为其不同生理状态下饲粮配制和饲料资源库建立提供基础数据。按国标规定的饲料概略养分分析法测定家养林麝采食的21种野生植物饲用部位养分含量,并进行适口性调查及营养类型划分;采用聚类及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相似性分析和营养价值综合评价。结果显示: 1)家养林麝采食的21种野生植物隶属11个目, 13个科, 17个属,其中乐食种类占9.52%,喜食种类占23.81%,嗜食种类占66.67%;饲用部位平均干物质、粗蛋白质、粗纤维、粗脂肪、无氮浸出物及粗灰分含量分别为(30.42±1.85)%、(16.18±5.59)%、(10.71±3.03)%、(4.55±2.69)%、(50.81±7.83)%及(8.24±3.96)%。2)植物营养类型可划分为7类,即氮型(14.29%)、氮碳型(57.14%)、碳氮型(9.52%)以及碳型、氮-灰分型、灰分-氮型和氮碳-灰分型(19.04%)。3)综合评定营养价值依次为细齿樱桃>广布野豌豆>藜>薄叶铁线莲>白桦>披针叶胡颓子>梾木>皂柳>高丛珍珠梅>沙棘>猕猴桃腾山柳>美花铁线莲、红桦>高山柳>多叶勾儿茶>微毛樱桃、楤木>直穗小孽>疏花槭>陇东海棠>湖北华楸,该结果与聚类分析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综上所述,家养林麝可饲用植物性饲料类别较为丰富,种属分布广;风干基础粗纤维含量均低于18%,属粗纤维含量低、粗蛋白质含量高的非粗饲料类型,无氮浸出物含量高于50%的种类占71.43%,普遍具有可消化养分高的营养特性;喜食、嗜食植物种类高达90.48%,基本上属适口性好、喜食度高的饲料类型,生产中可广泛使用;营养类型中氮碳型种类最多,其次为氮型,此类饲料可为林麝提供大量碳源和氮源。
  • 王国洲, 吴峰洋, 于志凯, 孔令昌, 王俊峰, 刘亚娟, 陈宝江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665-66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5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酵母菌-凝结芽孢杆菌联合发酵培养物对獭兔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免疫力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取160只体重相近的健康35日龄獭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01%、0.02%和0.04%酵母菌-凝结芽孢杆菌联合发酵培养物的试验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56 d。结果显示: 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酵母菌-凝结芽孢杆菌联合发酵培养物均显著提高了獭兔的平均日增重(P<0.05),并有提高终末体重和降低料重比的趋势(0.05≤P<0.10),腹泻频率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 0.01%和0.02%添加组的钙(Ca)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 0.04%添加组的干物质(DM)、总能(GE)、粗蛋白质(CP)和钙(Ca)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3)肠道消化酶活性及免疫器官指数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4)与对照组相比,各添加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和白细胞介素-4(IL-4)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 0.04%添加组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有提高趋势(0.05≤P<0.10),而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5)与对照组相比,各添加组的血清、肝脏和空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均无显著变化(P>0.05), 0.02%和0.04%添加组空肠丙二醛(MDA)含量有降低趋势(0.05≤P<0.10)。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酵母菌-凝结芽孢杆菌联合发酵培养物可以改善獭兔的生长性能,提高养分表观消化率,增强免疫力。综合分析,獭兔饲粮中酵母菌-凝结芽孢杆菌联合发酵培养物的适宜添加水平为0.02%~0.04%。
  • 李昕楠, 丛雪艳, 杨桂芹, 李方方, 梁丽萍, 权志中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677-668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6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豆粕不同加工工艺对肉兔颗粒饲料加工特性、养分表观消化率和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采用单因素随机试验设计,配制5种饲粮,饲粮中的唯一变量是豆粕加工工艺,分别为10%普通豆粕(OS)、10%膨化豆粕(ES)、10%酶解豆粕(EhS)、5%普通豆粕+5%膨化豆粕(OES)和5%普通豆粕+5%酶解豆粕(OEhS)。选取150只70日龄、平均体重为(1.78±0.13) kg的雄性伊拉肉兔,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15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兔; 5个组肉兔分别饲喂以上不同饲粮。试验期35 d。结果表明: 1) OEhS组颗粒饲料硬度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 < 0.05);OEhS组颗粒饲料粉化率最低,显著低于OS组和EhS组(P < 0.05)。2) ES组和EhS组肉兔总能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OS组、OES组和OEhS组(P < 0.05), OEhS组粗蛋白质(CP)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OS组和ES组(P < 0.05), OEhS组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ES组、EhS组和OES组(P < 0.05)。3) OS组肉兔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 < 0.05), OS组和OES组肉兔血清白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 < 0.05);OEhS组肉兔血清免疫球蛋白A含量显著低于EhS组和OES组(P < 0.05), OS组血清免疫球蛋白G含量显著高于EhS组和OEhS组(P < 0.05), EhS组血清补体3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 < 0.05), ES组血清补体4含量显著高于OS组和OEhS组(P < 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添加5%普通豆粕+5%酶解豆粕能够提高肉兔颗粒饲料硬度,降低粉化率,提高肉兔对饲粮CP、NDF和ADF的表观消化率,降低肉兔免疫反应,可获得较好的颗粒饲料质量和饲喂效果。
  • 白银龙, 牛一兵, 张海华, 巩文洋, 曲毅程, 龙娟, 王夕国, 巩元芳, 赵惠媛, 李素芬, 冯敏山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687-669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6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不同水平粪肠球菌对生长期乌苏里貉生长性能、氮代谢、血清生化指标及粪便菌群的影响,以确定粪肠球菌的适宜添加水平及作用机制。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择70日龄、体重[(2.44±0.24) kg]相近的健康乌苏里貉公貉40只,随机分成4个组,每组1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基础上添加1×108(Ⅰ组)、1×109(Ⅱ组)和1×1010 CFU/kg(Ⅲ组)粪肠球菌的饲粮。试验预试期7 d,正试期70 d。结果表明: 1)与对照组相比, Ⅰ组和Ⅱ组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 < 0.05),且Ⅰ组显著高于Ⅱ组(P < 0.05);Ⅰ组和Ⅱ组料重比显著降低(P < 0.05);Ⅲ组上述2项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2)与对照组相比, 3个粪肠球菌添加组氮沉积量以及Ⅰ组和Ⅱ组蛋白质生物学价值显著提高(P < 0.05)。3)与对照组相比, Ⅰ组和Ⅱ组血清白蛋白含量显著提高(P < 0.05), 3个粪肠球菌添加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提高(P < 0.05)。4)与对照组相比, Ⅰ组粪便菌群ACE指数和Chao1指数显著提高(P < 0.05),拟杆菌门和巨球型菌属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 < 0.05),小杆菌属、Catenisphaera和光冈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 < 0.05)。由此可见,饲粮添加粪肠球菌可以提高生长期乌苏里貉生长性能和氮利用率,促进有益菌增殖,抑制潜在病原菌生长,且添加水平以1×108 CFU/kg较为适宜。
  • 张同坤, 贾海, 季昀, 杨鹰, 武振龙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695-67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6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探讨姜酮对3-乙酰呕吐毒素(3-Ac-DON)诱导的猪肠上皮细胞损伤的影响。选用IPEC-1细胞经16 μmol/L的3-Ac-DON和0、80、160和320 μg/mL的姜酮共处理24 h,选择合适的姜酮浓度,研究其对细胞凋亡、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和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 1)80、160和320 μg/mL的姜酮单独处理没有影响IPEC-1细胞的活力(P>0.05), 160和320 μg/mL的姜酮显著缓解了3-Ac-DON引起的IPEC-1细胞活力的下降(P < 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姜酮显著缓解了3-Ac-DON引起的IPEC-1细胞凋亡(P < 0.05),显著降低了3-Ac-DON引起的凋亡相关蛋白,如活化型半胱氨酸蛋白酶3(cleaved-Caspase-3)、B细胞淋巴瘤2相关X蛋白(BAX)和细胞色素C(CytC)的蛋白表达上调(P < 0.05)。2)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与3-Ac-DON处理相比,姜酮显著降低了转录活化因子6(ATF6)、磷酸化的需肌醇酶1α(p-IRE1α)和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的蛋白表达(P < 0.05)。3)与3-Ac-DON处理相比,姜酮显著提高了单层肠上皮细胞电阻(P < 0.05),显著降低了其通透性(P < 0.05),显著提高了闭合蛋白(occludin)和封闭蛋白-4(claudin-4)的蛋白表达(P < 0.05),但对3-Ac-DON诱导的闭锁小带蛋白-1(ZO-1)、闭锁小带蛋白-2(ZO-2)、闭锁小带蛋白-3(ZO-3)和封闭蛋白-1(claudin-1)蛋白表达下降无显著影响(P>0.05)。由此可见,姜酮缓解了3-Ac-DON引起的IPEC-1细胞凋亡、内质网应激和肠屏障功能障碍。
  • 樊嘉琦, 周学章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702-67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6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黄芪甲苷(AS-Ⅳ)对脂多糖(LPS)刺激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s)乳脂及乳蛋白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及脂质过氧化物含量的影响。使用0.5 μg/mL的LPS刺激BMECs 24 h诱导炎症,采用CCK-8试验筛选AS-Ⅳ浓度及时间。试验分为8组(每组3个重复),分别为对照组(C组)、LPS刺激组(LPS组, 0.5 μg/mL LPS刺激24 h)以及6个AS-Ⅳ干预组,即在0.5 μg/mL LPS刺激24 h后,加入不同浓度的AS-Ⅳ继续培养, 6个AS-Ⅳ干预组分别为100 μg/mL AS-Ⅳ刺激1 h组(LPS+100 AS-Ⅳ 1 h组)、100 μg/mL AS-Ⅳ刺激3 h组(LPS+100 AS-Ⅳ 3 h组)、100 μg/mL AS-Ⅳ刺激6 h组(LPS+100 AS-Ⅳ 6 h组)、25 μg/mL AS-Ⅳ刺激6 h组(LPS+25 AS-Ⅳ 6 h组)、50 μg/mL AS-Ⅳ刺激6 h组(LPS+50 AS-Ⅳ 6 h组)、100 μg/mL AS-Ⅳ刺激6 h组(LPS+100 AS-Ⅳ 6 h组)。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中乳蛋白和乳脂相关基因的表达;试剂盒检测细胞上清液中脂质过氧化物(LPO)及丙二醛(MDA)含量;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中脂滴的分泌;蛋白印迹法检测细胞中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表达;使用黄芪甲苷-5(6)-羧基二乙酸荧光素琥珀酰亚胺酯复合物(ASIV-CDFA)模拟BMECs对AS-Ⅳ的摄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 LPS会诱导BMECs的脂质过氧化物的沉积, LPO、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乳蛋白合成αS1-酪蛋白(CSN1S1)、β-酪蛋白(CSN2)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乳脂合成脂肪酸结合蛋白3(FABP3)、脂肪酸合成酶(FASN)、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与LPS组相比, AS-Ⅳ在刺激BMECs后, CSN2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但不激活CSN1S1基因相对表达量; AS-Ⅳ可显著抑制炎症细胞中MDA的含量, 25、50、100 μg/mL的AS-Ⅳ刺激细胞6 h可显著抑制炎症细胞中LPO的含量; 100 μg/mL AS-Ⅳ刺激1 h显著升高FASN、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脂蛋白酯酶(LPL)基因相对表达量(P<0.05), 25 μg/mL AS-Ⅳ刺激6 h显著升高过氧化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基因相对表达量(P<0.05), 50 μg/mL AS-Ⅳ刺激细胞6 h显著升高LPL基因相对表达量(P<0.05),并且显著增加炎症细胞中脂滴的含量(P<0.05), 25、100 μg/mL的AS-Ⅳ刺激细胞6 h可显著激活炎症细胞中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的表达(P<0.05)。使用ASIV-CDFA观察炎症细胞对AS-Ⅳ的吸收情况, ASIV-CDFA的细胞吸收量随AS-Ⅳ浓度升高而增多,但不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多。综上所述, AS-Ⅳ可以调控LPS刺激的BMECs中乳脂及乳蛋白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 AS-Ⅳ对LPS诱导的BMECs中抑制脂滴表达具有减缓效果,对脂质过氧化物的激活具有抑制效果。
  • 陈逸, 张一涵, 张静, 屠焰, 王慧, 蒋林树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714-67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6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大豆活性肽(SBP)对体外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MAC-T)氧化应激和炎症损伤的缓解作用。试验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方法,以不同浓度H2O2处理MAC-T细胞建立细胞氧化应激模型,在此基础上以不同浓度(0.15、0.30、0.60、1.20、2.40、4.80 mg/mL) SBP对细胞进行预处理,测定细胞存活率以及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抗氧化指标及炎症相关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试验同时设置对照组和H2O2模型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 600 μmol/L的H2O2作用于细胞12 h,细胞内ROS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极显著下降(P<0.01),丙二醛(MDA)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而以0.15、0.30和0.60 mg/mL SBP对细胞进行预处理后,与H2O2模型组相比,极显著降低了细胞内ROS水平(P<0.01),极显著提高了T-SOD、GSH-Px、CAT活性(P<0.01),显著或极显著提高了T-AOC(P<0.05或P < 0.01),极显著降低了MDA含量(P<0.01),极显著降低了炎症介质[环氧化酶-2(COX-2)、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P<0.01)。综上所述, SBP在体外可能通过降低细胞内ROS水平,提高细胞抗氧化酶活性,调节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来缓解H2O2诱导的MAC-T细胞的氧化应激和炎症损伤。
  • 李欣, 牛慧, 詹经纬, 关淑文, 屠焰, 蒋林树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726-673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6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以载牛乳铁蛋白肽-壳聚糖纳米粒(BLfcin-NPs)为添加剂,研究其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s)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以BMECs为模型,采用不同浓度[0(对照组)、100、200、400、600、800、1 000 μmol/L]H2O2对BMECs分别处理0、2、4、6、8、12 h,确定构建BMECs氧化损伤模型的最佳H2O2浓度及作用时间。以500 μg/mL的BLfcin-NPs预处理BMECs 12 h后用400 μmol/L的H2O2处理6 h,检测BMECs内线粒体膜电位(MMP)、抗氧化指标以及抗氧化与凋亡相关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 1)与0 μmol/L H2O2处理的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H2O2作用6 h后显著或极显著降低BMECs活力(P<0.05),并对细胞产生毒性,并且在400 μmol/L的H2O2作用下BMECs晚期凋亡率极显著升高(P<0.01)。400、600、800 μmol/L的H2O2作用6 h后, BMECs内ROS含量增加,且呈剂量依赖性。2)与未进行BLfcin-NPs预处理的H2O2诱导的氧化损伤BMECs细胞相比, BLfcin-NPs预处理显著提高了BMECs内线粒体膜电位下降比例(P<0.05),显著升高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P<0.05),并显著降低了丙二醛(MDA)含量(P<0.05);此外, BLfcin-NPs预处理还显著上调了BMECs内抗氧化相关基因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和醌氧化还原酶1(NQO1)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同时显著上调了凋亡相关基因B淋巴细胞瘤-2(Bcl-2)的mRNA相对表达量(P < 0.05),并显著下调了Bcl-2相关X蛋白(Bax)、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mRNA相对表达量(P < 0.05)。综上所述, BLfcin-NPs通过调控Nrf2信号通路中关键基因的表达缓解H2O2诱导的BMECs氧化损伤。
  • 张冰琪, 李冰心, 杨保和, 袁明凤, 李婉雁, 曹楠, 许丹宁, 田允波, 陈文斌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737-67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6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探究白术多糖(PAMK)对脂多糖(LPS)诱导的雏鹅法氏囊损伤的影响。选取1日龄雏鹅200只(雌雄各占1/2),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LPS组、PAMK组及PAMK+LPS组,各组饲粮中PAMK含量分别为0、0、400和400 mg/kg。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LPS组和PAMK+LPS组雏鹅分别于24、26和28日龄腹腔注射浓度为2 mg/kg的LPS,对照组和PAMK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28日龄注射1 h后,每组随机选取15只雏鹅,采集法氏囊进行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并检测免疫细胞因子和Toll样受体4(TLR4)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及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结果显示: PAMK可以有效缓解LPS诱导的法氏囊囊泡内细胞排列紊乱、增加囊泡内空泡数量及降低囊泡的皮质与髓质面积比。此外,与对照组相比, PAMK可以显著抑制LPS诱导的雏鹅法氏囊肿瘤坏死因-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 mRNA相对表达量上调(P < 0.05)。TLR4通路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 PAMK可以显著缓解LPS诱导的Toll样受体4(TLR4)和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 mRNA相对表达量及蛋白表达量上调(P < 0.05)。同时,与LPS组相比, PAMK可以显著增加法氏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P < 0.05)。上述结果说明, PAMK通过TLR4信号通路缓解LPS诱导的雏鹅法氏囊损伤。
  • 许丽卫, 孙德慧, 耿梅梅, 陈闻, 贺志雄, 王久荣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748-675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6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建立一种测定动物肠道内容物中3'-唾液乳糖(3'-SL)、6'-唾液乳糖(6'-SL)、3'-唾液基-N-乙酰乳糖胺(3'-SLN)、6'-唾液基-N-乙酰化乳糖胺(6'-SLN)、3'-唾液基-3-岩藻基乳糖(3'-S, 3-FL)、唾液基乳糖-N-四糖a(LSTa)、唾液基乳糖-N-四糖c(LSTc)和二唾液酰乳糖(DSL)8种酸性低聚糖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将肠道内容物冷冻干燥后粉碎,以水作为提取溶剂,超声提取、离心,重复提取2次,合并上层清液;上层清液用乙腈沉淀蛋白,离心并用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净化液过0.22 μm滤膜,进行液相色谱-质谱分析。以Acquity UPLC? BEH Amide色谱柱进行分离,8种酸性低聚糖在7 min内达到基线分离。结果表明:8种目标物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分别小于0.5%和11.0%。3'-SL、6'-SLN、LSTa、3'-S, 3-FL、LSTc、3'-SLN、DSL和6'-SL的线性范围分别为5.00~2 000.00 ng/mL、2.50~100.00 ng/mL、9.59~94.00 ng/mL、10.00~100.00 ng/mL、27.80~200.00 ng/mL、4.00~80.00 ng/mL、6.00~120.00 ng/mL、16.10~642.00 ng/mL。8种目标物质分别在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达到0.991以上,检测限在0.335~8.330 ng/mL,平均回收率为77.3%~122.9%。综上所述,该方法选择性强、样品用量少、操作简单,可用于定量测定不同肠段的内容物中8种酸性低聚糖,该方法的建立可为研究酸性低聚糖在动物健康中的作用机制提供技术支撑。
  • 宋园园, 施伟领, 章啸君, 杨华, 吴酬飞, 肖英平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758-676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6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猪粪便微生物移植对受体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动态演替变化。选择金华猪和长白猪作为粪便移植供体,通过灌胃将猪粪便微生物移植于经广谱抗生素处理过的小鼠体内,连续灌胃7 d,在灌胃第1、2、4和7天以及在停止灌胃后第7、14、21和28天收集小鼠粪便,分别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和气相色谱法测定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和数量的动态变化以及短链脂肪酸(SCFAs)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在猪到小鼠的粪便移植过程中,受体小鼠粪便样品中微生物数量和alpha多样性随移植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在门水平上,随着移植时间的延长,受体小鼠肠道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逐渐降低,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相对丰度逐渐升高;在属水平上,拟杆菌属(Bacteroides)、阿克曼氏菌属(Akkermansia)和副拟杆菌属(Parabacteroides)相对丰度逐渐升高,而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大肠杆菌属(Escherichia)的相对丰度逐渐降低,直至停止移植后保持稳定。移植过程中猪粪便微生物受体小鼠粪便样品中SCFAs的含量随移植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停止移植后SCFAs含量变化较小,并在停止移植后第28天基本保持稳定。结果提示,猪粪便微生物跨物种移植于抗生素处理小鼠,可以使受体小鼠肠道菌群出现动态演替性变化,且不同品种猪粪便移植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受猪供体微生物影响而有所不同,菌群代谢产生SCFAs的含量也表现出与菌群数量相一致的变化规律。
  • 郭炎峰, 郭海海, 范玉雪, 程国强, 玉永雄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768-678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6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苜蓿素对高脂饲粮诱发的大鼠血管内皮损伤的治疗作用。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空白对照组、高脂模型组、辛伐他汀治疗组[1.8 mg/(kg·d)]和低剂量苜蓿素治疗组[5 mg/(kg·d)]及高剂量苜蓿素治疗组[15 mg/(kg·d)],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高脂饲粮喂养构建大鼠血管内皮损伤模型,建模周期和治疗周期各为5周,建模结束(第36天)时,测定空白对照组和高脂模型组大鼠的血脂相关指标,并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主动脉形态学变化。治疗结束(第70天)时,检测各组大鼠的血脂相关指标及观察主动脉形态学变化,微量法检测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大鼠血清中炎症相关因子含量,Western blot法测定大鼠主动脉核因子-κB(NF-κB)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结果表明:1)建模结束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高脂模型组大鼠血脂异常,血管内皮可见连续多处损伤,血管内皮和皮下组织均明显增厚,且内皮局部向管腔明显隆起,表明建模成功。2)治疗结束时,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血脂水平均出现明显改善,主动脉内皮无损伤状况,血清SOD活性极显著升高(P < 0.01),血清LDH活性(除低剂量苜蓿素治疗组)和MDA含量显著降低(P < 0.05),炎症相关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环氧化酶-2(COX-2)、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含量或活性及NF-κB和MAPK信号通路蛋白[NF-κB p65蛋白(p65)、NF-κB抑制蛋白α(IKB)、磷酸化NF-κB p65蛋白(P-p65)、磷酸化NF-κB抑制蛋白α(P-IKB)、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ERK1/2)、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激酶(P-JNK)、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P-ERK1/2)]表达量和磷酸化水平均极显著降低(P < 0.01),而且高剂量苜蓿素治疗组对炎症通路蛋白表达的抑制效果强于辛伐他汀治疗组。综上所述,苜蓿素能够通过降血脂、抗氧化、消炎等多种途径修复高脂饲粮诱发的大鼠血管内皮损伤。
  • 李振阳, 郭震, 孙嘉伯, 丁向彬, 张建斌, 洪亮, 张林林, 胡德宝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781-678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7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浓度亚麻籽油对黑水虻幼虫生长性能、虫体营养组分及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构成的影响。试验选择2 400只1龄黑水虻幼虫,随机分为3组:A组(蛋鸡粪+5%大豆油)、B组(蛋鸡粪+3%大豆油+2%亚麻籽油)、C组(蛋鸡粪+5%亚麻籽油),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00只幼虫。将黑水虻幼虫饲养14 d后测量百虫鲜重、体长、体宽,并测定饲粮、幼虫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以及PUFAs构成。结果表明:1) B组幼虫的百虫鲜重、体长显著高于C组(P < 0.05),B组和C组幼虫的体宽显著高于A组(P < 0.05)。2) C组幼虫中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A组(P < 0.05),B组和C组幼虫中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A组(P < 0.05)。3) A组幼虫中n-6/n-3 PUFAs比值显著高于B组(P < 0.05),B组显著高于C组(P < 0.05)。综上所述,黑水虻幼虫饲粮中添加2%亚麻籽油可提高黑水虻幼虫的生长性能及粗脂肪含量,改善n-6/n-3 PUFAs比例。
  • 向微微, 叶梦珺, 候萌, 银方方, 刘雅薇, 王银龙, 潘睿, 王金泉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34(10): 6790-680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67x.2022.10.07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评估一株分离得到的羊源弯曲乳杆菌的潜在益生特性和安全性。采集新鲜健康绵羊粪便样品共13份,用于乳酸菌的分离筛选,再进行小鼠致病性试验,以确定分离菌的安全性。结果表明:1)初分离得到55株乳酸菌(编号:Y1~Y55)。2)分离菌Y15可耐受pH=3和1.0%胆盐,对青霉素G、头孢噻肟、氨苄西林、克林霉素和四环素敏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抑制活性较好,无溶血活性。3)结合生化特性和测序结果将其命名为弯曲乳杆菌Y15。4)弯曲乳杆菌Y15在37 ℃下迅速生长至16 h达稳定期且具有良好的产酸能力。5)灌胃弯曲乳杆菌Y15对小鼠体征、分泌物、排泄物、体增重、采食量、体腔脏器和血液学参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可显著增加结肠组织中杯状细胞数量(P < 0.05),显著降低肝脏指数(P < 0.05),显著升高血清总蛋白含量(P < 0.05);小鼠腹腔注射试验中,2组小鼠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体内脏器无明显眼观病理变化。综上可知,羊源弯曲乳杆菌Y15具有良好的益生特性,无急性毒性作用,通过了小鼠体内安全性试验。